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一条锦鲤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丹尼尔秦
季铭回家之后,跟初晴在网上聊了一会儿,两次首演,初晴都不在,也挺遗憾的——不过两人并不特别有缺失感,他们现在越来越适应这种独立又亲密的关系,季铭不必歉疚,因为自己过分忙碌而缺少对初晴的陪伴,初晴也不必自我怀疑,觉得是否应该做成功者背后的女士,但他们都非常清楚,在心灵层面,只有彼此是可以完全信赖和依赖的人。
所以哪怕在演完之后精疲力尽,完全不想要再社交和应付,季铭依然愿意躺在那儿,舒适地和初晴聊天闲谈,这是一件舒缓压力,而不是增加压力的事儿。
挂掉视频,季铭入睡的时候就安稳很多了,迅速回蓝。
……
第二天他到剧院,准备晚上的表演,看到大家兴致勃勃的脸色,并不出乎意料,他只是好奇。
“怎么样?”
“你已经震撼了整个西区,整个伦敦了。看到没有,《太阳报》,虽然格调低,但它销量高啊,”海森眉飞色舞地指给季铭看,《太阳报》就是那个被王室告了的报纸,很贱,但销量全英第一,主要报导娱乐、体育,已经王室、政届等等各种八卦传闻,最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
《太阳报》给了个非常显眼的版面,加红的标题更加显眼。
“忘了苏丝黄吧,现在是杨鸣!”
“自从采芹作为中国人第一次登上伦敦西区的戏剧舞台,并引发举城热潮之后,已经过去了近70年。迄今,我们仍然对苏丝黄曾经取得的影响力记忆深刻,然而在那之后,则再也没有一个中国演员,甚至亚裔面孔,能够引发那样的影响力的。当然,这和时代发展有密切关系,哪怕是英国演员和作品,也极难在电视、电影、互联网接连创造自己的时代之后,在舞台上重现数十年前那样的影响力。
然而这一切被季铭打破了,备受关注而且热度强烈的华维,选择这位在欧美声名鹊起的中国巨星,作为自己的品牌代言人,显然意图通过季铭的个人形象消解西方社会的不信任……而伦敦的评论人们对这部威尼斯影帝获奖影片改编的作品,似乎也格外钟情,他们连篇累牍地盛赞《默》——即便当时它还没有公演……
昨天,《默》在莫瑞斯剧院首演,季铭和凯拉·奈特利等演员,贡献了一场让所有观众起立鼓掌二十分钟的惊人表演。本报戏剧撰稿人劳伦斯先生也是观众中的一员,他认为《默》是近年来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都有极高造诣的经典音乐剧之一,经典之处在于,除了剧情和表演本身,当然还有演员本人的话题之外,这台戏剧没有植入任何政治正确,没有媚俗追求任何热点话题,它淡定地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并用更精彩的表演来展现给观众,我认为这足以给其它作品一定的启示。
另一位特约评论人泰特说,《默》的诚意和水准展现在方方面面上,尤其是主演演员的强大能力,促使它成为一部几乎没有短板,而且在诸多方面都成就斐然的作品,也就说,无论观众偏爱什么样子的舞台剧,都可以在《默》那里寻找到。它确实是近年来极少见的上佳作品。
……
《默》的大获成功,似乎具有特殊的意味,即便有人将它置于某种文明冲突的中心,也并不影响它征服普通的观众,并在西区、在伦敦,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引发狂澜。
也许,我们应该单纯一点,乏味无趣的欧洲剧坛,来了一位如此优秀而惊人的中国巨星,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兴奋的事情么?”
