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烈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离火剑心
当即熊元就给各路兵马传了王谕。
“令蒙骜领羽林军三万伐平舆,伍伯、项燕、上官鲤等几人带本部人马就近抓捕逃亡封君并平乱!”
熊元的想法是美好的,可是此时的楚国实在是国库空虚,再加上春耕刚过,哪来的钱粮打仗!
无奈之下熊元想到了战争财,自己的军队现在逐步更换新装备,三十多万大军的老装备,虽然卖给了赵国一部分可是还剩下将近二十万套装备啊,可以用来换粮食!
只是这换粮食也是有讲究的,赵国不要想了,已经自顾不暇,肯定没余粮了!
秦国本就强大,不能卖兵器给他们,如此算来能够卖的也就是魏国、齐国、韩国、燕国、这四国了!
魏国正在给楚国找麻烦,也不能卖,排除在外,这样算来只剩下韩国、齐国、燕国、这三国了。
只是这三国中韩国地域狭小粮食产量有限,燕国气候恶劣,同样不会有太多粮食。
齐国到是富庶,可是紧挨着楚国,一旦强大起来,楚国就是最倒霉的。
思来想去,只能先去
第八十九章 学宫设想
毕竟此时战乱频繁,时局多变,要因时因事而异。
如果此时楚国能够占领南阳地以及鄢郢之地,那么楚国就能扩地数千里,添人口数百万,绝对不怕齐国多上二十万兵卒,当然如果魏国占领了河西等地,一举达到当年吊打天下诸侯的全胜时期,应该也不惧怕齐国。
其实说白了,就是各国如果都能够回到全盛时期,那么说话办事都会硬气许多,对于周边各国应该都不会轻易妥协,如此整个天下只怕会更乱。
说到底还是时局多变,干任何事情,都需要多方斟酌,稍有不慎,则会祸及自身,引起颠覆社稷之祸。
此次五家封君出逃叛乱,给熊元提了醒,这些封君虽然被囚禁在的东郢城中,但是一旦有机会,这些人一定会跳出来搞风搞雨。
眼看着长平之战已经打了一年多了,如果自己吃吃稳定不下来楚国,那之前借机收复郢都的打算就是空中楼阁。
而要想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这些封君的封地设置官吏,逐步改变这些封地的百姓的思想,改变他们以封君的命令至上的理念,让这些封君封地的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子民,而是楚国的子民。
只有这样,这些封君即使逃回了封地,也休想再有什么作为,而要实行这一制度,熊元心里已经逐渐有了眉目。
此时,熊元要是直接派遣官吏去封君那已经被分割的封地,暂时来说还不行,原因有两点,其一,如果此时急着接管这些封地,只怕会将原本因封地分割而离心离德的兄弟们,再次逼到一起。
其二,此时太昊学宫培养的这批学生,大部分也还没到可堪一用的时候,需要再过个一年半载才能下派地方任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勉强能用。
因此熊元想到的就是刺史制度,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但是熊元并不打算学习汉朝那样,全国只设立十三个刺史,熊元打算多设置一些。
说白了,熊元所设置的刺史,只是名义上的刺史,以后也许会执行刺史的任务,但是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宣扬王威。
同时多设立刺史,每一个刺史监察的地方就小很多,这样也能避免以后刺史在像历史上一样做大,进而割据地方。
熊元之所以此时想到刺史制度,是因为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中央集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最终形成了州牧这种集军政于一身的封疆大吏
第九十章 督察院
熊元就会在武汉、曲阜、寿春、姑苏等等楚国的重要城市建立学宫,让这些人去讲学,等到民间读书人无论是人数还是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熊元就会出台人才选拔制度,进而改变贵族世代垄断官职的状态,令尸位素餐、贪污**等等现象逐渐减少,逐步增强楚国的国力。
熊元并没有打算像后世封建王朝统治者一样,为了维护统治而进行愚民教育的想法,熊元觉得,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繁荣,而后世却在也没有出现这样百家齐放的盛世,和后世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禁锢直接相关。
所以历史上才出现了,五胡乱华、两宋孱弱、满清入关以及百年耻辱这样的惨剧,虽然维护了一时的统治可是从长远看却让华夏民族伤痕累累。
这一次,新设立刺史,熊元并不打算暗中进行,而是大张旗鼓,算是对楚国贵族的一次试探。
