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正统天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聿天

    一看见他站出班来,坐在龙椅上的朱祁镇脑子瞬间大了一圈儿,这个他和王振计议良久,亲自捧上去加了爵位的兵部尚书,自从突然间反水,跑到外朝那一班文臣武将之中后,可以说是瞬间爆发出了无穷无尽的战斗力,毕竟他在战场上真正厮杀过,相比正常的文官,见识更多一些,也能从新的角度提出些建议,让文官儿们开展一下视野。

    就看见王骥撩衣跪倒,口中宏声说道:陛下万岁万万岁,臣王骥有本上奏。

    朱祁镇咬咬牙,就想让王骥在那儿跪着奏事,可是目光在文武两班重臣之中扫了一圈之后,眼睛瞬间就半闭了,叹息了一声之后,用稍显稚嫩的嗓音说道:王司马快快请起,有何事上奏?

    山西大同镇守太监郭敬,欺上瞒下,目无王法,吃空饷喝兵血,敛财无算,以致军心动摇,边军将士苦其残暴,不敢上言,幸有山西提刑按察使司张谦觉察,报于兵部,臣方才知晓边军之辛酸。王骥说着话的时候,声音尽可能地放大,离着近点儿的,都觉着震耳朵。

    先声夺人,气势音量上,都不能小了。

    站在朱祁镇身后的王振就是一哆嗦,不为别的,这郭敬是他的狗腿子,最忠诚的狗腿子,别看这个郭敬是永乐十八年进宫的老资格,到现在已经算是历侍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的老太监了,然而特么的内廷不像外朝,还将就什么论资排辈,都是阉人,讲究个狗屁的斯文,所以这郭敬在王振得势了之后,直接就报上了他的大腿。

    要不然,就凭这他那两把刷子,还能去大同这种军事重镇做监军?

    不过吧,光抱大腿,也是不行的,你还得送钱,太监下面没有了,总是要在其他的地方找补找补的,财色二字放在一起写,也是有原因的,所以这郭敬到了大同之后,搂来的钱一多半送给了王振,这要是沿着这条线摸下去,王振都得被坑进去——因为这些钱,朱祁镇是不知道,一旦引发了皇帝的信任危机,他这些年来营造的良好氛围也就没了。

    所以王振的脸色白了一下,一边示意伺候的小太监过去接下来奏疏,一边用衣袖子做演示,给了自己那么一下子,让自己稍微清醒一点儿。

    陛下,张谦张臬台搜集的罪证,一桩桩一件件,俱在此处,还请陛下过目。王骥双手呈上了奏疏,然后慢慢地退回了朝班之中。

    朱祁镇原本是知道外朝要发难的,毕竟这么大的事儿,王振不可能瞒着他,没有他的皇权,王振实际上屁都不是。

    可是看着王骥地上来的奏疏,朱祁镇的眼睛瞬间就瞪了个浑圆,里面充满了震撼,也充满了惊异,更多的,则是愤怒。

    作为一个想要效仿自家皇爷爷五征漠北的十八岁不对,是十九岁的青葱少年,朱祁镇的雄心壮志,自然是不必多言的,而他实现自己梦想的最大的助力,实际上就是明朝的军队,如今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装备最精良的军队,然而他今天看到的,是边军将领吃空饷喝兵血的事实。

    当王骥交上来这一份奏疏的时候,就证明,要么是王振给他描绘的圣君在朝海晏河清,边军身经百战战力强横,独独这朝中的大臣是他登上太宗皇帝未曾登临的宝座的绊脚石的事实是在骗他,要么就是外朝的这些大臣欺他年幼无知。

    不过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皇帝,最不能容忍的,都是欺骗。

    所以,他一字一句逐字逐句地看完了手中的奏疏之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抬起头来,看着已经站回班中的王骥,一字一顿地问道:王司马,这奏疏上写的,可都是确有其事?!

