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家有一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追猫逗狗
留下做种的蚕茧在煮茧之后一个多星期就有蚕蛾钻出来了,小册子上写的分辨雄雌的方法果然不够靠谱,雌蛾占比明显过高,没产卵就死掉了的雄蛾离一百只差了不少。
一百多只雌蛾在铺满了白纸的簸箕上产下了数不尽的卵,密密麻麻的看得石瑾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而这些蚕卵里估计有一小半没办法孵化成蚕蚁,但是石瑾也办法把他们挑选出来了。
这些蚕卵最后被石志雄收藏在纸盒当中,留待明年开春。很明显,石志雄没等到蚕蛹变质,就把它们当成零食吃完了。
有了干蚕蛹的石瑾在训练四眼的时候方便了很多,对于缺乏肉食,又没有时常出去钓鱼的石爸在家,每天只能吃着菜汤泡饭的四眼来说,蚕蛹算是难得的美味了。这让石瑾训练四眼的效果意外的好。
石志雄在蚕蛾产卵之后就离开了老家,开始了打工还债的旅程。他走之后空出来的屋子被石妈从石奶奶那里讨要了过来给石瑾和薇薇蓉蓉这对表姐妹一起住。
悠闲的日子过得飞快,等到整个村里的空气当中都弥漫着桂花的香味的时候,中秋节也就快到了,然而很遗憾,这年头中秋,端午,清明都还不是法定节假日,甚至都还没有双休日的说法。不过今年的中秋节比较巧的是在周日。
石爸和其他不在老家的亲戚因为不久前煮茧的时候才回过家一趟,这次中秋就只有石妈带着一群孩子婴儿一起过了。
中秋节,月饼自然是要有的,石妈在村里的供销社里买回来的外层布满芝麻的圆圆大饼就是这个时候农村人眼中的月饼了。
外头一层厚厚的裹满芝麻的面皮被压得非常硬,既不是层层脆皮的苏式月饼,又不是软糯的广式月饼,里头馅料少得可怜
第十三章 三岁小孩
十月的最后一天,石瑾又收到了一条新裙子。
在石瑾还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被石妈从床上拽起,换上了这件刚做好的新裙子。
在石瑾还莫名其妙的看着新裙子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时候,被石妈催促着洗漱完毕。然后和薇薇蓉蓉姐妹俩一起被带出了。
石妈领着三个小丫头,怀里还抱了一个婴儿,挤上了去城里的班车。
“妈,我们要去哪”等到车子发动,石瑾才清醒过来。不年不节的,出哪门子的门啊!
“去镇上的照相馆。”
石瑾没再继续问,去照相馆当然是为了照相。这会儿石爸摄影的爱好还没发作,家里没有相机,要照相当然只能去照相馆。
这个时候的移动电话还叫大哥大,手机的拍照功能还要等十几年才会出现,要记录人的影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如此,石瑾还是能不明白石妈为什么要突然跑去照相馆照相,石瑾只能猜测可能是要给石瑜拍照。
前世石瑾拍摄得最早的一张照片,差不多也是几个月大的时候。一张非常不错的黑白照。
略显荒凉的野外,地上铺着一张垫子,上面正趴着一位婴儿。婴儿的双手支撑在垫子上,努力的仰起头,一脸开心的望着远方。
不得不说摄影师还是很有水平,把婴儿状态下的石瑾拍得非常可爱。
十月底秋末的荒凉,几个月大的石瑜,时间正好和上了。那种以旁观者的身份亲眼看着自己成长的感觉真的很奇妙。
车子上人很多,这个时候的从农村发往县城的班车一天也只往返一趟,比石家村更偏远的地方甚至没有班车。车上人多是普遍现象。也谈不上什么礼让,先上车的坐着,后上车的站着,身高不足买票最低标准的无票儿童乘车不能坐,最多只能让有座的监护人抱着,不然得补全票。
