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她发现自己从某一天起,每多想他一次,她便沉沦一分。
她没有野心,也早就忘记了范氏的荣光,她只想成为他的女人。可是秦王妃的命令又不容许反抗。
她惶恐,她不安。
她想他告诉他一切,她想卸下一切负担、她只想做一个他身边的小妇人...
可是,这真的很难。
多少个夜晚,她都是在煎熬中度过的。
 
上架感言
清风第一次写作,什么规矩也不懂。既然别人都有一个上架感言,清风也萧规曹随一把。
本来编辑武行大大在一月底就找过清风商议上架的事情,但清风平日不喜网聊。在昨日才无意间打开qq后才得知《永世帝唐》有上架的资格了。
清风在这里向武行大大致歉,并对大大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激之情!
这部小说在清风的脑海里勾画了很久,但等到提笔落字的时候才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书友在看小说的时候都吐槽现代词汇跑到历史类小说里面了,违和感太强。
清风非但谨慎对待这个问题,连某些唐朝初期之后才出现的成语,都不敢从历史人物的嘴里“冒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每当使用一个成语的时候,都要去查一下出处。
(为了能更好的表达语义,后来清风就偷懒了。请诸君多多谅解!)
 
第一百七十九章:千古之谜
刘仁轨心情复杂的站在殷清风面前时,殷清风似乎在思索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望着殷清风那专注的神情,刘仁轨也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心事。
在沮丧和彷徨过后,他将前因后果又想了一遍才发现,无论他是否愿意他都没有其他选择!否则,就无法解释他为何骤然升职为工部员外郎了。
既然没得选,那就不选!
现在虽然不是乱世,非要投靠一个所谓的明主来谋求个人发展和护佑家族,但殷清风展示出来的才能和强势值得他“卖身求荣”。他非常确信自己若肯低下头颅,在殷清风这里获得的远比在仕途中得到的要多很多。
想通这两个问题后,他开始冷静的分析殷清风这个人。
按照许敬宗的说法,这殷清风在其家族中只是一个庶子。但刚才的会议上,其生父、嫡兄没有获得职位。单这一点,就能证明他并不是庶子那么简单。
按常理来说,无论家族大小,偏支的嫡子有可能成为族长,嫡支的次子、三子等也可以成为族长,唯独庶子不可以!无论这个庶子是不是帝婿,都不可以!
偏偏,殷清风做到了!
自家产业竟然由外人出面掌管不说,其嫡母和生母竟然只能在旁辅佐!
还有,应国公这样的勋贵为何甘心俯首甘心到连自己的产业也归于殷清风的名下
不可思议!绝无仅有!不可限量!
面对这样的人,没理由不投靠!
“啊正则兄已经到了很久了失礼失礼。”
殷清风赶忙起身,笑脸赔罪。
刘仁轨也从沉思中惊醒,慌忙回礼,口称“不敢不敢”。
当殷清风与他把臂,示意他坐下的时候,他挣脱殷清风的手,然后后退半步鞠躬说道:“仁轨愿向郎君效忠,恳请郎君收留!”
剧本按照他之前的设想进行,但殷清风刚才在想到底要不要留下他。留下他对集团肯定有帮助,但大唐就少了一个让后世敬仰的名将。该如何取舍,还真难做决定。
殷清风双手扶住他,“正则兄,我们坐下谈话。”
每个读书人都希望遇到一个礼贤下士的明主,既然决定投靠了,刘仁轨也不矫情,他大大方方的坐下,然后平视着殷清风。
殷清风问道:“不知正则兄读过什么兵家典籍”
刘仁轨对殷清风说话的风格多少有些了解,所以他也没有腹诽殷清风这么开门见山的问话,“仁轨对治兵毫无兴趣。”
殷清风愣住了,“那...他在百济、在白江口是咋做到的这尼玛比无师自通更牛掰啊不行了不行了不能让他的才能荒废了。小爷没研究过军事,但启发启发他还是没问题的。”
殷清风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历史上,有很多出将入相的人物,比如姜尚,被誉为“兵家始祖”、“武圣”、比如诸葛亮既能安定蜀国,又能统军征战。
但,小弟个人不赞同后人效仿他们。毕竟,这些人都是千年难出的英杰。所以,小弟会向太子谏议,治兵之人专心统兵,治世之臣专心理政。
小弟与正则兄接触时间虽短,但小弟个人建议正则兄以后向军事方面发展,而不是想着治理一县一州,更不要把才能浪费在商业上面。如果正则兄愿意,小弟倒可以与正则兄探讨一下治兵与统兵的方略。”
说完,他期待的看着刘仁轨。
刘仁轨现在内心惊讶的程度,绝不亚于下午听到殷清风对永业集团的设想。就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还有什么军事上的才能,这个只见过两面的少年是如何看出来的
不过,回想自己在担任县尉和县令的时候,好像真的没有热忱去处理那些琐事。“难道...自己真的不适合主政一方然后进入庙堂可...他又怎么知道自己...
