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太子朱慈烺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姚叶随风
孙老匠这话明显是给朱慈烺脸上贴金了。朱慈烺前世是文科生,又是靠卖股票为生的,哪里懂什么造炮他只不过是在军事杂志上看到过拿破仑炮的简介。虽然拿破仑炮的具体技术参数,他早就忘在脑后,倒是记得拿破仑炮是用青铜铸成,能承受的膛压比生铁大炮要高。
因此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交代军工部,让他们这些技术人员看看能不能用青铜铸炮。
朱慈烺作为军队的统帅,关心的不是这些参数,而是效果,直截了当地问:“老孙,你给咱们说说,这炮和红衣大炮还有咱们大明的大将军炮比起来如何”
孙老匠见朱慈烺直来直去地问,他也直截了当地答道:“殿下,红衣大炮重达两千斤。即使以多匹挽马一齐牵引,也无法做到跟随军队前进,只能攻城,无法野战。
我朝的大将军炮以生铁铸成,但是生铁之中多有杂质,临阵之际常有炸膛发生。而此炮用青铜铸成,则无炸膛之忧,又可随大军机动,实乃随军最优之选。只是这炮却还有一条不好之处。”
朱慈烺问道:“哦哪里不好”
孙老匠答道:“此炮一门耗铜七百斤,实在是太过靡费了。”
朱慈烺哈哈笑道:“老孙,这就不用你担心啦。这炮若是
第二十一章 查营
今晚的西苑大营和平时看起来不大一样,整个大营的气氛显得兴奋而又活跃。
士兵们破例可以在各个营房之间串门聊天,军官们也不再板着严厉的面孔训斥,而是和自己手下的士兵们一起谈天说地。大家通过这种方式,在释放着出征之前的紧张与兴奋。
若是平时的这个时候,军营里是决不可能这么吵闹的,因为晚上的时间是要学习文化课的。
因为新军中的士兵大多是不识字的农民,朱慈烺认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没有灵魂的,所以坚持为营中的识别提供免费的文化教育。
在这些大字不识的士兵们看来,读书识字都是花钱的事儿,只有家境殷实的人家才肯花钱让自家的子弟去进学。自己现在当兵拿饷之余,竟然还可以享受到免费的教育,简直是赚到了。所以对于军中的文化课,新兵们都认为是朱慈烺体恤士卒的德政。
不过士兵们不大喜欢算数课和识字课,这两门课虽然极其有用,但是上起来太过烦躁,而且还要定期考试抽查,很多老兵宁愿去训练一个时辰,也不愿意去演算数学题。
但对于朱慈烺主讲的历史课还有政治课,士兵们倒是都上的津津有味。
朱慈烺前世干的活儿其实和推销是有些相似的,都是以卖东西为目的,很多煽动人心的话术是张口就来。这个时代的士兵们哪里接受过这样的洗脑模式早就在不知不觉间被朱慈烺洗脑洗了个彻底。
朱慈烺的政治观点自然是私货满满,肯定不会去讲什么平等自由人权的。朱慈烺的政治课目的性很明确,就是把一切锅甩到民族矛盾上去,对于阶级矛盾是只字不提。
你们为什么穷因为蒙古入侵,女真入侵,侵占了你们的土地,抢走了你们的财富。
你们怎么才能富孤带着你们去抢日本,抢蒙古,抢女真,抢南洋。
我们为什么不能欺负大明百姓因为我们的军饷是大明百姓掏出来的,所以我们不仅不能欺负大明百姓,还要保护帮助他们。
这一套民族主义的言论在后世简直就是烂大街的地摊货,可是朱慈烺手下的兵都是在北京附近招来的。他们每个人都见识过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残暴,所以朱慈烺这一套夹杂着种族主义毒草的民族非常受士兵们的欢迎。
他们很多人对朱慈烺抱有一种邪教式的信仰,坚定地认为只有朱慈烺才能带领他们扩张大明的领土,“用大明的剑为大明的犁争取土地!”
