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寒门崛起
作者:朱郎才尽
这是一个就业路上屡被蹂躏的古汉语专业研究生,回到了明朝中叶,进入了山村一家幼童身体后的故事。
木讷父亲泼辣娘,一水的极品亲戚,农家小院是非不少。好在,咱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四书五经八股文,专业也对口,谁言寒门再难出贵子。
国力上升垂拱而治;
法纪松弛,官纪慵散;
有几只奸臣,也闹点倭寇;
但总体上可以说,这是士大夫自由滋生的沃土。
一个寒门崛起的传奇也就从这里生长了。
谨以此文向所有的穿越经典致敬。
科举相关知识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童子试和正试两种。
首先讲童子试。明朝童子试与唐宋不同点,没有年龄限制。应考者无论年龄大小,均可参加童子试。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三年两考。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已亥年为科考。
县试,明时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童生要取得出身(即资格),首先应该在本县参加县试。考期多在二月。向本县署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保证所填属实。参加五场考试,各场分别试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等。考取以后,才能有参加上一级府试的资格,所以县试实际上是资格考试。
县试日期一般定在二月,入试时,考生领到的试卷上印有号码,按号入座,进行四场或五场的考试。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为招覆(或称初覆)。第三场为再覆。第四五场为连覆。每场考一天,黎明前点名入场,限当日交卷。正场录取从宽。例如应试者有1000人,正场出案取700人,则700人入初覆场;初覆出案,则取500人,以此递减,至连覆,剩下人数就不多了。每场考试之后,都要发榜,称为发案。前三场或四场榜文把考生的姓名编号写成圆形,人们称为圆案,俗称圆,或称团。取在50名以内的为第一圈。圈分内外两层,外圈30名,内圈20名。也有不分内外,把50名排为一大圈。圆圈中用朱笔写一中字,这个中字的一竖还要写成上长下短,好似贵字的上部,取吉祥之意。外层正中提高一字写的是第一名,其他名次,由左依次排列。因为卷上的考生姓名是弥封的,发案时只能写座位号,所以被录取的考生称为出圈或出号。最后一次发榜,才将所有被录取的考生依名次横排,用姓名发案,称为长案。第一名,称为县案首。
府试,明朝时经县试录取的士子得参加上一级的府试,由知府或知州主考。试期多在四月,报名等手续与县试略同。录取之后,方能再参加院试。
院试,明朝由各省学政(及学台)主持的考试。曾被府试录取的士子,可以参加院试。由于学政称提督学院,所以又称院试。报名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考试合格之后,得入府学或县学读书,谓之入学。确定其为生员身份,才能参加本省的正试。
再讲正试。童子试在经过院试合格录取后方可参加正试。
正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正试的第一关。明朝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场叫贡院。凡本省童子试合格者均可应考。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帝即位等庆典加科的叫恩科。考三场,考中的称为举人。因考期在秋季,故又称秋闱或秋试。又因各县府的应试者齐集省城,由朝廷派官主考。考试合格者为举人。大家所熟知的《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就是中了这种举人。
会试是正试的第二关。明朝在京城礼部举行的考试,各省的举人都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逢辰戍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也考三场,考中者称为贡士。因考期在春季,也称春闱或春试。
殿试是正试的第三关。科举制度皇帝在殿廷对贡士亲自策问的考试。始于唐朝武则天,其后历代相沿。至元顺帝时,始将殿试成绩分为三甲(即等级),一甲只限三人,明清沿袭,称为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为榜眼和探花。二甲和三甲若干名,统称进士。
在正试中,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三次考试均为第一名者,称之为连中三元
明朝明朝时期的举人,具备了担任低层公务员(官员)的资格,仅仅是资格而已,实际上担任的可能性很小。于是在某些人眼里(高居上位者),几乎不值一文,但是只要是举人,就可以与官府平起平坐,就可以监督官府,就可以向皇帝告官府的状,举人有视察权利。举人在普通市民的眼力是高高在上的。明朝的举人享有免税的特权,不少人主动将田地产业,归到士绅名下,借以逃避税收徭役。这也是士绅的一种收入来源。
一般而言,明朝在取得进士后,才真正取得入仕做官的资格。
第一章 寒门之子
这里是下河村,一个普通的却又不普通的小村庄。
田间有村,村后有山,山上古树浓荫,村前有水,水倚田园,有着篱笆茅屋的朴素青山碧水的清纯田园风光的恬然。
此时正值暮光时分,那缕缕似浮云般冉冉上升的农家房屋顶上的炊烟,那由牧童吹着笛赶着回来的耕牛发出的哞哞声,还有那农人扛着锄头回归时叱喝出来的充溢着山野粗犷的没有韵律不成调的乡歌,勾勒出一幅山村平静生活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暮归图。
放在现代,这里绝对能称得上是最美村庄,但是在古代就不一样了,只有贫穷落后没有美。
村子的西头有个高坡,在高披上可以把大半个村子尽收眼底,在高坡上有一个虎头虎脑的五六岁左右的小屁孩的望着村子感慨。
青山绿水风景好又能怎么样,交通不便,靠天吃饭,饱受自然灾害摧残。在温饱线挣扎的人,除了吃的,还欣赏什么!让他看自群山中冉冉升起的旭日,不如给他一个杂粮馒头来得实在。
一个小孩发出这样的感慨,是不是有点奇怪?
