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但是现在,朝廷已经从沐晟手里得到了这件事情的几份罪证,毕竟新手犯案可不会天衣无缝啊,总要留下一些瑕疵纰漏,这就成了沐晟手里掌握的证据,也就自然而然的提供给了朝廷。

    如此,借口找到了,朱允炆才不会管这其中的猫腻之类的,反正只要有了足够的理由和证据,能够让朝廷名正言顺的拿下你岷王爵位,那这就已经足够了,其他的可不在朱允炆的考虑当中,而且让西平侯府在云南彻底站稳跟脚,这也比较符合朱允炆的想法,谁让他比较看重沐晟此人呢……

    “岷王楩接旨……”

    当传旨太监尖着嗓子宣读旨意诏书的时候,朱楩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满脑子都是怎么可能怎么会这样,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的思绪,一时间密密麻麻的问题浮现出来,都快乱成了一锅粥了。

    浑浑噩噩的听完诏书宣读,朱楩的脸上白净的如同宣纸一样,双眼茫然无神,就连伸出去接下诏书的双手也不过是身体本能下意识的反应罢了,整个就像是失了魂一样没有了精神,完全被这突如其来的朝廷问罪旨意给打击懵了。

    朱楩怎么都想不明白,他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不管是在和西平侯府的斗争还是他作为大明藩王的举动,都秉承着最基本的底线行事,坚持不作出有可能触及朱允炆的行为来,只想着安安分分的渡过这一次削藩的劫难。

    可千躲万躲,躲到了最后也还是没有躲过去,哪怕是他都已经在王府和侯府的对峙当中主动选择了避让一方,可仍然没有逃过当今天子的制裁。

    然而,朱楩要是知道他这一次被削夺爵位更多只是因为巧合而已,那说不定都有可能跪地痛哭流涕啊,大呼自己倒霉怎么老天如此的不开眼。

    不过显然他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现在被锦衣卫带走的朱楩已经跟没了骨头一样,脑子里乱糟糟的根本不清楚事理,只是如同提线木偶一样被人给带走了,并且一同被带走的还有其麾下王府三护卫中的两支。

    那这样一来岷王府就算是彻底在云南失去了跟脚,原本一些倒在他麾下的官员武将等等,纷纷转投于西平侯府沐晟的旗下,见风使舵也不过是如此了啊。

    对于这些投机打把的人,沐晟一概收容,反正他也不会真正的将这些人当做自己的心腹,只是这云南可还是朝廷的底盘,他这个西平侯虽然看似如同封疆大吏一般,可实际上还真的要小心一




第七百零三章 削藩(五十三)
    从洪武到建文,从朱元璋到朱允炆,大明开国至今三十二载春秋岁月,经历过多次的磨难曲折经历,也有过外敌威胁的压迫,也有内部未稳的忧患,可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雄才伟略,得以让大明顺利的渡过开创时期的艰难,方有今日雄霸天下之国度。

    灭亡北元残存势力,整合西南一地,将云贵两省重新夺回,更是将大明疆域扩张到辽东一地,极大地压缩了草原异族的生存空间,威名国立举世无双,是为天下第一。

    可无奈朱元璋虽未天子,却同样有着生老病死,洪武三十一年代表着大明开国君主的离去,却也是第二代天子朱允炆正式走上了皇权巅峰。

    不过朱允炆显然不满足以自己现在所掌握的权力,也许是因为他下意识的认为手中力量并没有完全的集中,也许他和太祖高皇帝的学到了皇权至上无比集中的想法,也许也许,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朱允炆对大明分封藩王制度的不满,削藩这一项国策注定是必须要实施的。

    如今,大明分封下镇十数位藩王,可是到现在为止只剩下不到半数还没有经历过朝廷的削藩,其余藩镇尽皆遭到处置,要么就是本身已经不会再对朝廷有任何的威胁性,将来只需朱允炆一纸诏书便可削夺爵位的那一种。

    不过就算剩下的藩王已经是不足半数,可恰恰就是这半数才代表了问题的难处,也是朱允炆必须要慎之又慎小心处理的一面。

    太祖高皇帝分封皇子于地方镇守,其中有九大攘夷塞王是最为强大的,手中不论是三护卫的兵马还是地方控制能力上,都非其他藩镇亲王所能够比拟,更别说那些光有封地人还在京城没有就藩的亲王了。