怨不得8090后们抱怨,国家所有的福利他们都没赶上。
路况很不好,差不多建国初期修的一条柏油省道,到镇上之后汇入国道,在养路段眼里,省道和国道比起来,前者就是后娘养的。
经费不足,省道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的,一趟车坐下来,石瑾被摇得七荤八素的。好在村里离镇上的路程只有不到十公里。就算班车沿途不断停车上下客,全程也不到半个小时。
小镇上最繁华的地方就是省道与国道的交汇口。所以小镇很敷衍的被叫做路口镇。如果有人拿着地图仔细统计的话,绝对可以发现全中国叫这个名字的镇是最多的。
照相馆就在小镇最繁华的位置,在旁边的小餐馆里吃过早饭,大家就被石妈领进了照相馆,石瑾很好奇的观察着照相馆里的陈设。照相馆的一面墙壁上挂满了各种黑白和彩色的照片,另一面墙壁上挂着几张不同颜色背景幕布,还贴有一张彩色风景图,旁边还摆着盆塑料花。
和后世改名叫影楼的花里胡哨以及兼营打印复印的照相馆不同,这个时候的照相馆里继承了旧时代特有的严肃,又有着开放之后的活泼。踏在一个大时代的交汇点上。
“要照相吗这些都是你女儿长得真灵醒。”很意外,摄影师是个老头。
“这两个是我外甥女。”石妈笑呵呵的指着薇薇蓉蓉姐妹俩说到。“先照一张合照,再给每个孩子单独照一张。”
“要照黑白照还是彩照”
“黑白照就行。”这个年代彩照对于一般人家里来说,花费还是太高。
“就站在那边吧!”老头拿起一台海鸥牌的机械单反相机。指了指白色的背景幕布挂着的地方。
&
第十四章 生日
成为三岁小孩,对于石瑾现阶段的人生来说并没有什么变化。不过意义却有些不同了。
石瑾最后还是被石妈劝服,照了一张单人照。
难得出来一趟,石妈一群人最后还是多照了几张照片。
照片的冲洗比较费时间,三天后才照片才能冲洗出来。立等可取还太遥远,邮寄和自取,石妈终还是选择了自取。毕竟离家没有多远,不带孩子的话,骑上自行车一个来回也花不了多少时间。
照完照片,时间还比较早,回村的班车要等到快中午才会过来。石妈只能带着几个小孩子在街边等着过路去省城和市里的长途班车。顺便去了镇上的供销社里逛了逛,准备买的东西给几个孩子,算是给石瑾过生日庆祝了。
小镇的街道上也没什么值得逛的,整个街道最繁华的地方除了那家照相馆,就是两家餐馆和一个卖衣服和杂货的店和算是私营的,其他的全是一些诸如粮店,邮局,信用合作社跟新华书店之类的政府职能部门。
卖衣服的地方卖的也是些解放鞋,秋衣秋裤之类的。镇上的供销社里算是东西比较多的了,有些新自行车摆在门口,石瑾跟着石妈进了里头,和村里的供销社一样,因为长时间放置了大量煤油的缘故,挥发之后粘在地板墙壁上的煤油和灰尘混合,整个供销社都染上了一股墨色,紧邻着供销社的新华书店也不能幸免。
供销社里的东西在石瑾看来当然是少得可怜,不过对不起街边卖杂货的以及村里的供销社来说,真的是要好了不少。
一条长长的玻璃柜台,比石瑾要高出一大截,中间被一个横版拦着的通道截断。柜台后面就是沿墙立着的一圈展示柜。
供销社大厅的其他空余位置摆了几个大油桶,还有一些平板玻璃和农具。
这里头能吸引小孩的大概也就只有糖果了,因为过生日,石妈这次三个小丫头一人买了一个很好看的橘子软糖包。
用透明塑料纸把八瓣橘瓣状,沾满了细砂糖的软糖包裹成一个橘子的模样,再扎一根细红绸。这种软糖算是这个年代里很高档的糖果了。
买好了给小孩子的东西,石妈就去了卖布匹的柜台边开始挑选中意的布,快要到冬天了,不少人家里也要准备订做一些过年时穿的新衣服了。
石妈姑且也算是个裁缝,买布自然不会像普通人家里那样一米一米的扯布。石妈都是很豪气的整匹整匹的在买。这个时候买布也不需要布。
