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楚烈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离火剑心

    项燕猝不及防之下,带领全军进城,此刻中了埋伏,被围困在城中,数次冲击城门,都被挡了回来,城墙上身穿紫色军装之人有数万之众,比之项燕军人数还多。而且城中早已没有了平民百姓,全部是空的,没有一粒粮食,甚至于水井都已经被填住了。

    项燕带兵数次冲锋,都没能冲出城去,费城整个城市现在就是个坑,就是冲着这数万大军来的,这根本就是齐人的陷阱,说是齐人。是因为紫色军服,这是齐人的军服颜色。(各**服的颜色:魏国:红色、韩国:绿色、赵国:七分红色三分蓝色、齐国:姜齐:红色;田齐时代:紫色、楚国:旗有五色而服饰皆杂;战国时期:土黄色、燕国:蓝色、秦国:黑)

    项燕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仔细思考,齐人在这个时间出现在这里完全正常,是自己大意了,明明收到了军报,二十多日之前齐人就屯兵阳关,自己却没有加以防范。

    而且按王上所说,伐鲁之战最多用时一个月,再久齐人就会插手,而今一个月马上就到了,自己身处这齐鲁边境的费城竟然不加防范。

    主动进了这埋伏圈中,中了齐人瓮中捉鳖之计啊!如今五万大军被困于此,情报都送不出去,军中粮草早晚会耗尽的。

    对了粮草,运粮队伍应该能够发现大军被困,但是齐人早有准备,应该不会轻易让运粮队逃脱。

    运粮队只要看到狼烟,必然会警觉,到时候应该就能传讯出去了,算算时间,运粮队明日午时应该就能到达费城附近。

    再加上传递消息,陛下引兵来援,估计最快也需要十日左右,军中粮草省着点用,勉强能坚持一个月,也幸亏是之前攻打兰陵城时死了不少人,再加上今天接连几次突围,死伤不少,减员严重,七万大军只剩下不足五万了,粮草才能坚持一个月。

    只是粮草虽然还能坚持,但是齐人如果想要围歼我军,要坚守十日,等到王上援军,怕是很难了,城中无险可守,城墙上都是齐军,可以说楚军被困在城中,就是一块肥肉,毫无还手之力。

    城头上有齐军箭雨压制,楚军很是被动,齐人现在没有大规模进攻,只怕是想要减少伤亡,等到我军粮草将尽,军心涣散之时,再发动进攻,必可一战而下。

    时间一点点流逝,项燕眼见无法冲出城去,只能在城中构建防御工事利用一些民居和街道布置防御。

    转眼就到了第二天中午时分,夜里,项燕甚至亲自带兵突围了一次,但是仍旧没有成功反而死伤惨重。

    “传本将令,放狼烟!”

    眼看午时将至,项燕命令军士在城中收集柴草点燃狼烟,以便引起运粮队的注意。

    只是项燕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为了能把消息传递出去想办法时,几匹骏马已经奔驰在前往曲阜的路上了。

    这几人正是锦衣卫的人,熊元数月之前就打算伐鲁,如何能不做准备,锦衣卫的情报人员早就已经在鲁国各大小城市中了。

    至于费城为齐人所占的事,实在是太突然了,项燕进城之前,整个费城被全面封锁了,锦衣卫接到情报,根本无法传递出去,以至于还没来的及向项燕传递消息,项燕就已经进城了。

    因此无奈之下,只得将情报传




第七十二章 阳关之会
    “楚王心忧两国百姓,寡人甚是佩服,如此美事寡人焉能让楚王独占鳌头,阳关相会之事寡人允了,不日寡人就会动身,前往阳关,上官大夫且回禀楚王,十日之后阳关相会。”

    齐王建,眼见上官鲤说的明白,也就不再迟疑,顺水推舟就答应了下来。

    上官鲤在得到齐王建的承诺后,不再耽误,直接起身告退,当天就踏上了返回曲阜的路。

    十日之后,齐国阳关之下,一个高大的九层石台矗立在这里,石台上是几张分列两侧的案牍。

    石台下则是数万人马,这数万大军明显分成两个势力,一边是齐军的紫色军服,另一边是楚军的黄色军服。

    正在此时两军阵中,各自让出一条道来,从这两条道上,各自驶出一辆六马拉的马车,六马拉车表明双方都是以天子身份出现的。(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不多久两辆马车都停在了高台的台阶下,从车上走下两位头戴九旒冕冠,身披王袍的人。

    一人面白无须,看起来还是一副青年的样子,此人正是刚刚十八岁的齐王建,另一边则是一位上唇已经留起了胡须的成年人,正是已经二十八岁的熊元。

    随后熊元看了齐王建两眼,率先开口。

    “自古英雄出少年,齐王果然少年有为,英武不凡,不负田齐历代君王英明,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啊!”

    “楚王谬赞了,楚王才是真英雄啊!登基一年,平定公子昴之乱,西拒强秦,东伐邹倪鲁,更是一举灭邹倪鲁三国,真乃雄才大略之主!楚国历代先王都可以瞑目了!”

