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成了一条锦鲤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丹尼尔秦

    不管对于华维来说,还是对莫瑞斯来说。

    他们只能全力迎接《默》公演的到来,而且他们敢保证,观众席里坐着的,将会是最挑剔和最别有用心的观众。而剧院之外,除了大排长龙等待入场的观众,居然还有为数不少的各国媒体,主要是本地的和中国的。

    “你是从哪儿知道这部戏的?”

    “你是中国游客么?”

    “各位观众,我们现在就在伦敦西区莫瑞斯剧院的门口,我们可以看到,季铭主演的英文音乐剧《默》即将首演了,外面可以说是大排长龙,人头济济,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当然,也有国内的游客,都在我身后这支队伍里面。《默》是由季铭主演的同名电影改编的,其电影和中文版音乐剧都大获成功,英文音乐剧还未上映,已经成为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受西方观众关注的中国戏剧作品,大家对《默》的期待非常高,刚才的采访中也有多位观众表示是第一次关注中国题材、中国人主演的音乐剧。”

    外面火热之极,而剧场后台,莫瑞斯等好几位主创,却好像要赴一场悲壮的战争似的。

    他们知道,演完之后,暴风雨就会到来。




第0447章 席卷英伦(1)
    莫瑞斯剧院共有三层,总计约1700个座位,在伦敦西区属于中大型剧院,更大的,有两千多人的,稍小的,四五百人的。大多数时候,很多剧院都有固定的驻场节目,即便不是《悲惨世界》《剧院魅影》那样一演十几二十年的大作,整年整年上演的作品却比比皆是。

    如鲁迪的威斯剧院,走马灯似的上新戏,是比较少的。

    此时一楼池座里的伊万·斯坦森,和他的老友霍华德,就在说及这个问题——对莫瑞斯剧院来说,这是一个梦幻的开局。但最终小莫瑞斯能否抓住机遇,《默》能够通过上佳的质量,将关注度转化为口碑和观众量,却依然不确定。

    伊万是一位老评论家,但并不权威,因为他一直为中小型报纸撰稿,互联网时代也没有改变方式——他跟老莫瑞斯的关系不错。霍华德是一位电影影评人,影响力要广泛得多,这一次陪同伊万来看《默》,也有想要提前看看电影《默》故事核心的想法。

    “小莫瑞斯比我想象中更能干。”伊万整理了一下发白的胡子:“老莫瑞斯是个特别保守的剧院经理,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出一部《剧院魅影》级别的作品,并将之同莫瑞斯剧院一起,被历史铭记。”

    “那他肯定想不到今天,他儿子找了一位能带来腥风血雨的亚洲大明星来主演作品,并且让整个西区,乃至伦敦、英国、欧洲都为之侧目。”

    “哈哈,”伊万认同地大笑了几声:“老莫瑞斯连打广告都很不乐意,他觉得最好的戏剧一定能够打动观众,然后在漫长的岁月里积累口碑和声望,他认为这是必须的,也是一座剧院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假如他还在,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霍华德看了看天鹅绒的幕布,那并不是新的,仿佛还带着当年主人的骄矜。

    “但如果今天还是他在管理剧院,也许就要考虑卖掉它了,毕竟老一套的思想已经完全落伍了——”霍华德顿了顿,突然恶趣味地又说了一句:“也许就会卖给中国人,毕竟,现在就属他们最有钱。”

    “相对于剧院,他们也许更愿意买足球俱乐部。”伊万加了一句。

    英国人现在已经能够非常平淡地讨论其他国家的强大了,毕竟,日不落帝国已经落了很久,早就适应了。

    霍华德不再提这个话题,在电影领域,中国人的存在感还不是那么高,好几年来,季铭和他的《默》已经是最受关注的华语电影了,据他所知道的消息,以及《默》英国发行商的一些预热,这部华语电影很有可能会在一月份就会上市于欧洲上映,取得一个不错成绩,是大概率的——对于非英文电影来说。

    而在近期的一系列热门新闻之后,霍华德认为影迷观众对《默》的兴趣,甚至已经超过很多英文作品了。

    他也很期待看到这出电影——毕竟,他的一些朋友在威尼斯看过之后,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你认为这部戏能够持续演下去么?”霍华德比较好奇地问伊万。

