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齐橙
冯啸辰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看了看包成明。
包成明面有窘色,讷讷地说道:金南商情去年赚了4万块钱,我还觉得挺多的,和其他几位一,实在是太可怜了
杨海帆道:也不能这样说,光靠卖信息能赚到4万,非常了不起了,包理事长真的挺有魄力的。不瞒包理事长说,你办的金南标准件商情,我们公司也是每期都要买呢。
自家人,还说什么买,以后我让人给杨总寄是了。包成明赶紧说道。
冯啸辰道:大家可别看不起这份商情,以后它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
冯处长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干的。包成明拍着胸脯保证道。
冯啸辰收回话头,继续说道:如果按照一般人的眼光,咱们这四项业务,都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尤其是陈姐的春天酒楼,目前是新岭最高档的酒楼,利润也非常丰厚。不过,相对于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的发展机会,我觉得咱们的步子还是迈得太小了。
听到这话,其他人还算是能够淡定,杜晓迪却是瞪大了眼睛,好生觉得不可思议。她想到春天酒楼在通原开了一家分店,还由冯啸辰作主,送给她家两成干股。春天酒楼的新岭店去年赚了120万的利润,如果通原分店有它20的利润,一年也是20多万,两成股份是4万元了,届时父母还不知道敢不敢拿呢。这样多的利润,冯啸辰居然还说步子迈得太小,这家伙的心得有多大啊。
看到杜晓迪的眼神,冯啸辰笑了一下,但没有解释,他转向众人,伸出一个手指头,说道:我提一个小目标,10年时间,也是1994年之前,我们所有的项目利润之和,要做到1个亿。
只听得杯子和盘碗一阵稀里哗啦的响声,这一回终于是大家一起惊了。一年一个亿的利润,还特喵是一个小目标,冯啸辰这口气也未免太大了。一个亿是什么概念,按一个机关工作人员一年800块钱的工资计算,这相当于十几万人的工资总和。换成硬币的话,恐怕足够砸死新岭市一半的人口了。
啸辰,你这个目标未免太大了一点?陈抒涵讷讷地开口了,这个时候,也只有她有资格提出质疑了。
这个目标很大吗?冯啸辰笑嘻嘻地反问道,陈姐,当初你在琴山路开春风饭馆的时候,想过一年能赚到120万的利润吗?
那哪敢想啊。陈抒涵回想起三年多前的情景,嘴角浮出一些笑意,说道:那时候我觉得一年能赚到2000块钱都很了不起了。
从2000块钱,到现在120万,差出了600倍。从120万增长到1个亿,也不过是100倍而已,你有什么不敢想象的呢?冯啸辰说道。
这陈抒涵有些傻了。她突然发现,冯啸辰说的很有道理,刚刚开始开饭馆的时候,她三个月赚了3000元,还不敢存在一个银行里,愣是存了五个存折。可一转眼,她拥有了这样一幢楼,年利润120万,光她自己的分红让她自己实实在在地成了一个十万元户。
她不敢太露富,但前前后后补贴给母亲和两个弟弟的钱也有四五万了。那两个弟媳妇,过去见了她眉毛不是眉毛鼻子不是鼻子的,一心想着让她早点嫁出去,省得在家里碍眼。而现在,她却成了家里最受欢迎的人,两个弟媳妇成天像供着祖宗一样地奉承她,巴不得这个大姑子一辈子不嫁人,呆在家里才是最好的。
呃好像自己有些走神了,这会不是在讨论冯啸辰的小目标的吗?
