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天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聿天
说完这话,还伸手从怀里摸出一包铜钱来,直接丢给了一个应声上前的衙役,仔细叮嘱道:切忌,我等受皇命治理一县,切不可扰民,买些东西,银钱总是要给足的,这一贯钱若是不够,先行赊欠,事后报于本官便是了,也莫去户房,今日之事由本官一时兴起,便由本官一力承担便是了。
那衙役唉了一声,转身就去了,黄成脸都黑了,别管在场这些地里刨食儿的苦哈哈心里现在怎么骂杨尚荆,但这事儿落在官方的笔头子上,那妥妥的就是勤政爱民效法太祖的典范了,别说他们这帮小官儿了,就是皇帝看见了也得喊上一声赞,尊老爱幼勤政爱民谨遵祖训公私分明,这四样结合在一起,妥妥的是大明特色封建帝国主义四有官僚。
就在黄成黑着一张脸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杨尚荆还不忘了扭过头来给他喂上一口屎:黄县丞,本县这般做,也便没有了扰民之虞吧?
于是黄成也只能一弯腰,一脸敷衍地恭维道:县尊勤政爱民,实乃我辈典范。
杨尚荆瞥了他一眼,把头扭向一帮,就开始和一脸漆黑的老汉聊起了农稼之事,心说就你这姿势水平的,装完了逼还想跑?现在欧罗巴的白皮儿们还在跪着管突厥人叫爸爸,香港那地方放还是一片荒村,连个记者都没有呢,你和谁学跑路?我这边搞个大新闻,你还不分分钟被传授人生经验?!
封建年代什么时候官方的纸面儿上的人口开始暴涨的?
当然是辣个在电视剧里不辣么帅看起来还有点儿傻的四阿哥雍正皇帝搞摊丁入亩规定新生人口永不加税之后了,在那之前,除了各种苛捐杂税之外还有人头税这一说,成年的男子都要交税的,平民老百姓交不起或者不愿意交这个税,但还都喜欢多子多福,那怎么办呢?
当然是隐匿丁口了,一家五六个娃里面,小二老三各一个,或者一股脑四个小二,都是有可能的,反正不逢灾年大家都在地里刨食儿,人口流动性几乎等于零,到了灾年大家一股脑都在跑,官府也管不过来,还用得上路引这玩意了?至于上户口为了就近上学这年月能读起书的谁会在乎那两个人头税?
这种事儿吧,朝廷是明令禁止的,然而老百姓人人都在做,地方上的里正乡老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哪怕这么干的都是泥腿子,那也是街坊邻居不是?只要不被官府的人抓住,也就算完了。
久而久之,地方官儿也就跟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以至于很多时候,大家都当这是默认的潜规则了,所以当杨尚荆拿出黄册来查验人口的时候,黄cd跟着傻了眼——平时还好,遇到人口普查的直接跑山里藏起来就好了,可现在农忙,一号小二和二号小二一样,都得下地干活,边儿上又是官府的差役,这真是跑都没地方跑!
田亩是士大夫们的潜规则和底线,但人丁不是,士之怒可以血溅五步,但隐匿丁口的是泥腿子,也就是匹夫,匹夫之怒以头抢地尔。
当然,黄成不会傻到认为杨尚荆这么干是为了这两个人头税,他明白,这是把矛头指向了掌管着户籍黄册的主簿刘琪,只要刘琪服帖了或者被弄下去了,他在本县的势力直接就三去其二,到时候再想和杨尚荆掰腕子?做梦呢吧!哪怕有乡贤在后面撑着都不管用了!
第七十一章 人不狠,站不稳
第七十一章
杨尚荆和老农胡侃的这一气的功夫,就从这些人里捞出来四个没上户口的黑户,一个两个也都是二十好几成了年的。
这感情好,明朝版超生游击队,这倒不是生男生女的问题了,纯粹就是逃税。杨尚荆沿着这四个人,心里也是颇为复杂的。
这都是些穷苦人家,一个两个可怜巴巴的,农民式的狡猾也就是为了逃点赋税,让自己家里过得更好一些而已,要是平时他根本不会管这种事儿,看见了也就当没看见就完了,然而现在他要和县丞黄成主簿刘琪构成的黄金组合打上一场,凡是涉及到政治的,那就必须抓了,而且一切要依照《大明律来,从严办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掌管县中户籍的主簿刘琪彻底摁倒。
看着面如死灰的黄三儿和张老六,杨尚荆脸色不变,扭过头去问道:此间田土可是勘察结束了?
