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不过眼下还有一件事是不得不面对也不得不需要处理的,哪怕是要顶着朱元璋的怒火和杀意,朝臣们终究还是要提出来。
而作为第一个开口的便是当初十分支持朱标的文臣派系,他们很清楚这种立储大事不能含糊也不能拖延,当得力断才行,万万不能让堂堂上邦大国没有储君太子,不然要成为外邦蛮夷之笑柄。
甚至有的忠胆直谏刚臣更是大张旗鼓的要朱元璋赶紧决定这件事,完全没有在乎自己的性命,就算皇帝陛下你是在气头上,心情正是不满的时候,他们为了大明为了朝局稳固该说的还是要说。
哪怕因此获罪落得一个身死的下场,那他们也不惧,更是觉得自己死得其所,是为了大明千秋万载的江山社稷而死,并无什么不对的地方。
而对于这种朝臣,朱元璋才是最头疼的。
他不怕那些顺风顺水随波逐流之辈,也不怕那些莽撞无脑的武人,但但只是对这些其心为国但行事方法过于忠烈之朝臣而感到难办。
现在的他虽然也有要定下储君的打算,毕竟大国无储乃后患之事,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朱元璋真的有一天突然暴毙归天,又因为没有来得及定立储君大位,那对大明而言不亚于一场灾难。
到时候推举谁来当皇帝都会有人不满,天下藩王何其多,每个人手中多多少少都有三护卫,只是在于护卫的兵卒数目不同。
如坐镇西安的朱樉麾下五万护卫兵卒,坐镇太原的朱棡手底下亦是五万,而坐镇北平的朱棣手下更是有近八万之重,这些藩王真要是有哪个对皇帝不满意,那岂不是霍乱的源头,让大明很有可能便在二世就面临崩亡的局面。
所以储君很重要,很重要,还必须尽快册立确定,免得让朝局动荡有心人继续不甘谋划,早早的定好储君大位,让那些心中打着小算盘的人早早的灭了心思才好,不然怎么都是对大明不利的一件事。
可问题的难点就在于朱元璋本人也并不好选择,到底由谁来继承太子的大位,这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却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先说一说人选,按照兄终弟及的说法太子病故当有次子也就是秦王朱樉继位,但他刚刚被赶出京城,在想一想自己这个儿子总是招惹是非,虽然大错不犯但是小错不断,每每在关于藩王的奏本上都有他秦王的事,简直是让朱元璋头疼的紧。
所以就算秦王排在了顺位第二,他也已经在朱元璋的心里没有多少分数了,成是淘汰出局的结果。
那再往后说,晋王朱棡,老三倒是没什么过错,但问题也在这,他同样并无什么优点啊,说好听一点叫宽厚平和,说难听点不就是碌碌无为的人吗,如果真要选了他做储君太子之位,那么大明将来难保要发展成什么样子。
现如今虽然四夷皆服大明国泰民安,但外邦对中原的窥伺可不是那么容易就打消的,选了朱棡做下一任皇帝,先别说治理国内能否安稳妥当,但是真要面对外敌入侵时就很容易胆怯心虚。
要知道上一次他和朱棣奉旨北伐靖边,那一份军报传回来时朱元璋差点没气的剥夺了他晋王的爵位。
朱元璋看的可不是被润色过的军报,而是锦衣卫传回来最贴合实际也最真切的
第五百四十章 储君人选
南京城里各路王爷大显神通,都是要为自己争储之机会增添一丝筹码和份量,当然了,这要排除那两个另类的王爷,朱棣和朱棡二人。
实际上朱棣的矛盾思想就连他的父皇朱元璋都没有猜到,到目前为止他还会是看不透朱棣先前所作前后不搭调到底是为什么。
不过这些也不重要了,关键他还是要看自己这个四儿子的能力和本是,单是远远的望去就能看的出朱棣一身的杀伐之气。
要知道自从朱元璋准许他领兵开始也不过是几年的光景,便能有如此气势,简直就是天生的将帅之才。
再从眉宇间透漏出的狰狞和狠辣,虽然表面上平和没有恶像,但朱元璋相信只要有人成为自己这个四子的敌人,那么他们的下场就绝对不好过,这一点简直是从朱元璋自己身上复制过去的一般。
单单从这几点看起来现在的朱棣完全就是像当年朱元璋年轻时候的翻版,这让老朱在丧子之痛过后平白多了几分喜爱的满意之情。
