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而作为最崇拜自己父皇的朱棣,从小就对征伐战事杀敌建功有着很深的渴望,更是心中隐隐有那么一种效仿自己父亲壮举的野心。

    攻略天下这个种子一直都埋藏在朱棣的内心深处,只不过他很清楚,这事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可能发生了。

    在自己父皇的统治之下,大明如旭日东升一般蒸蒸日上每况俞强,从对蒙古异族的五五开到现在打的那些蒙元人喘不过来气的地步,还要纷纷和大明交好请求封王以对付他们自己人。

    这些种种无不表示着大明国力的强盛,甚至朱棣都是这其中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多次的北上出关靖边,扫清了在长城以北的边患异族,保障了大明边疆安稳,朱棣的功劳也是不小的。

    可就算如此,他心底里最深处的那个野望依旧存在着,只是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办法早早追随自己的父亲征战四方,只能对长城以北的异族发泄一下了。

    原本以为这心底最深处的野望指挥跟着自己一辈子,最后埋入棺材当中永无实现的可能了。

    可没想到这上天好似在跟朱棣开玩笑一样,将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摆在了他的面前,且是触手可及的地步,这让朱棣怎么可能不动心呢。

    如果说朱棣对朝廷的异心是从南京外城门下的那一幕开始,那么他这征伐天下的野望可是从大明还没建国的时候就存在了。

    忠于朝廷忠于天子是作为藩王的根本,虽说伴君如伴虎,可谁也想不到朱允炆居然这么狠心,且冷血到了这种地步。

    大明这些藩王哪个不是他的叔父辈,哪个不是先帝之子地位高崇。

    当初先帝排出异议,强立朱允炆为储君的时候,众位藩王




第七百六十九章 清君侧,靖国难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古之至理名言说的真是一点都没有错误啊,造成现如今北平状况燕王府局势的根本原因,不就是因为朝廷在这一次的事件中占据了先手吗。

    两名因为意外中的意外被抓捕的手下,再加上意外的多了一个知情的人,结果就是朱允炆决定立刻对燕王朱棣动手,围困燕王府以威逼朱棣低下头颅,这才导致的朱棣提早发动自己的计划,进而用计斩杀张昺以及谢贵二人,掌握北平守城七卫,更是顺利将整个北平城纳入自己的囊中。

    如果不是朱棣隐藏的好,如果不是张谢两人心中有所轻慢放松了警惕,如果不是这北平城已经被朱棣经营了这么多年,如果没有这些如果的话,现在被朱允炆占据了先机而动手的结果就是朱棣落败的下场啊。

    所以,这先手往往决定了一件事成败的半数左右,虽然有很多的如果和未知事情发生,但总体上的优势却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北平这一档子事算是了解了下来,封锁严密的北平城经过了一夜的动荡,已经彻底的改换了主人,由燕王朱棣重新夺回他北平之主的地位。

    目前来说,没有消息的泄露也就代表着北平附近县府的不知情,也就代表京城那边知道消息的时间怎么说也要向后推迟上一段时间。

    而这段时间,恰恰就是朱棣现在最合手最需要的时间段,也是他占据北平作为根基之后,能够最大限度发展吞并周边地区的最佳时机。

    那么接下来朱棣就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一个可以让他对朝廷发起进攻而不会受到天下舆论声讨的借口。

    既然选择站在了朱允炆的对立面,刀即已经出鞘,便不会那么轻易的就收回去,更何况是这非生即死,非胜即败的局面了。

    朱棣成则天下可定大事可期,败则身家被破王爵被削,甚至斩首示众都是有可能的,要知道以朱允炆的性格,表面上看起来仁德之君,可背地里做事阴谋手段很辣计策,虽然没有达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可却也不是能够容忍朱棣起兵反叛再留他一条性命的那种仁慈程度。

