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放在眼皮子底下最安全。
“没错,这位崔君本来是被宇文宪软禁的,昨夜撤退匆忙,他偷偷跑出来,没有人发现,这才没有被宇文宪抓走。”陈智深解释一句。
“那还真是劫后余生啊。”李荩忱笑道。
崔世济能够跑出来,应该也是因为他身上的利用价值几乎都已经被榨干了。清河郡和另外一个崔氏盘踞的博陵郡,作为东线战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今就在大汉兵锋之下,随着北周军队在白沟正面战场上的溃败,这些地方的侧翼也旋即暴露出来,自然也不足以再作为防守的依凭,与其等着哪一天崔氏和当初的闻喜裴氏一样把北周卖了一个底朝天,还不如先主动把兵马从这些地方撤回来。
反正清河崔氏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家底了,崔世济就算是跑掉了也没有什么关系,他在宇文宪的心中应该和一个废人应该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让礼部负责好好接待一下这位崔氏家主。”李荩忱吩咐一声。
陈智深急忙颔首,李荩忱的态度显然也说明他对这位崔世济并没有什么兴趣。或许清河崔氏还能够在稳定冀州的过程中做出点贡献,不过就目前来看所能做的贡献也就是那个样,能够做出相同贡献的人并不只有清河崔氏,现在李荩忱身边最不缺的就是这些希望能够在大汉重新获得立足之地的世家们。
这些世家,于李荩忱来说,自然都是应该直接扫入垃圾堆中的东西,三百年乱世,和这些世家之间的争权夺利、相互攻讦实际上也有脱不开的关系,只不过在五胡乱华这样的大背景下,世家们之间的相互掣肘对动荡的时局影响并没有那么明显罢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南北朝时期有很多次原本可以完成的南北统一,结果就是因为世家们相互扯后腿,才导致你完成不了,我也完成不了,一拖再拖,直到现在世家逐渐势弱,才被李荩忱抓住机会,一举颠覆整个时代。
现在的大汉想要稳定地方民政,到底还是离不开世家,一来是因为世家有着大量现成的人才能够被朝廷使用,二来也是因为很多世家盘踞本地,也已经培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势力,对周围的百姓有着足够的影响力,曾经在会稽、吴郡等地作乱的那些东南士族便是如此,他们登高一呼,还是会有很多人响应的,想要消除世家的影响,一切还需要慢慢来。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世家就有恃无恐,恰恰相反,现在的他们渴望能够再发挥出来一点儿作用,随着各个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逐渐步入社会,世家就将注定灰飞烟灭。
对此,世家无法抗拒,只能顺从。
李荩忱并不着急接见崔世济,因为他很清楚,崔世济会自己找上门来的。
一名斥候此时也赶来,送回前线的战报。
汉军轻骑向北追出十余里,遭遇了敌人断后的骑兵,对方数量同样在千人以上,汉军轻骑之前接到的命令就是遇到敌人强力的阻击之后就不再缠斗,因此在短暂交锋之后徐徐后退。周人骑兵显然也没有恋战之心,见汉人走了,转身就快速北上,不见了踪影。
“也就是说,宇文宪此时应该已经快要到邺城了。”李荩忱沉声说道,“淇水和清水那边有没有战报传来。”
“启禀陛下,东路各军已经攻破清河,正向北推进,准备进攻渤海郡,有白袍事先和渤海郡外大小坞堡村寨联络,现在基本上都已经准备归从大汉,因此渤海郡一座空城,已经不足为虑。”张须陀急忙说道,“另外淇水那边的战报还没有送来,臣已经派人去催了,宇文宪已经率军撤退,淇水那边宇文通必然不会恋战,撤退是必然的。”
李荩忱抬头向前看。
茫茫原野一路向北展开。
过了白沟之后就是邺城,这一场漫漫征途的终点,已经近在眼前。
“让各军休整三日,轮流换防。”李荩忱径直说道,“另外派出斥候,向北探查,朕倒要看看接下来宇文宪还打算怎么办。”
