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争霸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老山头之汗
很快,苏烈的手下就转了回来。他向李世民告罪一声就出了帅帐,进了旁边的一座小帐篷。里面站着几个他的心腹。看到苏烈进来,纷纷围上来,把他们打探的情况说给了苏烈。虽然没有人能打听的像李世民那么详细机密,但是有了李世民的情报,苏烈从他们的情报中就总结出了危险。今天早上投靠的人全部都是一个地方的人或者是和他们很熟悉的人,这些人明明很熟悉却装作互相不认识。更逗的是,躲到暗处却称兄呼弟。后来他们也发现了这些人做样子也只是让那么几个人看,也就是李世民特意交代要注意的那几个人。只要出了那几个人的视线,这些人该怎么就怎么,根本不掩饰他们彼此的身份。由此看来这次的阴谋就是那几个人计划的,他们为了保密并没有告诉别人,只是对下面的人进行了口头约束。可是很明显,他们的约束力有限。反而因为他们这种约束,让他们的阴谋欲盖弥彰。
听完手下的汇报,苏定方觉得很可笑,这些人难道是来搞笑的吗竟然敢打他的主意,于是下令全部抓起来杀掉!
听到他的命令,这些人迅速走出帐篷。苏定方也走出来,他还要去谢谢李世民。却没有想到和一个要进来的人一头撞在一起。气的他一脚就把人给踹到在地,再一看,正是刚出去的一个心腹,其他人却站在一边看着他俩。这一下苏定方火更大了:“还不快去执行命令!看什么看!”
“苏将军,这个全部是那一千多人还是那几个领头的”其中一个大着胆子问。
“一千多人到底有多少”苏烈听到这么多人,也不敢说全杀
166 三方会晤鸿门宴
李世民从苏烈的大营迅速,不仅因为他担心李元霸惹祸,同时从苏烈大营里发生的事,也想到了自己营寨的事,所以才匆匆离开。因为最近大量招收人手,来不及细细盘查,所以他害怕里面混入瓦岗军或者其他势力的奸细。苏烈的河北军因为混入了大量的同一势力的人,而且那些人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所以才容易被发现。而瓦岗军要想在唐军中混入几个奸细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毕竟这些奸细都是训练有素,还懂得隐藏和保护自己,想要在成千上万的人中去甄别出来,几乎不可能。
不过,你们能给唐军中安排奸细,我也能给你们安插奸细。李世民如此想,想到就要做到,趁着他们现在都在招兵买马,李世民也把一些人手给安排进了别的势力。而且为了防止意外,李世民专门让人把这次招收过来的人列了一本花名册,他在心中决定,只要是这个花名册上的人,以后绝对不能让他进入核心机构。除非李唐统一天下,再也没有别的势力威胁,才能封赏这个名单上的人。为了防止奸细潜入,李世民只好对不起大多数的人。
做完这些工作,李世民才松了一口气。他却不知道,沈厚早在太原开办更一楼杏花村分店时,就开始培养奸细。也在随后的几年向唐军里打入了奸细,只是因为唐军和瓦岗军还没有什么瓜葛,沈厚也没有启用那些奸细。李世民认为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是他一厢情愿的事,根本没有想到瓦岗军的奸细早就成了唐军中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他才想起给瓦岗军中塞奸细,早就迟了好多年 了。