    既然已经动手了,那就是不死不休的程度,别妄想什么失败了还能落得一个好下场,朱棣早就对自己这样做有了足够的心里准备,成也好,败也罢,拼得一场便无愧己身……

    大明太祖高皇帝留书《皇明祖训》,其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伐,以清君侧。”

    这就是朱棣早早就想好的借口,也是他率领大军挥师南下的口号。

    原本这条成法规制,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当国之时,恐怕大明后续天子昏庸无能,朝廷当中又有权臣奸贼蒙蔽天子,欺瞒世人,权倾朝野为己谋利损害大明的国本,这才在《皇明祖训》上有着很明确的规定,给予大明这些藩王有举兵清君侧讨伐奸臣逆党的权力。

    也就是简而说明的‘清君侧,靖国难。’

    不过老朱想的很清楚,这一条是可以作为保障皇家利益的,可却也有可能成为某些野心膨胀藩王举兵造反的借口。

    所以朱元璋特意规定,这靖难之师必须要有当朝天子的召唤才可以举兵,如若没有天子之命而擅自起兵者,一律为逆贼之流。

    这是老朱留下的限制,可是



第七百七十章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借口要找的漂亮,口号要喊得响亮。

    在稳定了北平城局势之后,朱棣是片刻都不能耽搁,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最有利的成果。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快的抢占北平周边地区,将那些屯田卫所收入自己的掌中,平定后方地域,占据长城边关防卫,灭掉怀来的宋忠一部,拿下居庸关等等,这些战略部署都需要尽快完成。

    封锁北平城就是封锁消息,在旁人还不知道事情真相的时候,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样才能让朱棣收获最大的利益,才能够更有效的进行下一步发展,也是对将来南下做出更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个完完整整在自己手中掌控的北平行省,那肯定要比不完全的隐患强了不知道多少倍,这是明摆着的事啊。

    谁都知道掌握一地能够获取的资源数不胜数,最起码供应大军的用度那是很轻松的一件事,也并不需要来自后方的压力,那么朱棣南下之时前军主力自然就没有什么阻碍可言了。

    所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以快打慢,抢占先机,迅速扫平北平城周边地域,进而保障朱棣没有后顾之忧。

    从最开始的时候,朱棣和姚广孝商议起兵事宜的时候,便很明确的表示,一步一步的攻陷整个大明那是不现实也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不仅这扫平北平城周边要做到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靖难之战整体也要做到快准狠三个字的标准才行。

    要知道,朱棣现在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如果他拖拖拉拉不慌不忙,没有直接南下勤王师,反而还想着怎么彻底占据北地一片,这岂不是朱棣在打自己的脸吗,如此对于全局对于朱棣而言,那可是大大不利的事情。

    虽说口号喊得响亮是不错,但这也在无形之中给朱棣做出了限制,使得他很多战略部署都要考虑到自己是勤王师的问题上,而不能做到尽善尽美的战事准备,也就代表着朱棣身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过万事没有完美,朱棣既然选择了这条路走下去,那么路上的一切,他所应当承受的一切,都是必须的,也是他不能随意放弃的。

    限制的方面,想要尽快成事,就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才行,如此方能有机会率军一鼓作气南下京师……

    北平城地处北平布政司中心偏北的位置,占地不小屯兵甚多,这次朱棣掌控了整个北平城,手中兵力有原本的中护卫戍卒一部,再加上守城七卫,算一算应有四万之众的将士可以调动。

    不过这里面可是包含了全部的守城戍卒,为了保证北平根基的安稳,朱棣真正能够随意调动的军力也并没有这么多。

    可就算朱棣只能调动原属燕山中护卫的部分兵力数千人,去迅速攻占通州城那也是很轻松的事情。

    这一处小城池,守城军卒连千人都达不到,毕竟通州左边是北平,右边是长城边关,这地方哪里需要什么重病把手的。

    甚至在朱棣下令之后,由张玉率领的五千甲士刚到通州城下,通州城变望风而降根本就没有什么反抗的迹象。

    自讨苦吃可不是通州知县的作风,与其被人攻破城池擒拿下狱,还不如自己主动投降来的舒服一些,就算到时候朝廷怪罪下来,他也大可说是为了全城百姓着想,身上担不得半点责任的。