————————-
世事纷乱,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且不说已经率军向北撤退的宇文宪,就是在这陷入喜悦和欢呼之中的汉军大营,也有人愁眉苦脸。
这就是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崔世济。
劫后余生的感觉,一开始是很不错的,但是在感受到大汉这边对他的冷遇之后,崔世济自然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清河崔氏虽然已经早就不是当年北方数一数二的大世家,但是在这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时代,依旧是冀州数得上的世家,当初也是和河东的闻喜裴氏并列的存在——当然这种并列更多的是崔世济的幻想,实际上在很多人的眼中,清河崔氏早就沦为了闻喜裴氏的附庸。
不过就算是附庸,那也是有实力在的好吧。
结果现在接待崔世济的,竟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礼部功曹,大汉的六部制度,崔世济也是知道的,礼部尚书之下还有左右侍郎呢,自己这个身份竟然都不配一个侍郎前来接待。虽然按照这个小功曹的说法是,礼部的侍郎都没有从军北上,但是崔世济并不相信随军的这么多文官之中,并没有一个比功曹还大的官员。
换句话说,人家就是存心的不想给你好脸看。
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现在的崔世济,哪里还有资格抱怨这些?
他最大的依仗不过就是清河崔氏罢了,可是清河崔氏已经快被宇文宪压榨干净,没有多少能够拿得出手的东西了,大汉显然很清楚这一点,因此根本就不打算给崔世济表现的机会。
思前想后,崔世济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在营帐周围焦灼的走来走去,直到他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兴祖!(鲍兴表字)”崔世济招呼道。
正匆匆想要去给李荩忱送奏章的鲍兴脚步一顿。
fp
(iishu)是,,,,!
第二零七三章 兴祖老弟,兴祖老兄
【】(iishu),
鲍兴是认识崔世济的。
作为鲍照的后人,鲍家虽然混的并不怎么样,但是凭借着在文学方面家传的造诣,在北方还是颇有些人气,因此鲍兴曾经在北方世家之间的聚会上见到过崔世济。
只不过那个时候,崔世济还是高高在上的清河崔氏家主,清河崔氏也正是凭借着北魏、北齐两代王朝君王的信任而如日中天。相比之下,鲍家除了一点儿祖辈传承下来的写作能力和清名之外,几乎一无所有,甚至可以说,鲍家子弟之所以有资格出现在这些世家之间的宴席上,单纯是因为他们需要有写文章写的好的,来给唱赞歌罢了。
当时的鲍兴因为文笔清丽,因此还引来了崔世济的青眼相加,不过鲍家无权无钱,崔世济夸奖鲍兴两句以作鼓励也就好了,鲍家并不是自己需要拉拢的对象,甚至不需要拉拢,他们就会乖乖的跟在后面一起向前走。
当时的崔世济恐怕怎么都不会想到,多年之后,世事无常,现在的鲍兴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中探花,成为不折不扣的天子近臣,掌管的那都是机要文件。
而自己虽然还是那个清河崔氏的家主,但是清河崔氏都已经名存实亡,一个家主,似乎唯一的作用就是大汉不会把自己当成普通的俘虏,直接丢到辎重营中去干苦力。
一别之后,相距天壤,恐怕就是这样的感觉了。
鲍兴上下打量着胡子拉碴、但是两眼冒出精光,就像是看到救命稻草一样的崔世济,心中又何尝不是感慨万千?
如果不是因为当初自己决心南下,如果不是因为大汉有着选拔人才不看出身的科举制度。恐怕自己这一辈子都只是一个在宴席上吟诗作赋以为各个世家助兴的寒门子弟罢了,说句好听的是宾客,说句难听的,和那些在戏台上唱戏的戏子又有什么区别?
