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萧摩诃并没有在乎陈叔坚的神情,他本来就不是一个习惯将别人的看法放在心上的人,当即笑着说道:“事情或许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艰难,看看这个。”
一边说着,他一边将手中的一封信递给陈叔坚:“这是刚刚从秭归那边送过来的信,乐昌殿下给长沙王殿下的家书。”
“乐昌的信”陈叔坚吃了一惊,将信将疑的接过来,信件上的火漆尚且完好,而上面也的确是乐昌那在皇室之中有口皆碑的娟秀字体。陈叔坚急忙将信件拆开,只是粗略的扫了一眼,便伸手递给萧摩诃,“大将军也看看。”
萧摩诃这才接过来,有些惊讶:“李荩忱并不想要和我们打”
“准确的说是现在不想和我们打。”陈叔坚斟酌说道,“显然李荩忱现在还想积蓄兵力。”
“这不是什么好事。”萧摩诃叹息一声。
李荩忱现在已经展现出来足够强大的力量,如果再给他一定的时间,那么只能意味着南陈将会在未来面对更大的压力。可是现在的陈叔坚和萧摩诃还有别的选择么
陈叔陵在朝堂上已经跳的越来越欢,继续这样下去还不知道会演变成什么样子!甚至断掉兵员和粮草补充也不是不可能。
&n
第九百五十七章 造钱
有读书学习的机会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很重视的,毕竟在这个时代,读书学习对于一些贫苦家孩子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导致很多贫苦人家对此抱有怀疑的态度,毕竟从来没有官府会这么好心的给百姓子弟提供这个机会。
因此还是很有必要将官府的政策宣传下去的。
想到这里,李荩忱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叹息一声,这一切当然也是在以自己的信誉作担保。不知道自己的信誉还要被用去担保什么事情多少次,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经历了乱世的百姓对于朝廷实在是没有多少信任,在他们看来朝廷如果不剥削他们就算好的了,怎么还能奢望朝廷能够给他们带来好处。
而李荩忱个人就不同了,李荩忱的惠民政策可都是实打实落实下去的,更重要的是李荩忱本身作为一个常胜将军,在民间已经是英雄人物般的存在,百姓对于他的话自然多是信服。
包括之前的钱庄也是在以李荩忱的信誉为基础,否则各大世家必然不会对钱庄如此支持。
想到这里,李荩忱紧接着看向唐亦舜:“现在钱庄建设的怎么样”
显然这是一件令人顺心的事,唐亦舜笑着回答:“殿下还请放心,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等到春耕前后,成都这边的钱庄也能运行,现在倒是得担心钱币的铸造能不能跟得上的问题。”
李荩忱微微颔首,既然使用钱庄,那就意味着钱币的样式必须要统一或者局限在几种,可是乱世之中很多地方的商贸都已经沦为以物易物,甚至就算是使用钱币的地方,也多数都是当地政府甚至是商贾自己铸造的钱币,分量和样式都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统一货币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南部郡、巴郡等地的钱庄却已经开始以等值的方式回收货币,因为有官府和当地世家带头行动,再加上大多数的钱币实际上都在世家和商贾手中,平民百姓手中的很少,所以钱币的回收尚且算顺利。
但是毕竟钱币回收之后再铸造还是需要一定的耗费的,并且新铸造的钱币都要统一大小规格和重量,和原来那些单薄如纸却能够一个顶十多个甚至成百上千个普通铜币的“大泉当十”、“大泉当千”(作者按,古代钱同泉)必然不一样。
这就意味着这个过程中官府需要补充更多的铜不说,还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融化和重新铸造过程。
因此现在钱庄并没有贸然向北挺进,这也有以巴郡和南部郡一带作为实验的意思。