啸辰这样一说,我倒真觉得这个目标真有点希望呢。陈抒涵笑着说道,不是还有10年时间吗?我打算未来几年每年在外地开一家分店,浦江羊城,明州的金钦市,海东的建陆市,这些地方的消费能力新岭强得多,一年做到100万以的利润问题不大。这样算下来,到1994年的时间,酒楼这方面不敢多说,一年2000万的利润估计是能够做到的。
杨海帆也发话了:嗯,我也觉得这个目标还是较有可能达到的。辰宇公司这边,过去三年的利润差不多也是一年翻一番,未来10年算速度再慢一点,用10年时间做到3000万利润,也是有可能的。只不过不知道未来的竞争情况会怎么样,我们现在是占了一个先手优势,如果有其他企业和我们竞争,不好说了。
看到陈抒涵和杨海帆都表了态,姚伟强也不能沉默了,他想了想,说道:我这边的业务要扩展有点难度,轴承销售的利润不高,要扩大规模,要增加人手,成本提升得也很快。现在我们石阳这边卖轴承的商户越来越多,竞争太激烈了。我估计,10年时间增长10倍恐怕够呛,能够做到一年300万利润,我要感谢天了。
我这个商情,唉,更难了,都不好意思跟大家说了。包成明垂头丧气地说道。刚才大家晒利润的时候,他已经受了一轮打击,现在陈抒涵和杨海帆都报出了几千万的目标,包成明更没有信心了。他甚至隐隐有些后悔这次不该跟着姚伟强过来,他原本觉得自己与冯啸辰合作勉强也算是有资格,现在看来,人家根本不值得带他玩呢。
冯啸辰嘿嘿笑道:老姚,老包,你们可别妄自菲薄。我既然说要定一个目标,那么你们肯定不能再照着过去的模式做了,需要有一些新思维。这样,我先说我的考虑
大家再次安静下来,等着听冯啸辰的规划。
首先,我们需要把分散的力量集起来。我打算成立一家总公司,暂时叫辰宇实业公司,公司的股权由我持有85,陈姐占5,海帆占4,老姚和老包各占3
听到此处,几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抬起手,打算插话,但冯啸辰摆了摆手,示意大家稍安勿躁,自己则继续说了下去:
未来春天酒楼辰宇金属制品公司金南菲洛轴承金南商情这几家企业你们各位占有的股权,依然保留。我的股权则全部转到辰宇实业公司。也是说,各家企业的利润,你们可以根据你们在企业的股权分红,属于辰宇实业公司的这部分,你们还有权再进行一次分红。
这个没必要?姚伟强先发言了。他的话有些言不由衷,但还是要说出来的,冯啸辰的这个安排,相当于凭空又给他们送了一些利益。
按照去年的利润来说,金南轴承赚了80万,姚伟强可以分到三成,也是24万。但同时,几家企业归属冯啸辰本人的利润共有340万左右,姚伟强按3来分配,也能拿到10万元。
再如果按照冯啸辰的小目标,未来公司做到1亿的利润,3是足足300万,这可是姚伟强做梦都不敢想的一个大数字啊。
陈抒涵也说道:啸辰,我在春天酒楼占了四成的股份,本来是白得的,你那六成是属于你的,怎么能再分给我5呢?我看完全没有必要嘛。
包成明没有说话,他是觉得自己根本没资格说话。而最纠结的,莫过于杨海帆了。别人都是冯啸辰的合伙人,只有他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并没有在辰宇公司里占有股份。可以这样说,冯啸辰刚刚提出的方案,是第一次给他分配了股份。与其他人在各自的企业里占有三成或者四成股份相,杨海帆只在总公司占股,显然是较吃亏的。但换一个想法,冯啸辰不给他股份,他又有何话说呢?
本书来自:/38/38118/
第三百五十八章 调配资源
看到杨海帆欲言又止的样子,冯啸辰在心里笑了笑。与杨海帆合作了几年,他对于这位职业经理人的看法越来越好,已经打定主意要把他笼络住了。在总公司里给杨海帆留出4的股份,只是冯啸辰整个计划中的一部分。再往下,冯啸辰还有其他的安排,现在暂时还没法说出来。
其他几个合伙人,除了在冯啸辰刚刚提出来的辰宇实业公司中占有股份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各自还都有一份与实业公司合作的产业。杨海帆是唯一没有这种股份的,冯啸辰自然不会让他受委屈,只是操作方法上还需要再考虑。
杨海帆负责的辰宇金属制品公司是由菲洛公司和桐川县合资建立的,桐川县占了30的股权。冯啸辰当初这样做,实属无奈,因为那个时候不允许私人办企业,而中外合资企业又必须有中方的股份。要说起来,桐川县仅占有30股权,都已经算是打了政策的擦边球,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国家对于中外合资企业的要求是由中方控制,也就是至少占有51的股份。幸好这个要求只是一个潜规则,并未写入正式的法律文件,所以冯啸辰才能占有七成的股份。
这几年,随着辰宇公司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好,桐川县凭着三成股份拿到的分红一年也有几十万了,这还是因为冯啸辰要求公司要留下一半以上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辰宇公司现在已经成了桐川县的一棵摇钱树,连带着杨海帆在县里的地位都是与时俱增。
如今,国家的政策已经放开,私人办企业已经很普遍,冯啸辰也想过是不是要卸磨杀驴,通过某些运作,把桐川县的那部分股权抽掉。不过,当他把这个想法和晏乐琴冯立等人商量的时候,奶奶和父亲都表示了反对。他们的理由如出一辙,那就是既然公司能够赚钱,让家乡政府获得一些利润有何不可?这也算是报答家乡父老了。
用冯立的话说:你一个才20郎当岁的小年轻,一年能赚上百万,还不知足吗?给自己的老家留一点利润有什么不行的,以后人家记着你的名字,不比你自己家财万贯更好?
