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是学霸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鸿尘逍遥
“在现场等我,我马上过去。”
到了现场。
郑淳亲自用仪器测试了一下。
果然……
贯通数据显示。
隧道接头处横向最大偏差足足有十七厘米。
而按照规定。
接头处可允许的横向偏差为七厘米。
这两者之间差了足足有一公分。
看到这个数据后。
郑淳沉默了。
已经戒烟十几年的他,再一次夹着一根烟抽起来。
一根烟抽完,抿掉烟蒂后,郑淳仰头望了一眼渤海海峡的夜色,拨通了几个项目负责人的电话,“出事了。”
由于时间正值除夕夜,项目组不少负责人都回家过年去了。
短时间可以叫来的人并不多。
技术型的负责人更是寥寥无几。
比如说项目组的那位总设计师。
早在沉管隧道完成最后对接之后,就乘飞机回老家和家人团聚去了,短时间内根本没办法赶回来。
因此。
被逼无奈的郑淳只能选择向就住在邻市的郭院士求助。
但未料到。
屋漏偏逢连夜雨。
郭院士旧疾发作,暂时也来不了。
只派了顾律这样一位小小的技术顾问过来。
郑淳并不是看不起顾律。
顾律的本事,郑淳在几年前的施工前讨论会上也见识过,算是未来可期,潜力无限。
现在。
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
顾律这个潜力股究竟成长起来没有,那可是一个未知数啊!
…………
指挥中心这边。
顾律听完郑淳的讲述,了然的点点头。
原来郑淳所遇到的问题,是沉管隧道接头处存在误差!
沉管隧道接头存在误差,这是必然的。
毕竟接头对接是个相当精细的活计,尤其是还在水下。
这几乎相当于是海底穿针。
谁都无法保证可以百分百对准。
存在误差是正常的。
但这个误差的数值达到十七厘米的话,那就有些大了。
不过……
话又说回来。
十七厘米这个数值并不是没办法接受。
因为虽然接头处的横向误差数值较大,但按那位负责人所说,沉管结构并不受影响,不存在漏水现象。
这就很让人纠结了。
目前这个情况,你说是重新对接不是,不重新对接也不是。
正因为如此。
郑淳才会召集人过来商讨这件事。
“跟我去会议室吧。”郑淳对顾律开口道。
顾律点点头。
…………
会议室内。
已经坐着有几个人。
通过郑淳的介绍,顾律得知了这几人当中有设备提供商,齐东省和辽东省政府派来的专项负责人,工程监理,以及几位工程技术人员。
整个会议室内一片压抑沉默的氛围。
等了有一会儿后。
又有几位人员先后匆匆的赶过来。
郑淳抬起手腕瞅了一眼时间。
已经是除夕夜晚上的十一点多。
再过不久,就是大年初一了。
“时间不早了,我们就不等其他人了,我宣布,决策会直接开始!”郑淳这样说着,拉开椅子直接坐在会议桌的主位上。
这是一场决策会。
而决策的内容,当然是沉管隧道要不要重新对接的问题。
手工测量横向最大偏差17厘米,纵向偏差1厘米,止水带压接均匀,不漏水
这是摆在众人面前的数据。
而选择的话,只有两个。
重新对接。
或者,保持原状!
(iishu)是,,,,!
第六百九十一章 不吐不快
【】(iishu),
第六百九十一章
“横向误差17厘米,要不要重新精调对接?大家都说说吧。”郑淳十指交叉,扫视了一圈会议室内的众人,语气平淡听不出太大的波澜。
这是郑淳的习惯,每当遇到重大决策时他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收集信息并加以权衡。
会议室内短暂的沉默了几秒。
接着,一位负责人率先开口,“因为不漏水,所以甚至偏差在10厘米我都可以接受,但17厘米的偏差已经到了设计可以容忍的极限,现在很难抉择。再装一次的话,过程不怕,而是怕再装一次不成功。一旦从成功走向不成功,一切就都毁了。”
作为渤海隧道项目组的负责人,他很清楚,如果这次的误差缺陷在10厘米之内,是可以通过管节内表面装修或者焊接来调整的。
但横向偏差这个数字来到了整整十七厘米。
是已经无法通过焊接等工序来进行逆向修复。
不过……
要是选择重新对接的话。
就会将风险系数再次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重新对接成功,那自然是万事大吉。
而一旦失败的话。
那造成的损失和后续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毕竟。
后天就要举办竣工典礼了。
到时候,不仅会有许多业内人士到场,还会有许多国内外的记者参加这次的竣工典礼。
要是让外界得知渤海隧道对接失败的消息的话,那丢的是整个国家的脸面。
华国一直是被誉为基建强国。
而渤海隧道的对接失败,无疑会对这个称号造成巨大的打击。
这个责任……
渤海隧道项目组的这些人是负责不起的。
“咳咳,我说说我的看法。”这次说话的是隧道工程副总监理,“错边超出了验收标准的要求,是一个质量的缺陷项。因为最终接头安装既没有先例,也没有国家标准可以参照,如果渤海隧道管理局和总设计师允许这样的偏差值并且放行,作为工程监理,我也会同意。”