《太阳报》的正面程度,显然让莫瑞斯剧院的很多人都非常意外。
“还有《每日镜报》,这个是低配版的《太阳报》。”莫瑞斯神情诡异地把报纸递给季铭,上面也是一篇文采斐然的佳文,对《默》的夸奖,丝毫不逊色于《太阳报》。
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每日镜报》里援引的评论来自一个熟悉的名字——詹姆。
“如我此前所认为的,《默》不仅没有任何辜负对它的期待,反而给出了巨大的惊喜……这是若干年内西区最值得一看的作品,在所有新的音乐剧里,更是独树一帜,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看看它。”
啊哦。
“你说他是不是疯了?”莫瑞斯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猜测道:“或者是看到反响太好,抹黑不了,才突然改弦更张?我真的没法相信,我一夜没睡着,几乎一大早就开始买报纸,搜索新闻,结果——居然没有发现几篇负面的,更不要说足以产生巨大打击的大稿子,却在《每日镜报》这些地方,看见了一大批追捧的文章,天哪。”
“这不是好事么?”
“……可是来路不明的好事,难道不可怕么?”
“那就去打听打听呗,”季铭只想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不用去打听了。”
两人听到声音,转头看过去,鲁迪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显然这位消息灵通的家属,已经知道原因。季铭难得非常好奇,不知道锦鲤给詹姆等人安排了个什么意外,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到底怎么回事?”
鲁迪诡异地看了他一眼,然后跟莫瑞斯对视了一眼,一时无言:“昨天詹姆他们在看完《默》之后,一起去了一家餐厅,显然,他们在做最后的计划,以便于写出更有杀伤力的稿子——但是,应该就在他们抵达家里,可能还没有摊开稿纸,或者打开电脑的时候,肚子就开始剧痛了……现在还在医院里。”
呃……这么粗暴?
“食物中毒?”
鲁迪点点头:“我一大早就知道了,特地去找了熟人。目前还没有结论,但基本已经确定,那家餐厅使用了不合规的牛排,而且有相当长的时间了,直到这一次才被抓到——店主已经承认了。如果不是知道情况,我真的都要怀疑是不是我们给他下的毒了……太匪夷所思了。”
“哎?那那些具名的评论?”
鲁迪说完,情绪也平复了很多,听到季铭问,并不意外地摇摇头:“那没什么异常的,每年这么多的作品,报纸想要报道的谁知道是哪一部?它总不可能让评论人必须去看什么,一般来说,有真实的就上真实的,没有真实的,就写稿编辑自己捉刀——这是被允许的,大家都知道的潜规则。毫无疑问,詹姆入院之后,以《默》引发的巨大关注和热度,这些报纸和媒体必然需要报导,可是他们又写不了,那就只好把之前的一些评论,拉过来凑凑,再创作一下放出来了。”
“詹姆把他的真实目的藏得很好。”莫瑞斯突然说了一句,然后痛痛快快地笑了十分钟。
这也许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吧。
把《默》捧上去了,结果要摔的时候,自己倒了,而且还被用之前的稿子捧了《默》最后一程,直接送它归位。
詹姆这道关,现在已经过去了——他绝不可能再给出不一样的评论。最有可能的,就是对季铭下一部作品提前准备而已,至于下一部西区作品,季铭自己都不知道。莫瑞斯更是如此,在他的计划里,《默》最好在莫瑞斯剧院演上二十年,以现在它的知名度和口碑,一切都是可能的。
大松一口气之后,莫瑞斯把电脑转向季铭:“来吧,现在是收获彩虹屁的时刻了。”
第0449章 席卷英伦(终)
季铭把电脑屏幕转过来,上面是莫瑞斯剧院的脸书专页,他一眼看到《默》成功首演的庆祝博文,下面的评转都高达数万,远比其它的博文要来的热火朝天的多——其实这两天以来,莫瑞斯剧院涨了非常多追随者,评转数量也远超以往。因为这一波热度,落在了季铭和《默》身上,而季铭又没有自己的脸书,他只有ins,粉丝倒是也大涨一波,只是大家习惯性还是在脸书和推特上来讨论这个热门话题。
所以,作为《默》的制作方和演出方,莫瑞斯剧院就承接了很多关注。
季铭在点开评论之前,突然转头去看莫瑞斯:“莫莫,我们需要去看望一下詹姆么?”