但这恰恰就是朱棣在朱元璋心中最不适合储君大位的原因,大明的下一任皇帝已经不需要是那种领兵征战四方的马上帝王了,他需要一个坐在南京城治理天下让大明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仁政皇帝。
朱元璋可以想象,如果自己这个四儿子做了皇帝之位,那将来大明和外邦之间的战事绝对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北地蒙元人和西北地方的汗国等等,等到那时候就看着吧,御驾亲征都是没准的事情。
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对战事渴望和杀戮因子,这和朱元璋并无甚区别,但就是无区别才是最大的问题。
所以现在老朱的心里也是矛盾的不行,即是喜欢朱棣像当年的自己,有那一份英姿和气概在,又讨厌他的杀伐之气和战事理念。
因为这对大明接下来的国策并没有什么好处,也是让朱元璋心中对朱允炆更多了几分期待,想着自己这皇孙儿可千万不是徒有虚名之辈才好,不然他可真的就要选择朱棣了,到时候大明是好是坏,是更上一层还是穷兵黩武有损国本,都要等着朱允炆回京再说了……
时间转瞬即逝,从太子朱标病故到如今,作为其子的皇孙朱允炆正好服丧守孝归来,刚刚进入南京城,还未等他来得及便被朱元璋给派人带回了皇宫内,准备好生考察考察。
这一举动顿时让京城内所有紧绷的人都吓了一跳,皇孙回京被陛下亲子派人接走了,这代表着什么,真的很难说。
往简单了想,就是皇帝陛下还对懿文太子有眷念之意,召其子入宫聊以安慰,也顺便安排之后的打算。
但往复杂了想,这么长时间以来,朱元璋都没有在太子大位上有过什么言语表现,这让众位亲王都很诧异,但都没有说些什么。
可如今匆匆忙忙的接走了皇孙朱允炆,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深意,不由得让众人踹踹不安,难道皇帝陛下是要册立朱允炆为太子不成,难道是要将大明未来的前路交给这个才十四岁皇孙吗
一时间众位亲王思绪万千,纷纷想着应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打算,让本来刚刚有些平复的南京城又卷起了波澜。
朱元璋倒是没有料到会这样,他只不过是有些焦急了而已,想着早一日考较朱允炆才能早一日做了储君大位的决定人选。
只是没想到会让其他人有这么大的反应,不过就算如此又如何,他身为皇帝陛下难道还有和其他人解释什么吗。
再者说来,皇孙朱允炆本就是他心中的一个人选,另外的就是燕王朱棣,其他的那些个亲王之
第五百四十一章 皇长孙允炆
册封朱允炆为皇长孙的消息一砸下来便让大明朝堂一阵沸然,大臣们议论之声迭起不断,为今日突如其来的这则诏令而感到震惊。
当然了,也有人表示此事已经在意料之中了,毕竟当初朱允炆刚从孝陵东赶回京城时便被皇帝陛下召入了宫中,这几天一直都没有出来,这些人纵使探查不到皇宫大内的消息,但是单单从这种情况表现来看,就知道事情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这几日朝中份量足够的大臣们全都将应酬宴请一概推掉,都恢复了原来的状态,因为他们已经预感到了此次太子储君大位之争即将要结束了。
果不其然,朱元璋向来是以不按常理出牌为主,在今日的朝会上还没等下面臣工上奏文书的时候,老朱便命人宣读了诏书,直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确定了储君大位的人选,便是朱标长子朱允炆无疑。
所以那些已近有了几分猜测的大员们表示基本不出意料,反而还有些淡淡的放心,毕竟距离朱标身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国储君还没有做决定实在是有些令人担忧,现在好了,储君大位已定,那么他们也就没有太多的担心了,甚至还颇有些窃喜的意思。
毕竟朱允炆身为懿文太子之长子,在名义上算的是嫡出子孙,继承大统名正言顺,而且这位皇长孙殿下一向是以仁德宽厚为本,与其父亲很是相似,这让朝中文官顿时觉得心里大大的松了口气。