户房的两个合同工小吏连忙走上前来,点头哈腰:回县尊的话,现在已经式勘察完毕了,这黄三儿明显是无理取闹,张老六家里的田土分毫不差,不曾有些许侵占。
杨尚荆点点头,瞅着张老六,呵呵笑道:很好啊,很好,本县刚刚到任不足一旬,就有人前来给本县寻开心,击鼓鸣冤?这鸣冤鼓可不是那么好敲的!
说完这话,环顾左右,杨尚荆厉声说道:来人呐,把这黄三儿拿去下狱,一切全按《大明律从严惩治!
封建年月不递条子直接击鼓鸣冤都要挨上一顿好揍,到现在这黄三儿屁股上的血才刚刚止住,这会儿要真按照大明律从严处置,那肯定是要往死里打的,黄三儿听了这话,打了个哆嗦,身子一软,直接晕了过去,旁边的黄成张了张嘴,最后还是没敢说话。
现在杨尚荆手里握着的可是实锤,想砸谁砸谁,而他手里只是握着本地乡贤给的虚名,也就是一串儿省略号,实锤砸下来,除了等死他实在是想不出第二个结果,所以这会儿他是能不说话就不说话,装鹌鹑,比啥都重要。
说完这话,杨尚荆叹息了一声,扭过头来看向身边的典史李继,肃声问道:李典史也曾在刑房担过公职,今日就给本县讲讲这大明律之中,关于隐匿丁口的是怎么判的!
别说这四个黑户了,就是其余四十来人,包括刚刚还和杨尚荆讲农稼农时的老农,全都跪在了地上,那头磕的跟捣蒜一样,嘴里狂呼着县尊开恩——这年头浙江一省的逃兵数量都有三成了,农户只要不是胆子特别小,家里几乎都有隐匿的丁口,这县太爷要是直接查下来,全县至少四分之三的家里要遭罪的。
然而李继这个刚刚得了六房之中三房文牍查看权力的典史,早就和杨尚荆绑在了一条线儿上了,现在杨尚荆就是让他去抄张家或者是黄家的家,他都不能断然拒绝,而是要在犹豫再三之后才拒绝的。
所以他一张嘴,直接就背起了《大明律·户律一里面的内容:凡一户全不附籍有赋役者家长杖一百无赋役者杖八十。附籍当差。若隐漏自已成丁人口不附籍及增减年状妄作老幼废疾以免差役者一口至三口家长杖六十。每三口加一等。罪止杖一百。不成丁三口至五口笞四十。每五口加一等罪止杖七十。入籍当差
一条条一桩桩,是条理清晰,《大明律虽然只是封建农耕帝国的法典,但它毕竟是一部成文法,逻辑上法理上不是没毛病,但是想在短短的几条里面找出漏洞来的,那也得是研究律法三十年朝上的讼棍,还是见了天儿的研究,有着丰富的和官府扯皮的经验,同时还要和官府的主官搞好关系,否则玩球去吧。
至于死磕派的讼棍嗯,大明朝是不吃死磕这一套的,敢胡搅蛮缠敢咆哮公堂,先来一顿水火棍再说,剩下的什么夹棍啊鞭子啊管够儿,到了大狱里面只要牢头儿打个招呼,直接骑个木驴儿就被俯卧撑了,贼有法治的味道在里面。
听着李继说完这些话,杨尚荆眯缝着眼睛,看着地上跪着的人:国法如炉啊,你们也算是知法犯法了吧?里正乡老定期都要勘定户籍,尔等却隐瞒不报,本县纵使心有不忍,也不能坐视不管了!
摇了摇头,杨尚荆话锋一转:不过此时正值农忙,总不能让你们全家都下不得地,毕竟法理不外乎人情,来人呐,记下这几个人的家长,待夏收过后,再行处置,期间若有逃窜者,以逃奴论处,全家连坐!
不打是绝对不行的,想要在这种情况下树立权威,不仅要对自己狠,对下面的要更狠,只有在鲜血上建立起来的权威才是最稳固的,最重要的是,要是不处置这几户农户,他也没有由头把火烧到本地里正县中主簿的身上。
不过打也分怎么打,杖六十笞四十,听着也就是个数字,但实际上认真打下去,离死也没多远了,杨尚荆这会儿说把打记下了,也让这些人跟着松了一口气,夏收还有一个多月,总能找到转圜的余地来。
就听杨尚荆话锋一转,声音变得冰冷了起来:里长失察县中提调官疏忽,该如何论罪啊?!