    可以说朱允炆这般厌恶大明的分封王权制度,跟这九大攘夷塞王所掌握的强大力量也有着不小的关系,不是没一个皇帝都是朱元璋,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担心外部有一股乃至数股强大的力量不受自己掌控。

    大明太祖高皇帝有如此的气魄,他相信自己这些个儿子没有胆量造反,也不会造自己老朱家的反,定能尽心竭力的为大明戍守边疆保家卫国,这才是最理想也最符合朱元璋初始定义的想法。

    可朱允炆却不这么看待,或者说他害怕,他害怕这些手中掌握数万乃至更多兵马,名义上有不小节制权力的亲王皇叔们会产生什么不该有的想法,他怕自己屁股底下的黄金龙椅做的不安稳,他怕这诺大的金陵城根本就是一块诱人的肥肉。

    什么地方藩王多行不法,肆意扰民捣乱地方治安等等,这种情况虽然是有,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却绝非朝廷大多数亲王的样子。

    要知道朱元璋的皇室家庭教育可谓相当的严格,就算想要骄奢淫逸放纵妄为,那也要看有没有胆子这样做,要想一想自己做了以后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这就应该明白还不如老老实实做好藩王本职呢。

    洪武三十一年都这么平静的过来了,就算稍有亲王行不法之事的消息传出来,朱元璋也多次的教训严惩,可这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

    那为何这些亲王守规矩守了这么多年,偏偏在建文元年甚至在自己父皇刚刚殡天之后就憋不住了呢,这不管怎么说都是一种没有办法解释的事情,就好像是有人在故意栽赃嫁祸一样。

    事实也真就是如此,从周王朱橚到齐王朱榑,从湘王朱柏到代王朱桂,再有现



第七百零四章 削藩(五十四)
    不得不说,朱允炆这一手确实高明,悬而不决便是一种表态,朝廷百官当中有资格有能力提及这方面的臣子们,也全都是坚定站在朱允炆这边支持削藩的那一类人,剩下的勋贵武将们,他们内部尚且还没有完全统一想法,又怎么可能去在乎几个没有主人的亲王爵位呢。

    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朱允炆整体的削藩计划已经大致上进行了一半了,虽说剩下的亲王数目已经不足半数,可又时候量未必就能压的过质,别看剩下的亲王数量不多,但却仍然有几位攘夷塞王在,尤其是最让朱允炆所忌惮的北平燕王朱棣。

    手中兵马数万,精兵良将成群,于北地边军当中名望声势无人能及,说一句大逆不道的话,可能在朝廷和燕王这两种选择之下,燕王朱棣的比重都有可能比朝廷的分量还要来的更加沉重一些,这就是朱棣在北平这么多年所积累下来的力量。

    别以为他是靠着自己皇室身份亲王爵位才能够有这般成就,不可否认这是朱棣壮大至今的基础,也是他能够做出后续事情的立根之本。

    可实际上真正能够让朱棣称为大明呼声最强名望最高的藩王原因,还是在于朱棣自己的身上,在于其不畏死不惧难的一次次带兵出边作战,在于朱棣为大明剪除了多少边患隐忧,保全了大明多少边镇百姓,为疆域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康付出了不小的努力。

    这是朱棣靠着自己的指挥,靠着他麾下三护卫兄弟们一刀一枪悍不畏死拼杀而应得的名誉,也是朱棣自己身为大明皇族,被先帝授予亲王爵位为九大攘夷塞王的责任所在。

    可以说朱棣能够有今日的地位和成就,是和他自身的原因分不开的,来自其他人的帮助什么,这些基本上都可以忽略不计。

    或许有人会说要是给他这么高的起点,那他也有可能做到朱棣这样的成就和地位,但是这依旧只是有可能而已。

    更别说朱棣自己所付出的代价就真的小吗,站在一旁不费力气的说大话这谁都会,笑话一声也不过是如此罢了,但却要真正站在那里,手中真正掌握着数万士卒的生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决定着成百上千人的生死存亡,这种压力又岂是什么人都能够承担的了,甚至连朱棣也是一点点磨炼起来的,他也并非天生就是这么能干。

    也正是因此,在朱允炆的心里一直将这位燕王皇叔当做是最大的隐患假想敌,暗中没少埋怨先帝留下这么一个尾大不掉的麻烦给自己,却从来没有想过这削藩的主意本就不是先帝的意思,又何来留下遗患这一说呢。

