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晨星LL
看着短视频中,站在颁奖台上的那位年轻获奖者,某个最先发出这条新闻的自媒体围脖评论区已经被刷爆。
网络上的热议,陆舟暂时还不清楚。
因为当天晚上,他便参加了华国数学会举办的晚宴。
身为陈省身数学奖得主,同时作为最年轻的获奖者,陆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宴会上的明星。
甚至不用他多么主动,几乎所有的年轻学者,都不会放过于他攀谈结交的机会。
而那些老一辈的学者,对于他这个年轻有为且谦逊有加的晚辈,也是以赞许居多。
哪怕是燕大学派的领军人,华国数学学会理事长王诗成院士,虽然对邱成桐这个人不喜,却并没有小心眼地将个人恩怨牵扯到晚辈身上。
不仅如此,他甚至还当着不少人的面,对陆舟的研究工作表示了高度肯定,并且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询问他有没有想法来燕大读博的想法。
不得不说,这个提议确实很诱人,华国数学界燕大就是天。以燕大的资源加上他的学术资本,到时候就是评个最年轻的院士,怕也不是难事儿。
不过人还是得讲点契约精神的,陆舟已经答应了金陵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突然变卦就有些二五仔了。
所以,他委婉地拒绝了这一邀请,并且向王老先生说明了理由,自己已经拿到了普林斯顿的ffer,明年下半年打算去普林斯顿攻读博士学位云云。
在听闻了他的打算之后,王老先生对此似乎早有预料,所以也没多说什么,只是简单地表示,如果他毕业以后有来燕大教书或者开办讲座的想法,燕大的校门随时向他敞开,便晃悠着去了别的地方。
第199章 三十分钟报告
宴会中,陆舟的酒杯就没有空过,喝到最后,喝的都快记不清和谁喝过了。
也亏他酒量还不错,算是继承了老陆的本事,才没被灌倒。
回到酒店后,陆舟第一件事儿便是脱掉衣服,坐浴缸里泡了个澡。
吹干头发躺在床上,陆舟打着哈欠拿出了手机,正准备检查下许久未打开的邮箱,结果不知怎么地就点开了围脖,结果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名字竟然又双叒叕被挂在了热搜榜上。
虽然没有冲上第一,但也相当靠前了。
下意识的看向了私信,没有任何意外,那里也被刷了个99+。
看了几条私信,顿时把陆舟给乐到了。
不愧是关注他的粉丝啊,不但心理承受能力超乎寻常,说话也好听,一个二个都是人才。
想了想,陆舟觉得自己这围脖也有段时间没上了,难得粉丝们这么热情,自己要是不互动一下,未免也有些说不过去?
于是,他便随手编辑了一条博文。
对着金灿灿的奖牌拍了张照,陆舟点击了发送。
去旁边倒了杯水,回来的时候刷新了一下,几十条评论瞬间刷了出来。
看着粉丝们负面情绪爆棚的评论,陆舟实在是心疼的不行。
顺手把几个喷子拉黑,他把头埋在了枕头里,一个没忍住,最终还是笑出了声来。
拿了奖归拿了奖,该做的报告还是得做的。
也幸亏他的报告是第二天下午,要是上午作报告,能不能起来另说,宿醉后的状态肯定是差的一批。
吃过中午饭,陆舟回房间简单地收拾了下,站在镜子前面摆弄了下发型,直到严师兄的电话打过来催他,他才坐电梯去楼下,坐上车去了旁边的京师大。
站在讲台上,陆舟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弄好了ppt。
抽空抬头扫了眼会场,他发现到场听他作报告的人还真不少,几乎都要坐满了,还在有人陆续入场。
这阵仗,把陆舟给吓了一跳。
原本他以为到场的人能有三分之二便不错了,毕竟30分钟的报告有很多,他上台做的报告又不是什么重大的研究成果,只是一点点关于群论方法研究数论问题的小技巧而已。
看着台下的阵仗,他的心中忍不住感慨。
该说不愧是名人效应吗?
一个陈省身数学奖,竟然有如此分量!