    伊万摇摇头:“不确定。其实很多媒体都说这是一部中国音乐剧,那并不正确。除了主演和电影原作,它跟其它西区的音乐剧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小莫瑞斯虽然跟他父亲不同,但并不是一个一无所知的败家子,这出音乐剧的质量应该是有保证的——但即便如此,能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里成为常青树,没有人能够确定。这么高的热度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而且我有注意到,詹姆,詹姆·道森,对《默》的吹捧充斥着一种诡异感,他可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你可以提醒一下小莫瑞斯。”

    “如果他还需要我去提醒他,那他就死定了。”

    霍华德失笑,他只是随口一说,因为来之前,伊万总是说他跟老莫瑞斯当年的交情——但显然,交情已经随风逝去,并不足以他为小莫瑞斯已经莫瑞斯剧院操更多心。

    ……

    中文版和英文版其实有非常多的不同,因为本身国内音乐剧和国外音乐剧的风格就不一样。季铭在国内的演唱和舞蹈都要更隽永一些,从风格上来说,国内观众不会希望看到吵吵闹闹的《默》。但西区版幅度确实会更大一些,因为其它的合作演员,无论从动作还是演唱上,都更加松弛,戏剧感更明显,季铭当然需要吻合整体的风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观众的互动。

    国内观众可能看电影看电视剧更多一些,其实不是那么适应和演员大眼瞪小眼,会出戏。尤其是位置比较好的,演员一下跑过来了,对着你就唱“啊,你这个负心汉……”,或者“我要把刀子捅进你的心,看看流出的血是不是黑色……”,他们可能会受不了。但西区观众被培养的很好,很多时候你得站在前台,面对观众,尤其是唱的部分,口水喷到他们脸上最好。

    舞台性更高。

    基于这样的差别,从编曲作词,再到舞蹈编制上,其实都会不同,一如伊万说的,这就是典型的西区音乐剧制作产物。季铭本身也没有任何意愿要来给西方观众进行审美迭代,他只是做一出戏而已。

    英文版的开头比中文版更长一些,它把前清交代放在了前面——杨鸣穿着一身白色睡衣,在满目昏白灯光里,讲述自己的梦想,自己经历的舞台事故,和那些在舞台事故中逝去的同事交流,表明自己多么希望重新站上舞台,重新为舞蹈事业心潮澎湃。他也展示了一些片段似的舞蹈动作,高难度的,优美的……力求让观众一开始就惊叹。

    随着他一边唱着忧伤的“我的心在渐渐冷却,我的足底也变得冰凉,我的梦想啊你不要远去,不要远去……”,一边伏低在地面上,随着渐渐微弱的心跳声效,第一幕随之结束了。

    第二幕就是杨鸣醒来,惊喜之下献上了激昂的歌唱,一步一步地找回动作和舞蹈的本能,接着回到了红星舞团,在万众瞩目里一日千里……

    第二幕是非常容易让人感受到水准的一幕。如果说第一幕的演唱让人知道,啊,这个主演是个强大的歌者,那第二幕则毫无争议地展现了一个音乐剧演员的控制力。

    情绪、角色、剧情在不同的曲子里,不同的声音演绎里,仿佛穿花蝴蝶一样,让人目不暇接。而同事,演员和舞台之间那种休戚与共的一致性,也被展现地极为紧密,这非常重要。纵然布景非常精良,但是说服观众现场就是故事里的场景,依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当演员把现场一起拉进表演里,拉进剧情里,这一切才会显得有说服力。

    这就是他的房间,这就是红星舞团,这就是那个偏僻的练舞房,这就是阳光斜照下,杨鸣和艾琪旖旎缠绵的排练厅……舞台剧,舞台和剧真正融为一体,才是最佳的状态。

    从第二幕转到第三幕之间,观众中有很多比较专业的人士,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譬如伊万和霍华德。