    这在正常人看起来是互相吹捧的话,其中却含沙射影,隐隐间透漏着双方的锋芒。

    仔细品来,熊元一直在强调齐王年幼,明面上看来是在夸奖齐王少年有为,实际上是在说你齐王在寡人面前就是个小屁孩,寡人年长,你要礼敬寡人。

    除此以外,更是揭短都知道齐国本是太公望的封地,齐王本应姓姜,如今熊元口口声声田齐,隐约间在骂田氏得国不正。

    而齐王明显也听出了弦外之音,含沙射影的说熊元自登基到现在东征西讨,一年来就没闲着,穷兵黩武。

    同时也在讽刺楚国被秦人占领了郢都,历代先王的尸骨都被刨了出来,暴尸荒野。

    两人听了对方的话,相视一笑,手牵手一起走向了高台之上,两人身后分别跟着邓陵青和后胜以及一些侍者。

    没有错,熊元身后跟着的就是邓陵青,十天时间从陈郢召来大臣已经来不及了,刚好邓陵青能文能武,又在鲁国处理锦衣卫的问题,距离较近能够赶来,熊元就将他带来了,为的就是不至于在臣子上,输下一筹。

    要知道春秋以来君王相会,不仅是君主间的斗智斗勇,更是臣子间的斗智斗勇,甚至于臣子间的争斗直接关系到双方君主谈判的成败。

    齐王建身边跟着的是后胜,后胜是齐王建的舅父,君太后的弟弟,如今是齐国的上大夫。

    自从田单入赵以后,后胜就是齐国除了齐王建和君太后以外,最有权势的人,但是在熊元心中,这后胜的名声并不好,主要是历史上,后胜在君太后去世后,担任齐国丞相,在秦国攻灭其他五国的过程中,收受秦国贿赂,不仅不去救援五国,更是不修军备。



第七十三章 盟约
    熊元并不知道齐王建的想法,但是这次会盟确实改变了齐王建,也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经过一个多时辰的双方会谈,楚王元与齐王建达成了协议,齐国放出被围困在费城中的五万楚军,楚国将鲁国的费城让与齐国,双方以阳关、费城为界,自此以后永结兄弟之好,和睦相处。

    商谈完毕,双方要拟定盟约,这就是邓陵青和后胜的事情了,而熊元和齐王建难得的语气开始缓和起来,拉起了家常。

    大楚祝融氏后裔楚王元与大齐舜帝后裔齐王建二主商议消弭兵灾,结立盟约,永无沦替。

    先祖俱以证知,祝融氏后裔楚王元与舜帝后裔齐王建二王,濬哲鸿被,晓今永之屯亨,矜愍之情,恩覆其无内外,商议叶同,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喜,再续兄弟之情,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好矣。今齐楚二国所守见管费城及阳关,以东悉为齐王国疆,已西尽是楚王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猜阻捉生,问事讫,给以衣粮放归。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

    然兄弟相好之义善谊,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往一来,悉遵曩昔旧路。齐楚两邦,须合兄弟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於万代,称美之声遍於日月所照矣。齐人于齐国受安,楚人于楚国受乐,兹乃合其大业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

    如此盟约,各自契陈,刑牲为盟,设此大约。倘不依此誓,齐楚君臣任何一方先为祸也,仍须仇报,及为阴谋者,不在破盟之限。

    熊元没有回曲阜而是直接奔着费城而去,路上看着这篇双方订立的盟约,熊元对同样坐在战车上的邓陵青略带自嘲的说道。

    “说是永无沦替,永久不得移易,不知道能维持几年啊!”

    “王上!能维持多久都是好的,于齐楚两国百姓而言,能够多维持一天都是好的!”

    “邓陵大夫所言极是!宁为盛世犬,不为乱世人啊!”

    而此时,齐王建和后胜也正走在返回临淄的路上。

    “王上!刚才在阳关之下,阳关城中有我齐国十万大军在,为何不趁机拿了楚王元,胁迫楚国割地啊!”

    “舅父!寡人是真的为了消弭战乱而来,我齐国若想复兴需要时间来消弭伤口,不能再轻启战端,再说楚国自武关相会,楚怀王被秦王稷扣押以后,对这种会盟之事,肯定早有防备,一旦事败,两国必然兵祸连年。”

    “王上果然长大了,后胜深感欣慰!”

    后胜虽然嘴上这么说,可是心里却不是这么想的,齐王建慢慢长大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作为外戚的权利必然会被不断削弱。

    尤其是自己的姐姐君太后百年以后,自己的日子怕是更不好过,今后要小心应对自己这位外甥了。

    正在后胜心中暗暗捉摸时,齐王建的声音再次传来。

    “舅父!楚王元虽然穷兵黩武,但是确实是位雄才大略之主,寡人意要不要与楚王元联姻!”

    “王上想法虽好,但是无论是楚还是齐都没有未出嫁的适龄女公子,此事怕是不可行!”