镇上供销社的售货员在卖东西的时候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也喜欢在卖东西的时候稍微加点价,像布匹这种整匹运过来再零碎的卖出去的东西,能落的差价就更多了,所以石妈整匹的买布,和售货员砍一砍,还能讲下一些价钱来。
买完东西,石妈抱着石瑜就拎着好几匹布,带着三个小丫头重新回到三岔路口等车。石瑾粗略的估算了一下,石妈从早上到现在,已近花出去了一百多快,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全国的人均工资每月还不到一百块,在这个镇上,民办教师的工资才三四十,就算是有编制的教师,也就五六十一个月。
在路边等了没多大一会儿,就来了一趟去市区的班车,石妈又领着一群小孩子坐了上去,有座。
虽然石妈带了一堆东西,还有好几个小孩,不过售票员已近习以为常。
没办法,去市区的人多,可是车更多,除去公营性质的班车,还有不少私营性质的半黑车,以及跑省城的班车因为同路,还会抢走一部分属于他们的客源。
&
第十五章 服装设计图
石瑾的话确实很让石妈有点心动,这一窝小鸡一只都没挂,完好无损的长到这么大实在是出乎了石妈的意料。但是卖东西太麻烦了,石妈觉得这会儿自己每个月能有近百块的收入,花时间精力去卖十几只鸡有些不划算。
最终石妈还是没有听从石瑾的怂恿卖掉那十几只鸡,而是准备时不时的杀上一只省点买猪肉的钱,其余的都留着过年,最多也只打算明年开春了再多孵出一窝小鸡,留着石瑜周岁的时候用在村宴上。
石妈不愿意卖掉那些鸡,石瑾也不强求,蚕蛹已近不多了,拿来留着喂四眼更好。
四眼这一个多月里被石瑾控制着已经习惯了不随便吃地上的东西。
想着要画几张服装设计图给杂志投稿,石瑾特地花了一个多星期去做铺垫,连续一个星期,每天在石妈教薇薇学拼音算数的时候,石瑾坐在旁边装作认真的样子翻看那套时装杂志。
然后还时不时的拿笔在身旁的笔记本上胡乱画着一些潦草的设计草图。
石瑾估计火候差不多了,才画了几套后世印象较为深刻的款式拼凑出来的设计图,不再是之前那种很随意的草图。
有迥异与此时风格的男士修身正装设计,还有几张风格各异的女装设计,也与这时候棱角分明的女装设计有很大的不同。至于童装,石瑾很干脆的抄袭了后世的英伦校园风。
六套设计图画好。石瑾摸到正在做衣服的石妈跟前,酝酿了一下情绪,组织了一下语言,摆出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对石妈开口道:
“妈,你看,我画了好多衣服,比杂志上的要好看多了。”说完,踮起脚把自己手里的几张图努力的伸到石妈眼前晃了晃。石瑾真的很卖力的在演。
“哦!是吗拿来我看看。”石妈视线被遮住,只好停下手里的工作,配合石瑾的演出。
“嗯!画得真好……这些都是你画的”石妈前半句的敷衍语气十足,然而翻看两下就发现这些图不可能是女儿照着杂志描出来的。
整体风格上的差别,石妈就算不是服装设计出身但是做了这么久的衣服,看了那么多本杂志。也能知道这几张图完全是自己没接触过的风格了。
这几张图给石妈的第一印象就是怪异,可是仔细一看又说不上丑,越看的话会越发觉得如果穿在身上应该会很漂亮了。至于女儿回答自己问题时自己都没注意到。
看到石妈不说话,脸上表情凝重,眼神有些飘忽,石瑾心里也直打鼓,不知道是自己的图太过了,还是自己表演的太过了,或者是自己的表现太过了。
石妈看完了几张图纸,才想起来这是自己三岁生日过去没几天的小女儿画出来的东西,不免有些疑惑这个小女儿脑子到底怎么长的,服装设计图这种东西看着简单,但要说一个三岁小孩都会画,那也太瞧不起那些服装设计师了。
石妈虽然不知道什么浮夸风格,可是也觉得自己小女儿画出来的衣服如果做出成品的话,会比杂志上的那些穿着更舒服,更适合穿出门。
石妈盯着石瑾,重新认真的问了一遍:“这些都是你画的”
“嗯!是不是很好看啊!”