原来他们最中意的继承人朱标突然病故,本以为下一个继承太子大位的人选还不好确定,如果是像朱棣那般的亲王,那对于他们这些文官来讲可绝对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消息,因为一个好武的帝王是绝对不会过重依赖文士的。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行事作风神似乃父的朱允炆,这已经是他们能确定最好的结果了,不论是名义上还是其个人的能力,都足以让文臣满意。
而另一面的武官更是没有什么意见了,目前作为勋贵之首的颍国公傅友德一直都是和事佬,不论谁当皇帝和他的关联都不大,再者说了他也已经是在给蓝玉做铺垫的时候了,谁都知道目前排在武将次席的凉国公蓝玉是接下来大明武人集团的首脑,这是皇帝陛下亲自为懿文太子挑选的。
本来武人也和文人一样有些担心,毕竟蓝玉和懿文太子之间的牵连太深了,如果换了其他的人继承大明正统皇位,那绝对不可能准许一个和已故前太子交情过深的人做自己麾下武将之首位。
所以蓝玉在这段时间里也是十分紧张的,甚至比那些个文官还要来的更为焦急,因为毕竟大明朝的治理怎么都离不开文臣,而武将可就不一样了,不说年长的,单说往下数的邓镇,李景隆,徐继祖等等都可以上马杀敌带兵出阵,新任帝王完全可以培养自己的班底,而且皇帝陛下一定会给他铲除后患和铺垫前路。
而作为后患中最大的蓝玉自己来说,当然是希望能有一个最合适的人来做大明的继任者,他也不是没有想过朱允炆。
但不管怎么说秦王,晋王,燕王等都还存世,哪能就直接跳过第二代去把大明的储君之位交给第三代的皇孙呢,所以蓝玉也只是想了想而已,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可如今这诏令下达之后,他只感觉一阵惊喜扑面而来,原来还真的就选择了朱允炆为下一任储君,这简直对他来说最有利的一个继承人了。
要知道他和朱允炆是什么关
第五百四十二章 允炆之念
朱元璋神色有些复杂的看着眼前毕恭毕敬的四子,心里倒是有些对他的愧疚,毕竟不管怎么说朱棣都是和他最像的一个儿子,也是众多亲王当中他最满意的最欣赏的一个。
但是如果放到大明储君的位子上,那么就和朱允炆差了上一些,而最根本的地方恰恰就是朱元璋最满意的地方。
因为大明接下来需要的是一个文治皇帝,而不不是一个武功君王,所以在这种一加一减很明显的情况下,选择朱允炆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了,纵使朱棣再怎么和朱元璋相似也并无办法可言。
不过感叹归感叹,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的将来着想,朱元璋已经决定的事情也不会更改,反正从目前来说,大明的下一任帝王便是朱允炆无误,虽然他的政务能力和做事手段方法上还有待提高,但这也正好让朱元璋能够耳提面命的教导。
相比朱标被宋濂等大儒给教育的过于文弱,朱元璋想着就是要把自己强硬的一些手段教给这个皇长孙。
毕竟大明虽然需要一个文治之主,但他却绝对不希望出现一个软弱的帝王,要手段温和治世,但却在需要强硬之时也能够面不改色的去迎头而上,这才是他最满意的帝王之相,不过就目前来说,朱允炆距离那个目标还有段距离,也正是需要他来好好的教导一番才是,所以朱元璋特意命太医好生诊断一番自己的身体,他可是打算再多活几年的,毕竟教导一个皇长孙可不是几个月就能完工,这可时间流水的长事……
当朱棣回头望着逐渐远去的南京城墙时,心中最后最后的一点波澜也平复了下去,虽然这一次是他最有机会争夺储君大位争一争大明皇帝的时机,但终究还是败在了他的皇侄儿手中。
不过朱棣却没有丝毫的怨言,这倒也不是他如朱元璋所想一般看透了事情的全部,也看出来的大明未来的前路,而是朱棣本身对争储的念头就不是很强烈,这一次要不是临走之前周朝的劝告,说不定朱棣到了南京城才会有这份野心浮现。