这话一出,别说黄成了,就连李继也跟着吸了一口冷气,反倒是忠叔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当官儿的就该这么狠,要不然迟早要被吃的骨头渣子都不剩,只有把里正干掉,震慑住里正身后真正的乡贤势力,只有把主簿干掉了,瓦解了县里已经形成了的势力架构,才能真正做到掌控一县。
黄成深吸了一口气,刚开始背书的时候都有些结巴了:回回县尊,若里长失于取勘致有脱户者一户至五户笞五十。每五户加一等。罪止杖一百。漏口者一口至十口笞三十。每十口加一等。罪止笞五十。本县提调正官首领官吏脱户者十户笞四十。每十户加一等。罪止杖八十。漏口者十口笞二十。每三十口加一等。罪止笞四十。知情者并与犯人同罪。受财者计赃以枉法从重论。若官吏曾经三次立案取勘已责里长文状叮咛省谕者事发罪坐里长。
第七十二章 稳定压倒一切
第七十二章
等背完了明律,李继这个典史的脸上就浮现出了兴奋的神色。
本县的提调正官是谁啊?当然是杨尚荆了,然而杨尚荆才来了几天,根本没掌握情况嘛,只要不是特别不讲理的上官,都不会把这个罪名强行扣在他的头上的,前任县令远调了,想抓回来也得等一段时间的,那么离这最近的要倒霉的是谁?
当然是掌管着本县左右文牍的主簿刘琪啦!什么懒政什么昏聩什么尸位素餐能安上的帽子都得给他安上,到时候把他该打的鞭子板子打完了,肯定是直接拿下以儆效尤的,最后便宜的是谁?
他李继李典史,现在可还兼着三房相关文牍的检察权呢,而且在扳倒刘琪这个妨碍大明朝官僚制度建设的大毒瘤的过程中,他调拨人手清查乡里,可是忠心任事的,到时候这流外的典史直接走上了正九品主簿的岗位,也是很有可能的!
流外官到有品级的官儿,这说是鱼跃龙门都不为过了!
越想着这个,李继越觉得浑身燥热难耐,直到有个小吏走到他的身边,戳了戳他,他这才回过神来,看着杨尚荆已经一脸怒气地吼着:把本地里正拿了,去县衙法办!而后转身就走了,这才连忙跟上去,只是脸上兴奋的表情那是根本就按耐不住的。
县尊,此事还需尽快上报台州府分巡道的诸位上官啊。黄成一脸的忧心忡忡,但还是紧走了几步,压低声音提醒道。
作为一个积年的老吏,他也算是看明白了,现在就凭着自己这小胳膊小腿的,就是加上地方上的乡贤,也掰不过杨尚荆了,这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弃卒保帅,把主簿刘琪往外一扔,然后赶紧往杨尚荆的身边儿站,相信杨尚荆也不会就这么拒绝了他,毕竟比起对本地地方上情况的熟悉,就典史李继那个连三班衙役都掌握不了的德行,十个捆起来也不够他黄成一只手打的。
杨尚荆愣了一下,深深地看了一眼黄成,笑了笑:也好,这弹劾主簿刘琪不法的公文,就由黄县丞来写吧,记住,不要夸大,也不要避重就轻,写完了之后,记得让本县看看。
县委书记哪怕兼了县长,也没法直接给一个副县长定罪,顶了大天收拾一个镇长,所以这事儿就得报给上面了,大明朝的地方行政上,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之分,布政使司这一系的,也就是布政使知府知县这些官僚及其属官算是分守道的,提刑按察使司下面的官吏是分巡道的,弹劾一个九品官儿不法,分守道要知道,分巡道也要知道,毕竟这是吏部标名挂号的朝廷命官。
黄成一听这话,就松了一口气,能让他写这些,就证明杨尚荆这个县尊没想着把自己这一系一网打尽,最起码暂时来说,他是安全的,所以他诶了一声:下官定然如实写出,不负县尊所托。
眼瞅着黄成转身离开,忠叔皱了皱眉头,走上前来,低声问道:少爷如此作为,只怕会留下后患啊,须知除恶务尽,这黄成还是首恶,若是哪天反咬了少爷一口
杨尚荆摇摇头,打断了忠叔的劝勉:忠叔所言,自然是老成之言,但戬却不敢如此做法,须知稳定压倒一切啊。
忠叔皱起了眉头,冷哼了一声:论起对本县的掌控,谁又是这黄成的对手?他和那刘琪沆瀣一气,才有逼走前任县令的故事,而那刘琪,如今看来也不过是一枚小卒罢了,若是留的这个祸害,难免是要反复的。
杨尚荆苦笑了一声:重病可以用猛药,但沉疴却只能慢慢调理,就是因为他明了这黄岩县的动态,戬才不敢将他拿下,若是拿了他,地方上的乡贤士绅定然以为戬乃是刻薄寡恩得寸进尺之人,还不知道要做出什么事体来,更何况,戬才来黄岩县任职不久,直接将本县最大的两名佐官拿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的上官们纵然不会多说什么,却也难免留下一个好勇斗狠的印象,戬在这里可还不知道要呆上多久呢。
县官儿不如现管,官场上就这个德性,哪怕杨尚荆京中有大佬撑腰南直隶还有一帮下了注的勋贵,也不如浙江布政使司的一个从四品的参议来的有用,官场上有一万种规则之内让一个小县令过得不舒坦的法子,给直管的上官留下不好的印象,谁知道什么时候大佬们想起来点什么,就递过来一双小鞋?
