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第九百四十八章 真实的训练
毕竟霹雳车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攻城武器,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防守利器。霹雳车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帮助守军摧毁敌人的攻城器械以及打乱攻城的队列阵型。
尤其是之前霹雳车刚刚投产的时候,产量更低,基本所有都优先补充襄樊前线了,导致萧世廉面对阳平关硬生生的被堵了一个多月方才有所突破。
现在汉中的淳于量和西北的曹忠他们并不是没有压力,关中还是杨坚的地盘,于翼可还在萧关虎视眈眈,更不要说西北的突厥人了。而且李荩忱留在汉中和西北的兵马并不算多,如果再不给补充这种强而有力的器械,恐怕淳于量和曹忠等人都要有意见了。
产能有限,实在是没有办法,对此李荩忱当然也不能强求,否则一旦真的出了什么问题就更不好收场了。尤其是现在本来就是在年下,工坊还能够保证正常的生产运作本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也罢,保证质量最重要。”李荩忱叮嘱一句,“另外有如今天这种探索和创造,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也要多多鼓励。无论是缺钱还是缺人,都可以提出来,某会尽量满足你们。”
“遵命!”吴凭大喜过望,急忙答应,“还请殿下为这个新诞生的东西赐名!”
李平已经很识相的将笔墨纸砚拿了过来,而李荩忱沉声说道:“此物如琉云璃彩,其质地晶莹剔透,便叫做琉璃吧。”
————————————-
琉璃的发现毕竟只是一个小插曲,工坊作为李荩忱最关心的环节,现在已经进入了正常运作,实际上也用不到李荩忱总是去监管。他也大概摸索清楚了吴凭的性格,这些心高气傲的大匠们实际上都不愿意让半吊子的官员甚至是殿下插手他们的生产过程。
每个行业都有其规则,只要吴凭等人忠心耿耿,对此李荩忱还是保持尊重的。
相比于工坊,李荩忱还有更重要的事。
成都北侧的军营即使是在巴蜀也是数一数二的规模,这里曾经是当初裴子烈和陈智深进攻蜀郡安营扎寨的地方,后来干脆就改造成了屯军之所。连绵的营房一直延伸到远山脚下,因为规模实在是庞大,所以营地中按照四个标准万人规模修建的大校场足够让所有人惊叹。
从汉中抽调的一部分军队以及新招募的军队、成都驻军等等足足四五万人驻扎在这里,当然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兵在春耕之后入营。
即使是寒冬腊月,训练依旧没有停止。巨大的校场上一个又一个方阵正在整齐的前进,成千上万的脚重重的踏在地上,甚至整个大地都在颤抖。
韩擒虎就站在不远处的高台上,具体的队列训练都是下面的偏将和仗主们负责的,但是号令都是从他的手中发出。虽然韩擒虎自己主持的大战数量不多,但是对于新兵行伍训练还有颇有几把刷子的。相比于这种军中经验丰富的将领,年轻的萧世廉终究还是缺点儿经验。
因此当李荩忱快步走上高台的时候,萧世廉并不在这里。
李荩忱来的很突然,之前甚至都没有打招呼,所以正在调度几个方阵演练拼杀的韩擒虎的确吃了一惊,正想要行礼,李荩忱摆了摆手,今天他主要也是来观摩一下训练,顺便看看军队的士气,并不想打断韩擒虎。
毕竟李荩忱也没有怎么深入研究过兵法,在这种最传统也是最基本的队列训练上,他自问也是比不得韩擒虎的。
而校场最中间进行的、也是让韩擒虎亲自指挥的便是两个方阵大约两千多人的拼杀训练,这也是李荩忱最重视的环节。一支没有实战经验的军
第九百四十九章 偷懒的士兵
三四名士卒畏畏缩缩的躲在墙角里,几名萧世廉的亲卫在旁边虎视眈眈。对于这种偷懒的士卒,他们一向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因为这意味在战场上他们有可能因为自己的懒惰而贻误军情,甚至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胆怯而丢下袍泽弟兄跑路。
这种随时都有可能将自己的后背暴露出来的同伴,宁肯不要!
“都是新兵。”萧世廉叉着腰有些无奈,“其中有两个还是富贵子弟,一时头热瞒着家里出来投军,可是现在又后悔了。”
李荩忱怔了一下,这样的情况在哪个时代都是屡见不鲜,毕竟很多人都会向往着“黄沙百战穿金甲”的热血军旅生活,可是事实上在走入战场之前,枯燥而艰难的训练才是最折磨也是最锻炼意志,这当然和很多人一开始想的不一样。
尤其是在李荩忱的军队中,单兵素质更是被提升到了一定高度,这自然也就对士卒的要求更高,哪怕是明知道这样也是为了他们,一些士卒也难免会有偷懒的现象。
“是你们偷懒了”李荩忱眉头一皱,声音之中带着几分冷意。
几名士卒畏畏缩缩的不敢开口。
“人生在世,难免会犯错,但是是条汉子如果连犯了错都不敢承认,还有何颜面存活于世!”李荩忱冷声说道。
“启禀将军,是”
“大声一点!”