其实不然,虽然他身体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孩,里子却是二十一世纪一个在就业路上屡被蹂躏的,无钱无权无女朋友的古汉语专业研究生。连续100次求职失败后,睡前感慨古汉语专业的文科狗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简直是难如上青天,没想到醒来就变成了这个大名朱平安小名小彘的小屁孩。
这具身体在自己穿来前生了一场病,可能没熬过去吧,自己不知道怎么的一觉醒来就李代桃僵了。
经过多日旁敲侧击得知这是明朝,那个四书五经八股文盛行的年代后,只能45度仰望天空内伤了,还真专业对口了
既来之则安之,想想二十一世纪一身专业无处施展的困窘,既然现在上天了一次就业的机会,不把握机会的就太浪费上天的馈赠了,更何况自己前世还是个无牵无挂的孤儿呢。
小彘,小彘,回家喽,小心又被你娘打得呜呜哭。
高坡下一群熊孩子吼吼的呼啸而过,唯恐回家晚了,会被家里的长辈按到地上摩擦摩擦。
小彘!这小名也是醉了。哪怕是虎子,石头,也比这名字好听啊。当然他也只是抱怨抱怨而已,他也知道古代给小孩起贱名的原因。
欧阳修《道山清话记载说∶人家小儿要易长育,往往以贱为名,如狗羊犬马之类是也。古人认为,小孩儿出生后极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伤害,特别是普遍有迷信色彩的习俗,认为人有三魂六魄,缺一不可活。小孩儿出生要经过阎王关撞命关玉吊关四季关和尚关落井关等关煞。为小儿取黑牛石头石磙钢弹铁蛋臭蛋等这样的坏名贱名,目的是欺骗鬼怪,让阎王爷听到后不认为他是个人,自然就不会去找麻烦,也就放弃了勾魂,使小孩躲过关煞。
这个时期还有猪来穷,狗来富一说。在这个村里的小屁孩,叫狗的男孩还真不少,像有叫东狗西狗的,还有叫狗宝狗崽狗伢子的。长辈给朱平安小名叫小彘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村里把能叫狗的小名几乎都叫完了,长辈肚子里没有一滴墨水,再也想不出一个跟狗有关的小名了;另一方面则是,家里已经够穷了,没有再穷的余地了,而且穷一点的小名更容易养活。
当朱平安听说村里还有小男孩叫狗妹甚至叫狗屎的,顿有一股劫后余生的庆幸,小彘,彘儿相比前两个称呼而言,口味还是清淡不少。
来到这个时代已经十多天了,朱平安由不适应到无奈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在这个年代生活,姓名习惯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生活习惯。这是旧道德旧礼教盛行的时代,没电没网也就罢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鬼神宿命等等大行其道,所以那些小说里写的穿越主角带着主角光环,上来就是虎躯一震天下归心金手指一开天下无敌的,纯属扯淡,要是你穿越这样搞的话,早被村老之类给烧成飞灰了。在这种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你稍有异常,可能就被人当成妖怪附体给烧了。
这可真不是夸张,村里老王头因为说了几晚梦话,就被强行灌了一大碗符纸烧成灰搅拌的水;邻村王二麻子在县城学胡姬说话,回村才拽了几句就被村老当鬼上身,给绑在柱子上暴晒了三天才算完事。
一个人怎么可以对抗整个世界。
所以,来到这个世界十多天的时间,朱平安一直努力的扮演好小孩子的角色。谨慎小心,尽量不做出格的事,以免被绑到木架上做烧烤,他可不想为自己代言(带盐)。
时间不早了,得赶紧回家了,不然又要挨骂了。朱平安迈开小短腿从高坡上,朝着家的方向,狂奔而下。
怎么感觉到大腿根凉飕飕的有风吹来呢?难道说自己的小短腿迈出了风驰电掣的速度?