冯啸辰认真琢磨了一下,觉得奶奶和父亲的想法也是对的。天底下的钱是赚不完的,分给桐川县三成利润又有何妨?能够把家乡建设得好一点,让大家多念叨念叨冯维仁晏乐琴他们的好处,也算是冯啸辰尽了一份孝道吧?中国人还是比较在乎身后清名的,冯立的观念很朴素,也很传统,冯啸辰也只能认同。
桐川县的那30股权不能动,如果再给杨海帆分一些,冯啸辰自己的占股就太低了。此外,杨海帆原本是桐川县的干部,是自告奋勇去合资公司当中方经理的。如果他最终获得了合资公司里的股份,难免会有人说三道四,这对杨海帆也是不利的。
冯啸辰的打算,是在辰宇金属制品公司之外再开一项新的业务,由杨海帆负责,并以管理层持股的方式,给杨海帆一部分股权。这个安排,冯啸辰不打算在这个场合里说,还是等开完会之后,私下里告诉杨海帆。至于杨海帆会如何反应,冯啸辰基本上也能猜得出来,不外乎表面上坚决地拒绝,而内心又充满渴望。杨海帆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绝对不会甘心一辈子只当一个职业经理人。在即将到来的全民创业年代里,如果不给杨海帆一些股权,只怕是留不住这个人才。
这件事大家不必再说了。冯啸辰止住大家的议论,说道:之所以要成立一个总公司,就是因为我们要把分散的资源加以集中,各家企业要互相支持。另外,咱们还要考虑扩展新的业务,而新业务的扩展,必然要涉及到调配各公司的资金和人员。让大家在总公司占有一定的股份,就是为了调配资源的时候,大家能够心情愉快,不要出现拉后腿的现象。
冯处长说到哪去了,占不占股,该调配资源的时候,我们也没二话,是不是?姚伟强带着几分尴尬向陈抒涵杨海帆他们说道。其实,冯啸辰的话还真是说到他心坎上去了,如果没有这个总公司,再如果总公司没有属于他的3股权,冯啸辰要从金南轴承公司抽调资源的时候,姚伟强心里肯定是会有些疙瘩的。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知道总公司也有自己的一份股权,哪怕只是区区3,姚伟强还是觉得心里舒服了许多,盼着总公司能够蓬勃发展,这样他那3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值钱了。
屋里几个人,除了杜晓迪没做过生意,脑子转得慢一点,其他人也都一下子就想明白了冯啸辰的用意。在没有辰宇实业公司的时候,大家都是各干各的,虽然都与冯啸辰合伙,与其他企业之间却没什么关联。冯啸辰搞出这样一个辰宇实业公司,还给大家分了一点股权,大家就被拴到一根绳子上了,有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意思。
下一步,冯啸辰肯定要以辰宇实业公司的名义来扩展新业务,届时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调配各家企业手里的资源,大家还没法反对。可以这样说,这百分之几的股权,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权利,还包括着义务。拒绝这些股份,那就是不打算与冯啸辰在其他领域里合作,这就相当于是不给冯啸辰面子了。
想明白了这点,大家也就没法再反对冯啸辰的安排了。不管怎么说,冯啸辰毕竟也是在向他们让利,而且以冯啸辰的逆天能力,说不定又弄出一个什么赚钱的业务,届时大家就能够坐着分钱,何乐而不为?至于说调配资源啥的,其实不也是冯啸辰自己的资源吗?他想怎么用,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反对呢?
看到大家都接受了前面的安排,冯啸辰便开始布置下一步的任务,具体到每个人头上,都有一些新的思路。
春天酒楼这边,冯啸辰要求加快扩张的步伐。他让陈抒涵不要打算自己去建分店,而是要在目标城市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通过合股经营的方式来建立分店。春天酒楼的经营理念是比较超前的,实力也比时下大多数的个体饭馆要强得多。陈抒涵完全可以在各地招募合作伙伴,通过向他们提供资金输出管理模式以及菜品来帮助他们做大。在股权分配方式,冯啸辰认为让合作方占有五成甚至六成都无所谓,现在是跑马圈地的时候,在一个城市里早一天建起分店,就能够早一天占领这里的市场,即便只是拿到四成的利润,也胜似一无所获吧?
