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而黄子澄自己心里也是悔恨不已,早知当初便应该力劝才是,不然何以出现如今这档子坏事,如果太子殿下真的因此有了损害,这会让他下半辈子都会陷入深深的懊悔之中的。
太医们绞尽脑汁,不管是名贵草药还是良品补物,全都准备好了,各种方子也都一一列出,但却没有一个真正能够施行的办法。
可就这样拖下去那更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了,皇帝陛下肯定不会饶了他们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拖延,朱标
第五百二十九章 压力之源头
当朱标醒过来的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中时,这位戎马半生刀枪剑戟厮杀之中都度过的硬朗雄汉,却在不知不觉间留下了几滴泪水,顺着他苍老的脸庞慢慢的滑下。
这让一直侍奉在朱元璋身边的老太监赶紧低下头去,这种时候皇帝陛下的丑态可不是随便看的,前一任总管大人就是因为知道得太多了才被罚去皇陵给皇后娘娘守墓,这还是朱元璋看在他年老体弱,而且又是这么多年忠心本分的侍奉才没有让他永远的消失。
如今的继任者自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只是老老实实的当一个传话的工具就好,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当今皇帝陛下对宦官的态度十分的厌恶,要不是在这皇宫大内后宫之地留不得男人,才有他们这些太监的生存之地。
而且也别指望所有人能和上一任总管大人有一样的待遇,还是清醒一些本分做人,低头装聋装瞎的好,慢慢熬到下一任帝王接任说不定就能好过了呢。
由此可见朱标的仁德形象不管在什么人眼中都是如此,也自然有很多人牵挂他何时才能登基继承大统,更担心他现在的身体问题。
朱元璋匆匆忙忙的一路小跑的赶了过来,第一眼便见到了正半坐在床榻上小口小口的让人喂着米粥,虽然看起来还算有些精神气,但那深陷的眼眶和憔悴的面孔却证实了此时朱标的身体状况绝对算不上好。
实际上这些太医们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力气将朱标唤醒,这手段方法上虽然选择了最保守的一种,但是要知道,这是将一个身心皆有重疾的人强行救醒,不管是怎么温和的手段,都没有办法摆脱最根本的粗暴方式。
更何况这半月时间里,朱标根本就没有办法主动进食,要不是有宫女能口对口的一点点喂送汤食,再有太医推拿,说不得都等不到将他唤醒之时便要绝食而亡了。
但这光靠着汤汤水水的清淡食物仅仅是只能起到缓解作用,对身体的补充根本毫无效果,憔悴到如今的程度已经是所有人都尽力的局面了,甚至太医们都觉得侥幸,能够这么快便将人唤醒。
但现在朱标正值刚刚苏醒的时刻,也不可能立马便是大鱼大肉的伺候,肠胃已有半月之数不见油星,当时受不得太大的油腻和刺激,所以他现在依然只能和那没有味道的白水煮粥。
见此一幕,朱元璋更是觉得心中一阵痛楚,要知道那可是自己的儿子,又是自己培养了数十年的国之储君,是他为大明挑选好的第二任明主。
如果朱标真的有什么三长两短的,朱元璋可想而知要受到多么大的打击,大半辈子的心血,骨肉亲情,这些都是难以割舍的,纵使他是天下之主冷酷无情的帝王。
“着令太医院务必要将太子的身体调理好,所需物资尽皆批复,朕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太子不能出任何的问题!”
