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齐橙
正如尚仁业说的,徐家湾村搬迁这件事,目前正是乐城乙烯工程的重中之重。这个徐家湾村正好处在设备货场到乙烯工程建设工地的咽喉地带,一条正在修建的临时公路必须从这个村庄所在的位置通过。因为乙烯设备中有很多是超宽超高的大型容器,对于道路的要求很高,为了修路的需要,这个村庄必须全部搬迁,这也是在三年前就已经定下的事情。
前几年,因为乙烯项目的缓建,拟定中的搬迁工作也就搁置下来了。如今乙烯项目重启,项目指挥部便向乐城市发了函,要求乐城市按照原有规划要求,尽快完成徐家湾村的搬迁,以保证乙烯工程得以顺利开展。前些天,来永嘉为这件事情又去找了尚仁业好几回,尚仁业在态度上显得很热情,但却一直哼哼哈哈地不肯给个准信。这一回,他居然亲自跑上门来谈徐家湾搬迁的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现象了。
在接到项目指挥部的公函之后,我们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的陈书记亲自做了指示,要求我们要全力以赴不打折扣地满足乙烯项目建设的需要,要人给人,要地给地,绝对不能讨价还价。刘市长亲自主持召开了市政府办公会议,讨论有关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和后勤服务方面的问题,落实了责任分工,并要求各个分管副市长签下军令状,保证各项工作不出任何一点纰漏
尚仁业侃侃而谈,话里话外透着一股全心全意为乙烯项目服务的意思。来永嘉也不是菜鸟,岂会被这几句官场套话所迷惑。他知道,尚仁业表现得越谦恭,后面将要提出的要求就会越嚣张。乐城乙烯是一个投资高达65亿元的特大型项目,在今天国内在建的重大项目中投资额是名列前茅的,乐城市如果不想从里面切上一刀,那才叫奇怪呢。来永嘉关心的只是乐城市的胃口有多大,项目指挥部已经给过他授权,如果只是小小的一刀,来永嘉是可以答应的。
尽管知道对方的用意,来永嘉也并未挑破,只是彬彬有礼地说道:感谢陈书记刘市长对我们大乙烯项目的关心,也感谢尚市长的辛劳。关于徐家湾搬迁的问题,目前还存在哪些困难,搬迁工作什么时候可以完成,还请尚市长不吝赐教。
我们市政府提出的要求是,一个月时间,必须全部完成搬迁。尚仁业应道。
是吗?那可就太好了!来永嘉脸上也露出了喜色。目前,乙烯工地还在进行前期的修整,施工和安装队伍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到位,设备运输是三个月以后的事情。按照指挥部原来的计划,徐家湾能够在两个月内完成搬迁就足以保证临时公路的修建以及后续的设备运输工作了,如果能够提前到一个月完成,那自然是更好了,夜长梦多这句话可不是没有道理的。
哈哈,来总,咱们都是一家人,你们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我今天过来,就是要和来总商议一下搬迁工作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有些环节是我们地方政府一时还难以解决的,可能需要来总提供一点小小的帮助。尚仁业笑容可掬地说道。
来了,来永嘉在心里暗暗地念道。他就知道尚仁业绝对不会是专程来给他报喜的,前面铺垫了这么多,目的就是为了这些细节问题。能够让尚仁业费这么多心机包装的细节,那就肯定不是细节了,需要项目指挥部这边提供的,也绝对不会只是一些小小的帮助。
尚市长说得对,咱们都是一家人,你们有什么困难,就直接说出来吧。只要是我们项目指挥部能够帮助协调的,我们绝无二话。来永嘉道。与尚仁业一样,他也是把话说得慷慨无比,好像有多么仗义一般。其实,谁都明白,这种保证根本就是空头支票,只要自己不想帮忙,尽可推说是能力有限,对方是无法拿这种承诺来说事的。
套用一句国际关系上的话,单位与单位之间,也同样不存在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尚仁业答应一个月之内完成徐家湾搬迁,不是因为他喜欢学雷锋,而是因为他想从乙烯项目中得到好处。同样,来永嘉答应得如此爽快,也是因为徐家湾还在对方的手里捏着,不给对方一些甜头,对方是不会痛痛快快办事的。
徐家湾村目前有324户农民,劳动力共有752人。这些劳动力中间,有30从事农业生产,30从事渔业和水上运输业,另外40是在几家乡镇企业里工作,而这几家乡镇企业,都在徐家湾村的搬迁范围之内。徐家湾村搬迁之后,原有的耕地也被征用,因为村庄的新址离长江岸边比较远,原有的渔业和水上运输业也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全村的700多劳动力都需要进行重新的安置,这是我们目前遇到的最主要的障碍。尚仁业说道。
