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一世唐人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当年秦风

    方才在李世民下首找地坐下,一坐下却是尴尬的发现,方才在门外听得的热闹场景,此时却是安静的很。

    李破军咳嗽一下抬眼一看,却是看见尉迟老黑程胖子几人都是眼睛巴巴的看着他。

    呃……这个,虽说我跟你们不是一代人,但是代沟也没这么大吧,咋我一来你们就不说话了。

    “呃……这个,我可有何不妥之处”。说着低头环视自己一眼。

    啪~程知节忽的一拍蒲扇大的巴掌,啪的一声吓得李破军一愣,直听得程知节击掌喝彩道:“威武俊秀,威武不下子龙,俊秀不逊卫阶,不愧是龙子龙孙啊”。

    呃……这话一出,在场之人,都是楞了,继而纷纷失笑,李世民也是嗤笑的点指着程知节,也是早就知道了程知节的嘴花花。

    尉迟恭摸着头说道:“子龙某是知道,常山赵云嘛,厉害是挺厉害的,但是比起殿下来还是差那么一点的,那卫阶是何人还能和殿下相比”说着一挑眉。

    众人见着尉迟恭这不要脸的吹捧又是捂脸。

    偏偏程胖子还附和道:“也是,那卫阶虽是英俊豪爽,素有风度姿容,但必定也是不如殿下英姿的”。

    李破军闻言不由得满头黑线,你能想想几个胡子拉渣的彪形大汉对你点头评足的说你如何如何英俊之类的吗,不由得觉得菊花一阵寒气袭来。

    李世民见着李破军的囧样也是笑道:“好啦,你们两个混球就别戏弄他了”。

    李破军也是笑道:“大丈夫生于世,当提三尺剑,建不世之功,死后当功名传于竹帛也,不然空有面皮何用”

    “好,殿下这话说的给力”。

    “好彩,殿下之言甚是豪气”。

    “殿下果是才高八斗啊”。

    “殿下出口成名文……”。

    ……………………

    李破军本来就是随口说一句的,谁能想到这话一出,竟是有如此大的反响,引来一阵阵喝彩。

    连舅舅长孙无忌和房杜几人都是不停的点头咀嚼道彩。

    转念一想就是明白了,这句话是《三国演义》里面东吴太史慈和关羽说的,换而言之,就是罗贯中老爷子说的,这时候隔




第三百七十章:登基大典(完)
    370.

    登基大典(完)

    接下来李世民这位皇帝陛下就更为劳累了,因为他要献爵舞剑。

    为诸神位献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众臣回位。

    为诸神位依次献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禄寺卿奉福胙,进至上帝位前拱举。

    至饮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礼,奏“熙平之章“。

    文武百官行三跪九拜礼,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炉焚烧,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最后众人一起观看焚烧祭品,又奏起“佑平之章“,乐止完,仪式宣告结束。

    近午时时分,一整套繁琐的祭祀仪式终于算是整完了,但是现在还是不能回去的,因为要在这里进行加冕仪式才算完。

    太庙圜丘祭祀礼完成后,宿卫军将军李君羡一身白色亮银甲,甚是耀眼,参观的士子番人看着这个将军也是纷纷喝彩,我大唐俊杰应是如此。

    李君羡一众禁军抬着一座属于皇帝的金塌放在于圜坛前,东南方向放着,再在金塌前放置一个皇帝的案桌,然后李福带着一溜内侍疾步上前,将几个托盘放在案桌上,托盘里装着皇帝冕服。

    这个时候尚书左右仆射萧瑀,封德彝两个宰相出班,直走向案桌,两个文臣老大都出去了,文武百官自是紧随着,萧瑀,封德彝二人率着诸位大臣、百官望座位跪拜奏曰:“告祭礼成,请即皇帝位”。

    于是乎群臣就是扶拥着李世民到金塌上坐着,文武百官又是分列两班站着。然后几个内侍拥促上前,取了衮冕,该穿的穿,该戴的戴,不一会儿本来一身黄袍的李世民便是加了一身冕服。萧瑀,封德彝两位尚书仆射通赞唱道:“排班”。

    在李破军懵懵中,跟着一众大臣小碎步一般站整齐了,排班齐后,众位大臣鞠躬,奏乐。然后众大臣三拜,平身,乐止。然后再三拜,平身,乐止,如此三次。

    三次跪拜罢了,李福从一旁的捧宝官手里接过一个金木盒子过来了,李破军有点好奇,这啥啊这么谨慎,还用这样的盒子装着。老李福打开盒取玉宝(即皇帝的玉玺),李破军一看,原来是传国玉玺啊。