辰宇金属制品公司将更名为辰宇轴承公司,除了原有的油膜轴承业务外,还将发展滚动轴承业务。冯啸辰知道,未来几十年都将是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轴承的需求量将会不断增长,直至成为全球最大的轴承市场。按照后世的发展水平来看,仅中国市场一年的轴承销售额就达到2000多亿元,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市场。
海帆,轴承公司的发展,要有长远眼光,着眼于21世纪,着眼于全球市场。为了做到这一点,公司要加强技术研发,培养高级技术工人,不惜重金留住那些工人技师,这些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财富。冯啸辰盯着杨海帆交代道。
杨海帆自信满满地说道:你放心吧,啸辰,我们目前就在这样做。前年招聘进来的年轻人,经过老师傅们的培养之后,现在已经有相当一批人能够独当一面了。研发中心这边,闫百通老师和陈工搭档,干得非常出色,我们的一些新产品,在欧洲市场上都是有竞争力的。
管理人才这边的积累怎么样?冯啸辰又问道。
目前我们的管理班子已经基本搭起来了。副经理范加山,是罗冶的王处长介绍过来的,原先是罗冶的党委副书记,老爷子很正直,人品好,也懂技术,在公司里很有威望,我不在公司的时候,他基本上能够把公司的管理全部挑起来。管生产的副经理刘刚,是我从东山市工业局挖过来的,他在那边是个科长,也是不甘心在机关里虚度年华,所以办了停薪留职,到公司来当生产副经理,能力很强。还有就是何阿姨,那可是咱们公司的大管家,财务后勤都由她管着,全厂干部职工没一个人不喜欢她的。
说到这里,杨海帆嘿嘿地笑了起来。他说的何阿姨,正是冯啸辰的母亲何雪珍。她原本只是新岭一家大集体企业里的普通职工,辰宇公司成立之后,冯啸辰安排她到桐川去,目的是让她当个监工,毕竟这么大的产业,没个自家人盯着也不行。谁曾想,何大妈挂上个副经理的头衔之后,活力迸发,把分管的财务和后勤工作抓得有声有色,让杨海帆都叹为观止。可见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区别只在于有没有被放在合适的位置上。r
第三百五十九章 21世纪信息最值钱
谈完轴承公司的情况,冯啸辰没有多说什么,直接又转到了姚伟强的金南菲洛轴承经销公司业务上。
金南菲洛轴承是一家销售公司,主要的优势有两点,一是姚伟强多年从事轴承经销所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二是借助德国菲洛公司的帮助,能够帮国内企业代购欧洲市场上的轴承产品。这两年,随着石阳县的轴承经销户不断增加,金南菲洛公司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受到挤压,加上金南的地理劣势,公司要想持续高速地增长,已经是很困难了。
冯啸辰的建议是让姚伟强离开金南,到浦江去开辟一个新的市场。金南这边的业务自然还是要保留的,但只需要交代一位信得过的亲戚照看就可以了,姚伟强自己不应当被拴在这个小空间内。浦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许多工业品的集散地,姚伟强把自己的轴承经销公司开到浦江,能够利用这个市场优势,不断做大。
如果是在前两年,冯啸辰肯定不会给姚伟强出这个主意,因为那时候对于私营企业的管束还很严,姚伟强只有躲在金南这个小地方,再用中德合资企业的帽子当保护伞,才能存活下来。此外,那时候的姚伟强实力也比较薄弱,到浦江这样的大城市去,很难有什么建树。如今就不同了,国家已经打开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口子,而姚伟强也积累起了足够大的资本,可以去浦江试试水了。
你放心,我现在虽然不在重装办了,但这些年在很多企业里也交了一些朋友,他们会给你一些照顾的。当然了,最终能不能打出一片天地,还是要靠你自己,我的那些朋友只能在原则范围内给你帮助,想让他们违反原则来帮助你,恐怕是做不到的。冯啸辰最后这样说道。
冯处长,有你这句话就足够了。姚伟强只觉得浑身上下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就回金南去,带上老婆孩子杀奔浦江。其实,他早就有到大城市去闯一闯的想法,只是前两年的十大王事件让他有些心有余悸,同时也不知道作为控股股东的冯啸辰对于此事有什么想法。现在冯啸辰鼓励他到浦江去,还承诺联络一些企业里的朋友给他帮助,他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