按照课表,今天晚上本应由朱慈烺来讲大课的,可是因为明天就要出征,今晚的课程被取消。一二三团的士兵们今晚可以早些休息,第四团的士兵们则忙着最后确认行李,以及上交自己给家人的书信。
刘胜是第四团步兵一营三连的班长,此时正在帮着识字不多的新兵们写家书。
他自己去年的时候还是通州的一个普通农户。家里面有十几亩田产,小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也算安稳自在。谁想崇祯十四年的时候通州遭了旱灾,刘胜下面又有弟弟妹妹等着吃饭。
眼看着就要到了卖地的地步了,刘胜毕竟是当大哥的,不能看着爹妈为难,决定只身一人去京城碰碰运气,就算赚不到钱,也可以为家里省一分口粮。
说来也巧,一进城就赶上太子招兵。他发现太子给的条件很优厚,一进营就有十两安家银子可拿。刘胜一想,自己不如干脆去军营里面当兵得了。虽说打兵打仗搞不好哪天命就没了,但至少自己的老子娘能有口嚼谷,不至于卖地当佃户。
刚入营的时候,刘胜还有些想家,后来渐渐适应了军营的节奏,发现军营里面虽然训练辛苦,但是身边都是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大家每天都有新鲜的话题可聊,而且还能听先生们给自己讲自己从前没听过的道理。刘胜渐渐地也就不再想家了,反而喜欢上了京营里面的生活。
刘胜第一次打仗,就是在一个多月前的夺营之变。
在街上和京营乱兵对战的时候他也在场。事后他吹嘘自己一枪打中了一个乱军。但其实他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完全是机械地听从着上级军官的指令,根本没有心思去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打到人。
这一仗之后,东宫的老底子都官升一级,每个人都当上了班长,手下带着十几个四勇营出身的老兵。
本来四勇营的老兵还有些不服气刘胜,觉得他才当了半年多的兵,哪里配指挥他们
为了树立东宫老兵们的权威,朱慈烺还特意搞了一次新兵老兵大比武。
这些四勇营出身的兵们被他们的小班长们打得屁滚尿流,从那之后这些兵才算是彻底服气。
现在明天就要出兵打仗了,因为刘胜入伍早,文化课学得好,大家都让他帮忙写家书。
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兵正用军中的炭笔歪歪扭扭地给自己的老爹写信,写到一半发现军饷的饷字不会写,走过来问道:“班长,这军饷的饷字咋写啊。”
刘胜这会儿正跟他的老搭档二班长争论这次出征要是打赢了,能赚一个几等功,被士兵打断没有丝毫的不耐烦,拿起笔认认真真地给他写了一个“饷”字。
这老兵嘿嘿笑道:“头儿,你这手字儿写的可真俊。头儿,你说咱们这次出兵能不能活着回来啊”
没等刘胜回话,老兵旁边一个矮个的兵大声说道:“老头儿,你不是一直想着要出
第二十二章 出城
第二天一早,军营里的士兵们都早早地起了床,忙碌而有序地穿衣洗漱。用过早饭之后,所有士兵都来到了大操场上集合。
一二三团的士兵们今天的早操也跟着取消了,此刻整齐地站在操场上,准备为四团的弟兄们送行。
后来这成为了大明陆军的传统——如果同营的士兵不是同时出征的话,留守的士兵要欢送出征的弟兄们。
朱慈烺今天仍旧是穿着他那身平时穿的红色胖袄,骑着一匹栗色的蒙古马,驱马小跑着来到了大军阵前。
跟在他身后的则是陈宝和几个团长。他们刚刚开完出征前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会上再次明确了南下的路线和留守的注意事项。
诸将马上就要分别之际,宁小武用右拳捶了陈锐的胸口一下,笑着说:“你小子好运气啊,上次平京营你没赶上,平流贼倒是轮到你了,这次跟着太子可别堕了咱们东宫新军的名声。”
陈锐嘿嘿一笑,露出一口白牙,说道:“那还用你说,宁哥,等兄弟我得胜归来回来请老哥喝酒!”