朱元璋下了死命令,哪怕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将朱标治好调理完善。
但对于这道命令,太医院正这为白发苍苍的老医者却表示无能为力,值得无奈的将朱标的问题原原本本的说出来,再加上如今朱标苏醒之后的状态,让他们对原本心理压力疾患成疾的判断有了更肯定的认可。
“你们的意思是太子身体上的病症皆是由心神上的问题所致普通的药石基本上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第五百三十章 父之重,子之担
一个从大字不是几个的放牛娃,步步艰辛步步困苦却踏实坚定的走到如今一国之主的人,其魄力其威严在古往今来的历代英主之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存在。
纵看千年来朝代更迭皇权变换,朱元璋是第一个泥腿子出身的帝王,武王姬发,秦君非子,亭长刘邦,直军使赵匡胤等等,这些个开国帝王之中,哪怕是出身最低的汉高祖刘邦,也是秦时正封的亭长,掌管地方治安警卫治理民事,也算是阶级中人。
但朱元璋呢,放牛娃出身,小名重八,其父朱五四,其祖朱初一,这都是世世代代的务农家族,贫困异常。
更是连个汉家子的正式名字都没有,因为他们都是庶人,在元时法度规定,庶人者不许取名,乃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所以才有这么多五四,除以,九四等等,原因就在于朱元璋一家自祖辈起便是庶民家庭。
何为庶民,最最普通的百姓之家,以农业为最主要的营生之道,是在元朝列定人等当中倒数第二低下的一层,只有奴隶是在他们的下面,而这其中还不包括蒙元奴隶子。
对于自己的这个身份朱元璋向来是一点都不避讳,后来在朝中史官众大臣强烈建议他子钱袋朱姓明人之中选出一个作为先祖,也弥补一下皇帝出身的不足之处。
但朱元璋自己是严词拒绝,表示不会因为出身的问题就随随便便认一个人做老朱家的祖辈,家族谱系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祖宗的神灵在天之上,他身为朱家子孙焉能胡乱将他人列入自家祖辈,这不是对本家先祖的不敬吗。
哪怕那个人是朱熹也不行,古语有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祖先,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大家的话里都说的明明白白,朱元璋又岂能不清楚,这话说出来之后让那些朝臣们大为汗颜。
再者说了,大明以孝治国,孝道之伦常,如果随随便便就丢了先祖的名位,胡乱让他人代替本家先祖,这不正是忤逆孝道的最大表现吗,朱元璋焉能做不孝之后世子孙。
所以甭管怎么说,这位陛下很是坚决的认定自己的祖先并无更改,同时也在自己亲自撰写的《朱氏世德碑记》上清清楚楚的提出“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
这话里已经很明确的表示大明皇族,自他朱元璋一脉往上就是金陵句容县朱家巷通德乡中最普通的一个农民家族。
这是老朱的自信,极度的自信,亦如当初他说出“予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这句话时那无穷的豪迈。
如今天下尽如其手,依靠的是他自己的努力,不曾来自于所谓朱氏家族和先祖余荫,更不屑与认那些非本家之人为先祖,驱逐胡虏,复我中华,这等伟大功勋,根本就不需要前辈的衬托,因为他本就是这个时代最耀眼的人。
而作为他的儿子,尤其是长子,朱标大小就见识了自己父亲的英武果断,见识了父亲的豪迈壮烈,打心底里是对父亲充满了尊敬和畏惧。
因为很多时候朱元璋刚刚从战场上下来便回到家中,染血的衣甲难免会让人觉得心有惧怕,再加上朱标本就生性偏弱,这是天生的,想要改变那是不太可能了。
小时候的惧怕到朱元璋自称吴王,那时候便从惧怕变成了莫大的
第五百三十一章 无力回天
病情始终得不到缓解,朱标每日还是躺在榻上不能下地行走,甚至就连说话都成了问题,时常因为胸口堵闷而无法发声,让一众太医是忙前忙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论起病根的源头还是在于朱元璋的身上,毕竟来自自己父皇的压力是那般巨大,好比一座大山负在了自己的背上,而且这山还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重,换了谁都会有承受不住的那一天。