石瑾看到石妈的视线重新落到自己身上,只好继续表演,演戏要演全套。
听到女儿确认,石妈叹了一口气,不断的在心里默念,这个妖孽是我亲生的。
石瑾自然不会知道石妈心里在想什么,只是石妈不配合,石瑾有点演不下去了。
“妈,我画的衣服是不是比杂志上的要好看”
“嗯!很好看!”石妈突然突然觉得心累。
“那你把它拿去投稿吧!”
石妈的语气太敷衍,就差挥手赶开石瑾了。于是石瑾连之前准备迂回引导石妈拿自己画的设计图去投稿的打算完全放弃了。破罐子破摔,反正我是你女儿,你还能因为我有点不正常把我给卖了不
第十六章 做饭
石瑾没有用木材烧火做过饭了,在工作地独居的家里,石瑾用的是电磁炉,电饭煲,电烤箱,电饼档,所有的炊具都是电器。
用柴火做饭,要难上不少,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总不能指望四岁多的表姐薇薇和还没自己大的蓉蓉吧!
灶台石瑾没法用,身高够不着。只能在火塘里做饭。
火塘里煮米饭用的是尖底锅,火塘上方的屋顶上吊着一个可以伸缩调节的挂钩,把锅挂上去后在火塘里生火。
这种锅煮饭还有一点比较麻烦的是工序繁多,先把锅内加足够的水烧开,再加入米,煮上一段时间。等到米饭熟过芯,再倒掉多余的水分继续煮到米饭香气透出,然后煨在火塘旁边,一边炒菜一边把锅底的米饭煨得焦黄。
本地稻米都是不同于东北那边的粳米的籼米,口感比较粗糙,用这种方法煮出来的米饭会软烂一些,锅底上的锅巴更是香脆无比。
用这种锅煮饭对于石瑾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倒米汤的时候锅太重,而且锅的铁质提手很烫。拿了湿抹布包着把手费力的倒出米汤,饭算是煮好了一半。
村里人认为米汤很养人,不过这玩意差不多天天都有,喝起来味道寡淡,一般都是掺了白糖喝,所以大多数时候米汤只能沦落到拿来喂猪。
对于米汤养人的说法石瑾只能表示呵呵,淀粉汤加白糖,能养人才真是见鬼了。只能把人养胖。不过这会儿肚饿,那米汤垫巴还是可以的。
米汤留了三碗,拌好白糖,留着晾凉。石瑾开始洗菜。
家里的菜不多,石瑾只能选了大白菜和菜苔,准备清炒。中午留下的鸡汤再热一下就行。红豆角石瑾嫌弃都来不及,当然不会去做。
洗干净摘好菜,把倒了米汤煮了有一会儿的米饭搁到一边,石瑾开始炒菜。
炒菜在石瑾看来是最简单的了,油烧热,加入要炒的菜,持续翻炒,待到熟透,加盐调味,再把盐炒融化炒匀。这么简单的操作石瑾很奇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做不好。
当然石瑾在这里得一边炒菜一边添柴,还要约束两位表姐妹不能去碰火。虽然过程有些手忙脚乱,但是两盘清炒时蔬还是顺利做好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