来永嘉道:这个情况我了解,在我们和乐城市签的协议里面,就有对徐家湾以及其他征地拆迁群众的安置费用吧?有关安置问题,是已经谈好的事情啊。
尚仁业连连点头,道:是的是的,劳动力的安置问题,自然是由我们市政府来负责的。我想和来总谈的,也就是这件事。市政府已经决定,要利用乙烯项目的征地安置款,新建一家企业,用于解决拆迁农民的就业问题。
来永嘉道:这是一个好主意啊。农民向工人的转化是大势所趋,乐城市能够把拆迁失地的农民转化为工人,也算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了。不知道你们是打算建一家什么企业,如果是化工方面的企业,我们可以给你们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支持的。
尚仁业笑道:化工企业我们目前就不考虑了。乐城有你们这么一家大型乙烯厂,就已经足够了。我们打算搞一家电视机厂,从日本或者德国引进一条彩电生产线,一期的生产能力马马虎虎搞到年产50万台就可以了,二期再考虑搞到100万台以上。来总,你看这个想法怎么样?
电视机厂!
来永嘉闻听此言,脸上的表情别提有多精彩了。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建一个电视机厂来安置拆迁失地农民,你拿我当弱智啊!
这是来永嘉听到尚仁业的话之后,心里涌上来的第一个念头。
一家电视机厂投资几个亿,这绝对不是乙烯项目支付给乐城市的那点移民安置费用能够支撑得起的。电视机生产虽然在国际上也算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对于中国这样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来说,实实在在算得上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了。真想安置劳动力,花百分之一的钱,建一家服装厂,买几千台缝纫机,能够安置的工人比电视机厂还要多得多。
此外,电视机厂在哪个地方也都算是一等一的好企业,乐城市如果真的建了一家电视机厂,那些招工名额肯定是优先照顾领导干部家属的,哪轮得到徐家湾这些农民。用安置农民就业的名义来建电视机厂,你怎么不说为了存放读者来信而专门买十套房子呢?
乐城市的那点用心,来永嘉其实是看得一清二楚的。这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彩电的需求日益旺盛,而国内的生产能力却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不止是乐城市,全国有很多省市两级的政府都在蠢蠢欲动,想新建电视机厂。与此类似的,还有打算建洗衣机厂冰箱厂等等的,目前都已经不算是什么秘密了。
按照当前的管制体制,地方政府要新建一家电视机厂,是需要由国家经委来审批的,并非自己能够做主。乐城市酝酿这件事情估计也已经很长时间了,没准还曾经向国家经委打过报告,却没有获得批准。如今,他们看到乐城乙烯上马在即,而自己手头又有可以拿捏住乐城乙烯的事情,于是就动了这样一个歪心思,想用徐家湾搬迁相要挟,迫使乙烯项目指挥部替他们去国家经委游说,给他们弄到一纸同意建设电视机厂的批文。
果然是好大的胃口!
在想明白了尚仁业的意思之后,来永嘉也不禁在心里感慨起来。在以往,地方政府在这种大项目中间也都是要弄点好处的,但一般来说都不会太过分,也就是要几个招工名额,或者让项目方帮忙协调弄点紧俏物资之类。这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大搞建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地方政府的诉求也就生了变化。
以一个65亿元的项目作为筹码,让国家同意地方政府新建一家电视机厂,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盘算。国家经委的一纸批文,说难也难,但要说容易,也就非常容易,可以说是一点成本都没有。尚仁业一不要钱二不要物资,只是要一个批文,说到哪去都不算是敲诈勒索,甚至还可以标榜为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是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好市长。
可是,这是来永嘉能够答应的事情吗?