当然了,这次瓦岗军趁着唐军和河北军大肆搜刮人才的时机,又不客气的为他们送去了不少的人才。这次的人才都是精挑细选的精英,并且特意被张仲坚拉出去特训了一段时间。可惜时间还是有点短,恐怕不能让李世民和苏烈满意,只是时间紧迫,沈厚和张仲坚也没有办法,只好让这些精英火线潜入。这些人也是虬髯公张仲坚第一次训练的学员,虽然没有学会他的全部技能,但是他相信这些人一定能够给他们带来惊喜。因为张仲坚发现这些精心挑选的人才都很有天赋,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他相信他们。至于一些技巧,张仲坚已经口述了一遍,他们只有自己慢慢揣摩。
张仲坚想到当年自己也是慢慢揣摩的这些技巧,相比他们来说,他那时更加艰难,师傅只是指点了几句就不管了。不过他的心思主要还是想看到这些人的作用。自从他来到瓦岗军后,沈厚就和他进行过一次畅谈。专门提出一种设想组建一支新兵种——特种兵,并且又细分为,奸细、刺客和特战队。并且给他展示了特种兵的发展前景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听完沈厚的设想,张仲坚陷入了沉思,如果真能组建这样一支军队,也许真能改变一场战争。也就是从那次谈话后,张仲坚就可是培训第一批特战队员。这件事除了他和沈厚再也没有任何人知道,为了保密挑选出来的特战队员全部都选择的事秘密失踪。所以这次他们趁此机会打入别的势力,除了张仲坚和沈厚根本就没有人知道。沈厚甚至特意安排了几个人混入自己的队伍,通过另一个视角来观察监督瓦岗军,顺便也能多了解那些新加入瓦岗军的人心理变化和动态。
按说李世民的思想和同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相比已经很厉害了,可是他恨命苦,碰到了穿越而来的沈厚。因为受到后世影视剧的影响,沈厚对奸细和特战队十分感兴趣,所以他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实施间谍战和特战队。现在有了张仲坚这个超级刺客的配合,他的间谍和特战队员更是得到了系统的训练。这些人和李世民那里挑选出来的人相差犹如天和地。没办法,李世民怎么能有沈厚那么多想法,他只能依靠本能在信任的亲军中挑选了一批机灵勇敢的人打入别的势力,让那些人潜伏起来给他搜集情报。
瓦岗军全是训练有素的去做奸细,而李世民的却根本没有培训过,两相对比,显而易见瓦岗军的要远强于唐军的细作。想要知己知彼,情报工作不给力怎么能行
不仅要向敌对的势力派遣细作,还要防范别人的细作。这些年沈厚也一直留心反特工作,他一般采用的事群众战术,发动广大的群众,如果发现有形迹可疑的人员要立刻举报。一旦情况属实会进行奖励,这些工作主要由王伯当负责,这个部门沈厚给
167 变生肘腋刺苏烈
当李世民听到瓦岗军愿意到他的大营会晤后,他反而觉得自己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不过让他去瓦岗军中会晤,他还真有点担心,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或许瓦岗军这次真有诚心和他们合作,只是瓦岗军太强大,李世民十分担心。不过现在撕破脸对唐军也没有好处,他决定会晤的时候就和秦琼虚与委蛇,反正和苏烈的合作必须要保证。关于这一点他决定必须要和苏烈提前联络好。千万不能中了瓦岗军的反间计,如果唐军和河北军分道扬镳,无论是他还是苏烈必然会被瓦岗军吃掉。
