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是学霸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鸿尘逍遥
其余抢不到发言机会的专家,也耐不住寂寞的和身侧的人低声讨论起来。
几乎是几分钟的功夫,整个会堂便变得如菜市场般热闹。
不过在菜市场人,人们兜售的是货物。
但在这里,是知识。
而顾律,正十指飞速的在键盘上敲击着,把每个人的观点,以及那些有趣的想法,全都记录下来。
…………
讨论会在继续进行着。
那位祝工程师采用沉埋法修建隧道的方案被否定后,后面再也没有关于提议使用沉埋法的议案出现。
倒是支持盾构法和掘进机法的两派,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不过,无论是盾构法还是掘进机法,都有一个很大的缺陷。
那就是……贵!
没错,就是贵。
短距离的海底隧道施工,这种差距并不明显。
不过,一旦距离超过十公里,无论是在材料,还是在人工上,金钱上的花费会随着长度的增加而逐渐递增。
一百公里下来,2000亿是肯定不够的。
而且,盾构法和掘进机法的施工难点颇多。
对沉埋法来说,只要处理好沉管隧道的对接问题就万事大吉。
但盾构法和掘进机法则不同,大的难点没有,但小的技术难点一大堆。
比如说,在使用设备挖掘隧道时,如何保证周围土体和岩石层不发生坍塌失稳。
设备依靠千斤顶推力向前推进时,如何控制设备的总推力,使其不会因为推力过大使得正面土体因挤压而前移和隆起,因为推力过小影响推进速度。
等等等等,难点一大堆。
而且这些技术难题由于各海域地质条件的不同,根本不存在从其他已竣工的项目中借鉴的可能。
讨论依旧在继续。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滴流逝着。
坐在主席台的郑总工程师皱着眉头,望着会堂内争论的激烈的两派专家,起身来到第一排的几位院士面前。
第一百二十五章 那我,就说说?
第一百二十五章
李院士的思路很巧妙。
即便是在座的诸人,有不少在工程建筑领域,沉浸十几二十多年的专家存在,但在想通李院士这种将盾构法和沉埋法结合方案的技术关键所在,便一个个忍不住咂舌不已。
其实,将盾构法和沉埋法进行结合施工,最大的技术难题,便是如何将沉埋隧道段和盾构隧道段完美无缝的顺利衔接起来。
而李院士提出一种新型的隧道连接技术,在施工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完美解决这一技术难题!
在造价方面,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不得不说,院士不愧为院士。
原本数十位专家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李院士发表提案后得到了顺利解决。
既然在渤海隧道毕竟的北段海域,存在着海洋生物保护区,那就在北段使用盾构法修建隧道。
而全隧道使用盾构法修建,造价太高。
那好,除了绕不开的那北面三份之一路段,其余路段,都用造价更加低廉的沉埋法搭建隧道。
既省钱,又不破坏环境,再加上衔接技术的解决。
李院士的这个施工方案,足以用“完美”二字来形容。
…………
一时间,整个会堂内众人望向前排李院士的目光,带着浓浓的崇拜之情。
而李院士只是淡淡笑了笑,端起茶杯不急不缓的喝了一口。
后排,顾律也满是敬佩的眼神望着前排的那十四位院士。
这就是院士级别的实力啊!
他清楚。
不仅是刚才发言的李院士,其余十三位院士,都有着不弱于李院士的水平。
无论是在学术造诣,还是在阅历经验上,都远高会堂其余一百多人教授级别的专家工程师。
一人可顶一师。
这句话放在其他人身上或许有些夸张成分,但放在这群获得院士头衔的科研工作者上,却丝毫都不过分。
主席台。
郑淳笑了笑,双手虚空下压,示意大家暂时安静。
“关于李院士提出的施工方案,大家投个票吧。”
还是投票表决的模式。
最终,与会的124位专家学者,有117位同意采纳李院士所提出的施工方案。
即隧道南段采用沉埋法,隧道北段使用盾构法。
简称,南沉北盾!
这个投票结果并没有出乎众人的预料。
郑淳含笑的目光望着李院士,“李老,麻烦您把是施工概念图发给大家。”
“今天的讨论会暂时到这里,各位回去之后,研究一下李老的施工概念图,然后从明天开始,我们就以李老的施工方案为基础,继续进行商讨。”
郑淳说了声散会,会堂内的众人便三五成群的走出去。
现在正好到午饭时间。
顾律就跟在郭院士身边,还有另外的十三名院士,去了渤海水文研究中心附近的一家小餐馆。
席间,几位院士大佬相谈畅快。
而顾律就坐在一边,默默扒拉着碗里的米饭,然后时不时的夹筷子菜。
没办法,旁边全是一个个院士大佬,压力实在是大大了。
他现在的境遇,已经不足以用狼群里的二哈来形容了。
说是狼群里的小绵羊都不为过。
简直是瑟瑟发抖,完全不敢动弹。
“哎,老郭,你带来的这个帅小伙到底是谁啊,你新收的弟子”一位长得有些胖乎乎的院士,抬头望了顾律一眼,问道。
“哎,你别说,这小伙子模样长得确实挺俊俏啊!”另一位院士戴上老花镜,笑呵呵的开口。
“这位不是我的学生。
第一百二十六章 青睐有加(为掌门“家里的哈士奇叫狮子”加更!)
