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正统天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聿天

    当然不能,所以不光道纪司的人去了,县学的人去了,连特么县学的士子都拉去了一大帮,大家都想着拜一拜文昌帝君,好好沾沾文气,来年科举争取考一个举人什么的,就算不能光宗耀祖,好歹能横行乡里不是?

    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掌人间功名利禄之运行,今日我等为文昌帝君再塑金身,奉以香火,愿本县文教兴盛,人才辈出,为我大明威服四方之伟业添砖加瓦啊。已经有了几分仙风道骨的老蔡都不用装了,现在张口就是一串儿文绉绉的神棍词汇,那气质,简直了,仙风道骨啊。

    从九品的府道纪司都纪听了这话连连点头,他也是个道士,而且是正一的,不过他是个外围,到现在受箓的品级也不过就是正九品,比特么老蔡还要低,至于辈分,得叫老蔡一声师叔,所以老蔡这种能够和天师府直接搭上关系的,必须是高大上的。

    所以他摸了摸颌下的长髯,点头称是:文昌帝君主文运,亦主孝慈,百善孝为先,这委羽山上有文昌帝君金身在,自然可保黄岩县教化大行。

    孝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意识形态,读书人可以装逼不要功名,但是他不能不孝,哪怕是魏晋时候放荡不羁的风流名士,他也不敢说自己不孝顺,至于那些个什么什么演义里面吃牛肉的豪侠,最多也就是不把国法放在眼里,至于和意识形态作对那就不是豪侠,是人渣。

    搁在五百多年之后其实也一样,米利坚的英雄可以和政府对着干,但是打的大旗一定是皿煮滋油,一定是为民请命,但是谁要是敢拍洛克菲勒派私人军队镇压工人罢工你好,开门,cia!

    所以这道纪司的都纪一说,县教谕黄文当即一脸的笑容:刘都纪所言甚是,所言甚是啊,这百善孝为先,德比财重,方是正道啊,少詹事为祖父守孝三年,仍满心挂念,直至在吊唁先太师文贞之时晕倒,一时传为美谈啊。

    自己家的顶头上司,该拎出来的时候当然要拎出来,不露痕迹地拍一个马屁了,不在乎杨尚荆能不能听见,在乎的只是自己说没说,反正就是一句话,还特么是大实话,说出来谁也不能骂他阿谀奉承,这万一传到了杨尚荆的耳朵里

    他今年是岁数不小了,但是家里还有一个有举人功名的儿子不是?

    道纪司的刘都纪混的是台州府这一片的,他自然知道杨尚荆现在在整个台州乃至是整个浙江有怎么样的分量,再往上那就不是他能够接触到的大新闻了,不过那都是细节,不需要注意,所以他也是一脸感慨地应了一句:涵虚子道长曾言,杨少詹事乃是上应文曲星君之人,必然是纯孝之人啊。

    一行人说说笑笑地往里面走,身后是一串儿的士子,而这会儿,整个道观前面,已经等了不少的百姓,要说官府告示什么的,百姓懒得去看,但是这庙里除了什么事儿,老百姓都是喜闻乐见的,要不是黄文这个县教谕知道怎么回事,现从县衙里面带了几个衙役,只怕这会儿都挤不进去。

    虽然官衙和庙里对老百姓都很神秘,但是神仙不会一个雷劈了老百姓,官儿可能赏老百姓一顿鞭子,所以这种现象无论从心理还是从现实上来说,都是说得通的。

    这会儿文昌殿的大门捂得严严实实的,老蔡深吸了一口气,对着后面的官吏和士子拱了拱手,笑道:这文昌殿,乃是上应天心所建,故此耗时也是除大殿外最久的了,家师对此颇为看重,故此亲自登坛,倒是让贫道偷了清闲。

    嗯,文昌上应天心,这是说黄岩县的教化必将大兴,这是县教谕黄文最爱听的,虽然他现在升官儿无望了,可是名声还是要搏一搏的,这县里要是出了一大票儿的举人想想都爽啊。

    而这规格仅次于主殿,也是道教里面的仪轨了,正一祖天师相传是承了太上老君的法脉,所以在《太清宝诰里面的字眼儿,就带上了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了,主殿供的是太上老君,自然就不能让文昌帝君僭越了。

    所以在场的官僚听了这话,都是非常的蛮夷,那帮士子也跟着感觉着爽,这年头唯物主义连个萌芽都没有,皇帝还指着天意活着呢,何况这帮读了几本书的酸丁?

