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小甜妻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修身齐家.QD
我第一次去我岳父家,就是他给我弄得见面礼。
正儿八经的茅台。”
一听茅台,杨老倌浑浊的眼里闪过一道亮光。
国人好酒者,大都对茅台有别样的情怀。
心生向往的那种。
杨老倌搓了搓手,干笑道:“茅台这种玩意儿,我这辈子怕是无福消受了。”
王青山摇了摇头,“一辈子这么长,谁知道呢!
看老爷子这面相,是个有后福的。
说不定,那天就有个晚生后辈孝敬你呢!”
杨老倌也不是个糊涂的,思前想后,明白过来点什么,盯着王青山笑道:“刚才乔家那小子说的,孩子缺奶的,就是你们家吧!”
这事儿也没有什么好遮掩的,王青山点了点头,承认了下来。
杨老倌吧唧了一下嘴,叹了一口气,“大爷我也有难处,你小子也别拿茅台来诓我。
我就实话给你说吧!
这产奶的母羊,我们这儿有一个。
可这羊是集体的。
咱们村长,会计,都出在杨家三房那边,你大爷我是大房的独苗,做不了主。”
王青山眼睛眯了眯,点了点头。
“大爷既然给我说了实话,我也不给大爷玩那虚头巴脑的。
楠木村上上下下的事儿,我自然会处理,要是办妥了,还得麻烦一下大爷,给我送到王家寨子来。”
王青山这口气不小,杨老倌忍不住多看了他一眼。
乔智文拉了拉王青山的衣袖,皱了皱眉头,“你……”
王青山抿了抿嘴,冷声道,“兄弟你也别劝我。
事关孩子,不管怎样,我都得把这事儿给办成了。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得上。
当兵这些年,我就没有认输过。”
乔智文看着王青山那样子,就知道这头倔牛已经拿定了主意,谁都劝不住了,不由得又气又急。
这世上,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没有了羊奶,不还有豆浆,米糊
王青山家的那个小丫头,可不是刚出生的婴儿,多给点辅食,怎么也能挺过去。
这丫的咋就倔成这样呢!
乔智文真后悔自己这随口的一句。
肠子都快悔青了。
都是做父母的人,爱子之心,人皆有之。
杨老倌就算看多了世事,却也还是有慈父之心,舐犊之情。
看到王青山这般坚持,吧唧了一下嘴巴,叹了一口气,给王青山指了一条路。
“村长家生了七个丫头,才得了一个小子。
那小子出生就带着一个拳头大的胎记,盖住了半边脸,跟那说书的嘴里念叨的青面兽杨志有得一拼。
那小子相了无数次亲,都不成功。
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看得上他的,可把他给乐坏了。
见天的骑自行车载人家去电影院看电影,游湖,拍黑白照片,买名表,做衣服。
就怕这婚事儿给黄了。
眼瞅着婚期进了,这小子又开始忙活了起来。
三十六条腿算什么,人家张罗着七十二条腿呢!
木衣柜,婚床,梳妆台,什么的,都得请最好的木工师傅现做。
&nb
第66章 口粮
确定了这事儿不是个圈套,王青山赶紧回家,把这事儿给刘玫提了提。
听说了这么一个平淡之中透出一点点浪漫的爱情故事,刘玫心里有些意动。
再加上只是画一画婚床,刘玫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当天,她就画了几个方案,让王青山给带去了楠木村。
没有想到,那个准新娘一眼就看中了那个蓝天白云的方案,倒是让刘玫有些许的惊讶。
这姑娘不会跟她一样,是重生而来的吧!
毕竟,这年头的审美,不都保留在大红大绿,花鸟鱼虫上面么
不过,女人的心思你别猜,当一个女人有神经病的时候,就更别猜了。
为了孩子的口粮,刘玫银牙一咬,应了下来。
背着孩子,跟着王青山去了一趟供销社,买齐了颜料和画笔,刘玫这才去了楠木村。
楠木村和王家寨子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中间隔着一座大青山而已。
只是山路崎岖,又有猛兽,一般人可不敢这么走,宁可围着山脚绕个大圈。
看到王青山带着刘玫往村长家走去,杨老倌的脚步顿了一下,嘴边浮现出一抹微笑。
他老人家的酒,好像有点着落了。
王青山远远的对着杨老倌点了点头,这才伸手敲响了村长家的大门。
村长家媳妇开了门。
许是因为家里有大喜事儿,整个屋子都布置得喜气洋洋的。
看到王青山和刘玫,杨大娘还忍不住嘀咕,说自家媳妇没眼光,那么多喜庆的图案不选,非得要个什么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这种情况下,说什么都不太对。
刘玫和王青山对视一眼,默默地闭上了嘴。
刘玫把孩子交给王青山,袖子一挽,开工。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再配上星星点灯的红黄二色的小花。
不过一上午时间,刘玫就画好了,除了床,还附送梳妆台美化,服务不要太到位。
刘玫紧赶慢赶的画着。
眼瞅着快到中午了,杨大娘撇了撇嘴,麻利的做起了午饭。
王青山抱着孩子靠近厨房,笑眯眯的对着杨大娘问道:“大娘,孩子饿了,能不能匀点米汤。”
杨大娘瞥了一眼襁褓中的孩子,看着是个丫头片子,撇了撇嘴。
她生了七个丫头才得了一个小子,最是重男轻女,看向孩子的目光就有些鄙夷。
不过,来者是客,人家是大师傅,也没有开口要别的,就一点米汤,他们老杨家还拿得出来。
随手拿了一个碗,舀了半碗米汤,往王青山面前一递,“喏!”
