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魏武神(大魏霸主)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tx程志

    杨晖做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冷冷的说道:“这件事不能透露出去,不然就会给殿下带来灭顶之灾。在这个世上只有死人才能守住秘密,所以,唯有杀。”

    “杀!”冉明反问道:“现在有多少人知道此事!”

    杨晖想了想道:“卖鱼的黄汉一家七口人肯定都知道,潼关城中四季酒肆内的厨子、杂役、帐房、掌柜,还是杨府的外事管事,总共知情的共有七十三人。”

    “七十三人!”冉明暗暗吸了口凉气,他失神的道:“杀,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现在恐怕知道的人不少了,吾即使杀光所有知情人,仍然瞒不住父皇。”

    如果冉明没有了解到冉闵那“天聋地哑”恐怖的实力,他说不定会采取这个笨法子。不过此时,冉明断了这个念头,天知道冉闵手里还有多少底牌没有露出来。

    杨晖其实从冉明的性格上就推断了冉明不会采取这个方法,因为冉明对百姓太好了,这是一个仁主的表现,作为臣子,能够追随一个仁主是自己的大幸。杨晖道:“殿下若不采取这个方法,唯有向陛下表明态度!细节决定成败,殿下不可小视这个小小的细节问题,其实是一种态度问题,往往会在最关键的时候,成为压垮骆驼的一根稻草。殿下同时还可以向陛下陈情冤屈,让陛下为殿下做主!”

    冉明暗道一声高明,反正这件事不是自己做的,以冉闵的聪明,不难想到太子头上。

    冉明立既挥笔给




第170章一国两帝(七更求订阅为盟主蓝色的吃货刺猬十万赏加更二)
    第170章一国两帝

    “反正消息在北方已经传开了,慕容隽是真的死了,不过慕容恪说是慕容评犯上作乱,杀死慕容隽。而慕容评一方却宣布慕容恪为谋杀慕容隽的凶手,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方吵得不可开交,时常火拼!”

    冉烽接着道:“非常有意思,慕容评在慕容雋死后立其次子慕容暐为帝,定都蓟城(今北京)。而慕容恪则是立慕容雋的嫡长子慕容晔为帝,定都龙城!双方都说自己是燕国的正统,慕容恪和慕容评二人都在集结兵马,准备大战一场,一决胜负!”

    “一国两帝!”冉明笑道:“这倒是有意思,有道是鹬蚌相争鱼翁得利,这确实是魏国一举解决鲜卑族的最佳机会,可惜啊!”

    冉明暗恨晋国太不是东西了,其实晋朝和南宋并不一样,东晋的国力在这个时期远比北方各国强大,而且北方长时间内乱,先是有前赵,接着后赵,前燕,前秦,匈奴、羯、鲜卑、氐,你唱罢,我来唱,战斗不休,可是东晋却偏安东南,不思进取。

    在平行的历史上,东晋有很多次机会收复中原,像靳准叛匈奴汉国(既前赵)东晋有机会收复中原,结果错失良好,让石勒趁乱而起。

    石勒死,石虎篡位,后赵大乱,这时东晋也是一次机会,同样白白错过了。

    石虎死,冉闵趁乱而起,愿意迎接东晋王师,结果东晋这帮脑残同样错过了。

    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前燕陷入内乱,这个时候,东晋仍有机会,结果也错过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却白白便宜了苻坚。

    在这个时空,冉明利用蛊惑的方式让苻生篡位,内乱前秦,原本上虚弱的前秦根本不堪一击。

    而同时,燕国、凉国都陷入了内乱,这本是魏国统一北方的绝佳时机,结果东晋不知道哪一根筋错了,居然发动二十三万大军北伐。

    冉明也搞不懂东晋朝廷里那些大臣,历史名臣贤相,脑子考虑的是什么东西,东晋可以容忍石勒统一北方。

    可以容忍慕容隽统一北方,也能容忍苻坚统一北方,却偏偏不能容忍冉闵。

    汉人有一条劣根,那就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外圣内王,对自己人凶狠,对敌人仁慈。

    想到这里,冉明也满腔无奈。

    随即冉明反应过来,问道“大兄,父皇有何指示”

    冉烽抹了一把嘴角的油,从贴身内衣中取出一封密信。

    冉明接着封信,信是冉闵亲笔写的,告诉冉明,崔通已经陷入绝境,整个晋阳已经没有了粮食,最多三天,晋城阳必破。

    信中还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因为燕国内乱,冉闵想趁魏国大胜,北征燕国,夺取幽州、冀州,并州战略要地。

    但是考虑到时值冬季,天气严寒,粮草,车马,辎重,御寒衣物,极为短缺,冉闵也担心,燕国会迫于魏国的压力,迫使慕容恪、慕容评握手言和,共同对付魏国。到时候燕国和晋朝南北夹击魏国,魏国两边开战,必将元气大伤。

    最后,冉闵傲然道:“朕意已决,待大魏休养生息三年,积蓄实力,朕御驾亲征先取关中,后图燕国,平定北方,挥师南进,一统天下!”