    结果文昌殿的大门一打开,老百姓们还没咋着,毕竟五百多年后能记住自己市高官长啥样的人都是少数,更何况现在了,但是道纪司县学的这帮人就懵逼了,睁大了眼睛张开了嘴,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什了。

    老蔡微微一笑,直接就砸出来那一套理论。

    无懈可击。




第三九零章 开光(下)
    第三九零章

    藩王不是不可以怼,但是你要看什么档次的藩王,或者是具体到哪个藩王,然后在看清自己的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

    宁王朱权是在场这帮人能怼的么?

    当然不能,私底下哔哔都要小心点儿,万一声儿大了传出去,宁王朱权并不介意上书喊冤,然后让皇帝玩一个亲亲相隐的戏码,给他扣上一个攻讦宗亲离间天家的大帽子。

    那可就不是一般的酸爽了。

    所以听着老蔡在那边叨叨,黄文是最先怂的那一个,一来他受着杨尚荆直管,而来他也不敢多说宁王。

    但是这位刘都纪就不那么好打发了,因为这神像的后面并不是空的,根据杨尚荆的交代,为了满足杨尚荆的恶趣味,这文昌帝君的脑后悬着的不是什么金色的圆盘,而是当初他让工房大匠打出来的镰刀锤子。

    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实事求是,这俩玩意往文昌帝君脑袋后面一挂,那就是有教无类的典范了,毕竟文昌帝君的光芒万丈,不仅仅照着满县的士子,还罩着满县的农户和匠户。

    总之,这很符合有大明特色的帝国主义宗教建设,使宗教服务大众造福大众,充分与建设有大明特色的封建帝国主义河蟹社会相适应,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

    嗯,反正很给力就是了。

    不过刘都纪可不认这个,他虽然知晓厉害,但不够油滑,换句话说脑子一根筋,否则也不会被同行推到都纪这个位置背黑锅,这颗不是五百多年之后挂个什么什么协会主席就是高道大德的年月,干这个没俸禄还特么要背黑锅的。

    所以他一张嘴就是:依着本教经典,文昌帝君金身理应

    他这边巴拉巴拉说了一大通儿,然而屁事儿不顶,老蔡呵呵一笑,指了指场中正穿着杏黄色法袍,正在随着经韵声踏着禹步的老道,慢悠悠地说道:此大殿,乃是家师营造之所,事先可是上书过龙虎山的。

    刘都纪一张嘴就张在哪儿了。

    没辙啊,万法出正一,这龙虎山就是道教圣地,谁不服就能把谁摁在地上一阵摩擦,别看宣宗皇帝的时候很不待见正一的天师,但是为了拉拢这个扎根江西上千年的大族,多几个脑袋还是稳赚不赔的,更何况这刘都纪也是出身正一的。

    然后一脸笑容的老蔡就又放了个大招,指了指立在大殿前边儿的大鼋,大鼋的身上还背着一个青石碑:此碑文上所书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乃是当代天师手数,若无天师法旨,贫道师徒便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如此啊。

    其实老蔡在这里玩了个花花肠子,正一的天师虽然不是什么整日里都是在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地逍遥度日,但也算不上日理万机的,这道观营建的差事都落在了朝廷的手里,他就是每年传度受箓的时候出来转转,怎么也不可能掌控着黄岩县这么个小县城的文昌殿啊。

    老蔡的师父也只是往龙虎山那边儿写了一封信,表示了一下需要支持,然后张家的某个子侄和当代天师张懋丞说了,这会儿天师正打算闭关,也就没当回事儿,想了想那个和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交好的宁王好想提过那边有文曲星下降什么的,不支持不太好,就直接从书房里拿了一份之前写好的经书,那个张家的子侄直接就送了过来,让这边照着篆刻了。

    至于文昌帝君刻成了杨尚荆的模样他们也不知道。

    这本身就是话术的一种,唬人的,但是这个刘都纪哪儿知道这个?一吓唬就老实了:既然是天师法旨,弟子自然是不敢稍有质疑。

    质疑天师,他还不够格啊。

    不过看了看神坛上坐着的那个,和本县县令南京兵部郎中詹事府少詹事杨戬杨尚荆一模一样的神像,这位刘都纪就觉得自己的某处有点儿抽搐,有点儿转筋,总之,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所以他咬了咬牙,沉声说道:此事虽是天师法旨,然小道却不敢隐瞒不报,这便要上报朝廷