“但是,根据渤海隧道验评标准,在信誉评价的时候要对工程扣质量分。缺陷就是一个不合格项,势必成为十几公里沉管安装的败笔。”
在这位工程监理说出最后‘败笔’这两个字时,顾律注意到坐在主位的郑淳嘴唇下抿,双手紧紧握成了拳头。
这是一种相当不甘心的表现。
不仅仅是顾律,会议室内同样有人嗅出了郑淳那不甘心的气息。
坐在郑淳的左手边,是郑淳的副手,渤海隧道项目组的副总工程师。
他扫视了一圈会议室内的众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如果能够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我不赞成顶开重做,因为最终接头并没有漏水。理论上四个保障系统可以按照原来的流程逆向操作一次,但是对逆向操作过程中会碰到什么风险缺乏实操预案,所以马上再做一次的风险太大了。”
这位副总工程师在决策会上并没有掩饰自己的看法。
因为他很害怕三年多辛辛苦苦的成果毁于一旦。
如果过程中出现问题,项目将拖延几个月或者一年,给业主、承包商乃至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这个损失是巨大的。
不论是有形的损失,亦或是无形的损失。
“我觉得张总工说的对。”会议室内另外一人站起来表示支持这位副总工程师的观点,“最终接头顶推系统的原设计方案中,没有‘重新安装’逆向操作的预案,但为了安装和测试,液压系统具备将顶推小梁移出并再次安装的功能。虽然千斤顶释放负载后用泵收回是可能的,但在复杂工况条件下将会对系统设备构成很大挑战。”
接头的液压顶推系统就出自他手,他当然清楚,进行重新安装这个逆向操作的难度系数究竟有多大。
一个搞不好,说不定就是满盘皆输。
“压接状况相当好,管内滴水不漏,根据我之前的经验,总体线形很好了,虽然将ga止水带重新再压缩一次,从理论上说水密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的纵向间距、平面转角、竖向位置、竖向转角、ga止水带压缩情况及止水效果都很完美。”
“为了一个精准对接度,意味着将这些来之不易的完美结果部重新置于不确定性之中,所以我倾向于不要再重新对接了。”旁边,那位渤海隧道橡胶止水带的供应商同样提出同样的观点。
那就是建议保持原样,不再进行重新对接。
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接口处的横向偏差虽然较大,但海底隧道的整体安性还是得到很好保证的。
至多就是。
将渤海隧道原本预计一百二十年的使用寿命,缩短到一百年左右而已。
这个并不是不能够就是。
…………
会议室内许多人都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有的人态度模棱两可。
但更多的人选择是保持原状,不去尝试重新对接。
至于‘重新对接’这个选项,并没有去选择。
重新对接对应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没有人有那个把握和信心说,重新对接一定会成功,一定会比现在的对接效果好。
并且。
隧道对接处的液压系统和密封止水系统,未必可以支撑起一次新的对接操作。
会议室内再次陷入沉默当中。
郑淳用手摩挲着下巴,皱眉不语。
一瞬间。
他似乎苍老了有十几岁一般。
你们说的道理我都懂。
可是……
我真的不甘心啊!
但,即便是不甘心,又能怎样!
郑淳长叹口气,揉着发胀的眉心开口,“既然大家的意见都很统一,那么我宣布……”
“郑总工,稍等一下。”郑淳话刚说到一半,就被一道声音打断。
而打断郑淳的不是别人,正是顾律。
郑淳探寻的目光望向顾律。
顾律微微一笑,“顾教授,我可不可以说几句。”
郑淳愣了一下,接着点点头,“顾教授,你请说。”
顾律点头致谢了一下,接着深吸一口气,目光在会议室内每一人的脸上扫过。
而会议室内的其余人也将视线落在顾律身上。
目光中带着好奇和打量。
“我只是渤海隧道项目组的一名小小的技术顾问,几年多来并没有为渤海隧道的修建出过多少里,本不应该在这么重要的会议上多说些什么,但是,听完诸位的发言后,有些话,我还是觉得不吐不快!”
(iishu)是,,,,!
第六百九十二章 重对接
【】(iishu),
第六百九十二章
“……但有些话,我还是觉得不吐不快!”
顾律深吸口气,紧接着停顿一下。
会议室内的气氛变得压抑下来。
许多人望向顾律的目光中闪烁着莫名的光芒。
而顾律宛若没有察觉到一般,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语气接着说道,“渤海隧道工程从开始走到现在,其中究竟经历了多少艰辛各位不是不清楚。”
“可以说,渤海沉管隧道超越了之前任何沉管隧道项目的技术极限,因为渤海隧道的建设,中国从一个沉管隧道技术的相对弱国,发展成为国际隧道行业沉管隧道技术的领军国家之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