    李福取出玉玺却是没有给端坐的李世民,而是双手捧着转身给了右仆射封德彝,封德彝神情严肃的接过,双手捧宝高声喝道:“皇帝陛下登大位,臣等谨上御宝”。

    一众大臣随即一同拜道。

    李世民笑着点点头,身后一个尚宝内侍出去恭敬的接过玉玺,又是小心的将其收入盒内,再是放在李世民右手边。

    李破军看的满头黑线,将那个玉玺拿过来拿过去的,就为了这么一个流程,有点懵。

    这时老李福又是扯着嗓子嘶哑着声音唱道:“皇帝臣公就位,拜,平身”,文武百官按指引拜、平身。李福再唱道:“礼毕,复位”。

    文武百官又是归位列班。

    众位大臣退下归班之后,这加冕之礼算是完毕了。

    看到这一幕,如行尸走肉一般有样学样学着做的李破军大松一口气,总算是完了。

    李世民走下案桌,亲自扶起前头的两位百官之首——尚书左右仆射萧瑀,封德彝两位白发老臣。

    而后随着李福一声“皇帝摆驾太极殿”,李世民一步当先的登上了龙辇,李破军也是登上了他的太子金辂车。

    众位大臣德高望重的,官位足够好的自然是有车架坐,不够格的自是跟着两侧的卫士一起徒步走了,一些番王自是有资格坐车的,毕竟这太庙隔着太极殿可是不近的。

    一路慢悠悠的走着,一路步行跟着的其他官员居然也是没有落下,几乎一齐到了太极殿。

    李世民身着衮冕龙行虎步的下了龙辇,走进太极殿。在龙案的陛前转身面对百官。

    &nbs



第三百七十一章:神策大将军
    371.

    神策大将军

    由于祭祀典礼长孙无垢女眷并没有去,也没有来这儿,所以也就只是颁布了圣旨金册。

    王敬忠念完这一道圣旨也是知道并无人接旨的,长孙皇后还在后宫呢,收起了圣旨,又是恭敬的从李世民面前案桌上依次拿过第二道圣旨。

    “敕曰:

    储贰之重,式固宗祧,一有元良,以贞万国。

    遥领幽州并州定州沧州等八州大都督,朝请大夫,中郎将,江陵王破军,器质冲远,风猷昭茂,宏图夙著,美业日隆。

    孝惟德本,周於百行,仁为重任,以安万物。

    …………

    遐迩属意,朝野具瞻,宜乘鼎业,允膺守器。可立为皇太?子。

    所司具礼,以时册命”。

    李破军听完旨意,只是想道,怎的啥时候还有个八州大都督了,这虚衔给加的,挺吓人。

    继而阔步上前,朗声拜道:“臣接旨”。

    接过王敬忠手中圣旨,李破军手持圣旨一转身,众臣便在萧瑀封德彝二人的带领下一齐拜道:“臣等见过太子殿下”。

    李破军还礼罢了,便是回归原位。

    原以为这回李破军应是没有他的事儿了,该是封赏大臣的时候了,但是接下来的一份旨意弄的他一愣。

    只听得王敬忠取出一份圣旨,面色一讶然,直念道:“太子李破军接旨”。

    李破军一愣,忙是出班接旨。“臣在”。

    “皇太子破军,特加神策大将军,原裁之东宫六率,改设神策军,兵额一万”。

    李破军一愣,什么什么东西,堂堂太子还要加一个神策大将军的名号

    等等,神策军我去,神策军不是唐后期的太监掌管的军队吗

    神策军原来是唐朝后期西北的一支戍边军队,因驻守神策军镇(今甘肃省临潭县境内)而得名,后因缘际会归属为大宦官鱼朝恩,逐渐蜕变为中晚唐时期皇帝最重要的禁军。唐代宗时期,神策军又分为左右两军,各设大将军一人,位高权重,常以此干涉朝政,成为主宰帝国政局走向的关键。

    所以李破军听到他得了一个神策大将军封号才会有此吃惊。

    不过……嘿嘿,这封号倒是挺合我意的。

    李破军虽是心中差异,脑中乱想,但是手脚上却没差着,听得加封之后,又是转头出班几步拜受道:“臣谢主隆恩”。

    话音刚落,便是听着一个严肃刚正,却是让李破军听得很是讨厌的声音响起,“陛下,臣以为不妥”。

    李世民面不改色的说道:“噢王卿有何异议”

    “殿下既为一国储君,不当在担他职,应卸掉所有官职,归兵权于兵部或十二卫,一心用学,习得治国之道才是,神策大将军一职前所未有,着实于礼不合”。

    只见得文臣班列出来一个胡子抖擞的老头出来拱手义正言辞的说道。

    李破军一看,这人正是李破军最不待见的一个人……时任谏仪大夫的太原王家的老臣王珪。

    李破军还没有说话,便是听得程知节嚷嚷道:“王大夫所言简直一派胡言”。

    王珪听得气的胡子一阵哆嗦,直指着程知节。

    程知节见状一昂脖子出班道:“什么叫卸掉所有官职什么叫交归兵权

    东宫总



第三百七十二章:封赏功臣
    372.