    外朝既然敢发难,手里当然有实锤了,而且扔出去的,不敢说全部都是真凭实据,最起码九成是有的,而剩下的那一成,估摸着就是被放大了数倍的那种事实,也是真正要致王振郭敬等内廷权阉于死地的事实。

    毕竟,当九成的事实被坐实了之后,剩下的那一成,无论当事人如何辩解,都会自动变成真实,这也是九成真一成假的真正厉害之处。




第三二五章 火药味(下)
    第三二五章

    政治的精髓在于平衡。

    或者说,在实力没有达到绝对碾压的时候,保持一个均势,也只有这样,万一没碾死对方,还能留下一个以后对话的基础。

    所以朱祁镇点了头,要让马顺随着外朝的官吏们去查案,杨溥马愉等人交换了一下眼色,一两个跪倒在地,高呼陛下圣明。

    反正现在外朝已经掌握了绝对的主动,不说借着这个由头直接顺藤摸瓜,把王振搞下来吧,最起码也能让皇帝和王振二人之间产生一点儿间隙,而有了这么一点儿间隙,以后外朝再想进一步发力的话,就有了用力的地方。

    不过无论是外朝的大佬们,还是站在皇帝身边的王振,心里都清楚得很,这一次,郭敬这个镇守太监是必须要死的,结局有何不同,还要看这郭敬能招出来一些什么。

    朱祁镇看着下面跪了一片的臣子,突然间就感觉今天的心情还不错,所以他眯着眼睛,挥了挥手:众卿平身。

    一众外朝的大臣站了起来,弓着身子等着吩咐,就在皇帝问了一句还有何事上奏的当口上,马愉就要站出班来,搞个更大的新闻,然而站在他前面的杨溥却是很隐晦地移动了一下脚步,挡住了他的去势,更加隐晦地对他摆了摆手。

    于是乎,今天这本就火药味十足的朝会,就如同过年的那一股火药味一般,缓缓消散了,没有爆出什么更加劲爆的新闻来。

    等着退了朝,马愉等人皱着眉头,先行下了朝,而杨溥则一如往日一般,贴着墙根,很小心地迈着步子向外走着,这也算是他早年间被太宗皇帝打入大牢之后,留下来的一点儿个人习惯,或者说心理阴影吧。

    等他回到了内阁的时候,马愉曹鼐陈循等人早已在等着他了,周围伺候的小吏寻常的学士,也都清退了,他刚刚坐下,就听见马愉沉声问道:今日朝会,本应乘胜追击,恩师为何阻我?

    当年马愉中进士的时候,主考官就是杨溥,按照古代科举制度来看,杨溥也的确称得上是他的恩师了,便是同在内阁之中,马愉也是一点儿没敢忘本。

    所谓的乘胜追击,就是给朱祁镇来一个天大的惊喜,于谦在底下和周王等一众藩王联系好了的事儿,还是瞒着皇帝的,现在掏出来,肯定能够给皇帝一个惊喜。

    凡事不可操之过急啊。杨溥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如今郭敬之罪名尚未落到实处,便以杨戬之功挟藩王之威震动圣心,此不智也。

    眼看着其他人都是面露异色,杨溥摇了摇头,叹道:我等如今以郭敬之罪名上报,可是为了直接对抗内廷否?

    其他人听着这话,就是一愣,在场的都不是笨人,所谓的性宽和的马愉,本身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省油了是做不到这个位子的,所以诸人的眼中很快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色。

    今次上奏,目的已成,又何必节外生枝?杨溥摇了摇头,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然后敲了敲桌子,虽是年关,总有些公文还需票拟,着他们进来罢。

    其余的内阁大学士点了点头,一边儿感慨着姜还是老的辣,一边去吩咐人把公文递上来。

    说白了,郭敬这个案子,不过是个前戏,为的就是在皇帝和王振之间做个扣,让皇帝对王振起疑心,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别说现在这个情况郭敬必死无疑,就是郭敬逃脱了死罪,被扔进菜园子里种地或者扔去凤阳看守皇陵了,那外朝都是赚了的。

    而这个时候,把杨尚荆连带着藩王的推举丢上去,只能让皇帝失了方寸,下意识的更依赖王振,到时候就算是郭敬的罪名坐实了,皇帝也不可能再责怪王振了。

    孤家寡人的,能说话的人本来就不多啊。

    一众内阁大学士整理着公文,到了晌午吃饭的时候,这才一个个从公文堆里抬起来头,曹鼐想了想,终究是没忍住,低声叹息了一句:尚荆可惜了。

    他能入阁,实际上还是杨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否则就凭这杨士奇那个脑子,只能在王振提出要求之后和王振刚正面,这个人情,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不能忘了的,所以对于杨尚荆这个杨荣的子侄,他的心情也是很复杂的。