其实说到底,李世民还是对瓦岗军太忌惮。对于瓦岗军如此好说话,他更是不放心。他也明白,虽然他和苏烈结盟是悄悄地进行的,但是他不认为这件事能瞒过沈厚。现在大隋的杨林只能龟缩在扬州城里,不敢出来,而且最有实力抢夺玉玺的是瓦岗军。但是唐军和河北军联合后,瓦岗军的优势一下子就减少了很多。瓦岗军如果想继续保持这种优势,最好的方法就是破坏唐军和河北军联盟。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所以李世民觉得瓦岗军很可能会想方设法让他和苏烈反目成仇。因此当李世民听到瓦岗军愿意来唐营和他们商谈争夺玉玺的事后,就想到瓦岗军又会出什么阴谋诡计。
李世民为了防止他们中了瓦岗军的奸计,思前想后揣摩了一番,最后还是决定他亲自去见苏烈一面。走之前自然要把李元霸安排好,其实李元霸现在也好打发,只要酒肉管够,他就不会出去闹事。这也是上次和苏烈争吵后,李世民想的法子。平时李世民在大营的时候,总是吃饭睡觉都在一起,尤其是吃饭,一旦李世民吃饱了,就会把饭菜撤下去,也不管李元霸有没有吃饱。李世民总有一些歪理能让李元霸认为他吃饱了,甚至告诉李元霸不停地吃饭会变成傻子,所以平时他总是吃不饱。当李世民有事要出去,不方便带他的时候,就给他准备很多酒肉,饿了多时的李元霸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思去闯祸。
靠着这个小聪明,李世民有几次外出就用的是这个方法。有人说这个方法就是骗小孩的把戏。其实他就是骗小孩的把戏。大家都知道李元霸是一个傻子。什么是傻子,傻子就是智商很差,和小孩一样,二十岁了也许和三岁的小孩智商一样,李元霸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才能被李世民这样哄骗。如果是一个憨憨,还真心不好骗,因为你和他没法讲道理,但是你和三岁的小孩可以讲,只是需要有耐心。尤其是李元霸这样的你必须要有耐心给他讲清楚道理,也不用担心他有一天会发现你骗他,反正他的智商永远都是几岁的娃娃智商。就像现在,李世民平时就不让他吃饱,等他有事要办的时候,才让他尽情吃喝。李世民这也是无奈之举,领着他害怕他和苏烈斗嘴,不领有害怕他在大营闹事。
现在李世民又要去苏烈那里,自然故技重施让李元霸在营里吃喝,他独自去见苏烈。本来两家联盟,应该双方同时使力,可惜因为苏烈太年轻,他看不到那些阴谋诡计,所以他总不着急,也不担心。而李世民却总能预见到很多危机,能者多劳只好让他不停地奔波。跟着李世民的亲兵看到他们又要去找苏烈,心里十分不满,明明是两家的事,偏偏苏烈总是和没事一样,坐在大帐里和二大爷一样。听到亲兵们的抱怨,李世民问:“你们愿意做苏烈那样的人还是愿意做一个能运筹帷幄的人”听到这句话,他们再也不抱怨了。
原本这次李世民可以写一封信提醒苏烈一下,不过他想
168 沈厚未雨绸缪早
“饶我不死,哈哈哈,”苏烈听到他的话大笑:“即使你们放下兵器,我也不会放过你们。所有人听令,杀一人赏银千两!”
听到苏烈的话,周围的人立刻骚乱起来。有的人想得到赏银,有的人拨不开情面,不过还是没有人敢动手,他们现在还有点懵,不知道该如何抉择。本来大营中应该唯苏烈马首是瞻,但是现在他没有骑马,似乎马上就要被这些人给杀死,难道要听一个死人的命令吗再说这些人原本就是他们这些人的首领,相对苏烈来说,他们对这些人更害怕。
这些围攻苏烈的亡命之徒看到苏烈指挥不动这些人,也大笑一声说:“认命吧,别看他们加入了河北军,其实是我们让他们过来的,他们都是我们的部下,我让他们向东,他们不敢向西,我让他们抓鸡,他们绝不敢撵狗。认命吧,只要你们放下武器,我就饶你们一条狗命!”