“循序渐进,切不可慌张。”李荩忱微微颔首。现在工坊的产能不足,所以这些问题短时间内还是很难解决的,同时矿产的缺少,也只能期望南中那边可以有一些新的发现。根据李荩忱的记忆,贵州这一带可是有铜矿的,只不过以现在的勘探技术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罢了,不过好在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铜已经足够解决巴蜀内部的钱币铸造问题了。
唐亦舜急忙说道:“还请殿下放心,新的铸币工坊已经开始建设,随着钱庄在巴郡那边试行,新的铜钱也会先一步在巴郡试行,另外我们也在积极联系关陇世家和汉中本地的世家,在今年之内一定会在汉中等地组建新的钱庄。”
唐亦舜也不傻,有官府的信誉作为担保,钱庄的重要性大家可都是看在眼里,
第九百五十八章 归化
对于这些南中部落来说,这个时候有人站出来帮助他们规划好了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未来,那么他们不介意听从这个人的领导。
毕竟经历过了曾经的和平和繁荣,谁都不想再过茹毛饮血的日子,更何况这个人还有这和他们差不多的出身,既然李荩忱能够善待甚至曾经抵抗过汉人和鲜卑人的巴人,自然也可以善待他们这些在季汉时代开始就乖乖听命的南中部落。
杜齐急忙起身说道:“我们已经向南联系南中蛮,向东联系武陵蛮,向东南联系越人,除了越人那边反响不大之外,武陵蛮和南中蛮都愿意听从殿下的调遣、归于王化,更重要的是跟随我们的队伍进入南中的工匠已经发现了多处矿藏,因此属下认为我们应该尽早建立对南中的统治,至少要像之前的季汉那样建立对南中重要地区的统治,将南中的物资运输和经济都掌握在手中,同时将南中部落的人转化为我们的兵员。”
李荩忱微微颔首:“辛苦杜卿家了,这一趟南中之行,你功莫大焉,之后有没有兴趣继续在南中奔走”
在座的众人微微惊讶,李荩忱筹功一向不可以说不丰厚,但是不管怎么说杜齐都是巴人出身,很多汉人官员现阶段对于巴人还有保有一定的怀疑态度的。
这也不怪他们,主要还是因为两晋南北朝以来,华夷之辨已经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五胡乱华时代北方少数民族对于汉人的大肆屠杀,让汉人,尤其是南方汉人自然而然的对异族很是警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谁也不相信一个其他民族的人会真心地服从于本民族的政权。
这种观念一直到隋唐时期的民族新的大融合才有所改变,但是至少在现在,唐亦舜、萧世廉这些人对于巴人还是抱有警惕的。
李荩忱刚才这句话说出来,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让杜齐来担任巴蜀在汉中的都督,这可就意味着将巴蜀的南部彻底交付给一个巴人了。且不说现阶段南中对巴蜀重要与否,这都意味着杜齐正式进入了巴蜀的统治高层,再加上在军中也有一席之地的李迅以及其余巴人军队,巴人八部显然已经形成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团体。
李荩忱目光一冷,在面带迟疑神色的众人身上扫过,他们的心思李荩忱又如何不明白,但是李荩忱必须要从现在就改变这种想法。
一来巴人本来就和汉人的来源差不多,甚至其中还有很多都是因为逃避战乱而躲入深山的汉人,如果单纯因为名字上的不同就一味的打压,那么只会导致更多的矛盾。
二来李荩忱必须要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现在的北方大多数土地都在鲜卑民族的统治之下,甚至还有不少汉人都接受了鲜卑化,比如杨坚就有一个鲜卑名字——普六茹。
而这就意味着以后李荩忱北上,就自然要面对很多鲜卑化的汉人和汉化的鲜卑人,如何将他们纳入整个整体之中,而不是一味的排斥和杀戮才是李荩忱必须要考虑的。
比如现在正在西北为李荩忱发展经济的长孙晟,就是一个典型的汉化的鲜卑人,李荩忱用长孙晟的时候,背后就有很多不满的声音,不过事实证明长孙晟的确适合这个位置。
李荩忱要做的是将这些心向着朝廷的人归化为有用的华夏人,而不是单纯的计较华夷之辨。