恐怖如斯!
十分钟的准备结束,报告会正式开始。
陆舟按下了放映间,翻到了ppt的第一页,开始对自己报告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在研究波利尼亚克猜想这一命题时,我反复研究了希尔伯特先生关于素数无限性问题证明的论文,得到了很大启发。尤其是在研究运用群论知识解决数论问题这一思路时,我从希尔伯特老先生的论文中,发现了许多有趣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关于我所提出的‘群论的整体结构研究法’,我姑且称其为‘群构法’。
在对涉及到素数问题,尤其是针对无限性问题研究时,这种方法可以让很多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简洁明了
开场白结束,开始了对论文的讲解,陆舟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对群构法的核心思路以及理念,做了细致入微的说明。
为了节省时间,他讲得很快,而台下的人也听得很认真。
最让他意外的是,他甚至看见一位年愈花甲鬓角花白的老人,还在认真的做着笔记。
心中感动之余,陆舟也讲的更卖力了。
终于,报告结束,进入了最关键的提问环节。
一位约莫40岁的教授举起手,起身问道。
我有疑问,关于您论文中的第四十七行,对威尔逊定理的讨论中,直接突兀地提到n,从而得到偶阶循环群g有唯一2阶元an,这一步骤是否有些不太严谨?
听到这个问题,陆舟笑了笑,应对自如地回答道。
并非如此,我只是为了节省篇幅,省略了一些与我所论述方法无关的步骤。
说着,他拿起记号笔,在幕布旁边的白板上,将那段省略的步骤补充了上去。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看着白板上的步骤,那位提问者了然点头。
谢谢。
不客气。
陆舟笑着点了点头,然后看向了下一位提问者。
正因为感兴趣才会提问,不感兴趣的话早就从后门溜了,哪会留到现在?
陆舟很欣慰的发现,对于他这套方法,感兴趣的人还真不少。
也正是因此,对于每一位提问者,他的回答的都很详细。
而就在这时,忽然一道有些耳熟的声音,从会场中间的位置传来。
我有问题。
看到站起来的那位,陆舟微微愣了下。
这不是那位
好为人师的马教授吗?
定了定神,陆舟笑着说道:您请问。
他也很好奇,这位热心指点的马教授,到底是有何高见。
马长安先是和气地笑了笑,模样向一位慈祥的老头。
但这一开口,那笑里藏着的刀尖,便露了鞘。
无论是威尔逊定理,还是素数的无限性问题,都已经有群论方法证明。尤其是后者,希尔伯特已经给出了相当完备的群论证明。而你提出的这个方法,在我看来不过是在它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改动,而且这些改动不过是些在花瓶上雕花的工作。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
陆舟微微笑了笑,刚准备回答这个问题,结果马长安并没有给他开口的机会,老气横秋地清了清嗓子,和连珠炮似得继续说道。
当然,我不是怀疑你的研究是否有价值,而是对这样微小的工作,是否有值得放在这里讨论的价值存在疑问。
尤其是我注意到,你对前人的工作做了详尽的描述,却唯独没有提到你自己的课题,也就是波利尼亚克猜想。我不禁想问,你这方法到底是不是研究波利尼亚克猜想时想出来的?如果是的话,它对解决波利尼亚克猜想有什么用?
说到这里,马长安除了脸上的笑容之外,已经不再掩饰了,继续补刀。
我们大家都知道,你在申请万人计划的时候,选择波利尼亚克猜想作为申报项目的课题,项目的经费也申请了一百多万吧。我想,咱们数学会通过你的报告,也是很期待,想听听这一年来,你都出了哪些成果。结果这一年过去了,你该不会告诉我们,就研究出来这点‘瓶口上雕花’的东西吧?
第200章 已经被证明了?!
会场里鸦雀无声。
气氛,有些微妙的
尴尬?