朱慈烺在前面一听到这话,险些从马上栽下去,笑骂道:“陈锐,你这话也忒不吉利,立的满满的flag啊。”
陈锐虽然不知道“服来个”是什么意思,但是太子时不时就会蹦出一些大家没听过的名词,他对此早就见怪不怪了。
高图和魏川两人年纪要大几岁,性子也更沉稳一些,虽然不像宁小武跟陈锐的感情这么深,但毕竟和陈锐同营训练了这么久,此刻也是依依惜别地互道珍重。
朱慈烺看了看时间,已经是辰时了。该说的话早都说过了,也无需再行动员。他用眼神扫过即将出征的新军第四团将士,将士们的眼神也都热切地看着太子,渴望着太子尽快下令,带他们去打胜仗赚军功。
“新军第四团将士,全体都有!”
“唰!”
“向右转!”
“唰!唰!”
“齐步走!”
“唰!唰!唰!”
近四千人的队伍犹如一条红色的长龙一般,驱动起来,滚滚向前。
明代的大将出征是有征礼的,所谓“今定遣将礼,皇帝武弁服,御奉天殿。大将军入就丹墀,四拜,由西陛入殿,再拜跪。承制官宣制,以节钺授大将军。大将军受之,以授执事者,俯伏,兴,再拜出。降陛,复位,四拜。驾还宫,大将军出。至午门外勒所部将士,建旗帜,鸣金鼓,正行列,擎节钺。奏乐前导,百官以次送出。”
因此朱慈烺带着部队从西苑来到午门之后,自己还要换衣服,到奉天殿走一遍仪式。
在朝堂之上走完形式,领到节钺,从这一刻起,朱慈烺才算是正式拥有了代天子节制诸将的权力。
仪式完毕,百官们送到朱慈烺来到午门,只见午门外站得整整齐齐列着方阵的士兵,百官们都暗自心惊。
他们本以为太子的练兵只是儿戏,夺取京营的那一次出手也不过是运气巧合罢了。现在看来,太子年纪不大,却有一身练兵的本事。
李邦华夺营之变之后,因为身体透支严重,已经请辞疗养,因此没有随百官前来送行。不然,他若是能够看到京营在朱慈烺手里焕然一新的样子,应该可以夙愿得偿了。
在场众人中,心里面最不是滋味的要属吴伟业了。
他本来是反对朱慈烺瞎折腾的。
在吴伟业看来,朱慈烺亲近工匠和士兵,不读书,不学习圣人的言论,这简直就是舍本逐末。更何况,朱慈烺还胆敢在皇城动刀兵,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他没有刘宗周那样当庭抗拒太子的勇气,但是请辞东宫左庶子的操守的还是有的。因此夺营之变之后,就不止一次辞官。
然而让他意外的是,太子不仅没有同意他的辞呈,反而点名要求他跟着自己出征,给他的职责是“随军参谋赞画”。
不仅如此,朱慈烺还摆出了一副求贤若渴的嘴脸,让他推荐几位东林复社的青年俊杰,要“一体随军听用”。
所以此刻吴伟业并没有站在送行百官的队伍里,而是骑着一匹青花马,混在了太子的出征队伍中。
其实,朱慈烺的本心也是不愿意带上吴伟业这么个拖油瓶出征的。
在朱慈烺看来,吴伟业和后世的圣母公知简直如出一辙——除了站在道德高地上狂敲键盘之外毫无作用。
朱慈烺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都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欣赏斯大林的行事风格。慈父就不止一次表示过,这些总是叽叽歪歪的小布尔乔亚都应该被送到古拉格去劳动改造。
然而他毕竟不是慈父斯大林,没有斯大林那样独裁的权力。虽然他手握京城的军事控制权,虽然他出身高贵,但其实他的政治影响力甚至还不如他的父亲崇祯皇帝。
因此在他培养起自己的舆论宣传渠道和政治支持者之前,他需要在朝堂上寻找政治盟友和舆论宣传者。
当朱慈烺抱着审视政治盟友的眼光看待吴伟业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吴伟业这小子简直是无比合适!