    没人比他更合适了。一向性格宽厚的马愉在沉默了半晌之后,慢慢地吐出了这么一句话来。

    想要让皇帝感到害怕,就得真正的把刀子扎进他心头最柔软的地方,藩王有着法理上的继承权,周王还是皇帝的长辈,杨尚荆是反阉的事实上的首倡之人,承载了皇帝陛下太多的记忆,将这二者相结合,就是一件很可怕的武器。

    最重要的是,杨尚荆现在除了他们之外,京中已经是没有了任何的根基,动杨尚荆做刀子,是造成影响最小外朝损失最低的选择。

    一向以决断著称的曹鼐闻言,也只能点了点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他们这些人想要成大事,想要恢复仁宣二朝以来众正盈朝的局面,就必须做出牺牲。

    不过而立之年,总督三府军务,备倭浙江,虽不能比古之甘罗十二拜相,却也是百年难遇的了。一直坐着小透明的陈循突然叹了口气,声音里也不知道是什么意味,总之,很是复杂。

    杨溥低着头,没有说话,慢慢地将桌上的公文收好,轻轻地敲了敲桌子,然后抬起头来,叹了口气:散官官衔,给他求一个罢。

    明朝的散官是跟着品级走的,和宋朝那种职官散官分开授予的方式还是不一样的,不过嘛,规矩也没有直接定死了,里面的操作空间还是有的,只要杨尚荆立了足够大的功,或者是给朝廷的脸上抹了足够多的粉,那么给他求取一个高规格的散官,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第三二六章 联合起来!
    第三二六章

    杨尚荆并不知道现在内阁是如何议论他的,又是要如何安排他的,要是他知道外朝的大佬们没想着给他加官进爵什么的,只是想在他掉脑袋之前,给他弄一个高品秩的散官,他肯定是要骂娘的。

    用五百年后知名团长李云龙同志的话讲,就是这老蒋也太扣了,就会口头嘉奖,哪怕是给我两挺机关枪也好啊,换成他的话,就是这外朝也太扣了,就会给我散官,哪怕是给我调一批刀枪也好啊。

    不过无论如何,他被卖已经是既成了事实,而这个时间,就是王振和朱祁镇之间确定产生了间隙之后,朱祁镇这个青葱少年没有了任何依靠,外朝的恫吓才是最致命的。

    而此刻的杨尚荆,正在鼓捣着他千金买马骨的戏码,对着一个废了一条胳膊的匠户子弟嘘寒问暖,后者郎当着一条胳膊,唯唯诺诺地站在他的身前。

    不管如何,这新置工坊都是为了我黄岩县百姓的,汝在工坊之中调试之时废了一臂,也是为国为民的举动,其心可悯啊。杨尚荆坐在椅子上,一脸的赞许和感慨。

    这匠户也是识字的,所以杨尚荆这一番斑白不白的话扯下来,他也听懂了,于是乎他连忙欠了钱身子,苦着脸回答:县尊过誉了,小人不过是职责所在罢了。

    几贯钱,就买了他后半生的生活,这不是扯淡么?他现在可还没娶亲,在这匠户之中娶亲,谁不想找个四肢健全的?哪怕他爷爷是大匠,可这年头工匠都是贱业,能有几个钱?还能直接管了一家三代不成?更何况他爷爷又不是只有他一个孙子。

    然而吧,官府的规矩就是这样,哪怕杨尚荆这个兼职县令的郎中发话,也不可能改变匠户是贱业这个事实,所以不管怎么说,他后半辈子基本上是废了,想要传宗接代,还得看他爹他爷爷能给他分多少钱财。

    杨尚荆看着他,听着他带着浓浓苦涩的语气,突然就叹了口气,想想十九世纪的欧洲,劳工待遇也不比这匠户好多少,甚至更差一些,毕竟士大夫吃人的时候还要喊一嗓子仁义道德,而且一般看不上这种小匠户,可是人家资本家用私人军队镇压工人的时候,是直接碾过去,然后再开着大喇叭把他们形容成好吃懒做破坏大家工作机会和生活稳定的恶魔的。