    “舅父,双方联姻要的只是一个名分,在名义上约为亲戚,牵制对方不能轻启战端,至于女公子也好办,让母后认个女儿就是了!”

    &nb



第七十四章 迁都巨阳
    如今最大的变数就是屈景昭三大公族,他们三族手下有十万私兵,这也是熊元迁都巨阳的一个原因。

    一旦三族站在封君贵族的那一边,封君贵族手下的私军汇合在一起,再加上屈景昭三族的势力,在兵力上能达到三十万,比熊元现在掌握的实力还要稍微强一些。

    这样一来封君贵族们起兵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毕竟熊元没把握能够完胜封君贵族,这个时候巨阳城高大的城墙就用的上了。

    这也是熊元留下五万正军交给荀况,让他控制住陈郢城中的屈景昭三族势力以及在陈郢的封君贵族的原因。

    尽管如此熊元也不能保证屈景昭三族一定支持他,毕竟三族势力庞大,不止是陈郢城,各地都有三族势力,而且根深蒂固,盘综错节。

    至于荀况,熊元所带领的申息之师比其他军队晚出发了一个月,正是熊元和荀况在安排这件事。

    思及荀况刚到陈郢时,熊元特意乔装打扮,带着赵施一起前去相会,当天熊元与荀况探讨了两个时辰。

    荀况学识渊博,熊元与其讨论甚为钦佩,熊元也凭着超前两千多年的见识,成功的折服了荀况。

    熊元向荀况请教治国之道,改革之法。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向熊元推荐了他的这一观点,这一观点讲求礼法并举、王霸统一。

    荀况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只是法的特点表现为通过赏罚来维护等级秩序。

    同时也认为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只**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他把“法治”称为“暴察之威”,“礼治”称作“道德之威”。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而不能成“王”。

    如果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致士》)。

    荀况以为,礼义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自然为善。

    这和两千多年后重视道德和法律共同约束人性的理念是相通的,熊元很是认同这种观点。

    当即熊元就和荀况达成了共识,随后熊元也述说了自己对封君贵族的掌控力过低,封君贵族势力庞大,盘根错节,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实行这种治国理念,同时也将自己的计划说给了荀况。

    荀况初入楚就受到这样的信任和礼遇,思及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游学各国均不被重视,即使自己母国赵国也没有如此礼遇,当下就重新燃起了要一展抱负,治国平天下的决心。

    而熊元果断的将陈郢的事交给了荀况,熊元虽然交给了荀况,但是并不是很放心,毕竟荀况虽然学识渊博,但是政治斗争的经验太少了,只是在齐国当过稷下学宫的祭酒。

    所以又用了一个月时间做了各种安排,这才带着申息之师出征伐鲁,而此时的陈郢已经全面戒严了。

    荀况的五万大军负责城墙和城门,城内则是锦衣卫在管制,整个陈郢城全都安静了下来。

    王上迁都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各家各户,而且下了命令公卿贵族,三日内全部随军出发前往巨阳。

    此时司马景阳



第七十五章 东郢城
    当然这是建立在三族不知道熊元的长远打算,在他们看来熊元是要收回楚王的权利,加强楚国朝堂对地方的掌控,而朝中主要官吏都是屈景昭三族之人,这么做对他们并没有什么损害,甚至还能加强权柄。

    至于三族之中的封君,那更不是问题,如果能掌握更大的权柄,封君的那点收入他们根本不放在眼里,三族的数万私兵,其实主要是靠众多的三族官员养起来的,单靠封地的收入不会比其它封君强多少!

    而且目前熊元对于三大公族也确实离不开,楚国朝中超过八成的官员是出自三大公族的。

    熊元只有培养出足够多的人才,才会逐步削弱三大公族的权柄,现在不仅不会主动和三大公族起冲突,甚至还会主动拉拢。

    因此三大公族未必会和封君贵族们走在一起,这也是熊元敢在这个时候动手的原因。

    熊元之所以在没有万全把握的时候就选择动手,是因为思来想去,觉得此时不动手,以后怕是更费劲了。

    熊元必须在长平之战结束前,将国内的封君问题解决了,并且稳定下来,否则长平之战一旦结束,无论秦赵两国谁胜谁负,应该都会实力大减。

    这样一来,魏齐两国在秦赵方向的边境上,就会压力大减,一旦楚国国内发生动荡,这两国趁火打劫是绝对可能发生的。

    就是现在,由于秦赵两强对峙,楚魏齐三国才能喘口气,趁机出来打打陶鲁,甚至还来了次齐楚阳关会盟。

    转眼就是半个月过去了,虽然熊元行军速度不快,走走停停,尤其是在新郯汇合了荀况所带领的五万大军后,行军速度更是大减。

    荀况虽然带了五万正军,但是同时还有陈郢城中的朝臣及其家眷、私属还有众多的财物书籍,合在一起这支队伍光是马车就有数万驾,庞大至极
1...1617181920...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