第一百二十六章
“那我,就说说”顾律试探的语气问道。
郭院士淡淡的笑了笑,“说吧。老李,你也听听,给指点一下。”
李院士轻轻点头,目光望向顾律。
其余的十几位院士,也将或善意,或审视的目光落在顾律身上。
被十几位院士大佬齐齐盯着,顾律颇感压力很大。
他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脑海里回忆了一下李院士在上午的研讨会上展示的那张施工概念图。
以顾律目前远超常人六七倍的记忆力,可以清晰的记得那张施工概念图里的每一个细节。
紧闭的眼睛迅速睁开,顾律深吸一口气,对十几位院士点点头,语气不急不缓的开口。
“渤海海峡由于其地理位置,使得渤海的各个港口运输航线全部从此地通过,也有10万吨巨轮经常出没。而且,渤海海峡还是军事战略要地,不存在建桥的可能。修建海底隧道是唯一的方案。”
“而林老您提出的南沉北盾技术,是我个人认为最佳的修建渤海隧道的方案。”
这一句话,顾律并不是为了恭维,而是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首先说南段的沉埋法隧道。在渤海海峡的南段,岛屿众多。由南至北有:南、北长山岛,石侯矶岛,高山岛,陀矶岛,大、小钦岛,南、北隍城岛等,若使用盾构法进行施工的话,肯定会造成大量的淤泥堆积,从而阻塞航道,造成冲积平原,对岛屿上的百姓的生活造成影响。”
“而沉埋法则不同,只有极少的淤泥产生。而且岛屿的存在,可以不必担心预制沉管的运输问题。”
“我们大可以将在工厂中制好的钢壳式管段运送到隧道附近的岛屿上,然后在岛屿上再进行舣装和灌注镇载砼,减少大量的人工运输成本。”
“在我的预想中,整个沉埋段隧道的施工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一进入状态,顾律就完全忘记了先前几位院士给他的紧张和压迫感,没多大功夫就侃侃而谈起来。
而饭桌上,随着顾律的讲述,众人的神色渐渐变得诧异起来。
尤其是李院士,惊讶的神色已经溢于言表。
像他们这种年纪的人,早已很少因为外物扰乱自己的心境。
但今天的顾律,却是给了他这样一番体验。
顾律说的内容,并非只是把他那张施工概念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而已,并且,还加了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
比如说,关于使用盾构法会对岛屿周边造成大量囤积淤泥,以及岛屿的存在可以降低沉管隧道运输成本。
这些深层次东西,在今天上午的研讨会上,他可以一个字都没有提到过。
而顾律却可以自行领悟出来。
还是那句话。
如果顾律是一个在工程建筑领域有着二三十年经验的老专家,说出那些见解,李院士一点都不意外。
但是呢
顾律不仅年轻的过分,还是一个数学专业的学生,而并非工程建筑学。
这就着实让人意外不已了。
“……李老,我想说的就这些了。”用了十几分钟,顾律简单讲自己的理解陈述一边,接着虚心请教的开口,“李老,由于我并非主攻的工程专业,刚才所说的内容,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请李老,不吝指点。”
李院士摇头苦笑一下,“就凭刚才讲的那些内容,只要你不提前告诉别人,肯定没人怀疑你并非工程学专业的学生。”
“季昌义啊,我真的有些羡慕他了啊!有你这么一个优秀的弟子”李院士不禁感慨,“以你的这种天资,无论选择哪一个领域,日后都必然会成为金字塔顶端的存在。”
李院士这话,可以说是对顾律极大的褒奖。
&nb
第一百二十七章 爱才之心
第一百二十七章
次日。
渤海水文研究中心。
早晨八点多的时候,吃完早餐的顾律陪同着郭院士早早来到这里。
还是二楼的那间茶水间,院士们差不多已经到齐。
顾律照例是找了一个靠近院士们围坐那桌的空位,一边小口小口喝着茶,一边侧耳认真倾听几位院士间的谈话。
不过,让顾律颇感有些意外的是。
几位院士才交谈了一会儿,便止住交谈,齐齐往门口看去。
顾律也是顺着几位院士的目光望过去,接着视线锁定一个高大的身影。
郑淳!
没错,推门走进来的,正是这位渤海隧道项目的总工程师,郑淳。
郑淳脸上挂着亲和的笑意,迈着大步向几位院士走过去。
“郭老,李老,王老……”
郑淳一一点头打个招呼。
“还有这位小兄弟……”最后,郑淳将探寻的目光,望向抬头望着自己的顾律。
郭院士笑呵呵的开口介绍,“这是我一个老朋友的弟子,顾律。”
“郑工,久仰大名。”顾律笑着开口。
“小兄弟看着不像个工程师。”
“我是个数学家。”
“数学家吗……不错,不错。”
郑淳显然没有和顾律过多攀谈的意思,视线转回郭院士那边,“听闻郭老几位每日早晨都在此,关于渤海隧道的施工交流想法,论证理论,可否加晚辈我一个。”
“乐意之至,乐意之至。”几位院士给郑淳让出一个位置,让其坐下,“我们这几个老家伙毕竟没有亲自修建过海底隧道,所以有些理论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实际可行不可行。”
“不过郑工你曾主持修建过胶州湾海底隧道,理论转换到实际这块,你可要比我们这几个老家伙强。”
“晚辈不敢当。”郑淳恭敬答道。
客气一番后,众人便再次进入正题。
有了郑淳这位曾修建过胶州湾海底隧道的工程师加入,确实使交谈的氛围更加热烈。
院士们在讲。
顾律在听。
以他现在的能力,完全跟上十几位院士的思路还是太过于勉强。
而且还是在这种十几位院士一点都不藏私的情况下。
所以,顾律只能理解一部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