    “这位影帝先生,个人能力太强了。”伊万并没有说的特别详细,这不是在写剧评,霍华德对这一切也非常了然,并不需要他解释。

    霍华德其实比伊万更为惊叹。

    作为电影和舞台剧的双料评论人,其实有时候他难免会感叹,双方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电影的多样视角,包括很多奇妙的剪辑,都是舞台剧所不能及的。而舞台剧拥有的那种面对面的力度,那种活生生在眼前上演的真实感,也是电影无法企及。他常常想,如果这种优势可以互相传递,那么对于戏剧发展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了。

    而眼前,他确实产生了一些这样的错觉。

    季铭的情绪在空间范围内的渲染,他的形体动作对舞台的调用和展现,当然,还有整体性的将观众带入某种视觉错觉里,即忽视掉提醒他们这一切都是造景出来的破绽——至少在某种程度上。

    伊万说的很多,这是一个拥有强大舞台统治力和戏剧表现力的伟大演员,凭一己之力,超越了演出媒介所固有的一些先天缺陷,这近乎于一种魔术了。

    难以置信。

    从第三幕开始,杨鸣从新生的勃勃生机里,渐渐意识到问题存在。

    如果说第二幕以舞台表现力取胜,那么第三幕就是这出戏的剧情精华所在,就像一朵名为“不安”的花,在观众眼皮底下,从一颗种子,长成了遮天蔽日的黑色大丽花,一切都在为这种不安和挣扎服务。

    而音乐和舞蹈,也展现了和第一幕、第二幕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方向——让观众到现在为止,一个多小时,依然没有任何审美疲劳存在,反而一直有新鲜感在让他们保持专注力。

    霍华德不自觉地开始想象起电影来,这一段剧情,在电影里配合着各式各样的视角、特写、明暗、构图,长短镜头,蒙太奇……啊,他不由叹息一声,几乎想一想,都觉得是个无与伦比的美妙享受。

    制作者太聪明了,也对演员极为信任,这样的效果不会仅仅出现在霍华德一个人身上,因为他对电影更熟悉,所以会以电影的方式来深化剧情感受,然而如果另一个人对音乐,对演奏,对现实生活……等等更为有印象,那么同样会以他们潜意识里侧重的方式,来理解这些剧情,并与之共情。

    在剧情传达上,《默》显然极为成功,而且手段高妙。

    呼。

    霍华德觉得,如果最后一幕能保持水准,他愿意给它一个9分以上的超级高分——这是一个足以列入顶级音乐剧作品行列中的成绩。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第四幕到来时,几乎有一种祈求的心理——不要烂尾,让我把这个9分打出去。



第0448章 席卷英伦(2)
    霍华德收货的,显然不仅仅是“不烂尾”,第四幕就是《寂静湖》的表演,一开始是凯拉·奈特利,这位英国人和媒体都熟知的著名女演员——其实这两天她也接到了很多采访要求,大部分当然都回避了,在仅有的一些采访中,她也避免了讨论音乐剧《默》以外的东西,文化交流上的,华维等等……但是她在作品本身,使用的措辞,也足以让媒体惊讶。

    “我认为这是我从业以来参与过的最让我满意的作品,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优秀,而是我在这部剧中得到的理解和感想,也是此前那么多年都没有过的。我觉得从这部戏开始,无论我以后能不能有更为人熟知的作品,但至少,在我自己这里,一切都将是全新的开始。”

    对于合作的季铭,她也不吝盛誉。

    “他是我见过的最不可思议的演员,身上似乎有一种魔力,当你以为他的表现是一种惊喜的时候,他会马上告诉你,那只是最平常的样子,而他给你的真正的惊喜是让人瞠目结舌,几乎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在舞台上,一个演员需要的所有素质,身躯、台词、音乐、舞蹈、专注、光彩照人以及霸气、控制力……你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甚至每一项都堪为一种极高的标准,我认为包括我在内,所有这一次参演《默》的演员,都从他身上直接和间接地得到了极大的益处,而这合作,也成为我的极大荣幸。”