    虽然说士大夫对于话语权的认识可能赶不上资本家,但是呢,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说人类是他妈的不会进化的。

    你可认字?杨尚荆突然问道。

    这匠户就打了个哆嗦,连忙回道:回郎中的话,小人识字,公文上账本上常用的字,大多认得,也会书写一二,只是这字迹潦草不堪。

    那是肯定的,这种档次的匠户也参加不了科举,能认字儿能写几个字儿,把手艺传下去,也就是了,练字儿太耗心力,这一帮子匠户是玩不起的。

    杨尚荆就点了点头,脸上挂起了和煦的笑容:若是本官现在给你个职司,发一份饷银,你可愿意接下?

    郎中之恩,恩同再造,小人如何敢拒绝?这小匠户咕咚一声就跪下了,一条胳膊撑着地,脑袋砸在地上,一时间就磕了十多个响头。

    太特么感人了。

    杨尚荆就笑了起来,从椅子上站起来,亲自将这小匠户扶了起来,上下打量一番,然后说道:却也不知你识得多少个字,这饷银,便和军中的小旗等同罢,你要管的,就是如何将备倭衙门麾下的兵丁教好,让他们认字就是了,若是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尽可以寻备倭衙门之中的小吏询问。

    说着话,杨尚荆从桌子上摸出来一本九章算术来:不须教甚么算学,只需照着这个,将平日里常用的字句教会了就行。

    为什么拿着一本《九章算术而不是甚么三字经百家姓呢?因为后者是经典,前者虽然也是先贤写的,然而在鼓捣文字的士大夫眼里,这就是不如大雅之堂的东西,无有经典的动作,本身就是在规避一帮士大夫的口水。

    谁特么也不会嫌麻烦太少了不是?

    这小匠户单手接过了杨尚荆递来的书,就是一愣,作为一个合格的工房官养的工匠,基础的算学还是要会的,否则会被管着仓库的文人们坑死,要是让他教一教算学,也不是不行,可现在

    总之,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他还有点儿懵逼。

    杨尚荆看出了他眼中的困惑,不由得摆了摆手,笑道:你却是不知,本官却也没有时间和你细说,本官昨夜已经将你要做的事体编写成册,交给了备倭衙门的官吏,你现在便去备倭衙门,自然有人与你分说明白。

    小匠户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就听见杨尚荆继续说道:也罢,你若是还认识如你这般,因为工房上工之时受了伤,失了劳力,偏还会认字的,一并告诉备倭衙门的属吏,待考核了之后,一个小旗的饷银总是有的,去罢。

    于是乎,带着一脸懵逼的小匠户退了出去,杨尚荆则坐在椅子上,叹了口气。

    可以预见的是,有心科举的那帮读书人,是不会选择给他的军队扫盲的;那些经年考不上秀才的老酸腐,也是满口仁义道德,宁可给地主家做教书先生,也不会给一帮泥腿子教书的。

    而且这帮人就算敢去教,杨尚荆还得防着他们给大兵们灌输什么封建王朝的腐朽思想,心累的很,还不如直接就从匠户里面选拔一批有点儿知识基础,还生活无着的去教书,大家都是泥腿子,肯定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到时候他再鼓捣点什么工农联合的口号出来,最起码下面的嫡系不会有什么抵触心理。

    匠户工人。士卒军户,也就是农民。杨尚荆敲着自己的大腿,脸上居然露出来了一点儿笑容,这尼玛,工人和农民联合起来,剧本有点儿熟悉啊。

    已更新



第三二七章 士官队
    第三二七章

    剧本熟不熟悉,其实都是细节,因为现在捏着剧本的杨尚荆,必须得把这出戏好好地唱下去。

    一个唱不好,他可能就彻底断绝了翻身的机会。

    所以,哪怕是为了自己,他也要用最大的力度,督促下面的瘪三们把活儿做好了,但凡是有一丁点儿的差错,他是真的能够掏刀子杀人的。

    所以在正月初十的这一天,一帮刚刚练完五公里,累得呼哧带喘的卫所士卒,就看见一条胳膊的小匠户张琦。

    这一队士卒的人数并不算多,也就堪堪三个小旗的人数,三十人出头,不过各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出身于各个卫所,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在这同一批士卒里面,也算得上是上上了。
1...108109110111112...2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