历史上蛮夷族类对华夏做下的罪恶已经有人承担罪名,这
第九百五十九章 新的行政区划
委任都督的方式在汉末就已经比较常见,只不过那个时候的都督主要都是掌管军事,比如著名的东吴大都督周瑜。
但是到了现在,所谓的都督军事,实际上是把当地的军政全部都交给了都督。比如之前的吴明彻都督淮南军事的职务,也就等于将淮南各处州府的军事和民事权力一股脑打包交给吴明彻,但是这种委任有点儿类似于后世清代的总督,毕竟只是战时才会用到。
现在李荩忱也是在通过这种办法在管理,比如都督泸州的骆牙、都督襄阳的裴子烈等等,但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个区域的政治和军事不可能长久以来全部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而如果不设立这个职务的话,地方的州府又是一盘散沙。
因此李荩忱必须要考虑建设新的行政制度,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方行政的混乱程度。
趁着现在春耕还没有开始,李荩忱自然是打算将这个提上议程。
在李荩忱看来,真正合适的行政区划当然还是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如果是两级区划的话,无疑会划分的过于细密,现在的李荩忱也没有精力处理每一个郡的事情,所以还是要建立比郡高一级的行政单位。
“巴蜀、南中、汉中、西北还有襄阳,我们的地域已经足够大,也是时候统一郡县的划分和管理,”李荩忱斟酌说道,“尤其是巴蜀内部已经平定,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郡县划分,那么政策很难按部就班的下发下去,无论是我们耕种政策还是钱庄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完整和合理的州、郡和县的行政结构。”
唐亦舜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这个问题他们当然也都清楚,李荩忱现在的后方已经稳定下来,如果继续使用这种很不合理的制度自然不切实际。
按照李荩忱的想法,自然还是州-郡-县的制度最为合适,这和后世的省市制度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汉代的时候州刺史还没有这么大的实权罢了,只是起到一个监察的作用,但是李荩忱不介意提高他们的民政权力,但是这个提高仅仅局限在民事上,不可能有如汉代末年那样将一个州的军政权力全部下放。
但是李荩忱还是想要听听其余人的意见,事实证明一个有效的从上到下的改革不可能只是一个人的一意孤行,必须要积极的吸取多方意见,换句话说知道要保证大家的部分利益,才能够获得支持。
没有这些臣子的支持,李荩忱就算是想要改革,也只会发现自己的政令根本影响不到地方。
“臣以为现在的我们正是难得的休战时期,所以趁此机会改良行政制度是合适的。”唐亦舜站起来朗声说道,“但是也不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来是因为现在我们的人才尚且不足,很多偏僻的郡县甚至是一个人担当两三个地方的管理,二来是襄阳、白帝城和汉中等地尚且属于前线,此时大规模改革,很有可能导致军队和地方的矛盾或者混乱,给敌人可趁之机。”
“司徒(作者按:唐亦舜官职,管民政,依南朝官制)所说无差,”姚察沉声说道,“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所在,而属下认为唐公所说的也正是我们这一次需要集中解决的。”
唐亦舜皱
第九百六十章 如何服从
姚察明显是有备而来,而且其目标也应该不是针对巴蜀世家,唐亦舜微微松了一口气。
李荩忱沉声说道:“既然如此的话,姚卿家认为选择哪一块区域比较合适呢”
姚察怔了一下,旋即想到前来的时候徐陵跟自己说过的话,汉中和巴郡等地都是不能动的,一来因为这里都是前线,二来这里也是巴蜀世家和关陇集团现阶段的势力范围所在,今天在场的人之中,能够代表东南士族的除了军方的萧世廉之外也就只有姚察了,而且从认同感上来讲,萧世廉对于东南士族实际上并不感冒,毕竟萧家只不过是寒门出身的家族,现在才勉强跻身世家的行列。