“是!”几个士卒都打了一个激灵。
而李荩忱这个时候才露出笑容:“说说,你们为什么偷懒”
做什么事都是有原因的,李荩忱绝对不允许没有弄清楚之前就直接下令责罚。
看这个新来的年轻将军似乎并没有直接责罚他们的意思,几个人纷纷开口。
“将军,都快过年了,我想家里的老母亲了。”
“将军,我们是来杀敌打仗的,不是在这个地方跑步的!”
“将军,每天都这样练来练去有什么用!”
看着抱怨的士卒,李荩忱似笑非笑的瞥了萧世廉一眼。
自己麾下的将士思想觉悟这么低,萧世廉当然要负责任,而且被李荩忱这么一看他更觉得脸上挂不住,正想要开口呵斥,李荩忱却摆了摆手说道:
“马上就要过年了,你们之中或许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所以这种思乡之苦某能够理解。甚至可以说军中的训练相比于周人和陈人要严格和苛刻很多,你们会感到疲惫甚至畏惧也不是不能理解的。可是你们要想想自己为什么会以一名军人的身份站在这里。”
几名士卒顿时沉默了,这个问题他们的确没有想过,毕竟在短短的几个月甚至十几天前,他们还是田里耕地的农民,很多人投军也是因为一时间的头脑发热或者被军队之中丰厚的军饷所吸引。
不仅仅是这几名士卒,周围的将士们也已经越聚越多,尤其是那些在演练之后被判定为“牺牲”的士卒,纷纷聚拢在这个角落里,刚才还在校场上打的难解难分的将士,这个时候很和气的坐在一起,这个问题他们之前同样没想过。
是什么驱使着他们站在这里,又是什么驱使着他们拼命操练。
而李荩忱跺了跺脚下的土地:“你们看看你们自己脚下的土地,这里是大汉,这里是我们的家园,在这一片土地上,有需要我们保护的父老乡亲,有你,你,还有你”
李荩忱的手在几名士卒身上各自一点:“有你们的家人,有同样在牵挂着你们的妻儿老小!”
第九百五十章 徐陵到来
“谢殿下!”
“你们几个幢将,为什么不清点人数,如果在战场上少了人怎么办,这个人会不会是敌人的斥候或者内奸!大军的行踪会不会就因此而暴露!”李荩忱冷哼一声,“自己心里清楚,萧世廉!”
“在!”
“一人关一天禁闭!”
“诺!”几名仗主和幢将都苦着脸答应。
禁闭绝对是军中最不愿意见到的刑罚,实际上就是面壁思过,据说发明这种刑罚的就是眼前的这位汉王殿下。把人关在小黑屋里面一天,吃喝拉撒都在里面,更重要是除了四面墙壁之外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光照都没有。
如果不是军队之中的将官多数还是有一定自持能力的,恐怕这样下去非得疯了不可。可是即使是如此,军中听到关禁闭也是两股战战。也因为这个原因,这几名将领下手的时候可以说是毫不留情,打的几名士卒哀叫连连。
“打完之后,让这几个幢将亲自上药,免得再记恨上了。”李荩忱低声吩咐萧世廉一句,转身大步向校场中走去。
萧世廉不由得苦笑一声,打一棒槌给一根胡萝卜,论拿捏心思,恐怕军中还没有谁能够比得上李荩忱。
“继续训练!”李荩忱朗声说道。
围观的将士们在将领统一的号令声中快步离开。
——————————-
在军中匆匆用过饭之后,李荩忱向萧世廉和韩擒虎叮嘱几句,便返回了城中。
军队的训练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李荩忱不知道如果今天自己不在这里的话,这件事会被处理成什么样子,更不知道在这之前还有多少被类似处理了的事情。
当然了这也不能全怪萧世廉或者韩擒虎,他们两个也不可能在训练的时候面面俱到。李荩忱这一次的突然出现想必也足够让萧世廉和韩擒虎明白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一支军队的思想还是很重要的。李荩忱当然不会很超前的专门派人进入军队负责统战工作,但是原本只是负责军队行军记录、战功统计等等的行军主簿显然要加强一些职责了,尤其是这种军队的思想教育,必须要到位。
李荩忱当然知道对于这个时代的士卒来说,从军往往意味着的是丰厚的军饷和能够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是在这之外,李荩忱还是要告诉这些将士他们“为什么而战”。
只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校场上挥汗如雨,只有让他们能够体会到这一份荣誉感,李荩忱才能够真正的掌控这一支军队。而相对应的,这一支军队也才能够在之后更长的日子里永久的守卫这个国家。
对此李荩忱当然也知道着急不得,坚定思想和意志的形成终究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更何况对于这些没有经历过什么的新兵。所以李荩忱一边吩咐萧世廉等人一定要抓紧宣传此事,一边也准备先加强那些追随自己南征北战的老卒们的思想。
这些老卒几乎可以说是见证了李荩忱的崛起,也见证了李荩忱的百战百胜,所以对于李荩忱的命令,他们的服从度必然更高。
如果不是有人前来拜访,李荩忱倒是不介意和这些热切的将士们多聊一聊,今天的事情告诉他很多士卒都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因此统一思想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但是有一个人今日到达蜀郡,李荩忱不得不见。
“殿下,左仆射已经在里面等候了。”李平伸手拽住马缰,而李荩忱翻身
第九百五十一章 温水煮青蛙