鲁迪简直不知道应该先找“莫莫”这个称呼的碴,还是对季铭这难以置信的提议报以震惊——这是去探病么?这是去《送别》吧……长亭外,古道边,芳草天,詹姆你怎么走得那么早啊呀,咿呀,哦呀……
“还是算了吧,我们可以大方一点。”莫瑞斯畅想了一下,还是理智回笼,没有做出这等人神共愤之事。
鲁迪瞥了季铭一眼,不太友善:“说起来,从一开始,你好像就并不担心,如果不是我了解案情,那个老板确实从非法渠道购买了两年多僵尸牛排,而詹姆也不是第一次吃它们——这么说起来,真爽。反正要不是一切都这么铁板钉钉,我肯定要怀疑是你雇佣了什么前特工之类干的。”
哈哈,特工?
“你怎么可以这么想我,我是那种人么?我一个本本分分的演员,全部精力都花在了舞台上,我只是对这些阴谋诡计并不擅长也并不了解,更不希望被它们占据了我的精力,与其那样,还不如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我能够做到的事情里——比如好好演戏。”
“哦。”海森敬佩地看着季铭,剧组里这些年轻演员,没有不被他征服的,尤其海森还是他的替补之一,完全了解杨鸣这个角色的难度,所以看到季铭昨天的首演,简直叹为观止,现在又听见他这么专心一意,实在太佩服了:“怪不得你能在这么年轻,就表演的那么好,简直像个天生演员。”
“专注,是最重要的。”
海森受教地点点头。
鲁迪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也说不出什么来,当一个演员做到季铭这个程度,他关于表演的说法,往往是不可置疑的了——但鲁迪确定,这特么就是在胡说八道,瞎扯个蛋。在中国那么大,竞争那么激烈的市场里,能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就成为最顶级的明星,在商业和奖项上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就,这样一个人,你说他是个不谙世事,专心奉献给舞台的人,能信么?
更何况,在《默》的合作过程中,季铭展现出来对项目的引导能力,以及在商业利益协商中的表现,完全是个心有九窍的“奸商心机鬼”,只有莫瑞斯这样的一根筋,以及海森那样的小麻瓜,才会信他的鬼话。
鲁迪瞪了瞪眼睛,歇了一口气,还是算了。不管怎么样,《默》成功了,莫瑞斯证明了自己的眼光,他确实争取到了一个能力如此卓越,还确然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从这个角度来说,莫瑞斯做一单的收益,比鲁迪投资十单,一百单可能都要更高。
季铭虽然一直信任锦鲤,但事情被处理干净之后,还是轻松了不少,心无挂碍。
评论里最上面的一条,只有一个单词,以及一串感叹号:
“昂不哩呜啵!!!!”
难以置信!
“它精彩的,上帝,昨天的两个多小时,是我过去一年最美妙的两个小时。”
——“这是一只单身狗,应该。”
——“你怎么知道?也许他那事儿一年加在一块,都不够两个小时呢?”