    看到冉闵的战略布局,冉明悬着的心放进肚子里了。

    这时,冉烽道:“吾奉父帅之命,率领虎啸营一万三千精骑以供殿下驱使!”

    “什么!”冉明奇道:“虎啸营不是五千兵马吗怎么短短半年多人马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多”

    冉烽道“这要多亏楚国王相国。当初北上拒敌,王相国故意激怒慕容评,牵着慕容评的鼻子走,将慕容评大军引至清河夏津,我奉命突袭燕军防守空虚的辽西,是役顺利解救十余万被俘虏的汉人百姓。其中青壮大部分愿意参加魏军,现在不光虎啸营达到一万三千余人,就连虎贲军也突破八千人马,背嵬军也有一万六千余人,速捷军达到三万人马,而苍狼营达到七万余人,疾风营也两万四千兵马。”

    “乖乖!了不得啊!”冉明暗暗咂舌。

    “王猛王景略还真了不起。

    冉明还没有回过神来。冉烽又道:“父帅命吾同苏觉率领三万兵马支援殿下,以击退桓温!”

    冉明一听这话,对于击败桓温的信心大增。

    这一次桓温北伐,几乎是他第三次北伐的规模,区别只是进军路线不同。

    事实上冉明并不知道,桓温这一次也骗了冉闵,他根本没有在中路大军,而是带领其部冠军将军毛虎生,首席谋士郗超来到谯城。

    戴施和殷浩准确的说都是会稽王司马昱的人,他们和桓温根本不对付。

    谯城中军大营,殷浩和戴施吵了起来。

    按照殷浩的打算,他就直接从谯城经梁城(今商丘),直扑黄墟(今兰考)经开封,直扑邺城。从而一劳永逸。

    可是戴施却不认同,他的打算是从谯城出发,东进沛县,至徐州彭城,进湖陆,克任城,然后转道进攻青州。

    意见不同,二人就开始吵。

    殷浩不愿意退让,他的理由非常充分:“从从谯城经梁城北上黄虚,这样的距离是他们采取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戴施当然反驳道:“将军有何不知,我们若是不攻打青州,到时青州魏军突然从我们后背杀出,切断我军粮草,不知道将军以何御敌”

    &n



第171章不服既死(八更求订阅为盟主蓝色的吃货刺猬十万赏加更三)
    第171章不服既死

    戴施耍了一个滑头,让桓温去请圣旨。

    原本桓温就是因为功高震主,倍受晋朝朝廷猜忌,晋朝削桓温的兵权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给他增加势力

    这个圣旨,不用脑袋想,就是用膝盖想,也可以想得到。

    除非晋帝司马聃脑袋进水了,否则他是绝对不会下这么一份圣旨的。

    北中郎将荀羡也道:“某赞成戴将军的提意,军权不同儿戏,吾感觉应该等陛下正式圣旨下达,那样既可名正言顺,亦可令三军敬服!”

    这时,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东晋割据江南之后,为了面子上过得去,在江南建立了二十三州,这个兖州,其实是一个虚的,只存在字面上!)蔡裔、建武将军刘遁等将领同时出声反对桓温接受兵权。

    桓温表面上不怒如山,其实内心里早已火起。

    他向冠军将军毛虎生视一眼色。

    毛虎生会意,突然拔出宝剑,大声喝道:“尔等不服从桓公命令是吗”

    殷浩道:“不是不服从,若有陛下圣旨授权,我等定会遵从”

    就在这时,毛虎生手中的宝剑如同毒蛇出信,寒光一闪,殷浩就感觉自己胸口一凉,剧烈的疼痛,混身的力气迅速流失。

    殷浩指着毛虎生道:“你敢杀,杀,杀吾”

    “哼!”毛虎生大吼道:“谁敢不服从大司马号令,这就是下场!”

    戴施一看桓温居然把殷浩杀了,要知道殷浩可是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堂堂封疆大吏说杀就杀,这一刻,戴施害怕了,他赶紧就向帐外跑去。

    不过跑到帐门口,戴施不敢动了,毛虎生麾下的劲卒,早已包围中军大帐,在大帐之外,密密麻麻都是开弦待的弓箭手。

    毛虎生部的一个刀斧手走到殷浩的尸体面前,一刀下去,砍下了殷浩的脑袋。

    北中郎将荀羡是殷浩的死党,殷浩对他有知遇之恩,他见桓温杀了殷浩,指着桓温大吼道:“左右将士何在,给我杀,替将军报仇!”