但就算如此,这份野心也不是那么的坚定,尤其是在见到朱允炆之后,看到那个和自己长兄相似的面孔,看着那相似的风格,朱棣打心底里觉得那才是大明继承人应有的样子,至于他自己回北平之后做一个藩王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值少能够为大明保边安民抵御蒙元的侵袭,这对于现在的朱棣而言已经足够了。
至于其他人,如张枫等更是不会干涉朱棣自己的选择,因为张枫的本质就是宿卫统领,护卫朱棣的人身安全为首要,可不是像周朝那般想那么多,也不需要他去想。
因为在张枫的眼中不管是燕王朱棣还是明皇朱棣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无非就是前后地位的差距罢了,对张枫而言所谓的从龙之功也就是那么回事吧,还不如多杀一些敌人让大明边境多一份安稳来的更实在。
所以眼见着这几天朱棣的烦闷焦躁,张枫本人也只能表示爱莫能助,好在今日便是离开南京城的日子,朱棣的心情也放开了,自然便好转过来,也让张枫松了口气,心想还是早早的从远离南京吧,免得朱棣又心中矛盾了。
之时不论朱棣还是朱元璋,这对父子都没有注意到的一点,那就是在皇长孙朱允炆眼中所看到的一切。
这位新任大明储君殿下,在第一次见到自己四皇叔的时候眼中不仅仅有好奇,还有那么几分厌恶的情绪,虽然极淡,确实真的存在不曾有假。
而且这也并没有被其他人所发觉,因为他实在是隐藏的太深太深,一点点的厌恶之情被朱允炆藏在了心里,在没有他主动表露出来的情况下自然是谁都看不到
第五百四十三章 必要的一些安排
皇长孙和皇孙别看只差了一个字,但不论地位亦或者权势都是天差地别的存在。
就拿之前朱允炆还是皇孙来说,别看他那时便已经是皇太子嫡长子的身份,但最起码的出入宫闱可还需要向上请示,哪有如今自己靠着腰牌便能随意走动与宫城内外。
以前在当皇孙时每月的例俸都由着自己的母妃和父王掌管,实际上朱允炆手里头还真的剩不下多少银钱,哪能和现在相比,身为储君的他就从例俸上便已经是比他父亲朱标还要丰厚了,这还不是因为他已经是朱元璋心中最后的寄托,所以这么多年一直强硬的朱老爷子难得在孙儿面前软了几分,这才多了一些溺爱的意思。
然而真正有区别于这两个名称的关键,可不仅仅是这些琐碎的小事,而在于朱允炆能独掌一府独领一部,虽然他还在接受朱元璋的教导,但实际上手中的权力已经不亚于一个朝中二品大员的份量了。
要知道就算是当年懿文太子当朝理政之时也并未初掌这般权力,还是在朱元璋一点点的准许下才能有日后的权势和地位,比之现在的朱允炆,他这个做父亲的当初走的是稳扎稳打的路线,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而区别就在于朱元璋对自己身体的担忧,稳扎稳打一步一步的向上攀爬学习,这种方法才是培养一个合格储君的最佳法子。
但是这方法所需要的恰恰是朱元璋选在最缺的一点,那就是时间。
他一个六十五岁的老家伙了,还能有几年的活头,别看下面的人一直称呼万岁,但生而为人怎么可能活到一万岁,他虽然称为天子,但当年可还是放牛娃呢,这些个好听的称呼也不过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尊崇和臣下的恭敬罢了,如果真的当回事还想着要长生不老,那是傻子才会做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这个最大的问题,才让他对于朱允炆的教育方式方法上和对朱标那一套不太一样。
期初册封朱标为皇太子时他才不过四十岁,正是雄心勃勃的壮年,自然有时间也足够水磨工夫来慢慢的教导朱标,一点点不着急也不求急功,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储君来。
可是他培养到是成功了,但这老天却把他悉心教导了二十四年的太子给收了回去,这要不是朱元璋心中坚强想着维系大明,说不定早就因此大病一场乃至虚弱身故的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