——“不要污染这里好么?你们这些上脑的臭男人。”
——“哦哦哦,来了一个互联网修道院的修女,要不要疯狂一把啊?我比神父更厉害哦。”
然后就是一大串张狂的大笑。
啧。
季铭一直往下翻,果然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沙雕和卧槽最得人心,……一直到第五条,他才看到一个真正有料的评论。其实这也很正常,主要是因为本来就演了一场,一千多人撒在网上,也就不算什么了。
“最早我知道这出戏剧的时候,是在《太阳报》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那里面把《默》夸得那么不真实,以至于我是怀抱着‘战斗’的心情进入莫瑞斯剧院的,我希望告诉那些恰烂饭的剧评人,不要太过分,更不要透支自己的声誉——然而当我一幕一幕地看下来之后,我几乎在走出剧院的同时,就决定成为这部戏最忠实的拥趸。
我有一种强烈的饱足感,我看到了最顶级的表演,最精湛的演唱和最曼妙的舞蹈,我还感受到一出戏剧所能拥有的,最抓人心的节奏,最感染人的氛围,最清晰简明的叙事……应该说,一台音乐剧拥有其中一项,就值得一看,而《默》拥有它们全部,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音乐剧,季铭是我看过最了不起的音乐剧演员,期待看到他更多的作品。”
这才是标准的彩虹屁,让人分外舒适。
“这位中国演员绝对是西区最顶级的那一类,他的表演已经让完全外行的我,都能毫不犹豫地感受到他的功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极为宽广和具有包容力的嗓音,以及用声音描摹画面和情绪的能力,让他成为了一个天生音乐剧演员。”
“跟季铭说,他太棒了,不管他是什么肤色,哪里的人,都是如此。”
“他用毋庸置疑的表演回击了那些阴谋论者。”
“用蝴蝶夫人来比喻季铭,完全是上个世纪的陈旧思维。”
“又多了一个中国人来赚那些傻子的钱。”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很多评论里看到对季铭的揣测,我真的认为那太可笑了。他是中国最有名气的明星,身价最高的演员,广受欢迎,国民度高到惊人,也就是说在中国,他有数以亿计的拥趸,他有任何必要去欧洲赚钱么?他参与了一支西区的舞台剧,仅仅是因为西区拥有优良的舞台剧传统和历史,这是一个演员对更高艺术境界的纯粹追求,任何不合实际的猜测都是对这种纯粹的侮辱。”
——“我的中国朋友,不要生气,总有一些极端分子希望世界大战,但那只是少数。”
——“是的,看看英国推特的热搜吧,里面绝大部分都是对季铭的赞美和肯定,我们非常荣幸他能来到英国,并为我们献上这一出如此精彩的戏剧。”
“我是意大利人,从他第一次去戛纳就认识他了,当他走上红毯的时候,天哪,他是那么优雅迷人,完全颠覆了我对亚洲人的想象——从那开始,我才知道我以前是如此狭隘。然后我一直关注他,我知道他拍摄了新电影,他拿到了大卫奖,然后来了威尼斯,拿下了最佳男演员,我确认他是个内外兼备的优秀演员,是个完全值得去追逐的大明星。音乐剧《默》再度让我坚定了这一点,我是特地从罗马来伦敦看首演的。”
一个意大利小迷妹。
确实如一位网友说的,好评占了绝大部分,可能是因为戏剧艺术相对冷僻而严肃的多,所以它得以让大部分人能够冷静地看待,而不是被裹挟——将纷扰带进艺术,本身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看完了?《默》登上英推的热搜关键字,你几乎出现在所有大小媒体的版面上,推特和脸书处处都是你的名字,大家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兴致勃勃。我父亲曾经跟我说过,在上世纪50年代,有一位女演员靠一部音乐剧风靡伦敦,女人们真相模仿她的妆容,连动物园的新生豹子都以她的名字命名。”鲁迪感叹极了:“我没有亲眼见过那个场面,70、80年代之后,音乐剧再也没有那种风光了,但今天你在伦敦和英国引发的席卷之势,我相信绝对不会逊色于你那位同胞。”
“身位中国人,在西区会遇到很多类似詹姆那样的人和事情,可一旦你足够强大,你带来的新鲜感也会让你获得远超本土演员的关注。”莫瑞斯补充道:“当然,你代言的品牌帮了你很大很大的忙,华维现在在欧洲是个火热的话题。”
季铭把目光从电脑屏幕上移开,点点头:“所以你去买个它们的手机支持一下吧。”
“没问题。”
……
季铭在这个圣诞节,非常恰到好处地占据了英国和欧洲民众的时间和注意力,询票电话让莫瑞斯剧院不堪重负,社交媒体上的留言同样看不过来,邮件也是如此……直到代理商们开始反应过来,将莫瑞斯剧院的票务放在醒目的位置,一切才慢慢平息下去。
从平安夜开始,季铭以一周九场的频率,连演十二场,近两万观众得以看到表演,持续地将它捧到年度之交最受瞩目节目的位置上。在下戏之后,剧院外滞留的剧迷也越来越多,莫瑞斯不得不安排一个机制,来处理这件事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