王青山也不恼,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勺子,一口一口的喂起了莹莹。
大约是饿狠了,小丫头虽然皱着眉头,还是很给面子的喝了下去。
喝完以后,还砸吧砸吧嘴,咿咿呀呀的叫着,仿佛在说:再来一口。
王青山笑着又给了她一勺,小姑娘乖乖的喝了,大眼睛盯着他,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笑容。
小姑娘白白胖胖的,大大的笑脸,别提多招人了。
一向不待见丫头片子的杨大娘见了,都忍不住心生欢喜,笑着问道:“够了吗要不要再来一点”
王青山腆着脸点了点头。
“这丫头饭量大,总是吃不饱,麻烦大娘了!”
杨大娘听了这话,完全忽略了小丫头白白胖胖的事实,给了小丫头一个同情的小眼神,喃喃道:“一天到晚的,只喝一点米汤,那哪儿行啊!
你们当父母的,就不想想其他办法”
王青山苦笑着摇了摇头,“我们王家寨子压根就没有什么田,都是靠天吃饭,红薯能敌半年粮。
有得吃就不错了,那还能挑呢!
这下半年,还有点米汤。
到了上半年,指不定吃啥呢!
&nbs
第67章 分粮
眼瞅着天一天天的凉了,王家寨子却热火朝天的开始了秋收的工作。
毕竟,王家寨子的口粮和别的村寨不太一样。
人家的秋收,是指收水稻。
而王家寨子的秋收,是指收红薯。
要想收红薯,第一步不是拿锄头,而是拿镰刀。
红薯基本上都是埋在深深的泥土里面的,要先把红薯的藤蔓先割掉,才能开始动工。
挖红薯是男人的活儿,而割红薯藤却是女人的活儿。
眼瞅着霜冻快要开始了,为了一年的工分和口粮,刘玫被迫的拿起了镰刀。
这是刘玫第一次参加集体劳动。
虽然她不太熟练,可勤能补拙。
跟那些熟练却磨洋工的大娘大婶一比,效率也差不离。
一连干了三天,刘玫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这才把红薯藤收了回去。
这并不代表刘玫的工作到此结束。
这年头,物资短缺严重,红薯叶子并不能随意丢弃,而是要储存起来,作为牲畜入冬的青饲料。
收完的红薯藤,要用刀铡成小段,还得晾晒。
这都不是轻省的活。
却都是女人的活。
当然,男人也没有闲着。
王青山就跟着寨子里面的叔伯弟兄一起,扛着七斤半的锄头,把红薯尽量完整无损的从泥土里面挖出来。
小孩子这个时候也得上场,跟在大人的身后,把挖出来的这些红薯上面的泥抹掉,把完好和锄成半截的分开,捡起来放在箩筐里面,颗粒归仓。
忙活了大半个月,好不容易把红薯收了回来,刘玫觉得自己的腰已经伸不直了。
眼瞅着红薯都收了回来,王青山直接让刘玫在家休息了两天。
躺了两天,刘玫才觉得自己活了过来。
干活已经习惯了的村干部,却已经把社员们一年到头的工分给算了出来,拿出工分簿和大称,准备分粮。
生产队实行“人七劳三”的粮食分配政策。
就是每个人定下一个一年粮食指标的基数,每人分七成粮,那三成是凭工分儿分粮,工分儿多的家分粮就多。
王青山和刘玫半道上转回来,本来口粮就应该减少。
可谁让王家寨子账上没有钱,王青山回来的时候打的那头野猪,全被生产队拿来抵了工分。
这样一算,也和其他人家差不离。
晚上收工前,大队干部就通知了下去,大家都知道晚上分粮。
男劳力都得加班儿干活,女劳力得在家收拾家务,小孩子没事儿老早的就到了宗祠门口排队。
生产队会计拿着工分簿和算盘坐在宗祠门口,吆喝了一声,就开始分粮了。
王青山家虽然远,却并不着急。
早分万分,早晚要分。
就他们家那点口粮,找王木叔借趟车,一会儿就把粮食弄回去了。
生产队每人每年的粮食指标有450斤,一小半是毛粮,就是带皮带壳的稻谷,一大半都是红薯和其他杂粮,根本就不够吃。
王青山一家人口少,还好一点。
孩子多,工分少的人家,拿到谷子、豆类,还得求爷爷告奶奶的给富裕一点的人家换玉米、红薯。
谁不知道大米饭好吃呀!
可填饱肚子才是正经。
王青山一家三口,孩子还要一减再减,一共一千多斤的粮食,王青山还拿出一大半来,给人家换了带皮带壳的稻谷。
那奢侈浪费的劲儿,看得王寿直摇头。
王邱氏冷眼看着,当着王家寨子的老老小小开了口,“老大家的,虽然说的是我们二老归老二一家养,可你也不能干看着吧!这分了粮,你也惦记惦记你爹娘不是”
王邱氏这话可以说是很不要脸了。
王家寨子的老老少少瞠目结舌之后,指着王邱氏开始窃窃私语。
王寿老爷子的脸,一下子就红了。
偏生王邱氏一点都不在意,昂首挺胸的,还觉得自己往家里划拉了口粮,是个大功臣呢!
&n
第68章 糠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王青山就出了门。
想要给老婆孩子好日子过,不能只是说说,还得身体力行。
检查了一番自己设的几个陷阱,寻摸到了两只野鸡,一只兔子。
看着手里的收获,王青山松了一口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