身边的亲卫警惕的向前一步,手按在刀柄上。
秘书监是天子近臣,鲍兴手里捧着的这些奏章更是国家机密,亲卫们当然不会允许有人在不经鲍兴同意的情况下靠近。
看到这几名士卒眼睛里冒出来的凶光,崔世济登时打了一个寒颤,急忙后退摆手:“兴祖老弟,你不认识我了吗,我是崔世济啊。”
看着崔世济惶恐的神情,鲍兴也只能无奈的把奏章交给旁边的亲卫,同时示意他们不要动粗,自己先拱手说道:“经年未见,几乎不能相认,还请崔兄见谅。”
崔世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鲍兴只要还认自己就好了,他本来想直接向前一步抓住鲍兴的手腕,不过目光瞥到那些依旧虎视眈眈的士卒,还是选择站在原地:“兴祖兄可能赏光,借一步说话?”
一个比自己要大出十多岁的人,对自己的称呼直接从老弟变成了兄长,让鲍兴更是感慨莫名,不过他也不好当众驳了崔世济的面子,只能颔首,吩咐一名亲卫先去把奏章送去御帐,自己跟着崔世济走入营帐之中。
——————————-
李荩忱从北岸回来,走到御帐门口,就遇到尉迟贞正在听几名侍卫汇报晚上巡查换防的事,这些事关李荩忱的安,一般都是鲍兴负责的,因此让李荩忱感到奇怪:
“鲍兴呢,怎么是你在这里?”
尉迟贞无奈的说道:“鲍监丞被崔世济请去了,所以只好妾身代劳了。”
“哦?”李荩忱挑了挑眉。
崔世济这家伙的求生欲还是很强的,竟然都能够找到鲍兴,鲍兴是当初从北方南来的人,和崔世济认识也在情理之中。而且就算不认识,两家之间肯定也在上一辈有交情,崔世济找上他,鲍兴恐怕也很难拒绝。
既然崔世济能够开口找人,那就说明他应该也想好了应该怎么样从李荩忱这里获得继续让家族平稳延续下去的条件,因此李荩忱一时间还有些期待呢。
尉迟贞颔首,指了指营帐:“所以妾身害怕忙不过来,专门把尚儿姊姊请过来帮忙了。”
“尚儿也来了?”李荩忱笑道。
自己和元乐尚算起来也好久没见了,之前从洛阳出发的时候,随军的是元乐尚和徐素不假,但是汉军入河内之后,建设河内书院、慈善堂等等事情都需要她们两个负责,再加上河内向东北连通白沟和淇水战场,向西北又连通沁水战场,因此军方倾向于在这里建设一个足够规模的后方医院,能够起到两边都照顾的作用,因此这件事也当仁不让的落在了她们两个的肩膀上。
之后李荩忱率军北上,她们两个自然只能留在河内。
尉迟贞应了一声:“皇后姊姊已经准备北上,很多事淑妃姊姊都不用亲自负责了,能够腾出手来帮着河内这边,所以河内只留下徐家姊姊就好了,尚儿姊姊自然能够过来帮衬臣妾。”
李荩忱颔首,伸手轻轻的掀开营帐的帘幕走进去。
元乐尚正背对着他整理奏章,此时听到背后的脚步声,急忙说道:“贞儿你快过来帮我看看,这是从青州送来的消息,发现了新的金矿,是不是要先禀报陛下?”
没有听到回复,元乐尚有些诧异地回头:“贞······啊!”
李荩忱一把抱住了她,直接在她因为惊讶而微微颤抖的唇上吻了一下。
元乐尚哭笑不得,伸手捶了一下陛下的胸口:“吓死臣妾了。”
“让朕摸摸,有没有吓得小心脏都跳出来。”李荩忱笑嘻嘻的说道,手已经不老实的从腰肢上向上游走。
元乐尚一把抓住他的手:“陛下,外面都有人呢。”
“在这军中,哪个营帐外面没有人,那岂不是什么事都不能做?”李荩忱笑道。
元乐尚无奈的说道:“陛下说的在理,但是臣妾正忙着给这些奏章分类呢,陛下先去看一下这几个比较重要的好吗?”