但是既然是试探,熊元就需要有人出来顶住压力,这一次熊元想到的人就是李斯,李斯确实厉害,在放在寿春作为一县之尹太浪费了。
于是当即就招了李斯来东郢城,随后连夜进宫,并和熊元彻夜长谈,第二天一早王谕就传了出来。
“先祖祝融在上,今楚王元谕:自寡人登基始,征战不休,封君之属,本为国之栋梁,却屡次叛乱。以致民不聊生,战火纷飞,寡人深觉,封君之祸,处置不当,霍乱大楚,覆亡之祸,已在当下,故寡人欲设立刺史,代寡人监察天下,宣扬王威,刺史所见所闻皆会传入寡人之耳,今特赐刺史风言奏事无罪,寿春尹李斯,置地有功,调任东郢,加封左都御史,位同左徒,开督察院治事,督察院以左都御史为首,专司监察。”
熊元的王谕刚刚出了王宫,东郢城中的大小官吏,就已经接到了消息,这对本就因为封君出逃事而激流暗涌的东郢城来说,无异于在这潭本就不平静的水中投入了一颗大石头。
一石激起千重浪,不多久,东郢城中除了熊元以外,势力最大的两位重臣司马景阳和令尹屈考的府上,就已经汇聚了十数位大臣。
“屈公,我等以为,王上设置督察院,并设左都御史,怕是不仅仅为封君之事,只怕是冲着。。。”
后面的话还没有说就被屈考打断。
“尔等多虑了,最起码目前王上肯定是冲着接连造反的封君去的,依我看,监察是假,宣扬王威,将封君之地的百姓收归王上管理是真,而且,若是监察,以锦衣卫之厉害,可有出其右者,王上不会画蛇添足,诸位但请放心,自现在起收拾干净手脚,屈谋保诸位无虞。况且此时我楚国缺粮,已经岌岌可危,诸君不可再节外生枝,否则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否则这一身权势富贵因楚国在而在,也会因楚国失而失。”
屈考此时虽是令尹,但是却被景昭两家联手压制,屈家本就在三族中势力最弱,此时面对景昭两家的压制,不得不把自己绑在熊元的战车上,借熊元之力来对抗景昭两家。
因此屈考言语之间都在帮熊元解释,屈考自己都没发现,自己此时所讲所说已经逐渐从一位公族族长,转变成了一位楚国大臣。
这也是令尹之位的魔力所在,令尹已经是楚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坐在这个位子,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地位,就要保住楚国,因此不管是前任令尹州候,还是现在的屈考都很有意思。
州候身为最强大的封君之一,在熊元削弱封君的这次行动中站在了熊元这边,现在的屈考,之前就为了令尹之位和景昭两家反目,现在话里话外也是处处为楚国稳定考虑。
好言安抚了来自己府上的大臣,直到所有人都走了以后,屈考
第九十一章 督察院考核
景阳和屈考两人就这样打着太极,向着熊元的书房而去。
“鄙臣参见王上!”
“免!”
“两位都是先王留下来的老臣,又身居要职,是我楚国的栋梁,是寡人的肱骨,以后这些俗礼就免了,寡人特赐两位见王不拜。”
熊元满是微笑的从座位上站起来,亲自扶起了正在行礼的景阳和屈考,同样是言语间很是关心的赐了两人见王不拜的殊荣。
“王上!鄙臣前来是听说王上设立督察院,监察天下,不知王上具体有何打算”
说话的是令尹屈考,旁边的景阳听到屈考的问题也不由得竖起了耳朵,想要听听熊元的具体打算。
“两位卿家!此事寡人已经交给左都御史李斯了,人员选定自然是由他来选。”
熊元本来是想把这麻烦事交给李斯去弄,反正那天夜里已经商议过了,就用考试选拔的办法来选人,而且有报名要求,需要身家清白,家中无人为官者,才有资格报名。
不过一想,这样一来,李斯这个刚刚入东郢没几天的左都御史,怕是会扛不住朝中大臣压力,因此熊元略一思考就说道。
“两位卿家都是寡人的肱股之臣,寡人相信两位都会为我楚国江山社稷着想,定不会阻拦此事,所以就说与两位听听。
熊元当然知道两人肯定也是反对的,熊元就是要说给他们听听,试试他们的态度!
左都御史李斯确实有意思,竟然想要通过出题考核的方式来选拔刺史,而且为了避免朝中官吏亲贵勾结刺史,所有报名人员需要身家清白,家中无人为官者方可报名。”
说到这里熊元观察者,下面的两位大臣的反应,两人都是明显的面色一变,不过都是在一瞬间就恢复了正常。
“王上此举大善,刺史与锦衣卫一明一暗,互相配合,定可查漏补缺,勿使有遗,同时震慑百官,威服天下!”
这是屈考说的,屈考的话直接再次让旁边站着的景阳面色大变,屈考话里的意思,可以说完全支持熊元设立督察院之事。
这直接让景阳联想到了很多,此举很明显,是要在以景阳和屈考为首的楚国朝堂两大势力之间,插入一把属于楚王的刀,到时候这把刀砍向谁,完全看楚王的意思了。
现在屈考想都不想直接支持楚王的决定,让景阳面色大变,是不是屈考已经暗中和楚王达成了协议,或者说这督察院的建立根本就是屈考背后支持的,李斯是屈考的人,督察院这把刀子是直接冲着自己来的。。。
几乎是在一瞬间,景阳脑海中闪过了无数的念头,等到回过神来,才发现屈考和熊元两人都在看着他,赶紧开口说道。
“王上!鄙臣以为此举是否矫枉过正,如群臣吏命皆受到督察院和锦衣卫的多方监察,定不敢在放手治理地方,如此一来,会否是群臣吏命皆不敢有所作为,于我楚国而言是福是祸尚未可知啊!”