马长安微微皱了皱眉,本以为有人会附和他,结果事实似乎却正好相反。
从会场内听众的反应来看,总感觉自己这番准备了许久的发言,似乎并没有打动任何人。
不过其实也无所谓了,就算有人对他说的话持反对意见,他也认定不可能有人站起来帮这小子反驳自己。
因为他背后是震旦学派,震旦的教授首先不会吭声,而其他教授,也不会为了一个不怎么相熟的人,冒上得罪一位热门院士候选的风险。
唯一的变数就是邱成桐那老头,发起火来可不管你背景,连自己学生都怼,不过马长安倒是留意了下,并没有看到那张不想看到的脸。
然而
坐在他左手边不远,一位老教授轻轻咳嗽了一声,用不算很大却还算清晰的声音,开口说道。
咳,马长安同志先坐下吧,这个问题可以放到报告会结束之后,你私下里去和陆先生交流讨论。报告会上,还是以讨论学术问题为主。
马长安微微愣了下,诧异地往旁边一眼,没想到居然有人反驳自己。
坐在老板旁边记笔记的卫思阳也诧异了,不过当他侧过脸,看到那位老教授的尊容时,心中的诧异顿时化作了震惊。
竟然是郭院士!
非线性发展方程领域的大牛!
可他
不是震旦大学的教授吗?
马长安脸上有些不好看,虽说郭老院士的身份得让他敬上一分,但却不至于让他怕了。
他可是谷老的嫡系,洪院士的师弟,哪怕学术上的造诣不高,但他自认自己在这个圈子里,还是有一些地位的。
不过,话是这么说,毕竟是同一学派的人,他说话还是得委婉一点的。
郭院士,您这话我就不同意了,我也是关心国家的科研经费有没有落到实处,这个问题又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问题,怎么就不能在学术会议上讨论?
顿了顿,马长安语重心长地说道。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套新颖数学方法是否有用,得看它解决了什么实际的问题,而不是拿去研究前人已经给出结果的东西,用前人的工作证明自己的工作是正确的。
否则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创造方法而创造方法,做学问做成了空中楼阁,岂不是贻笑大方?
呵呵。郭院士笑着摇了摇头,没有和他一般见识,缓缓坐了下去。
他本是但在洪院士的面子上好意提醒,却不想这姓马的非但没有领情,反而和他做起了思想工作。
可惜了
站在台上,陆舟奇怪地看了眼马长安,心说你又不是我导师,我研究出来什么东西还需要向你汇报?
还和我讲起了自然科学方法论?
不知道我四门政治课只修了两门吗?
然而,就在他正准备开口的时候,一道熟悉的声音,从会场后方传来。
我来说两句吧。
只见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从会场后排靠走廊一侧缓缓站起身来,声音中有些不耐烦。
不知道马长安同志有没有订阅过《数学年刊?
看到这位老人,陆舟顿时惊讶了。
这位
不正是在他本科毕业答辩上,专程从华科院数学研究所跑来刁难他的向华南院士吗?
好久不见,老先生还是这么的精神。
一听到这问题,马长安的脸色便是一沉。
他一个搞数学的,你问他有没有订阅过四大顶刊,就等于在问一个本科生上课带没带课本,进考场带没带笔一样。
马长安淡淡地笑了笑,说:向院士说笑了,《数学年刊在震旦数学系,可是每个办公室都订了的。
那你看过没?也不等他回答,向华南一点面子也不给地继续说道,如果你把《数学年刊最新一期拿来翻一翻,就不会问出来这种问题。
马长安微微愣了下,没听懂这话里的意思,皱眉道:你什么意思?
向院士呵呵笑了笑,用平稳的声音说道:在最新一期的《数学年刊中,刊登了波利尼亚克猜想证明论文。那篇论文的作者,正是你面前台上那位报告人。而他在证明这一猜想时所运用到的方法,正是你口中所谓的‘空中楼阁’。
会场内安静了下来。
有人面无表情,对学术之外的事情漠不关心。
有人一脸早就知道的表情,比如先前站起来提醒马长安教授的郭院士。这些老教授们显然已经看过了最新一期的《数学年刊,而之所以坐在这里,正是等着听那论文中碍于篇幅原因这里写不下了的方法。
而第一时间看过《数学年刊的人,毕竟是少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