    老蔡歪着头看着他,就想知道他想要上报什么,然后就看见他身后的一个副都纪往前走了一步,捅了一下这个刘都纪,然后趴在他耳朵边上低声地嘀咕了几句,这位刘都纪的脸上霎时间是风云变幻。

    过了足足一盏茶的功夫,这位刘都纪才吐出后面的一串儿话来:便说是此处听了涵虚子法旨,营造文昌殿之事,以杨少詹事真身相貌做了文昌帝君之相。

    他没捎带上天师,这就让老蔡高看了一眼,杨尚荆当时可是和老蔡说过,如果这事儿没捎带上天师,就证明这个道士还有些脑子,知道把整个道门从朝堂上的风波里面摘出去,如果带上了天师,那么他肯定要遭雷劈。

    现在的张家,可没有了之前做南霸天的实力,最多就能做个朝廷的传声筒,想要收点儿资质好的徒弟,都得和朝廷打报告请度牒多少多少,否则徒弟还要交人头税,一旦这个刘都纪把张家扯了进去,肯定是要被天师放雷劈死的。

    而且肯定是永世不得超生的那种。

    至于杨尚荆根本就没所谓,现在朝堂上已经是一潭浑水,加进去宁王这么一个藩王里面的扛把子,那就是一大潭浑水了,要是再加上张家这么个真正意义上的南霸天

    那就不是简简单单的浑水了,那是里面活着鳄鱼,一口能咬死人的超级大浑水了。

    正所谓浑水才好摸鱼,现在这潭浑水他杨尚荆只能摸上来几条小鱼,可是如果是里面能养鳄鱼的浑水

    那还特么摸个屁的鱼啊,直接摸尸体好不好?水里的鳄鱼吃人总也不能一口吞吧?半截尸体上怎么也能留点儿财物,他杨尚荆费点儿劲儿弄点军功,然后摸过去,那财物还不都是囊中之物?



第三九一章 是李朦朦不是李萌萌
    第三九一章

    杨尚荆这边搞的大新闻很快就捅到了杭州,然后过了南京,一溜遭直奔北京而去。

    正四品的文曲星下凡,宁王认证,据说天师府也给盖了章,童叟无欺啊假一赔十,总之,狂拽酷炫吊炸天,据传言啊,只是传言,黄岩县的老百姓,有的还在家给杨尚荆立了生祠,就想着让文曲星照着自己家的星光比别处多上那么一丁点。

    方廷玉看了看,露出了古怪的笑容;孙原贞看了看,努力地憋着笑;轩輗看完了,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那表情说不出的滑稽;徐琦看了看,喝在嘴里没咽下去的茶,直接喷了出来,只能命令人重新把这案卷誊抄了一份,往南京送

    总之,这一份卷宗给浙江南京乃至沿途上能够接触到大新闻的大小官僚们,带来了无数的乐趣。

    反正特么京师的水再混,也落不到他们的脑袋上,这年头为了避祸,哪怕是给地方上的乡贤们点儿方便,也得鼓捣出来点民意留在地方,京师?不给提个两级,脑子有泡儿了才回京师蹚浑水呢。

    大抵是因为这件事的缘故,浙江备倭都司的由昌国卫迁回杭州府的事儿,就没那么显眼了,连带着三个卫所的指挥使换防,也成了兵部的一纸文书,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讨论着黄岩县南边委羽山上的那座文昌殿,以及文昌殿里面的文昌帝君塑像。

    然而李信这个备倭都司总兵还是觉得很郁闷,因为大家虽然不去深入讨论这事儿,但是谈论起杨尚荆来,还是要顺道吐槽一下的,比如李信那个傻叉如何如何,千万不要学他之类的。

    大家都是老司机了,他李信在黄岩县漂移过弯的时候没踩住刹车,直接翻下壕沟的事儿,大家都是知道的,就目前来看,整个浙江沿海的一十九个卫所里面,他李信能够做到如臂使指的,也就一个临海卫了,而这个临海卫,还是当年杨尚荆找了个由头,让他完成临海卫大换血的。