所以就算是姚察本来没有这个意思,话从姚察的嘴里说出去,就已经代表了东南士族的意志和想法。
东南士族并不是没有实力和勇气来和其余的两方出现什么冲突,而是不想。毕竟现在李荩忱还没有拿下天下,他们需要共同面对的外敌还多了去了,只要不傻就知道现在起冲突几乎没有什么好处。
按理说这个问题不是姚察这个负责教育的官员应该回答的,不过显然李荩忱对于他刚才对于唐亦舜所说困难的反驳非常欣赏,所以这个时候也直接问姚察的意见。
与此同时,一道道目光也都落在了姚察的身上,不知道这个一向很低调的老好人今天会说出什么话来。
姚察沉吟片刻,朗声说道:“属下认为应该挑选梓潼和葭萌关一带,这里地处蜀道中心位置,是进出巴蜀的门户,之后我们大军从巴蜀北上无论如何都绕不开这里,所以这个地区的民政和行政应该处理妥当,这样才能够避免在粮草供给、物质转运等等上面出现差池。”
唐亦舜等巴蜀世家出身的官员都轻轻松了一口气,看来姚察这一次并不是想要针对他们。
“司徒你怎么看”李荩忱转向唐亦舜。
“微臣以为善,”唐亦舜急忙回答,“但是只是梓潼一带未免偏小,行政区划不合理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带,或许我们可以将阆中和巴中也加上。”
李荩忱微微颔首:“那么这件事你们觉得由谁去负责比较合适”
“臣以为当以利州刺史、征北大将军行军主簿徐将军负责最为妥当。徐将军治理白帝城到南部郡一带,功勋卓著,现在汉中周围并无战事,让徐将军来操办此事最合适不过。”唐亦舜微笑着说道。
既然东南士族不想搞事情,那么他也不介意顺水推舟送个人情,让出身东南士族的徐德言来负责这件事。
“准了。”李荩忱倒是没有迟疑,蜀北、汉中一带的官员之中也的确让徐德言这个经验最丰富的出面来负责最合适,“那司徒府和尚书台也要尽快拟定章程。”
“遵命!”唐亦舜不敢怠慢。
李荩忱朝中官职还是遵循南朝宋梁以来的制度,主持朝政的是“三公”,也就是司徒、司马和司空,司马和司空都是军方的职务,现在都尚且悬着,大家都知道这个是留给之后吴明彻和萧摩诃的,而或者给萧世廉和裴子烈的,之不过萧世廉和裴子烈现在实在是年轻,资历还不够。
而司徒,也就是作为文官之首的唐亦舜实际上履行的是类似于之前汉代丞相的责任,这和南陈架空“司徒”而让左仆射来主持朝政还是有些区别的。
虽然现在的官职实际上和行政制度一样也颇为混乱,只不过李荩忱还不想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毕竟天下未定
第九百六十一章 春耕
耕种永远都是华夏民族最重视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其他的一切才会变得有秩序,可以说整个华夏民族的存续,都是建立在农耕上的。
因此李荩忱就算是再怎么发展建设工业,也必须要把农耕放在第一位,没有足够的粮食,那么就算是有再多的工业产品也没有办法拿来当饭吃。
尤其是今年的这次春耕是李荩忱称王以来的第一次春耕,朝廷上下自然是倍加重视,而春耕大典已经早早地排练过了。
虽然已经快到春天,但是天还有些冷,寒风呼呼的吹过来,若是穿的单薄了少不了要打寒颤。而成都府外的所有耕地已经平整过一遍,就等着今年春耕大典之后准备播种。
去年冬天一连两场大雪,是个丰收的好兆头,久经战乱的巴蜀也总算是迎来了少有的安宁。
一头巨大的春牛绕着成都城转了三圈之后,抬到了城南向阳的耕地前,牛绝对在耕作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春牛的出现也是人们对于土地社稷之神的尊崇。
“恭迎汉王!”早就已经等候多时的百姓看到策马出现的年轻人,忍不住激动的躬身行礼。
他们的今天,都是眼前这个年轻人带来的。
李荩忱策马缓缓向前,接受着百姓的呼喊,他有些诧异的发现,这些身上衣服并不算厚重的百姓,看上去丝毫没有怕冷的意思,或许是因为今天这个日子,他们实在是等了太久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