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殷清风拱手道:“清风拜见表兄。”

    他对裴矩也有很深的了解。现在他有机会管快八十岁的裴矩叫表哥,想想都乐。

    裴寂再次介绍道:“仁素,户部侍郎,洗马裴氏,是清风的表兄。”

    这位爷也了不得,他的孙子裴炎是唐高宗的顾命大臣。

    “清风拜见表兄。”

    裴寂指着最后一个也是最年轻的中年人道:“裴参,太学博士,南来吴房,是清风的表兄。”

    南来吴裴中的裴耀卿曾担任过李隆基的左右仆射,按岁数算裴参应该是裴耀卿祖父辈儿的。

    “清风拜见表兄。”

    好嘛,河东裴氏的五个分支都到场了,这得多重视他啊今天可算是真正参加了一回鸿门宴了...

    殷清风本来以为他的身世他们都知道了,裴寂就不用啰嗦了。但裴寂在介绍完他的族人后说道:“殷氏清风,陈郡殷氏子,皇孙之师、开国淮阳侯。”

    等他介绍完,裴弘策等人再次向他或颔首或拱手示礼,殷清风也只好挨个儿回礼。

    来到书房里宾主各自落座。

    裴寂与裴弘策坐主位、殷清风独坐左边上首位、裴熙载等人依次在右边陪客位坐下。

    殷清风瞧这架势,心里多少有些发虚。这意味着他将独自面对裴氏的围攻,也意味着他的地位与对面的人平等。

    简单客套之后,裴寂说道:“自汉以来,裴氏历经各朝而不衰,依靠的是各代子弟屡有出仕且显达者不断。

    以往,战乱不断,我裴氏子想要保住家族地位,必须显贵才能得到各代君主的重视。当然,这也形成了皇权与各家族的族权并重的局面。

    这,应该就是皇室想要削弱世家的初衷吧。”

    裴寂说皇室要削弱世家而不是他殷清风的想法,可见裴寂把他当做皇室的代言人了。

    殷清风拱下手,等着裴寂往下说。

    裴寂说道:“现在大唐有国祚延绵的气象,皇室不容许各家族势力过盛我等也可以理解,但有一问:皇室想把各世家削弱到什么程度”

    裴寂的意思很明显了:我们知道也能理解皇权在面临各世家的挑战,但你要告诉我们皇室到底要把我们削弱到什么程度,削弱得太狠了当然不行。只要在容忍的范围内我们不是不可以配合,毕竟,我们家族还要生存呢。

    殷清风回道:“如舅父所言,裴氏在历史上或聚或散,或显达不断,实为时局动荡而求自保。大唐想要延绵国祚,各世家在朝中、在地方如果势力过大,则不利皇权统治。

    清风说句预言,如果各世家不知进退,以当今太子之秉性,是不会容许的。以武力威慑也不是不可能的。

    清风为裴氏姻亲,自然心向裴氏。所以,清风曾对舅父有过谏言。

    清风今日此来,面对诸位亲长的垂询,依然还是原先的建议:聚五支精华子弟而居长安,剩余子弟一部分留守祖地、一部分分散出去。

    这书房里温暖如春,使用的是清风让匠人们做出的火炉。火炉以柴烧之也可,但用石炭更佳。清风准备将火炉的制作与贩卖、石炭的采掘和贩卖交给裴氏经营。所得之利,足以安置裴氏众多子弟。”

    裴寂几个人相互递了个眼神。

    殷清风的话没有新意,和上次说的一样。但,他们也真是忌惮第一条:把族人齐聚在长安城。

    说不好听的,一旦裴氏中有一人忤逆皇室,皇室便可以此为借口将裴氏的精华一网打尽。裴氏,将彻底衰弱!

    他们这些人就好比战国时期的质子一样,生杀予夺全在皇室一念之间。

    即使每年有几百万上千万贯的收益又如何,比得了家族兴衰

    当然,他们也可以阴奉阳违:一些有潜质的子弟留在祖地或星散出去。可是,一个家族存在的根本是藏书,以及传授。

    书卷可以抄写,但何人传授呢没有名师的传授,再有潜质的子弟也将一事无成。

    如果皇室铁心要针对他们,完全可以派出大量人马去打探他们族内子弟的情况。到时候,随便编造一个理由,留在京畿的这些子弟还不是一样受难

    现在的关键就是敢不敢去赌李世民会心慈手软!

    李世民轻易得到储位,又有农耕和钱币的善政之名,还要大兴道路、桥梁与河渠,小家族和下层的百姓当然要拥护他。就算各世家联合起来起兵、就算裹挟了一些百姓,兵败也是迟早的事情。

    武力对抗不可行,集体辞官也同不可能要挟到皇室。有太多中下层次的家族巴不得他们让出位置来给他们的子弟呢。

    左也是死右也是死...皇室这是不打算让他们活了!