    封赏功臣

    那些观礼的番人见了也是不由得一阵阵失神,唐国果然是中原上国,多有俊杰啊,老幼皆有啊。

    你看的小的,前头那位,身着太子冕服的,傲然孑立,特别是头上那狞人的金龙,可是是纹的吧……你再看中年成年的,不管是最上头那位皇帝陛下,还是在朝的各位,特别是门卫值守的那位白袍将军,真是不亚于常山赵子龙啊,再看老的,这位拿圣旨的,还有那些准备受封领赏的,啧啧,人中俊杰啊。

    陈叔达走到太极殿门口,打开圣旨,一看,微微一愣神,可是便是反应过来,深深的看了几眼长孙无忌这个地方。

    微一运气便是开口念道:“

    太子左庶子,左武侯大将军长孙无忌,进封齐国公,加封吏部尚书,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进封尉迟恭吴国公,加封右武侯大将军,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进封房玄龄邢国公,加封尚书左仆射,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进封杜如晦蔡国公,加封尚书右仆射,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进封侯君集潞国公,加封左卫大将军,食实封一千千三百户。”

    念到这儿,陈叔达面色一古怪,停顿了,众臣早已经没去观察他面色咋的了,都是吃惊不已。

    不提加封的官职国公爵位,食实封一千三百户没搞错吧要知道这可是实封啊,不是哪些弱鸡虚头巴脑不实在的封邑啊,实封一千三百户,真猛。

    长孙无忌房杜几人毕竟文人风范,矜持的住,倒是尉迟恭侯君集两个人就是忍不住,当场咧嘴大笑。

    众臣见得不由得一阵羡慕,不过转头一想,这五个人虽是一向和陛下亲厚,但是我等各立的功劳也是不差啊,看样子,这回陛下封赏的力度很大啊,说不得我等也有如此封赏的,顿时,一众大臣心里暗自期待着。

    只是这时陈叔达接下来的一句话打碎了他们的期待,只听得陈叔达顿顿又是说道:“以上五人,为功第一”。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以上五人,为功第一。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五个人的功劳并列第一。

    很快他们就想到了,既然是并列第一,那就是说以下就没有食实封一千三百户啦,我勒个去。

    顿时,朝廷之上一片纷纷扰扰,有些人就不满了,本来,论功行赏是排排坐、吃果果,事涉到利益再分配的大问题,最好的结局无过于皆大欢喜。如果分配不均,轻则关系领导班子之间的团结,稍有不慎会影响到朝堂政局的稳定,严重的还会危及政权的稳定。能在朝堂上据有一席之地的官员,无不是为王朝开创立下殊勋的功臣宿将,这些人都是眼高于顶,目中无人的家伙,习惯了多拿多占,一旦认为自己吃了些许的亏,立即就会象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表示强烈不满。

    这不。李渊的堂侄,李世民的叔叔,左武卫大将军,淮安郡王李神通就第一个跳出来了。

    只见得身材高大的李神通出班朗声道:“暴隋无道,太上皇义旗初起,臣便于关中率兵先至,东征西讨,受创不知凡几。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不过刀笔之人,仅居于帐中伏案持笔,却功居第一,哼,臣窃以为不服”。

    嘴上说“窃不服”,但是李神通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声音却是响遏行云,殿上不服的众人听在耳中无不窃喜,继而屏息静气不约而同向高高在上的李世民望过来,看他如何处置。

    李破军也是知道这位淮安郡王与老爹的关系算是好的,李世民经常有事没事就去找他就彻夜长谈,兴起了喝醉了便是留宿在淮安王府中,可见关系非同一般了,李破军也是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不置可否的看了这位叔父一眼,见他不同于往常的豪迈洒脱的神态,此时却是一脸桀骜不驯的神色。

    当下面不改色,云淡风轻的看着李神通认真的说道:“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也。

    窦建德吞噬山东之时,叔父领军讨伐,却是全军覆没;

    &nbs




第三百七十四章:免死两次的太上皇基友
    374.

    免死两次的太上皇基友

    李破军看着这众生百态也是感慨万千,能入太极殿受封的诸位大臣绕他都是万中无一的人杰,也是逃不过这名利功禄四个字啊。
1...8889909192...33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