朱标已经承受了二十多年了,心中的那跟弦已经早就残破欲断,而都建中都之事进度延误的后果就是让他这个弦彻底的绷断。
这么一来压在他背上的大山瞬间便倾倒而下,让朱标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神上瞬间都被压垮了,而且是跨的异常彻底。
现在好不容易被太医们唤醒过来,身体上的病情暂且是得到了治疗,但这种就是并发的症状,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朱标心里的压力。
假若一日得不到缓解,那朱标的病情便一日不见转好,甚至会越来越恶化下去,最后已至身心皆崩坏的地步,真要是到了那个时候,可就是回天乏术了,哪怕朱元璋要了所有太医的老命,也救不回已经心死身故的朱标。
可太医们哪怕现在知道太子殿下心中郁结烦闷不畅,可却不知道这团郁郁之气从何而起亦从何而来,这就让他们失了办法没有对策,毕竟下药亦需对症,如今却不知病之根由,那又何谈医治一说。
而作为病根的最大因素,朱元璋本人确实对此并无半点意识,若是往昔平常,朱元璋说不定能猜得出这些都是因为什么,但现在他关心则乱又是身在其中,哪怕是问询朱标,也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缘由。
因为朱标自己更加不可能说出来是因为父皇的问题才让自己有这般下场吧,如此话语岂不是相当于有违孝道,更因为心中仍有那一丝惧怕朱元璋的情绪在,这话没当要说是传到了嘴边却什么也吐不出来了。
一日拖过一日,始终得不到有效治愈的朱标身子骨是越来越差,从最开始尚且能够言语几句,到现在连说话的基本能力都没有了,半边身子都陷入了麻痹的状态,动都不能动,每日的饭食都需要太子妃亲自喂到嘴里才成。
而面对自己父王如此凄惨的样子,年方十四的朱允炆更是悲痛莫名,每日躲在无人的角落低声抽泣,怕让自己的母妃看见徒生忧愁,更是对自己父王感到揪心。
朱允炆不想再承受第二次自己亲人离世的悲痛,上一次是自己的大哥,那还是在朱允炆五岁大的时候,年少尚不知事理却已经明白人死不能复生的意思。
现在自己的父王病重难愈,他更是要昼夜不离的服侍在榻前,虽然每天看着太医们苦闷摇头一声声的叹息,却仍然心中坚持着希望,哪怕只有千万分之一的几率,他也希望自己的父王能够康复如初。
可天不遂人愿,往往万众期盼的事情到最后却是失望甚至绝望的结果,朱标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一直没有办法排解心中的郁结,以至于都出现了短暂失明的前兆。
而发现此事的太医顿时觉得浑身一阵发愣,背后瞬间布满了汗珠,但却也不敢有一丝一号的隐瞒,当下便向太医院正通禀此时。
老院正在得知这个消息的瞬间大惊失色,情况和那位太医并无什
第三百五十二章 英年早逝
大明洪武二十五年,于外敌四夷皆服天下安定百姓平和,大明国力蒸蒸日上的崛起之时,却让这个皇朝失去了他们的下一任主人。
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自小便表现出非凡人之像,沉稳而平和,更是在封为太子之后被称有仁德之心,是天下间所有人都公认的最佳皇位继承人,也是朱元璋心中最满意最放心的大明第二任皇帝,太子朱标于四月丙子这一天的清晨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年仅三十七岁的他,只落得一个英年早逝的结果。
其子朱允炆当场嚎哭悲痛过度而昏了过去,朱元璋更是红着双眼泪流不止,他已经六十四岁了,眼看着半截身子都要如土的人了,却不得不面临老来丧子的莫大悲痛。
而且还是自己最得意的继承人,是他辛辛苦苦栽培了二十多年,为他披荆斩棘筹划完备,让他前路一片畅通无阻的承继大统之人。
这种打击之大,绝非是简简单单的白发人送黑发人那般,以致于一辈子都昂着头挺直腰板的朱元璋第一次直不起身子,弯下了腰。
早在寝宫外等候的众人自然是随之哭泣辈嚎,太子的死不仅是朱元璋丧子,更是大明的损失,是对这个国家的巨大损失。