    毛虎生冷笑着冲到荀羡面前,手中的宝剑再次挥出,荀羡避之不及,被一剑穿喉,横尸当场。

    十几员殷浩的铁杆心腹纷纷拔刀,结果,他们刚刚一动,就被桓温带来的精锐劲卒砍杀殆尽。

    仅仅一眨眼的功夫,中军大帐内就血流满地。

    桓温道:“诸将,还有人不服本公命令吗”

    不服就是死,晋朝将领有骨气的不是太多。所以大部分将领看到殷浩以及其心腹被杀,因此选择了顺从。

    桓温得到了东路军五万四千余人的军权。

    桓温取得军权之后,第一步就开始安抚军心。

    谯城龙亢桓氏家族,在南渡的北方人士中,声望远远不及琅玡王氏,陈郡谢氏和颖川庾氏。但是在谯城,桓氏仍是当之无愧的一哥。

    在谯城本地的士绅纷纷携带重礼觐见桓温。

    这样以来,桓温就在谯城取得大量的钱粮。

    桓温也是一个善于统军之人,一顿胡萝卜加大棒,把戴施和殷浩二人手中的五万四千军心死死的抓住了。

    桓温在谯城休整三天后,于魏国永兴二年十二月初八开始拔营出军,向梁郡进发。

    梁郡此时是魏国降将张遇率领的一万余人屯守。

    张遇可以以少击多,打败戴施这个废物,可是面对桓温,张遇一点勇气都没有。当桓温的大军远在马头郡(辖区相当于今天萧县、夏邑、虞城),距离梁郡尚有差不多百里路,结果张遇不战而逃,西逃至陈留。

    桓温兵不血刃,占领了梁郡。张遇吓处不战而逃,让桓温的声威更是高涨。

    十二月十七,冉明在洛阳汇合了苏觉的一万六千余背嵬军。

    潼关此时的防守工作,是由讨贼军六千兵马,六千人马留在潼关,依靠潼关坚固高大的城墙,至少可以抵抗十万大军一个月的进攻。

    冉明此时手中有三万骑兵,足有足够的时间回援。对于函谷关,冉明也没有放弃,命洛州新军五营驻桃林。

    四营驻新安,担任洛阳的侧翼安全。

    冉明这边准备采取平行历史上慕容恪、慕容垂的战略战术,准备以断粮道的方式险中求胜。

    然而,黄墟一场大战正在酝酿着。

    黄墟(其实就是后世的兰考县,精神的发祥地。)黄墟顾名思义,这是黄色的废墟,这是古代对于兰考的无奈。

    黄墟属于豫东平原,不过这里却是中原平原的一个极端,由于土壤含咸碱,不利用庄稼生长。

    黄墟风沙极大,如果你在关上门窗的房间内放一盆清水,最多三天,盆里就会出现一层沙子。

    早上擦干净的桌子,晚上就是一层灰尘。

    虽然黄墟土地薄,生存环境恶劣,不过黄墟的地理位置却极为重要,是通往鲁西南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开封城的东大门。

    此时,包括近在陈留的张遇也不知道,在黄墟,还有一支奇兵。

    当初魏峰自告奋勇来谯城抵御殷浩,结果殷浩被桓温杀了。

    魏峰并没有气馁,他率部撤退到黄墟,在得到桓温因为自谯城出发后,连续兵不血刃占领十数城,让晋军上下警惕性大减。

    晋军在进军时,前锋营淮南太守陈逵五千兵力距离与桓温的东路军主力严重脱节,当桓温的主力部队仍在襄邑(今民权境内)。

    陈逵来到了黄墟,与主力拉开近百里的距离,而且居然连斥候



第172章多事之秋(九更求订阅为盟主蓝色的吃货刺猬加更四)
    第172章多事之秋

    这也不怪陈逵统兵无方,晋朝的军队都是强征的百姓组成,经过的简单训练。

    现在还停留在曹魏时期的屯田兵制度上面,战时为兵,闲时为民。

    这个制度其实还有他一定的可取之处,只是再好的经,碰到歪和尚,也会念坏的,更何况这个制度并不完善。

    晋军主力士卒平时被将官、地方官双重压榨,生活极度贫苦,所以士气也不高,胜的时候倒是可以一拥而上,败的时候,直接放羊了。

    但是洛州新军不同,冉明主要是依靠士族大户的钱粮支持,采取职业兵制,以土地和重赏免除士卒的后顾之忧,以思想洗脑让他们成为狂热的好战份子,这样以来,差距更加明显了。

    晋军士卒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跑得快的冲在最前面,跑得慢的。为追赶前面的人,不得已把身上一些辐重都扔到一旁。

    原本一个整肃的方阵,随着追击的路程不断延伸,变得混乱不堪。

    但是魏军不同,冉明为了增加部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训练中规定,平时每天二十公里的武装越野,以什为单位,人一掉队,全什人员受罚。一队有一什掉队,全队受处罚,加上一日三餐,饭菜管饱,所以魏军将士非常擅长长途行军。

    虽然外表装得混乱不堪,可是速度仍然飞快。

    陈逵是淮南大族出身,年轻气盛,心高气傲。

    此次随殷浩出征,结果殷浩被杀兵权被夺,陈逵更打定主意,要斩将夺旗,建立功勋。好在桓温面前混个好印象。
1...6061626364...1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