还有,这自古以来,只要有一定的官职就可以带兵。若他真向太子谏言文武各咎其责...武将是高兴了,这少年可就成了千万读书人的死敌了啊
嗯...不过想想他能以商治国,能有更多奇妙的想法也在情理。只是...自己真的要投身军伍”
刘仁轨低头琢磨了一下,说道:“郎君之言,仁轨会认真思虑的。”
殷清风想了想,决定再多说两句:“现在大唐总体上算是统一了。圣人和太子的精力也会转到治理天下方面。但随着国力的增长,对突厥、对吐谷浑,等外邦外族一定要用兵的。
如果正则兄选择以文官来求显达,或许需要三十年甚至更久才能位列一品或二品。可要是有机会统兵对外征战,或许只需几场胜仗就能位列公候。
小弟言尽于此,如何抉择就看正则兄的了。”
刘仁轨很是意动,但他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
殷清风也知道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动他的,“不知正则兄可有成家”
刘仁轨略有羞愧的说道:“仁轨家世清贫,又年少离家。现今虽骤升为员外郎,也无积蓄在长安城购买住宅
第一百八十章:朝闻夕死
几句拉近关系的话说完了,千古之谜也解开了,殷清风收起笑容,说道:“小弟真诚的希望正则兄考虑一下是否要投身军伍的问题。
小弟在这里保证:若是正则兄愿投身军伍,你我之间的效忠之言取消。且,殷、刘两姓永存通家之谊!”
这个承诺太狠了!刘仁轨一下子就呆住了。
论家族渊源、论家族权势、论个人地位,殷清风都没有必要这么做啊自己凭什么被他这么看重
虽然没听说过通家之谊这个词汇,但望文生义之下也明白是什么意思。
通家之谊我刘仁轨和尉氏刘姓真值得他这么做
刘仁轨呆愣了一会儿,谨慎而又拘谨的说道:“敢问...仁轨何德何能...”
殷清风看他的表情也知道自己的话有些过了。
就像总结的那样: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
他希望通过结交刘仁轨来为殷氏后人留下一段善缘,但刘仁轨现在只是一个无名之辈,若他只善待刘仁轨一人,刘仁轨还敢受之无愧。但现在把两个家族拿出来说事儿,这在性质上就变了。
如果没个好说辞,恐怕还真难以让刘仁轨释怀。
“小弟身为太子未来的郎子,这个身份想必正则兄是知晓的。
正是小弟与太子有这层关系,小弟才有幸从太子口中得知正则兄大名和才能的。
之后,太子升任正则兄为工部员外郎,一为协助小弟铺设长安城的街面,二为锤炼正则兄的才能。”
刘仁轨张嘴想说什么,殷清风举手示意让他耐心往下听。
“小弟有幸与太子探讨过传承的问题。
大到国祚小到家族,想要延续永存,必须要对每一个储君或嫡长子严加教导。
以往,帝王注重的是储君的教导,而忽略了对辅佐新君的文武百官的培养。
以现在大唐王朝为例:武德圣人与太子继位后,无论文官还是武将,都有很多极为出色的人杰辅佐。但太子之后呢
正则兄想想两汉的帝王,以及辅佐每任帝王的那些文武。若是每任帝王都像汉高祖以及他陛下的佐臣,以后还会有王莽篡位吗还有魏晋南北朝吗不会!大汉江山会一直延续至今!”