朱平安跑到坡下后,停住脚步,低头就看到了档下一根小面条,迎风招展。
开裆裤?
你让一个心理年龄二十余岁的人穿一个开裆裤是怎么回事啊,还让不让愉快的玩耍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回去一定要争取不穿开裆裤的权利。
一路走来,茅屋土坯房不成规则的摆布,下河村,虽然依山傍水,但是仍属于穷乡僻野,因为当地人对山水的利用仅限于满足生活的需求而已,要盖房子,上山砍几棵树拖回家做梁木;没米下锅了,上山找点野菜野果,下水捉两条小鱼丢锅里。封建小农经济,还是以田地为生的,大部分村人靠着一亩三分地为填饱肚子奔波,比较富庶的也只是那么几家地主而已。
地主家自是可以出租田地,变卖粮食,有钱再买地,良性循环;贫困人家靠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的产出还不够塞牙缝,只能租地种,古代又没有减免土地税的政策,辛辛苦苦种一年粮食,除去苛捐杂税地租,能够一家嚼用果腹就不错了。
朱家还算好一点,家里还有良田十余亩,算是村里中等人家,只是也耐不住人多,再加上大伯不事生产,温书科考费用颇多,老朱家也是过的捉襟见肘。
当然,单从外面看的话,朱家过得还算可以,相对于村里常见的茅屋土坯房,最起码朱家还是土木结构的朱家大院,只是实际上朱家过的还不如村里一般人家呢。
朱平安一进门刚好碰到了这一世的母亲陈氏,陈氏正横眉竖眼立在院子门口瞪着自己,看到自己囫囵回来,眼神才如冰雪逢春化了开来,是专门等自己回来的。陈氏三十多岁,穿着带大襟的蓝粗布夹袄,头发在脑后挽了一个发纂儿,插了一只木钗,耳朵上一对银丁香,眉梢有几分泼辣劲儿。
娘,我以后再也不要穿开裆裤了。朱平安小短腿才迈进大门槛,就开始争取不穿开裆裤的权利。
话音才落,就被陈氏揪住了耳朵。
小兔崽子,你还翻天了,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还省吃俭用给你做衣服,你还嫌弃上了,你才多大就不要穿开裆裤!