    凯拉的盛赞为季铭带来了不低的声誉,这毕竟是一位有国际级影响力的女演员,她如此推崇一个风头浪尖上的中国演员,不吸引关注是不可能的。

    国内外的娱乐新闻报导里,凯拉盛赞季铭,都是头条级别的新闻。

    包括霍华德在内的很多观众,当然也都知道这一点。当艾琪在第二幕出场的时候,霍华德就已经发现凯拉的成长了,她熟练的不像个音乐剧新手,甚至戏剧感染力比她在电影里还要更强——霍华德作为电影影评人扪心自问,如果凯拉能够在电影里有这样的表现,应当不至于在拿了两个奥斯卡提名之后,还被称之为花瓶。

    然而,进入到第四幕,艾琪开始和杨鸣跳《寂静湖》——这是两个人倾注心血最多的戏份,季铭作为挂逼,本身通吃全场。而凯拉就有侧重,这一段戏,才是她认为自己在《默》里最巅峰的表演。

    事实也是如此。

    霍华德甚至被震撼到了,尽管凯拉的角色是一只象征着优雅、阳光、美好、希望的飞鸟,没有扮丑,也没有什么歇斯底里。但在精熟的舞蹈和极为契合的歌曲配合下,凯拉塑造出了一个非常动人的舞台形象,满场观众确然因为她的表演,从第三幕的诡谲当中稍稍喘气,而这本身就是斯图尔特导演的心机设计,让你们稍微喘口气,等会儿才会感到真正的惊心动魄和窒息。

    其实第四幕是中文版和英文版最为相似的部分,金煋老师编舞,季铭表演的这一支《寂静湖》实乃可遇不可求的巅峰之作,哪怕是西区的人才储备,也没有什么可做的,基本上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

    唯独最后的设计,相对于中文版的圆满温情,英文版更为冷酷一些。

    在几乎跳完整支《寂静湖》的时候,杨鸣加了一段快速而惊人的“回光返照”,然后一口气提到最高的时候,他骤然摔落在地,伏低喘息,渐至微弱。无论动作、位置,都和第一幕的结束,几乎百分之百重合,这显然是个惊心的设计,也隐晦地告诉观众杨鸣的结局——是的,第一幕结束时他的哀歌,是真实的,第二幕开始到第四幕那些惊心动魄,并不真正存在过。

    可能因为需要一些回味的时间,所以在落幕之后,莫瑞斯剧院一片安静。

    莫瑞斯紧紧地靠在鲁迪旁边,不断地“上帝保佑”……

    直到全体起立,掌声在穹顶之下,一如最热烈的烟火,最澎湃的情意,最汹涌的心绪,冲击的整个剧场,都变得醺醺然而不真实起来——这一刻,他们完全能够感受到,戏剧真的是人类文明里无与伦比的创造,它可以给最贫瘠的心灵里注入最伟大的感动,也可以让最狭隘的想象力构造出最瑰丽的梦境。

    莫瑞斯的眼泪都掉下了。

    纵然他跟老莫瑞斯在经营上略有差异,但对戏剧和剧场的感情是别无二致的,他甚至背负着父辈的执着,也因而比老莫瑞斯更渴望为莫瑞斯剧院带来的持久的伟大。

    “我真的控制不住要爱上ming了。”

    啪。

    鲁迪给了他后脑勺一下:“醒醒。”

    好嘛,什么感动都只剩下余韵了,莫瑞斯作为制作人,他跟导演斯图尔特站在了第一排中间,季铭又被让到他们俩的中间,一遍一遍地致意、感谢,送出去密集的飞吻,而台下的掌声,仿佛永远不会停息一样。

    当观众餍足地离开之后,几位主创并没有去庆功,而是坐在一块,准备应对詹姆那些人接下来的作为——季铭此刻正在贤者时间,剧烈的释放必然带来麻木的疲惫感,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

    他只是抽空想了想:詹姆那些人会以为什么方式嗝屁呢?

    完全无视了焦虑和严峻的会议气氛。

    莫瑞斯等人,还以为他本无意到欧美发展,也不在乎那些人的手段,所以才比较沉默和淡然——当然,作为一个外来者,季铭本身能做的也不多,诸如联系伊万这样的剧评人,老莫瑞斯留下的各种媒体和行业人脉,以及联系社交媒体方面的专家……都是本地人的活儿。
1...245246247248249...2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