再加上地方上这帮乡贤明显就和黄成刘琪等人勾连甚深,一旦害怕两人供出来什么,直接闹个民变把他杨尚荆弄死了他多亏?
治大国若烹小鲜翻个锅也不能直接翻,要小心翼翼地翻,要有主有次地翻,要九浅一深地翻
忠叔深吸了一口气,也只能点点头,这黄岩县官场的糜烂绝非一日一时形成的,形容成沉疴绝对没毛病,杨尚荆这样的选择,也算是明智之举了。
左右看了看,忠叔话锋一转,说道:这个刘琪,是肯定要拿下的,只是剩下的空缺,少爷打算如何去安排?
杨尚荆皱了皱眉头,这也是个问题,留下来的这个空缺可是个肥缺,落在谁的手里,也是有讲究的,他这个县令拥有优先的举荐权,也就是从自己治下的官吏里面选出一个人来接下这个位置,这也是出于一个地方政权的稳定性考虑的,而这也涉及到他这个派系的利益分配问题,一旦利益分配不均匀,很有可能就会有人跳反。
要不让这个李继接手了主簿的职位?杨尚荆眯缝着眼睛,慢吞吞地说道。
忠叔点点头,又摇了摇头:典史升任主簿,确实是中规中矩,只是这李继本就掌握着三班衙役,再在本县之中升值,怕是对少爷直接掌握下面的人手,会产生不少的阻碍。
第七十三章 乡贤也不好惹啊
第七十三章
县衙的大堂上,杨尚荆看着下面跪着的老头儿,脸上全是无奈。
封建年代,立国的基础,或者说统治阶级统治底层老百姓的基础,是礼制不是法制,所以面对大明特色的帝国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明特色帝国主义法制建设是必须要让路的,想要对着一个七十来岁的古来稀的老头儿动刑歇了吧还是。
至于这老头儿是个读书人,身上还有一个秀才的功名,反倒成了其次,刑不上大夫这一条在大明朝开国年间就被朱重八玩废了,开国功臣都杀了一茬又一茬,谁还在乎一个秀才?
所以这老头儿也是硬气的不行,充分发挥了秀才见官不跪的特权,只是站在那儿微微欠了欠身子:老朽黄仁安,忝为城南黄家庄的里正,见过县尊。
事情都到了这个份儿上了,在三跪九叩更让人看不起,反正老夫就这么一把老骨头了,你想怎么收拾就怎么收拾吧,大明朝六十岁就不用交税应役了,你还能拿我如何?
原本只是有些无奈的杨尚荆瞬间就火了,我还没怎么着呢,你就搁这儿给我倚老卖老了?开什么玩笑,我低调可不是你装叉的理由!
于是乎,杨尚荆一拍惊堂木,冷哼了一声:黄仁安,你可知罪?
老头儿沉默了一下,然后咬咬牙:回县尊的话,老朽知罪!
政治有很多第一定律,那就是别去揭烂疮疤,里面随便淌出来一点儿什么都足以让人死去活来再活来死去,哪怕是想要闹个鱼死网破,他也不可能直接和杨尚荆刚正面,说一句今黄岩县之中村村如此庄庄如是,老朽何罪之有,那么杨尚荆不想彻查下去也得彻查下去了,到时候激起的民愤可不会是冲着官府去的,只能是冲着他们黄家来的。
最简单的一点,朝廷手里握着刀把子,别说城外的卫所了,就是城里这三班衙役就能干的他们叫爸爸。
杨尚荆点了点头,看着这老头儿,慢吞吞地说道:身为本县里正,不能清查户籍,以至于刁民隐匿丁口,脱逃赋役,按照大明律,最该如何啊?!
老头儿把脖子一梗梗,干脆不说话了,普通老百姓会畏惧当官儿的权威,但他这个档次的乡贤还是不那么看在眼里的,毕竟黄家是黄岩县最大的两家儿之一,现在还有人在外面做官,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里有后台,自然是心里不慌的,至于挨打他七十多了,挨两板子一蹬腿,杨尚荆这县令还做不做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