    通州一下,这往北边便是一路大开,平谷,蓟州,遵化等地全都暴露在朱棣的兵峰之下,也基本上都跑不了了。

    &n



第七百七十一章 破居庸
    《吕氏春秋》有云,天下九寨之说,分为‘大汾,冥厄,荆阮,方城,崤关,井关,令疵,句注,居勇。’

    位列天下九寨之一的居勇关,便是朱棣接下来所要攻略的首要目标,也是朱棣纵北而上评定北平西方以及西北一侧的重要索道。

    只有打开了居庸关的大门,朱棣才有能力长驱直入西北方向,进而抢占宣府重镇保障北平左翼的安全。

    在两日之内接连攻陷通州,蓟州,遵化,平谷,密云等地之后,朱棣可以说是彻底占据了北平的半壁江山,手中的力量再一次扩大,原本的士卒数量也在成倍的上升。

    加上几个屯田卫所的投降,朱棣现在可以调动四处征战的士卒已经达到了五万之数,这还没有包括被其命令戍守城池的军卒。

    如果真要遇到战事危机的时刻,强行征调军士,不管士卒质量的话,朱棣绝对可以调集十万以上的将士来为自己征战,这是一股足以让大明震动的军事力量。

    北地镇守的军卒本就很多,再加上常年与外敌作战,这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觑,就连很普通的守城士卒也是见过血的,更别说是那些屯田卫所的将士们了。

    现在朱棣掌握了数万大军,且战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军卒,心中的底气自然也就随之增加了,不在有最开始那种惶惶的感觉,毕竟手中有兵就有底气,再加上钱粮不缺,这兵自然也就不会跑,掌握整个北平行省那不是迟早的事情吗。

    不过,现在说这些都是大话,朱棣整体的计划走向也不过才刚刚走了第二步的一小半而已,北平周边地区尚且没有彻底安稳下来,朱棣可没有什么功夫空想,南下金陵登基大宝对于现在的他来说都是白日做梦。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的进行,丰墙硗下可不是什么好事,飘飘然的结果可在不久之前就摆在了朱棣的面前。

    张昺和谢贵不就是最直白的教训和警示吗,朱棣再怎么糊涂了也不会走上敌人的老路,更何况这还是他曾经用过的招数。

    所以在迅速抢占东北大部之后,朱棣暂缓了两天攻势,于七月初十这一天才率领大军赶至居庸关下,威逼守军。

    此时的居庸关守将姓余明瑱,也并不是原本在北地任职的将领,他调任居庸关也是朱允炆授意的结果,目的和张谢二人还有宋忠等都是一摸一样的,无非就是防止朱棣的突然发难。

    可没想到的是,北平那边一点风声都没有的情况下,俞瑱负责镇守的居庸关城下就被人给围了,还是朱棣亲自率领的大军,这突如其来的兵临城下着实是让俞瑱吓了一大跳。

    他到现在还有些不太相信摆在眼前的事实呢,犹自觉得是不是自己昨夜饮酒太多导致今天出现了幻觉。

    可当朱棣遣人到城下劝降的时候,他听的真真切切,这才算是彻底清醒了过来。

    什么幻觉不幻觉的,这不就是自己被朱棣给围了吗,瞧瞧那数万大军的气势,再看看自己麾下守军的窝囊样子,俞瑱心里怎么就觉得自己好像一点胜算都没有呢。

    居庸关守军本就不多,一个卫所五千人的编制,这是很常规的数量,朝廷也原本将没有要在这里驻守太多士卒的打算,毕竟这里属于内长城关卡,能够防范的敌人并不多,敌人打到这里的几率也甚小,那自然就不需要太多的戍卒。