尚市长,电视机这个东西,和我们石油化工行业算是隔行如隔山啊,你跟我说这个,我实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来永嘉决定先装傻了,还是等着对方开价吧。
尚仁业也没掩饰,直截了当地说道:来总,这件事其实很简单,有关设备引进生产这方面的事情,我们都不会麻烦你们乐城石化。现在唯一有点障碍的,就是国家经委那边对于新建电视机厂管得非常严,我们的报告打了一年多,国家经委就是不批准,这不,我就上你这求援来了嘛。
来永嘉问道:经委那边不批准,有什么理由没有呢?
理由当然是有的。尚仁业道,他们说国内目前已经上马了四条彩电生产线,生产能力已经饱和了,我们再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那么,这个说法也没错啊。来永嘉道。
尚仁业道:什么没错,这分明就是经委的一些同志高高在上,不了解实际情况嘛。现在你走到商店里去看看,彩电哪能摆得住,只要有新货到店,不出十分钟就被抢得精光。这种情况还说是生产能力饱和,这不是脱离现实吗?
来永嘉皱了皱眉头,尚仁业说的还真不是假话,包括来永嘉自己家里,想买一台彩电也是托了不少人的关系才买到的,市场上的确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他不是搞轻工业的,不了解轻工业市场的规律,所以也无法反驳尚仁业的话,只能说道:
尚市长,你说的这个情况,我也不太懂。我想,国家经委的领导看到的东西应当比咱们下面的人更多吧,他们认为生产能力饱和了,应当有他们的道理。咱们国家是讲究全国一盘棋的,如果经委不能批准,那你们可以考虑搞点其他的产业。比如说,搞搞农副产品加工,也是很不错的,投资少,见效快,同样可以安置就业嘛。
农副产业加工搞,而且规模搞得也挺大的。尚仁业敷衍了一句,接着说道:来总,你不知道,建电视机厂是我们市委定下的规划,我们也要面向现代化嘛,不能总是搞点榨糖水果罐头之类的低级产业。现在我们全市的工作重心都集中在电视机厂的建设上,对了,就像你们项目指挥部的工作重点放在徐家湾搬迁上一样。我们理解你们的想法,全力以赴地帮助你们解决问题。你们是不是也可以体谅一下我们的困难,帮我们解决一下问题呢?
话说到这个程度,来永嘉知道自己是绕不过去了。尚仁业今天过来的目的就是要和项目指挥部做交易,指挥部帮他们弄到批文,乐城市则完成徐家湾的搬迁。如果来永嘉不能答应尚仁业的要求,那么徐家湾的搬迁估计就要一波三折,永远难以完成了。
尚市长,那你就说说吧,你们希望我们帮你们做什么。来永嘉说道。
很简单,替我们向国家呼吁一下,让国家经委批准我们的报告。尚仁业道。
来永嘉点点头,道:这件事,我可以向我们聂总汇报一下,看看是不是可以以我们乐城石化的名义向国家经委提一个建议。不过,尚市长也是知道的,我们只是石油总公司下属的一家企业,和经委之间还隔着一层关系,我们的要求,经委也不一定能够同意,这一点要请尚市长理解。
理解理解,完全理解。尚仁业答应得十分痛快,接着又说道:来总,你放心吧,只要咱们项目指挥部替我们向国家经委转达了要求,我们就非常感谢。徐家湾搬迁的事情,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去推进的,目前还有一部分群众的思想工作比较难做,我们正在加派干部去进行说服劝解,估计很快就会有结果了。
如果经委没有批准你们的报告,这部分群众的思想工作,恐怕就永远都做不好了吧?来永嘉在心里暗暗说道。尚仁业这话,其中的暗示意味再明显不过了。乐城乙烯是国家重点项目,乐城市政府没有胆子公开设绊子,但他们可以假借一部分群众的名义,把事情拖上一年半载,让石油总公司和国家经委都急得跳脚。65亿投资项目,晚一天投产损失的就是数百万元,这样的对赌,乐城市赌得起,国家是赌不起的。
把该说的事情说完,尚仁业又切换回了知心大婶的模式,一惊一乍地过问了一圈货场的生活服务情况,表示过几天会安排市商业局送一些肉蛋奶之类的副食品过来,以示慰问,又重复了先前说的要从市招待所拆一台空调来给来永嘉使用的承诺。来永嘉对前一项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对后一项则坚决地予以了拒绝。
宾主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结束了会谈,尚仁业上了自己的小轿车,扬长而去。来永嘉站在楼门前,看着小轿车消失在远方,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变成了一副严峻的神色。
这个姓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
李涛站在来永嘉的身边,愤愤不平地说道。刚才的会谈,他是全程参与了的,只是没资格插话而已。尚仁业的意思,李涛听得非常明白,也知道对方是开出了条件,自己这方如果不能满足这个条件,那么整个工程项目都要受到拖累了。
来总,咱们不能被他们要挟,我们应该把这件事汇报给国家经委,让国家经委出面教训他们。我就不信,一个小小的乐城市,敢和国家经委为难!