娘,啊,疼疼疼,我已经不是两三岁的小孩了。朱平安小手手拉着陈氏的胳膊,垫着脚尖减轻一点疼痛。
屁,你才五岁,陈氏低头看着自家五岁的小儿子说出这么一句话,莫名的喜感,自己的小儿子虎头虎脑的比他哥哥活泼多了。
虽说好笑,可是陈氏手上的力气却并没有变小,这个臭小子本来就不老实,前些天生过一次病,好了之后更皮实了,成天往外跑。
你还知道疼,一天到晚到处野的看不见人,被拍花子拐了去,老娘就心静了。陈氏说着瞪了朱平安一眼,想到县城有小孩失踪就心有余悸,好在村里人来人往倒是安全的很。
二嫂,男孩子有哪个不野的,还是皮实点好,你就别罚小彘了。在院子水井边清洗碗筷的三婶张氏有些羡慕的看着小彘,在一旁劝说陈氏消消气。张氏刚到三十,但是至今只有一个小了朱平安一岁的女儿朱平玉,所以对陈氏有两个儿子,特别羡慕。
老三家的,你可别替他求情了,这混小子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陈氏说着,揪着小朱平安的耳朵揪到灶房了。
说,以后还敢不敢野的不着家吃饭了。陈氏大声说着,却从蒸笼里面取出一个去了皮的白水煮鸡蛋,从窗棱往外看了看见没人注意这边,就悄悄塞到了朱平安的手里。
鸡蛋,朱平安两眼泛光,吃了十几天粗茶淡饭,终于见荤腥了。
这根本就无法拒绝嘛。
疼哦娘,再也不敢了。朱平安接过鸡蛋,嘴里却故作声势嗷嗷叫着。
在二十一世纪,吃,可是他为数不多的爱好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可是省吃俭用把便宜能吃的吃了一个遍,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资深吃货了。
纯天然无公害,入口绵软,味道可真是好极了,感觉比现代的鸡蛋好吃不知多少倍,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到这以来都是粗茶淡饭不知荤味的缘故吧。
小机灵鬼,陈氏嗔笑,点了一下朱平安的脑门,小声说,快点吃了,待会上了桌,你那心偏到天边的麼麽又都紧着大房了。
这时朱平安的心里倒是极暖的,这一世的家人无论是泼辣老妈还是木讷老爹,亦或者十岁左右却少有老成同样老实的哥哥,都是打心里对自己好。
父慈母亲兄厚,处处显温馨。
这也是朱平安接受穿越事实的主要原因,在二十一世纪身为孤儿没有感受过家庭温暖的他,在这儿感受到老牛舐犊般的关爱,也就慢慢心甘情愿了。
娘,你真好,我长大了要好好孝顺你。朱平安抱着陈氏的大腿有感而发。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以后一定好好孝顺你们。
陈氏看着自己的小儿子赖皮虫一样跟自己撒娇,明显很受用,觉得自己的小儿子比大儿子可爱多了。自己先前找老大过来,那傻小子跟他爹一个德行说什么偷吃不是大丈夫,差点没把陈氏气个跟头,只好赶他出去,还好自己小儿子没那么古板,好笑地在小儿子脑门上点了一下,你少气我,我就谢天谢地了,快把嘴擦了省得待会被看到。
第二章 气运与中邪
夕阳西斜,朱家上房人员齐整,晚饭也准备好了。朱家在这个时候吃晚饭,主要是为了趁明不费蜡油,老天爷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朱家上房东屋正中摆了一个大桌子,在朱平安眼中,这套桌椅可以说是朱家最好的家具了,不得不说明朝的桌椅做得好,既简洁明快又细腻精致,连乡下桌椅都这么精良。明朝的桌椅板凳在现代都是有名的料好活细,大匠制器,好象大师作诗,一年成二句,一吟双泪流,好椅子做成,日三摩挲,何如十五女肤!
朱家老爷子是位方脸瘦高老者,穿着一身青色粗布衣衫,手里拿着一个旱烟,时不时吧嗒吧嗒的抽两口。
朱家老爷子面前摆了一叠水煮花生,旁边还有一杯浊酒,和桌上摆着的窝窝头还有烂菜叶腌菜和稀粥形成了鲜明对比。
靠着朱老爷子坐的朱老太太刘氏,头发有些稀疏,但梳的整齐,看上去就知道不是好相与的。紧挨着朱老太太刘氏坐的是朱老爷子和朱老太太老来得的小儿子和儿媳,也就是朱平安的四叔四婶,四叔朱守信和四婶赵氏今年刚成婚,四叔面皮白皙,和朱老太太仿佛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甚得老太太宠爱。四婶穿着崭新的银红妆花褙子,一条油亮亮的大辫子在头顶盘了个发髻,上面插着一根鎏金的小凤头簪子,还簪了一朵粉红色的绒花。
在朱老爷子对面,坐着的面色白皙的中年男子,是朱平安的大伯,朱守仁。他穿着半新的葵花色茧绸直缀,袖子宽肥,带着四方平定巾,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心思。旁边是大伯母吴氏,穿着半新的直领对襟小袖百褶裙,看上去比陈氏要大不少,也收拾的齐整,身边是他们迟来的六岁儿子朱平俊,也穿着崭新的妆花褙子,正撅着嘴半倚在她娘吴氏的怀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