    本来就谈论一下也没啥事儿,遇到夏天军务繁忙的时候,大家也就见面的时候点个头,不用几天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可是现在特么是春天,南京兵部南京五军都督府那帮人又不用下地种田,所以大家端着茶杯往值房里面那么一坐,谈论完了杨尚荆的骚操作,再想想南边的倒霉孩子李信,就得啐一口傻逼。

    一来二去的,李信这外号就算是出来了,也不知道是哪个缺德货给起的,还特么很文雅,不是什么傻逼**一类的直白话,叫李朦朦,乍听之下很有诗意,有一种烟雨朦胧之感,搭配上江南三月的烟雨,还挺特么文艺,然而人家这里面的意思,实际上是李信这个总兵都指挥使眼睛得了眼翳,和瞎了差不多,看啥都是朦朦胧胧的。

    总之,三月份的南直隶连带着浙江,甚至再往南一点儿的福建,充斥着快活的气息。

    被冠之以朦朦这么个听着就让人觉得很萌的李信在七天之内砸了四张桌子,书房收拾了六回,他老婆哭喊着抱着他的腿让他别在家发疯了,因为家里能摆出来装门面的古玩已经不多了。

    要是平时,没有了再搜刮就行了,正二品的大员呐,就是李贤这个丰城侯手底下的阿猫阿狗,也得客气着不是?毕竟,他县官不如现管嘛。

    但是现在这里是杭州府,杭州府有谁呢?有轩輗。

    轩輗轩惟行,他不光是个正三品的按察使,大明朝正三品的官儿不说遍地都是吧,那也是一抓一大把,顶个卵用,但是轩輗轩惟行他不仅仅是个正三品的按察使,更是一个可以一件外套穿好几年买肉吃都算大新闻的好演员,当年浙江清军,怼的整个浙江不要不要的,四十多个军官脑袋落地,一百四十多个军官跪下来喊爸爸。

    正三品的好演员,牛的一比。

    李信怼杨尚荆,本质上是为了立威,如果他怼成了,然后放过杨尚荆一马,那么没问题,整个浙江官场乃至整个外朝,都可能欠他一个人情,毕竟杨尚荆管的人本质上都是他的人,可是他怼输了,而且输的惨不忍睹那就是另一种说法了。

    往轻了说,叫不识大局,险些坏了外朝的好事;往重了说,那就是意图勾结阉党,祸害了外朝的好事。

    所以,一旦他李信在这个节骨眼上收了点东西撑门面

    轩輗能带着人直接上门,把他李信械送京师,毕竟收受贿赂这是重罪,这个时候请出《御制大诰这本大杀器来,哪怕是最前卫的道德夫子,最激进的官僚,都只会拍手称快。

    然后剥皮充草,然后天下太平。

    祖制这种东西嘛,需要用的时候才有用,不需要用的时候,不去提就好了嘛。

    最近那竖子可曾有甚么动静?李信甩开了自家的婆娘,喘着粗气,问自己的管家。

    管家当然知道竖子指的是谁了,这几天老爷在发飙,他就在下面负责打听这事儿,所以也没沉吟,当即回道:回老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消息传来,那竖子尚在备倭衙门之中处理文牍。

    顿了顿,管家就压低了声音:不过前日里南方却是传来了消息,似乎那竖子准备调集沿海的舟船,将他那套练兵之法传到水军之中,将沿海这倭寇一网打尽。

    杨家到底教出来的是什么东西!李信冷哼了一声,一脸的不以为意,这沿海倭寇,不可不剿,不可尽剿,其中的道理居然都弄不明白,莫说只是个少詹事,便是混到了内阁之中,也是迟早被拉下水的蠢货。

    沿海这么多家族呢,谁特么敢玩尽剿这一套,肯定是死在衙门里,而且死法一般都是暴毙,沿海这些个土财主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但是到了真正关键的时候联合起来,俩字儿,要命。



第三九二章 剿倭妙计
    第三九二章

    杨尚荆的确是准备纠集沿海的舰船,打算等时机成熟了,给倭寇来个一窝端,不过在这之前,他要干点儿活计。

    所以他给鸿胪寺和礼部各写了一封信。
1...131132133134135...2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