“那你是不是应该求朕?”李荩忱顿时正色说道。
他装出来的一本正经,更是让元乐尚很想直接把奏章招呼在他的脸上,不过最后还是只能化作柔柔一吻。
“这还差不多。”李荩忱重新露出笑嘻嘻的神情,随手翻了几本奏章。
他现在最惦念的晋阳和燕郡战报还是没有,不过想想也是,要是这两个地方有消息传来,张须陀肯定追着李荩忱禀报。
(iishu)是,,,,!
第二零七四章 黄金的分配
【】(iishu),
剩下的奏报之中比较重要的,除了南方夏收已经顺利开始之外,恐怕就是刚才元乐尚所说的青州金矿了。
青州金矿,不用想也知道肯定就是招远金矿被发现了。
这金矿实际上并不能说是现在才发现。
早在汉武帝时期,泰山以北就发现有露天的黄金矿坑,只不过那个时候勘察和开采设备都并不完善,只是进行了小范围的开挖罢了。历史上招远金矿的全面开采要到明代。
这也要归结于古代的冶炼技术还有勘探技术等等都没有那么发达。而现在大汉工部已经有了之前勘探南中以及南洋的经验在,所以随着青州战事告一段落,工部自然而然也开展对于青州的探索,最终发现矿产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这并不是藏在地底下的秘密。
黄金,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都是不折不扣的硬通货。之前大汉在南洋发现黄金,就已经引起了轰动,不过毕竟这黄金是海军发现的,黄金主脉很快就被大汉内府全面接收,可是即使是这样,也掀起了一股下南洋的淘金热,虽然黄金并没有再发现多少,但是其余的矿产倒是找到了很多。
青州发现黄金,东路主帅吴惠觉立刻派遣兵马前去配合原本就在那一片驻扎的海军一部,将黄金矿脉严密保护起来以防走漏风声、引起骚动,同时速速派人禀报李荩忱。
吴惠觉作为吴明彻的儿子,继承家父衣钵,这些年来虽然没有什么泼天的功劳,但是也没有什么过错,其并不是和萧世廉、裴子烈等人一样,是不折不扣的开国从龙之臣。
相反,当年李荩忱从巴蜀自立旗号的时候,吴明彻一直以来都是坚定不移的支持李荩忱,多有为李荩忱制造声势之举,而吴惠觉则一直在淮南按兵不动,大有观望风向之意。
不过他们父子两个这么做,自然也有不能把两个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之中的意思,吴明彻当时因为吕梁之战的失利,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权,所以给李荩忱摇旗呐喊并没有什么关系,以他的赫赫大功以及在军队之中强大的人脉和影响力,再加上和徐陵之间的一唱一和,陈顼和陈叔宝都没有能力把他怎么样。
自从李荩忱率军入江南,正式取代南陈成为南方霸主之后,吴惠觉就很乖的听从于李荩忱的调遣,多年以来一直都是大汉在东路战线上的中流砥柱,虽然没有什么明显优异的表现,但是根据朝廷和军方的命令一步一步的向前进攻,也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这一次能够如此快速的反应过来,一边派兵保护金矿,一边禀报李荩忱,自然也体现了这个家伙明哲保身的意思。
吴氏也是现在大汉数得上的将门了,不少吴家子弟在军事书院之中或者军队里都有不错的表现,因此吴氏的未来是能够保障的,吴惠觉自然也不会有别样的心思。
“金矿的奏章速速送往户部。”李荩忱扫了一眼奏章,“让户部和工部拿定主意,尽快组织人手开采,不过开采多少、会不会引起市场上的动荡,都要拿出来一个章程,断不可任性而为。”
元乐尚急忙答应一声,旋即含笑说道:“陛下可不能忘了,这里面应该还有我们内府的一份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