改革是必须的,否则李荩忱不想让巴蜀拖着臃肿的身躯去征服天下,而且很多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现在不解决的话,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大,等到李荩忱真正坐拥天下的时候可能就为时晚矣。
所以李荩忱虽然不能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一些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制度还是要有所改变的。可是想要改革就必须有足够的人才,尤其是有着足够经验以及革新思想的人才,这是现在巴蜀最缺少的。整个巴蜀的文官现在都已经在忙得团团转,谁还有心思去考虑应该如何改革,因此李荩忱必须需要更多的人。
徐陵一向是开门见山的性格:“听说殿下准备兴建学院”
李荩忱微微颔首:“成都学院正在筹备中,另外汉中和巴郡也会有相应的建设,这是除了春耕之外最重要的事情。”
“汉中那边准备的如火如荼,老夫已经看过了。”徐陵淡淡说道,他就是从襄阳转汉中前来的成都,一路上也算是丈量了李荩忱的土地,“殿下这么着急想要见到我这个老头子,肯定是因为这件事吧。”
“没错,”李荩忱并不和徐陵弯弯绕,“还请孝穆公就任成都学院山长一职,招收人才、教育子弟。”
徐陵和姚察倒是都有些惊讶,在他们认为,李荩忱应该是想要让徐陵重新入朝执掌教育这一块,没有想到李荩忱竟然只是将山长的位置交给了徐陵。
这让姚察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对了徐陵的脾气,要知道徐陵告老还乡之后就不打算担任任何朝职的,这山长的职务看上去是官府任命的,但是学院本身就超脱官府之外,山长自然也不在官府官员的行列之中。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徐陵的小心思,如果直接在李荩忱的朝堂上担任职务的话,史书上还不知道会怎么写他呢,但是这教书育人可就不一样了,古往今来从来没有谁会指责一个一心一意主持教育的人。
徐陵沉声说道:“单单以成都学院为例子,学院草创,还缺少先生不说,学童也没有开始招收,如果从蒙学开始,那么想要培养出来合格的人才至少需要十年。”
“十年太久了,而且我们也没有必要全部从头开始。”李荩忱摆了摆手,“在招生的时候我们要做一定的水平测试,这个测试应该包括对《仓颉篇》和《千字文》这样蒙学教材的熟悉、对诗词歌赋的熟悉,甚至年长一些的还应该考校他们对于当今时政、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的个人见解。”
徐陵和姚察诧异的对视一眼,他们没有想到李荩忱竟然已经考虑到了这些方面,可是单单从这个时代的现实情况来说,有很多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乱世之中,能识字的实际上也就是一些世家子弟,如果按照李荩忱这个招收办法的话,恐怕也就只有世家子弟才能够进入学院之中学习了。
而李荩忱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学院之中,我们还要增设面向整个社会所有百姓的识字课程,要派人走出去,而不是局限在学院之中。现在巴蜀已经趋于安宁,而且又是在农闲时节,如果我们动作快的话,在春耕之前就可以将这件事情落实。”
徐陵瞪大眼睛,只觉得一股热血直窜上胸膛。
大树下、田野里、闹市中,各处都是趁着空闲时间读书认字的人,
第九百五十二章 家事即国事
“蒙学这一方面主要以《千字文》为教材,配合以《论语》和《仓颉篇》,但是一定要把握难度,”李荩忱叮嘱道,“另外也要开始招募人手编写新的蒙学教材。”
顿了一下,李荩忱紧接着说道:“蒙学之后,不仅仅要继续学习这些经典,工学、算学都要放到和文学一样重要的地位。这个某会和欧阳莫商量,到时候工坊之中会派人来配合教学。”
李荩忱对于工业和商业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而工学和算学就是这两个行业的支柱,只不过现在很多这样的学问实际上还只是零散的经验,不过好在也不缺乏祖冲之、贾思勰这样的人物走在前面,也算是能够找到相应的教材。
虽然作为传统文人出身的徐陵和姚察对此实际上并不感冒,但是李荩忱既然很明确的提出来了,那他们肯定就要配合施行。
而且现在工坊和商贸无疑在巴蜀新组建的经济体系之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这大家也是看在眼里的,可想而知工匠和商贾的身份在未来肯定会越来越高,因此就算是这些学生以后不涉足这些行业,也必须要知道一些能够与这些行业的人打交道的基础知识,对此姚察和徐陵倒是并不算排斥。
两个人的表情变化都被李荩忱看在眼里,他并不要求这些心高气傲的知识分子能够第一时间就接受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意识到这其中的重要性的:“而继续向上的话,如何治理家国,想必孝穆公比某更有经验,具体的教学办法和方向某就不多言了。”
对于李荩忱的恭维,徐陵还是很受用的,当即笑眯眯的捋了捋胡子。他可是堂堂“帝师”,最擅长的不就是治理国家的事情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