刘仁轨有些激动了。
他想的不是大汉江山延续的事情,而是他又被殷清风启发了。
“原来,国与家是可以这样治理的!”
“...为何一个政权在建立之初,君明且臣贤,在延续三或五位帝王之后,再难出明君与贤臣了
因为,没有贤臣辅佐的帝王成不了明君!明君与贤臣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殷清风的话如醍醐灌顶一般冲击刘仁轨的脑海。他以往观看史书时产生的那些疑惑,终于找到答案了。
“是的!一定是这样的!没有贤臣辅佐的帝王是成就不了明君的!哪怕这个帝王再睿智,若无贤臣辅佐,也如周王一样,“令不出洛邑”!皇命不出都城,天下又如何得到治理
培养百官...就是在培养储君、就是让国祚更久远的延续!”
想到这里,刘仁轨站起来整理衣衫,深深地向殷清风鞠躬,道:“古人有一字之师,又有朝闻道而夕死可矣。今日,仁轨受殷郎君点醒,请受仁轨一拜。”
说完,又向殷清风行了一个礼。
本来这些话殷清风是打算找机会和李世民说的,现在为了安抚刘仁轨不得不提早拿出来。
后世有人批判接班人制度是万恶的,并例数其恶劣的一面。
但,真的如此吗
殷清风相信,万事都像铜板一样,有两面性。
中国有句古话:一朝天子一朝臣。
新臣为了上位,旧臣为了保住既得利益和身家性命,妥协的极少,大部分是以一方彻底倒下为终结。
如果引进并严格执行退休制度和接班人制度呢
新臣只要按部就班的就能得到他应该得到的职位,旧臣到了年限老老实实的拍屁股回家,不好吗省下来那些精力和时间用来治理天下、辅佐皇帝老儿不好
国人喜欢沾惹政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自己对权利的渴望和振兴家族;国人善于政治斗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群狼环视之下求得生机。
根源在哪里
根源在于“万般皆下品”、根源在于“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根源在于“只富不贵终是猪羊”。
相比后世高考的所谓过独木桥来说,古代所有读书人几乎都只存在一个目的:入仕为官。
位置就那么多,谁上谁下都必须得用老命去拼!
殷清风在抬高商人的地位的同时,必须要压制官员的地位,否则又是一个官商勾结的结局。
等到商人的地位提高了,他还得想办法压制商人在政治上的野心,否则迟早要走上资本主义制度的“老路”。
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
殷清风起身,将刘仁轨扶起,“小弟更希望的是“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小弟愿与正则兄共勉共进。”
“惭愧、惭愧!”
刘仁轨的姿态放得很低。
再次与殷清风对视的时候,他的神情有些恍惚。
&
第一百八十一章:清风发疯
殷清风哭笑不得的打断他,“非也非也只是小弟生性慵懒,不愿沾惹更多红尘俗事罢了。”
刘仁轨又迟疑的问道:“殷郎君该不是要学那靖节先生,放歌田园吧”
殷清风笑不出来了,“一首歪诗怎么就让刘仁轨联想出这么多”
也难怪刘仁轨多想。
这个时代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在仕途上取得什么样的地位!
殷清风现今的身份明显就比绝大数人有优势,再加上他还能在这个年纪就与太子商谈国事,未来那必然是一人之下的成就啊!没人会相信他能轻易放弃令万人仰慕的前途。
殷清风见刘仁轨钻牛角尖了出不来了,他打岔的问道:“正则兄说的靖节先生是指陶潜陶渊明吧。正则兄以为他真的是心甘情愿的归隐吗”
“咦”
刘仁轨果然被带偏了。
他惊疑了一声,然后思索了一会儿说道:“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他公然羞辱靖节先生,先生自然不会甘然受其摆布。所以才有了‘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感慨。
仁轨以为,非是靖节先生不想施展心中所长,而是恶人当道。”
殷清风拍手赞叹道:“这就对了嘛!陶潜归隐不是甘心的,但小弟却是自愿的。这里有差别的。”
“那...殷郎君又为何自愿呢”
面对这个好奇宝宝,殷清风无奈的继续打岔,“那正则兄以为陶潜的做法正确吗”
刘仁轨想了想,“《孟子尽心上》中提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仁轨以为靖节先生敌对不了那督邮,只好独善其身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