    殷清风当然知道他们的顾虑了,他说道:“如果,大唐修改律法呢”

    “嗯什么意思”

    所有人看着殷清风。

    他说道:“修改连坐法。”

    裴寂等人若有所思。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为了巩固君主统治,颁布连坐法。他对秦孝公说:要使君主政权达到“至治”,必须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




第二百六 十章:既敬且畏
    在想到“治世能臣”这个词的同时,裴氏六人心中同时泛起怪异的情绪。

    无论在正史、信史和野史中还是他们族里的记载中,那些被他们引以为傲的先祖们,还没有一个人能在殷清风这个年龄达到他所取得的成就。

    裴氏是一个支房多子弟众的家族,凡是能在仕途中获得族中支持的,唯有嫡系嫡子。而,殷清风现在的成就,既不依靠族中,身份还是庶子,偏偏还未及冠。

    他们当中,裴寂对殷清风了解最多。

    他一直以为殷清风只是在李世民的授意下行事的,但现在他发现他错了。李世民那么一个有野心的人,不可能在还没有践祚的情况下就先把自己约束起来。

    如果这一切的想法都是殷清风自己的,该怎么形容他的才能呢显然,一个治世能臣还不足以。

    裴寂在刚才介绍殷清风时,先介绍他出身家族的郡望,除了是一种交际礼仪外,主要还是宣示他出身家族的地位。人们可以凭借这个郡望去判断这个家族的影响力。

    如果要仔细介绍他,皇孙之师依然要排在最前面。比较太子之师和皇孙之师的影响,各有各的优势,但无疑皇孙之师的潜力最大、影响力最长久。

    接下来,是从五品的帝婿。帝王越强势,帝婿越显赫。

    依照惯例,在皇室的联姻中,给公主们挑选驸马和给太子挑选太子妃,向来都是谨慎的。这些联姻的家族的势力一定是最强的。而且,驸马所在的家族的地位向来要高于太子妃和王妃的妻族。

    如果不算出身的家族,单以个人而言,殷清风将来的驸马第,将是皇室之外的第一宅第。以后,凡是想要与皇室搭上关系的人,就必然要先去拜访他的宅第。

    排第三的,是永业集团的掌控者。不管世人如何看待商贾,聚敛天才半财的永业集团,已经开始影响到了无数人,这其中,包括各个世家们。

    很多人在猜测,永业集团是属于李世民还是属于殷清风的。但那些猜测的人也知道,只要等到殷清风与襄城郡主成亲了,再多的觊觎者也要掂量一下李世民的力量。

    从三品的开国淮阳侯排第四,这是殷清风在李唐的封爵系统里位置。十六岁,又非因荫封而获得侯爵的,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三十年内,他铁定升为从一品的国公。

    郧国公之子的身份最轻微,没有吴国公的义弟重要,也没有宿国公姻亲的身份重要----除非郧国公身居高位。

    遍数长安城内年轻一代,有这么多头衔加身的,唯有殷清风一人。他前四个头衔中随便一个,都足以得到世人的尊敬,更何况是叠加在一起。

    原先,裴氏六人是以李世民代表的身份来接待殷清风的,一番交谈下来,他们才知道他们以前对殷清风有太多的忽视了。

    仔细分析殷清风刚才的两个谏议。

    首先,皇室将获得仁政的评价,第二,官职显赫者将不再担心来自帝王的无名怒火而专心与其他家族角力;第三,增设一个权力极重的检察院,就意味着多了许多重要的官职。只要坐上去,就会带来无数的利益。

    以往,刑部尚书与工部尚书就像被追封为司空司马一样,向来是用来赏赐给某个勋贵的,在朝堂中的权势远没有民部、吏部那么重要。

    但现在不同了,工部忙着修路修渠,刑部也升到与三省同等的位置。现在进入工部,捞取钱财只是末端,获得政绩才是主要的;而进入刑院,则是真正的加官进爵。

    三省六部变成六省五部听起来有些怪异,但谁还在意这个啊。现在重要的是,先和其他家族沟通,然后将这两件事落实以及确定各家族在刑院和检察院的位置。

    裴氏六人越想,心中越火热。本来是想打探一下李世民的意图,也好做下一步的打算。现在不但不用担心是否把家族迁到长安来的问题,还意外得到了这样的收获。

    这个殷氏子不能错过!