来永嘉脸上现出苦笑,说道:小李,你还年轻,这里面的事情你看不透。乐城市敢这样做,背后肯定有明州省撑腰。乐城要建一家电视机厂,对于明州省也是有好处的。乐城市是归明州省管的,国家经委也不可能绕过明州省,直接处理乐城市的官员。
再说,就算经委能够向明州省施加压力,迫使乐城市让步,以后呢?我们的乙烯项目落在乐城市境内,人家随便找个什么理由,都可以刁难我们。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件事情如果不能让乐城市满意,我们后面的麻烦还多得很呢。
这都算什么事啊!李涛委屈地叫嚷了起来。
第三百一十七章 谈判高手
意识到乐城市政府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诉求,来永嘉也就没敢掉以轻心。他马上驱车前往乐城市区,在项目指挥部的新楼里找到了总指挥聂建平,向他汇报了尚仁业提出的要求。
聂建平也不敢怠慢。他通过自己的关系,联系上了国家经委,打听有关乐城电视机厂立项的事情。经委那边给出的答复与尚仁业向来永嘉说过的一样,那就是国内目前已经有好几家电视机厂正在建设,本着全国一盘棋的要求,经委已经暂时冻结了新厂的申请,乐城电视机厂也在冻结之列。
有没有可能松动一下呢?聂建平向经委的官员求证道。
这是去年就已经定下的事情,不可能更改了。官员回答道。
可是,现在我们的乙烯项目就卡在这个环节上,如果不能答应乐城市的要求,他们就不配合我们的征地拆迁工作,整个项目的进展都要受到影响。
没办法,聂总,现在各地都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如果松动了你们这边,其他地方也要求松动,我们就没法控制了。
聂建平是一名副部级的企业领导,过去也是在部委里工作的,经委的官员不可能跟他打官腔。话说到这个程度,聂建平也就知道事情的确不可为了。细想起来也是如此,乐城市的活动能力不会亚于聂建平他们,乐城市活动了这么久都没有办成的事情,指望聂建平一个电话就办成,也未免太儿戏了。
无奈何,聂建平只能让来永嘉再去与尚仁业谈判,声明电视机厂的事情自己这方已经无能为力,请对方提出另外的条件。尚仁业却是一口咬定,说建设电视机厂是市委的决定,不容更改,希望项目指挥部继续努力,帮他们多想想办法。
与此同时,修建从货场到工地的临时公路的工程也受到了当地不明真相群众的干扰,位于徐家湾村附近的几个测量标志被人不小心弄到长江里去了。工程队的测量人员去补测时,又遭遇了村里几个二流子的勒索,三角架都被抢了,好不容易才在当地派出所的配合下讨要了回来。
简直就是流氓!聂建平在得到来永嘉汇报时,直接就拍了桌子,乐城市还是不是中国的城市,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耽误国家的重点建设,他们的领导还有一点党性没有!
唉,现在不是讲究一切向钱看吗?谁还讲什么大公无私。想当年,我们在东北开采油田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对我们多支持啊,那真是要什么给什么,从来不讲回报。这些年,人怎么都变成这样了
一名上了些年纪的工程副总指挥在旁边发着牢骚,语气中颇有一些九斤老太般的感慨。这几年不太时兴抓辫子扣帽子了,大家也都比较敢说话。从官员到普通百姓,遇到点什么不顺心的事情,都要抱怨一声想当年如何如何。殊不知这其实只是距离产生美而已,当年他们遇到的窝心事也不比现在更少。
来永嘉是个务实的人,他知道现在批评什么社会风气也是枉然。地方政府向国家争项目争资源可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可以说从建国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再往前推到战争年代,各支部队之间互相争装备争兵源的事情也同样不少,哪有什么真正的一盘棋思维。早些年,地方的自主权少,缺乏积极性,所以显得不太争抢,这些年地方自主权不断扩大,争项目也就成为常态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