景阳虽然是将军出身,但是到底是在朝堂中尔虞我诈数十年之人,一语中的,直接就说出了熊元设立严密监察制度的弊端。
“景卿无须多虑,寡人设立这刺史制度,不过是想要在封君之地宣扬王威,以根绝封君割据地方的根基,至于监察之事,以后再说!”
&n
第九十二章 赵国之谋
但是万万没想到,长沙君,竟然一战都没打,直接躲进了深山中,深山之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项燕大军施展不开,迟迟无法剿灭长沙君。
尤其是在听到其他几位反叛的封君先后被剿灭,只剩下这长沙君时,项燕更是焦躁不已,不由得开始担心自己的处境。
如果自己长时间的无法剿灭长沙君,那么自己虎贲军统领的位置估计就要没了,不仅如此,很可能还会被人趁机抓住机会说自己勾结封君,意图不轨等等。
但是长沙君躲在秦楚边境的深山,不远处就是秦国,在秦人的支持下,躲在深山里的长沙君吃的过的比驻扎在山外的虎贲军还要好。
项燕前去觅战,长沙君极端能忍,无论如何叫阵,就是不出来,偏偏此处又地势极端险要,数次强行攻山,都没能攻进去。
想到这个地势,项燕就头疼,这片山林,在秦楚边境,偏偏靠近秦国的那边相对地势缓和些,但是在楚国的这边险要异常。
如果能够进入秦国的边境,从那边进攻,应该早就打下来了,但是那样难免引起秦楚两国直接冲突,这么大的事项燕决定不了。
面对这种情况项燕想到的另一个办法就是放火烧山,但是这片山区可不小,一旦烧起来很难控制,稍有不慎会引起大麻烦,所以项燕也在犹豫。
想来想去,项燕往东郢城发了八百里加急,向熊元请王谕,让熊元来决定怎么办。
而到此时,五位封君之乱除了长沙君,已经基本平息,但是因为迁延日久,已经两个多月了,熊元已经不得不和齐国交换了五万套战甲装备,换来了些粮食。
长沙君之事,秦人的作为让熊元很是恼火,估摸着秦国在上党应该已经投入倾国之力,除了留下来镇守咸阳以及留守北方边境,抵御西戎和北狄守卫长城的军队外,应该没有可用之兵了。
所以熊元在看到项燕的八百里加急时,直接下了王谕,让项燕越过边境,迅速拿下长沙君。
根据熊元的估计,虽然楚国缺粮,不敢打仗,但是秦国更难熬,更不愿意此时和楚国打仗。
而且熊元觉得,今年秋收完毕,楚国就有足够多的双季稻良种,可以展开大规模推广了,等到明年夏季,双季稻就会大规模收获一次,到时粮草充足,就是熊元伐秦收复郢都之时。
而在此之前,一定不能让长平之战,提前结束,不过按照历史进程长平之战也能打到明年秋天。
现在自己已经帮了赵国不少了,应该会拖延的时间更长,因此此时专心整顿国内,积聚力量就好。
至于剿灭长沙君会侵犯到秦人的疆土问题,熊元估计秦国最多也就是派使臣前来谴责一翻,再要些好处,不会也不敢在此时和楚国开战。
赵国邯郸,赵王宫中,赵王丹、上卿蔺相如、上卿虞卿、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等人都在赵王宫大殿中。
“王上!上党之战已经一年有余,数十万大军每日耗费颇多,如此下去最多再撑一年,我赵国几代先王,数十年积累就要消耗一空了,而且如此下去就会粮草不济,而秦人虽补给线较远,但是据有巴蜀,以及原楚国的的鄢郢膏腴之地,地域广大,
第九十三章 赵括
赵王丹显然很清楚这里面的事,所以转头看向虞卿同时问道。
“虞卿以为如何”
“王上!鄙臣愿意使燕,只是这骑兵将领,鄙臣推荐北地一位年轻万夫长李牧!”
虞卿的话让平原君赵胜面色大变,这虞卿的意思很简单,我可以不顾危险前去出使燕国,只是这骑兵将领,将有平民派的人李牧来担当。
而平原君之所以面色大变也是因为这个,平民派的廉颇已经统御数十万大军,如果再让平民派举荐的李牧,统御赵国胡骑,那赵国八成以上的大军掌握在平民派手里,如果那样自己这些贵族派可是不好过。
不过随后平原君就笑了,因为这种情况不止自己不愿意看到,赵王丹肯定也不愿意看到,果然紧接着就听到赵王丹的声音传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