但人死不能复生,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朱元璋纵使心中一万个不愿意接受,可仍然要考虑太子身故之后的影响和随之而来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便是关于国之储君再立的事情,这也是最大最难办的一件事。
不过眼前还是要给朱标选择一个病因,而朱元璋自然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死的这般窝囊,躺在病榻上尽半年之久却得不到任何缓解,也不晓得病根之缘由,哪怕此时此刻朱元璋仍然没有意识到他自身的问题。
但也幸好如此,如果他真的一时领悟想通了一切的缘由,那这心中的悲伤可就不只是一加一那么简单了。
这件事已经算是朱元璋简介的称为朱标身死的原因,也算是让其死亡的帮手,这如果让一个父亲知道是自己的原因害死了自己的儿子,那是一种多么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
而且眼下大明还需要朱元璋,还需要这个皇帝陛下稳固朝政局面,想必朱标身故的消息一定会传到关外,到那些蛮夷异族的耳中,如果这时候皇帝陛下再有什么闪失,那可对大明而言就是一场灾难了。
所以甭管想没想到,朱元璋都不能再这个时候出任何差错,毕竟还与诺大的国家需要人支撑着。
但他还是选择给太子一个风寒病故的结果,也算是让朱标死的简单一些,没有那么太多的猜疑和问题。
而对于皇帝陛下的亲口之言,没有人敢出声反对,大家都不是傻子,既然陛下都如此下了结论,那注定朱标便是因风寒之症湿冷邪气如体,以致药石无救而亡。
至于那些知情的人,按照蒋瓛的建议是一个都不要放过,就算不是明面上处理也要让这些人一辈子都说不出话来。
但朱元璋觉得自己累了,已经不想在自己儿子故去的这件事上杀更多的人,只是命人下了一道封口令,让蒋瓛负责严加监督,只要没有人胡说八道泄露出去,那就不会对他们动手,这也让刚才吓得冷汗直流的老院正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他本以为这一次估计是在劫难逃了,可谁料皇帝陛下竟然收了杀伐的念头,简直是捡回了一条老命,那还不赶紧闭紧嘴巴免得招惹麻烦,锦衣卫的恶名他们又岂能不知,哪怕现在的声威不如以往,却也不是他们这些医官能触怒的。
国之大丧,万事皆休。
 
第三百五十三章 群王赴京
朝堂之上风云变幻,往往因为一些微小的事情便会引来更大的风暴,更何况如今是当朝太子,国之储君身亡,这等捅破了天的大事,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风暴能够形容的了。
不管怎么想,不管怎样躲避,只要身在南京朝廷之上,所有人都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下一任的太子人选会是谁,谁有能有资格成为大明朝的第二任主君。
这毕竟关乎到他们这些人自身的命运,纵使没有从龙之功,但如果和未来的皇帝陛下打好关系,在他的眼中留下好的印象,那对于官员们未来的前途都是不可估量的。
哪怕是那些已经走到了官途尽头的大员重臣,也绝对不会想着去恶了大明的继任者,没有人能会没事找事的给自己找麻烦,自然也不想身死之后家族破灭被人秋后算账。
所以甭管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些官吏们心中哀痛朱标的身死是一方面,但最少也有五成的心思留意着当今皇帝陛下的态度。
当然了,首先便要将秦王朱樉这个已经算是半出局的王爷给放弃掉,毕竟都是被朱元璋亲自下令返回西安,将来能否重新获得圣心眷顾,这还得看朱樉的运气是不是真的逆天了。
并且从现在朱元璋的态度来看,就连如今诸位亲王当中顺位排名的第一的秦王殿下都如此待遇,那想必所谓兄终弟及的话是不会在这一次施行的了,不然何以对秦王殿下那般态度。
但兄终弟及不行,却只会让这里的局势更加混乱,没有了最明确的下一任继承人,那么就可以说明连朱元璋心里此时都没有办法确定合适的人选。
毕竟还在伤心的时候,但也恰恰证明了所有的亲王殿下都有那么一丝的可能性成为的大明的第二任皇帝陛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