正在此时,就听见“杀啊!别跑了忘恩负义的东西!杀啊!冲啊!”从四面围上来一群群盔甲鲜明的河北军。
听到震耳欲聋的喊杀声,这里除了苏烈三人,其他的人吓的战战兢兢地浑身发抖。围在苏烈身边的人有的竟然吓尿了,他知道自己完蛋了。不过也有几个亡命之徒知道事情完蛋了,命也保不住,抱着必死之心冲向苏烈三人。这下比刚开始还要激烈,虽然人少了两三个,但是战斗力却提高了很多。果然是一夫拼命,万夫难敌。顷刻间就杀死了苏烈的一个亲兵,这时剩下两个人,苏烈的情形更加危急,河北军来不及救他们。
本来他们都以为,只要大军围上来,这些人就会认怂投降,却没有想到他们垂死挣扎,还要拼一个鱼死网破。苏烈经常从横在千军万马中,却没有想到今天只不过区区几个人就让他狼狈不堪,这时候他好怀念他的大刀,一刀在手,虽千万人吾往矣!可是现在这把剑真要把他拖累。他开始后悔自己这次的计划。
正在此时,周围的新兵忽然间在一个人的带动下向围攻苏烈的刺客挥起刀枪。措不及防之下,这些腹背受敌的刺客就被杀死了四五个,没死的也顷刻间丧失了战斗力,很快就被这些人乱刀砍成了肉泥。他们这些新兵里面总算有几个人比较聪明,知道这时候若是不表现一把,恐怕就会被围上来的河北军给全部消灭。
即使如此,围上来的河北军依然对他们没有好脸色,大声呵斥他们放下兵器,跪到地上。如果不是苏烈制止,再杀上几十个人都不意外。李世民也看到了刚才的凶险,很为苏烈捏了一把汗。这次有惊无险全是运气。不过事情总算是圆满解决了,也算皆大欢喜。不会影响他们继续招纳人才,也不影响已经招收的人员。甚至河北军加强对这些新招收人员的核查也没有阻力,而且他们还纷纷配合。没办法,谁让那些新加入的人中出现了十来个刺客。那些人还差点连累了其他新加入的人,如果不是苏烈仁慈,当时不知道还要死多少人
总的来说,河北军也算因祸得福。本来没有多少人选择他们,结果这些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想把河北军据为己有。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送给了河北军好几千人。原本他们的计划也不错,先把苏烈控制住,然后借苏烈的口把下面的将军也控制起来,让他们的人慢慢执掌军权,达到掌控河北军的目的。所以一开始看起来打的很激烈凶猛,但是却并不会伤及性命。最后发现阴谋暴露也可能失败,才拼死一搏。
事件平息内忧解除
169 玉玺会前三方会
随着瓦岗军的崛起,李世民一直把瓦岗军作为最大的敌人。大隋已经完全腐朽,不足为虑。但是瓦岗军却是一个新生的力量,瓦岗军的很多对民对敌甚至经济政策让李世民都明白,它必将成为他们李家的敌人。为了中原两家必然会有一场大战,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妥协绝无可能。瓦岗军处处讲究平等,甚至打压世家门阀,实行的土地政策也限制了土地兼并。而因为李家不仅是他一个家族,它还代表着关陇门阀,所以他们不能和瓦岗军妥协。
关于这一点,沈厚也明白。看表面好像是他的人人平等,经济平等似乎和世家门阀相冲突。其实根本是社会形态不一样。沈厚他要在华夏大地建立一个具有华夏特色的封建社会,要大力发展工业革命,使华夏的封建社会慢慢转变成资本主义社会。他知道这个很难,也很危险,但是他愿意一点点尝试。但是他更知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带领他们发财,发大财,自然就能得到他们的拥护。
想王莽的新政,出发点十分好,可惜不符合国情,不仅伤害了世家门阀的利益,而且也损害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出现这种情况,他怎么可能不完蛋。再看杨广,他也是文武全才的有能力的皇帝,可能也正是因为他太杰出,所以总想着开天辟地,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帝国,让他们杨家的江山千秋永固。于是在好大喜功的昏头昏脑中,三征高丽,紧接着又开挖大运河。完全没有顾忌大隋的国力人力,最后才搞的民怨沸腾。虽然说征高句丽和开挖大运河伤害的都是平民百姓,按说那些世家门阀不应该跟着凑热闹,可是大家别忘了,从隋文帝杨坚就开始实行的均田制,它可是限制了土地兼并,并且损害了世家门阀的利益,只是因为杨坚的文治武功,天下也没有祸乱的苗头,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等到杨广登基后,天下财富丰厚,他忘乎所以,三征高句丽,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又紧接着开挖大运河,终于搞得民怨沸腾,起义频发。局势糜烂,一发而不可收拾。