    既然要交好他,他们能做的,也唯有联姻了。可是,五支五房中由哪一支来联姻呢看来,唯有先组成京兆堂,然后以裴氏京兆堂嫡女的身份与他联姻才可以!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殷清风的两个谏议能否被李世民认可。若是不能,还是空谈一场。

    裴氏六人压下结交殷清风的热切,以及不用为家族担忧的兴奋,由裴寂说道:“清风的谏议自然是极好的,但想要说服太子...不知清风可代为说项一二”

    凭着殷清风在李世民面前的受宠程度,殷清风自己都不去找李世民谈刚才的谏议,而是想通过他们之口提出来,可见殷清风也知道这里的难度有多大。所以,裴寂这么说也是想试探一下殷清风的意图。是真想达成这两个谏议,还是想陷害他们。

    殷清风说道:“难道...诸位亲长打算亲自去劝谏太子”

    他假装很诧异的样子。

    裴寂等人当然想当这个出头鸟啊。

    搬迁至长安并组成京兆堂或许不急,改动三省六部制或许也不急,但株连四族却必须赶紧商议出来,然后挟众人之力向李世民提出来的。

    这件事如果由裴氏来牵头,将在其他家族中获得多大的恩情啊!

    只要株连四族的律法落实了,凭着这个声望,他们接下来再出面召集其他家族商议改动治政结构的问题。

    而这一次,不管成与不成,河东裴氏或者京兆裴氏的声望将达到了顶峰!受惠的其他家族将会在未来的五十年内,对裴氏做出难以想象的回报!

    就凭这两点,再难也要做的!这个出头鸟他们当定了!

    不过,裴寂还是问道:“难道清风有更好的谏议”

    殷清风道:“增设一个立法院如何这个立法院专门制定新的律法和修改旧的律法。”

    中国古代的法典基本上都是由皇帝指定的若干位大臣编纂的,没有专门的立法机构。

    这些编撰者们将以前的法典找出来,然后结合皇帝的指导意见,再花费一段时间就算完事儿了。等以后哪个皇帝为了凸显政绩,才会再让人编订新法。

    他刚才将执法机关单列出来,又提出一个立法院,明显就是奔着三权分立去的。

    他也清楚,三权分立并不能完全有效制约皇帝的权力和行政权,更不是制约这些权力的唯一途径---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很好地解决权力缺乏有效制约的问题。

    但,权利分散总比权利集中要好得多。

    在封建制度下,皇帝的权利的确很大,但他们也要防备臣子造反。王莽、杨坚等人就是例子。

    从皇帝的角度去看,权力部门越多权力就越难向一个人的手里集中;从臣子的角度去看,权力部门越多他们对抗皇权的势力就越大。这么看起来,好像皇权很吃亏。

    殷清风当然不会把皇权削弱得失去平衡了。

    今天,他诱使裴寂等人提出三权分立的设想,他们当然是甘心情愿去做了。只要这事儿成了,他再反过来到李世民那边回过头来压制他们。这样反反复复中,一个全新的政治架构就会慢慢形成了。

    以前,他有什么想法都会直接去和李世民说起,因为他有一个白胡子老神仙当借口。但是经过这么多天的反思后,他发现这么做的弊端太多。

    他的想法通过李世民去落实,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而这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永远也跟不上他的思维---这其中也包括李世民的。所以,整个改革过程中,他不一定始终能得到李世民的支持,而李世民也不一定始终能获得臣子们的支持。

    &n



第二百六十一章:敬淮阳侯
    怀德坊位于西市和西城墙之间。

    远远地,殷清风就看见程处嗣、程处亮和程处弼哥仨带着几个奴仆在坊门外东张西望的。

    黑旋风相当的扎眼,在殷清风看见程家哥仨的同时,他们也看见殷清风和他后面的马车了。

    这哥仨一声欢呼,撒开脚丫子就往这边跑。

    程处嗣在马前十几米的地方站定,大手一挥,“二郎,可是把你盼来了。带了多少酒那四辆车都是吗”

    程处亮和程处弼则一边打招呼一边绕过殷清风,直扑向他后面的马车。

    程处嗣哥仨的举动,殷清风看在眼里。虽然他们的行为可以解释为少年心性,但多少也流露出有便宜就占的性格。当然,也可以解释为他们不拿他当外人的亲昵。

    上次在滋味楼时,那十几个人要和他谈加盟的事儿,所以都没敞开的喝。估计今天除了落实加盟份额,一顿大酒是少不了的之外,还得让他们一人带回去一些。

    殷清风这边刚下马,后边的程处亮和程处弼就欢呼起来,满满的四大车酒一共一百六十坛共三千两百斤酒的确不是小数目。

    程处嗣向后望了望,欢喜的喊道:“二郎就是爽快!”

    殷清风见他远远躲着黑旋风,即使说话的时候也盯着黑旋风,他就知道上次去平康坊时黑旋风给他留下的阴影属实不小。难怪刚才他俩个弟弟也是远远地绕过他呢,看来是得到警告了。

    殷清风心里暗笑,“许久未见,世兄最近可好”

1...979899100101...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