首先吴伟业出身东南大族,苏州吴家。吴家是苏州当地最大的地主,而且还插手南北货运和海贸,和江南大族同气连枝。在苏州,就连南京镇守太监也要让他们吴家三分。
其次,吴伟业进士出身,文名极盛。一手道德文章可以做到颠倒黑白。朱慈烺在前世的时候就听过他的大名,一首《圆圆曲》活生生把陈圆圆这个红颜祸水给洗成了白莲花。甚至还有“专家”考证,《红楼梦》的作者
第二十三章 承包
朱慈烺一听有商人求见自己,有些摸不着头脑。他疑惑地看了看陈宝,发现陈宝也是一头雾水的样子。
“传他们过来。”朱慈烺停马说道。
不多时,就见两人骑着马赶了过来。待到近前,这两人翻身下马,跪在地上,老老实实地给朱慈烺磕头行礼,恭恭敬敬地说道:“小民叩见殿下。”
朱慈烺骑在马上问道:“尔等不在城里经商作贾,却来孤的军中所为何事啊速速起身回话。”
两人起身之后,其中一个穿着青色长袍的年轻商人拱手说道:“我二人是京城里的商人。小民名叫苏世双,做的是松江布批发的买卖,这位则是朱百谷,主营粮食生意。我二人之前和为殿下新军采办军需,想来殿下军中负责后勤的陈公公应该认得我二人。”
陈宝一见这二人的样貌,立刻就明白过来。这两人不正是之前给西苑大营供应军需百货的商人嘛。
陈宝心说,这俩人跑这来干嘛难道是自己少给了他们银两,跑到殿下面前告自己来了
朱慈烺脑子转得快,见这二人行色匆匆,身形瑟缩,十有**是有求于自己却又不好开口。
既然这两人说自己负责东宫的军需供应,又说陈公公认得他们,搞不好是陈宝这厮克扣了他们的银两,所以跑来告御状的。
想通了这层,朱慈烺脸色立刻冷了下来,质问陈宝:“陈宝,你可认识这两人”
陈宝和这两人的关节还得从东宫新军刚在西苑大营成立的时候说起。
当时东宫军的粮食是由通州仓负责,做衣服的布匹则从太仓中取用。然而太仓的布匹大多积放已久,用手一捻即碎,实在是不堪穿用,朱慈烺就让陈宝负责从宫外采购布匹。
后来朱慈烺发现军中不仅缺乏布匹,许多日用百货,菜蔬肉食,等日常所需同样无法由国库保证。这些物资索性就统一交由陈宝负责,让他一体采购,银子就从军费上出。因此这陈宝不仅是陈参谋,还兼职了东宫的后勤部长。
现在有“承包商”找上门来,自然是要拿陈宝问责了。
陈宝心里面仔细回想了几遍,确认自己绝对没有拖欠银两之事,因此也不怕和这两人打官司,当即翻身下马跪在地上答道:“殿下,此二人职部认得,的确负责供给军中菜蔬肉食,日用百货。”
朱慈烺冷声问道:“陈宝,孤交代过你,孤的军队以信义行天下,绝不许有和买之事!你可曾记得孤的话”
所谓的和买,本意是公家采购的意思。譬如宫中临时需要犀牛角制成的挂件,让宫里的工匠打造时间上来不及,就会派宦官出宫去寻商家采购。又或者禁军缺少一些实物税上没有收到的军需物资,也会派人寻市面上的商家采买。
这本来是一种极其正常的商业活动,政府和商家则是单纯的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在太祖朱元璋时期,很多商人正是通过“和买”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明初巨商沈万三就是靠着给朱元璋供给军需成就了一代商业传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