李家父子深得前车之鉴后车之师的精髓,建国之初,大肆扫除异己。使得大隋时的890万户锐减到200万户。历史上说这是因为杨广暴9政的缘故,但是没有他李唐的责任吗除了战争还有什么能大量的消减人口,李唐建国后除了关陇门阀,其他的世家豪门全都消失殆尽。难道他们也是被因为杨广的缘故吗
唐朝建国以后,很多政策都是沿用大隋的一套,均田制、府兵制都和大隋一样。在大隋被抵制的均田制,在大唐为什么没有人反对因为反对者已经被一扫而光。全国都不足两千人,都是李唐杀剩下的人,哪里还有敢反对大唐的人在大隋时,臣服大隋的各少数民族,在大唐时无不耀武扬威的在中原大地驰聘,因为大唐根本就没有能力组建大军。全国人口只有不到两千万估计只有一千六百万,刨除老弱妇孺后,连年大战后青壮还有多少隋文帝时,诏令二十抽一丁。
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唐初有多少兵力,但是按一千六百万人口计算,多年大战后女性比较多一些,男丁绝不会超过700万,甚至更少。刨除二十岁以下和六十岁以上的至少要再刨除三分之一,只剩下不到五百万适龄府兵。最后按二十抽一丁,或者十六抽一丁,只有三十来万唐军。大唐的疆域广大,只有这么一点可怜兵,他们能挡住其它的侵略者吗
正是因为沈厚清楚这些历史,所以他对大家口中的大唐盛世并没有那么多好感。很多时候大家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所书写,那么大唐盛世的历史是谁写的他能否客观公正的记录那段历史或者他可以选择性的遗忘一些历史事件
就算李唐确实比其它的势力强大,但是因为沈厚的穿越,他的强大终究会成为过眼烟云。为了华夏民族不再承受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为了不让华夏民族不再承受战火,沈厚他觉得他有义务建立一个有华夏特色的封建社会,并且在适当的时期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至于以后他也不敢想的那么远。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沈厚也不能保证自己就一定能安排华夏的发展轨迹,也许忽然有一天一个伟人也穿越到这里,沈厚他可没有信心能打败伟人。他现在能在大隋朝搅得风生水起,全是因为他熟悉这段历史,而且还带着华夏几千年的知识。如果没有那些知识,他认为徐茂公、魏征、李靖和房玄龄等人要比他聪明睿智很多。他们腹中才是治国安邦的学问。沈厚他不过是因为穿越
170 裴元庆争抢名额
三方商定好日子后天会晤,各自准备不提。
瓦岗军早就定好了人选,秦琼领罗春和吴泽前去。罗春从来没有在战场上露过面,甚至很多瓦岗军的人都不知道他有一身的好武艺。只是因为沈厚看重人家,也都知道他识人之能,所以大家都很尊重他。吴泽到是在瓦岗军中有一点名声,但是名声却没有传扬出去,盖因为他也从来没有在两军阵前争强斗狠过。再说罗士信和裴元庆两员虎将也盖住了大多数人的才能,秦琼和单雄信等人都是在吃老本,靠着以前的名声才不让人轻视。只有程咬金做过先锋,五板斧斩杀多魏文通和新文礼也传出不少名声。其他像吴泽这样的在天下都没有什么名声。
瓦岗军安排罗春和吴泽过去,就是想不让人注意,也不会让人洞悉这样搭配的深意。如果在唐营发生了意外,罗春武艺绝伦,吴泽智计百出,凭借他们三个自保个一时半会绝没有问题,然后瓦岗军再挥军相救,相信不会有多大危险。不过对于这样的安排,有些人不太满意。虽然这件事早就说过,不过当时只是提议, 现在却要定下来。
按说去唐营并不是什么好事,不敢说事在刀尖上跳舞,最少也是在刀尖上行走。一个不慎,很可能被人家拿下。现在的局势都能看明白,杨广完蛋只是早晚。一旦杨广完蛋,瓦岗军和唐军、河北军必然要争夺天下。既然很快就会反目成仇,现在有机会把瓦岗军的兵马大元帅给扣留下来,他们会不会把握这个机会呢谁也说不好。现在已经是面和心不和了,相互间明争没有暗斗不少,都在隐忍。一旦玉玺出现,必然会打个你死我活。沈厚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的差事也有人抢,瓦岗兄弟们这种不怕自身危险,视死如归甘愿赴险的兄弟情义让他感动莫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