    现在朱允炆觉得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辽王朱植等攘夷塞王是天大的麻烦,可是他却未曾想到,这些藩王原本就只是在自己的封国地界带着好好地,也并没有要跳起来造反的意思,更没有明目张胆的反对朝廷。

    甚至就连被锦衣卫发现要举旗造反的代王朱桂,这个莽夫也更多只是因为朝廷逼迫太甚,因为朱允炆削藩进行的一而再再而三,给朱桂莫大的压力,还有前面几位的前车之鉴,朱桂怎么也不想到老了得到一个庶人被囚的下场,所以他的举兵造反之心,朱允炆要担着一大半乃至八成的责任……



第七百零五章 削藩(五十五)
    其他诸如谷王,庆王,肃王三位,远远没有前三个威胁性那么大,至于秦王,晋王,代王这已经完全没有威胁性的三个藩王,那更是不会被朱允炆放在心上了。

    不过虽说没有威胁性可朱允炆仍然是需要留心处理,毕竟谷王,庆王,肃王三位手中也有各自的力量,万一真是出了什么差错,朝廷也好应对才是。

    尤其这三位当中的谷王朱橞,他是蜀王朱椿和代王朱桂的亲弟弟,三人同为先帝郭惠妃所出,一奶同胞之间血缘亲情自然比之其他人更为浓厚一些。

    可不过虽然同出一胞,可这三兄弟之间的性格却各有差异,可以说完全找不到相似的地方,除了面容上有些想象近似的地方,还真的难以找到让着三位确认为亲兄弟的依据呢。

    先说被囚禁于自家代王府的朱桂,自小脾气就差,性格顽劣暴躁,简直是坏孩子中的典型,做事也是火急火燎的,稍有不悦便暴起发怒,真的是属火药桶的一点就炸。

    而与之相反的就是三人当中的兄长蜀王朱椿,这位王爷和自己的二弟根本就像是两个人一样,如果说代王朱桂是暴躁的火,那么蜀王朱椿就是柔和的水了。

    温文尔雅举止得体,行大事而知雅礼,说的就是朱椿这般谦厚的仁德君子之人。

    与其说他是大明的亲王,倒还不如说朱椿为一个知书达理的秀才更合适一些,哪里半点王爷的威仪,反倒平易近人,每日更是读书成瘾,写得一手好诗,文采亦是不凡,再加上本性忠孝慈详,堪称是大明亲王当中的典范人物。

    本身也和现在的天子近臣方孝孺关系融洽,在整个朝中也鲜有敌对,完全就是谦谦君子好好人家的样子。

    并且蜀王朱椿也不完全是书呆子,对于治理地方的政务能力上,本身丝毫不弱于一地布政使,将自己的封地蜀国治理的相当不错,百姓安居乐业官员矜矜业业,正是一片安详繁荣上升的景象。

    这种藩王对于朱允炆而言那简直丝毫威胁性都没有,因为蜀王朱椿连自己的三护卫都没有聚齐,只是有必要的人数作为王府戍卫安全职责所在,不然在洪武年间山溪番人入寇作乱的时候,朱椿也不会着急向朝廷求救了。

    所以,对于像是朱椿这种对朝廷对地方有益,也对皇权无害的藩王,朱允炆在心里是比较满意的,至于原则上是否削夺其藩王爵位的问题,这可就要等燕王,宁王被解决了之后再说,朱允炆可不会傻到先拿朱椿这等贤名远播的亲王开刀,不然岂不是自己找麻烦的结果,到时候朝廷可就处在了不利的局面上。

    而作为三兄弟当中的老幺,大明谷王朱橞,他和自己前两位哥哥也不大一样,没有像朱桂那般性烈如火,也没有像朱椿脾性谦厚如水,反而更像是油一样滑不溜丢的。

    心里各种小主意鬼机灵,却从来没有想过正道用途,虽然是九大攘夷塞王之一,可实际上他所表现给朱元璋看的好学沉稳都是一种假象,等到了自己的封地之后,虽然没有太过分的骄奢淫逸,可骄横霸道之举却是时常都有的,甚至他自己心里也有不小的秘密。