    结果现在被人威逼城下,倒霉的却是被调任此处不久的守将俞瑱,谁能知道燕王朱棣突然间就起兵到了居庸关下。

    又有谁能够知道朱



第七百七十二章 怀来之战(上)
    在俞瑱仓皇逃窜的时候,他派出去的信使也不过才刚刚赶到怀来,方才面见怀来都督宋忠,将整件事情原原本本的报告上去,并附上俞瑱的信物和他的手书。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都督宋忠脸上瞬间便充满了惊骇之色,他现在脑子里只有怎么可能这一个想法了。

    数万大军排兵布阵,在没有一点消息和征召的前提下居然就到了居庸关的城下,而且还是由燕王朱棣亲自率领的人马。

    这消息一条一条看,不论是哪个都足以让宋忠大吃一惊,更别说他下意识的就开始怀疑这是不是一个假消息,或者说是谁人做出来的陷阱,目的就是要在他做出驰援居庸关的时候半路埋伏吃下他的军队。

    前段时间不久,宋忠才刚刚接到朝廷方面的密旨,说要加紧操练军士,以防被北平方面的异动,他这里好能尽快做出应对措施。

    可后来不是有消息传来,说北平的张昺和谢贵已经掌握了局势,燕王府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了吗,怎么现在居然给朱棣掌握了数万大军,还兵临居庸关下,这件事宋忠怎么想也想不太明白啊。

    这就是朱棣以快打慢的作用体现,在消息不灵通的宋忠俞瑱眼里,朱棣的出现不亚于晴天霹雳,给人的震惊之感绝非一二三那么简单。

    所以现在在宋忠眼里,事情已经变得有些混乱复杂,甚至带有一些扑朔迷离的意思。

    可站在他眼前的正是俞瑱的副手,这一点不假,而俞瑱的信物也在,这一点也不假,所以原则上来讲,宋忠现在还是十分倾向于相信来人的话,也就是应该立刻点兵驰援居庸关,正如俞瑱手书所言,朱棣现在已经攻城了,那最好的就是将其给挡在居庸关的外面,以防止关破之后,整个北平以北再无险地可以阻挡朱棣了。

    然而还没等宋忠彻底下定决心呢,手下人就匆匆闯了进来,带给了宋忠居庸关以破的消息。

    顿时在场所有人都是大吃一惊,这里还在确定消息的真假呢,那边却突然传来居庸关已经被破的消息,这才不过短短一日时间,燕王朱棣竟然就攻破了险地居庸,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在场的除了都督宋忠之外,还有指挥彭聚,孙泰等人,他们都是奉朱允炆之命协同宋忠统率大军的,算起来都是朝廷的死忠,不然也不会被朱允炆委以这等重任了。

    现在他们的敌人燕军主帅燕王,已经攻破了居庸关,接下来是个人都很清楚,朱棣必然会一鼓作气继续进发向怀来开进,以彻底扫清北平周边的朝廷势力,稳固自己的后方根基。

    所以接下来他们就是直面朱棣的一方了,现在怀来所部三万之众,再加上从朱棣那里调来的燕山三护卫一部,总共是六万之数。

    这么看,在兵力上双方处于不相上下的局面,毕竟按照宋忠所言,朱棣进攻居庸关时军阵部署的数目上看,应当是四万到五万左右,和怀来这里自然是差不了多少的。

    可问题就在这里,宋忠手底下只有三万人是可以完全放心使用的,剩下的那三万则是原本朱棣的燕山护卫啊。

    那些人可都是朱棣的手下,虽然现在朱棣已经是朝廷的敌人,可这些人真的能够举起手中的长枪面对自己的旧主吗。

    这事谁都不清楚,宋忠,孙泰他们也不敢确定,因为这么多人,人心根本就难以揣测,更别说朱棣此人一样对
1...1671681691701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