    当初朱桂打算起兵造反的时候,其实不仅只是给了晋王和燕王府两家



第七百零六章 削藩(五十六)
    不过也因此,朱允炆算是将谷王朱橞给记在了心里,原本以为这家伙虽然也是攘夷塞王之一,可却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从来没有什么越矩的表现,是一个比较好对付的藩王,可现在看来,朱允炆觉得自己真是不能小瞧任何一位皇叔啊,不然这被疏忽漏过去的谷王朱橞就是最好的例子。

    至于另外两个需要稍微注意的赛王,分别是庆王和肃王两位,只是此二人其实在朱允炆眼里倒还真的是甚少有威胁的感觉。

    庆王朱枬,朱允炆的十六叔,天生就是老实人那一类的,在同龄的皇子当中最是安稳,自小没有闯过一次祸,可是也没有什么闯荡的心思,完全就像是指挥听着计划照本宣科的那种人。

    所以太祖高皇帝识人明断,将自己这第十六个儿子给安排到了宁夏城,负责宁夏地区附近的边防事宜,再加上整顿新建设的卫所战区,干脆是将这西北的地区交给了朱枬来管理,给他的命令也只有一个,就是守好帝国的西方门户。

    不过实际上再往西走就是蒙古汗国势力,那地方内乱乱了这么多年,到现在建文元年可还一直没有平定下来,再加上他们本身就是臣服于大明的属国一类,所以相较于北地的边防问题上,这西北地区的处理绝对是要轻松许多,只要调派一个本分守好职责的人即可,那朱枬正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不过因为宁夏乃新起战区,此地尚且不能供应王府的日常开销,但靠着朝廷的补给可不行,更别说是保护王府的安全问题了,总不可能让堂堂一位大明亲王去冒险吧,这事可不行。

    所以朱枬虽然封国在宁夏,可实际上却是暂时在韦州城暂住,这一住就是到现在也没有彻底迁移到宁夏卫所去,仍旧是以韦州城为王府根基。

    那这样可就好办多了,一个连自己封国根基都没有的大明藩王,虽然位列九大攘夷塞王之一,可实际上在朱允炆的眼里,这位庆王叔还没有湘王,岷王这两位皇叔的威胁性大呢,更别提处理的难度问题了,所以只需要稍稍注意,完全没有办法和威胁真正巨大的那三位塞王相比较。

    至于另外一个肃王朱柍则就更简单了,甚至要不是朱柍手中掌握着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处卫所的军务大权,说不定都不会被朱允炆列在需要关注的名单当中。

    起因说起来也巧了,正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助力之一,也就是当朝大将军长兴侯耿炳文。

    早先在太祖朝时,肃王朱柍奉皇命督军屯粮,负责给西北边防的大明军卒储备粮食,期间就是由耿炳文老将军负责在其身边辅助,全程跟随左右,两人的关系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的起来,可以说是一老一少都快成了忘年交了。

    所以根本不用朱允炆担心,耿老将军担保肃王朱柍绝对没有敢和朝廷站在对立面的胆量,毕竟两人接触的时间也不算短了,交情很是不错,知根知底的友谊也就是如此,就凭他朱柍的胆子和心气,也就是安安稳稳的做一个大明亲王就到头了,其他的想法那是绝对不会,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

    别人说可能朱允炆还有些怀疑,但是作为先帝留下的顾命朝臣耿炳文,朱允炆就算是再怎么不喜欢武将,也要考虑考虑老将军的态度。

    毕竟耿老将军是跟着他的祖父一起打天下,到



除夕快乐!
除夕放假呦想和更?



恭祝大家猪年快乐!
恭喜发财!恭喜发财?



第七百零七章 削藩(五十七)
    朝廷接二连三的削藩,对大明剩余的这些藩王影响不可谓不大,只不过各人有各人的想法,选择自然也各有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向代王朱桂那样近乎于一时兴起便要起兵反抗似的,而且还不注意消息的保密,导致被锦衣卫探明朝廷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九大攘夷塞王之一给打垮了一个。

    正是因此,也给了朱允炆一个明确的信号,虽然说是九大攘夷塞王,但实际上九之数也不过是凑起来的罢了,能够真正造成阻碍有威胁性的绝对没有这么多。

    但是已经进入王爵第二代传承的秦王府和晋王府两家,便已经足够说明九大攘夷塞王这里头的虚数问题。

    现在朱允炆很清楚,燕,宁,辽这三位大明塞王,才是他接下来要重点关注的人,也是接下来要进行削藩计划下半段的主要针对目标。
1...153154155156157...1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