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五味酒
直到那中年男子转过身来直面秦晋,秦晋这才骇然发现,此人长相竟像极了太子。他与太子李亨有过一面之交,虽然仓促而过,但其容貌还是有些印象,再细细看去,不是太子还是何人
“下吏拜见……”
那中年男子一把扶住了欲下拜的秦晋,笑道:“此处乃修行之地,何必拘泥于俗家之礼走,你我叙谈一番!”
与太子李亨并肩而行,秦晋心中有说不出的古怪,坊间都说太子资质平庸,胆小怕事,此时见面才发现传言毕竟只是传言。如果太子是个庸碌胆小的人,怎么可能会在如此巧妙的时间地点安排一次见面呢
想到此处,秦晋心中一动,太子隐匿行踪来与自己相见,怎么可能只为了叙谈都说李亨被天子打压的束缚住了手脚,任权臣拿捏,而今所见也未必真是如此。
然则,此时与太子走的太近,却未必是好事,若惹得李隆基猜忌,他所谋划的事情,势必将遇到极大的阻力。
“殿下但有吩咐遣人知会一声,下吏定当竭心尽力而为……”
李亨听罢却笑而不语。此处院落并不大,两个人先后进入斋室,幽冷气息顿时扑面而来,仿佛整个身体都被阵阵寒意所包裹。
斋室内没有取暖,又由于不见阳光,体感温度竟比院中还要低上许多,咋受寒气的秦晋忍不住打了喷嚏。
两人入座后,李亨却叹息了一声。
“僧侣苦修,实非我等凡人所能比,心志如金如实,更是使人汗颜……”
秦晋忽然发觉,这位太子竟一改李家亲道而远佛的态度,似乎对佛教颇有好感。不过,后世所总结的经验教训中却明白无误的告诉世人,佛教僧侣坐拥土地不事生产,一旦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将会成为社会蠹虫一般的毒瘤。
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秦晋忍不住驳了一句:“僧侣出世修行苦一人而利己,殿下入世苦一人而利天下,何来汗颜之说”
李亨先是一愣,继而竟生出知己之感。世人只道他身为储君太子,地位显赫,将来天子百年之后,便能御极天下,可又有谁只道其中的煎熬与苦楚
对于秦晋这个人,最初之时李亨的印象并不好,直到那一封石破天惊的弹章公之于世后,他才另眼相看,但对于弹章内骇人听闻的内容,也仅以为是扳倒杨国忠而故作的惊人之语。
然则,天子似乎竟大为触动,一改常态大刀阔斧对朝堂格局进行了整顿,就连他以为绝不可能倒台的杨国忠都灰溜溜的成了过街老鼠。
再加上又有李泌的从旁分析,李亨这才重新正视秦晋在弹章内所描述的大唐惨况。这就像一根鱼刺连日来卡在喉咙里,吞不下,吐不出。
李亨再不拐弯抹角,突兀的直言问道:“难道大唐盛世将由此而衰”大唐立国百多年来,叛乱与造反此起彼伏,也没见衰弱,反而在此后盛极一时。安禄山不过跳梁小丑,即或有一时优势,然则又能如何呢
闻言之后,秦晋顿时愣住,然后马上就反应过来,李亨此问应该是由那封弹章而发。
秦晋对李隆基描述时,是有保留的,但在李亨面前,他并不打算再打一个折扣。
“实不相瞒,下吏与圣人所谏言,尚保留有余地。”
身为大唐臣子,却如此看衰大唐,李亨不禁有些生气。
“君之语,李亨不敢苟同!”
秦晋本不想和这位身受天子猜忌的太子多做交谈,但话以至此,竟也收不住了。
“大唐之害在于制度,而不在于人!”
“制度”
在李亨的印象里,朝局清明与否,取决于君明臣贤,出自秦晋之口的“制度”让他大感新奇。
“正是制度!自高祖以来既定的三省六部制是一套效率完备而又上下制约的官制,然而,时至今日,使职泛滥,墨敕斜封的官员分掌各官署实权,各职官成了空头摆设。问题也就处在此处,天子全凭一己好恶封增使职,边将节帅军政财权集于一身,权力得不到制约,即便没有安禄山造反,将来未必不会有张三李四跳出来犯上作乱。”
李亨闻言默然思考,秦晋却还未说完。
“现在暂且做想象之语,朝廷存粮大半在关东之地,现今洛阳含嘉仓陷于贼手,陕州太原仓付之一炬。开春之后,青黄不接,粮食问题就成了平叛大军最关键的制约。是以,朝廷势必要各军就地筹粮,然则开此例而后,便如溃堤蚁穴,再想收拾却已覆水难收!各镇领兵的将领岂肯乖乖将手中的权力拱手让出届时,又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
“若朝廷收紧军粮之权,岂非无忧矣”李亨又道。
秦晋摇头苦笑,直视着李亨。
&nb
第一百三十五章:欲静风难止
院落的门突然开了,一名青衣沙弥出现在秦晋面前,双手合十道:“请施主随小僧入内,贵客已经恭候多时!”
秦晋好奇之心更盛,便随之入内,绕过影壁后,却见一名中年男子立于院中,虽然仅着了一身寻常袍服,但举手投足间却处处透着雍容气度。
直到那中年男子转过身来直面秦晋,秦晋这才骇然发现,此人长相竟像极了太子。他与太子李亨有过一面之交,虽然仓促而过,但其容貌还是有些印象,再细细看去,不是太子还是何人
“下吏拜见……”
那中年男子一把扶住了欲下拜的秦晋,笑道:“此处乃修行之地,何必拘泥于俗家之礼走,你我叙谈一番!”
与太子李亨并肩而行,秦晋心中有说不出的古怪,坊间都说太子资质平庸,胆小怕事,此时见面才发现传言毕竟只是传言。如果太子是个庸碌胆小的人,怎么可能会在如此巧妙的时间地点安排一次见面呢
想到此处,秦晋心中一动,太子隐匿行踪来与自己相见,怎么可能只为了叙谈都说李亨被天子打压的束缚住了手脚,任权臣拿捏,而今所见也未必真是如此。
然则,此时与太子走的太近,却未必是好事,若惹得李隆基猜忌,他所谋划的事情,势必将遇到极大的阻力。
“殿下但有吩咐遣人知会一声,下吏定当竭心尽力而为……”
李亨听罢却笑而不语。此处院落并不大,两个人先后进入斋室,幽冷气息顿时扑面而来,仿佛整个身体都被阵阵寒意所包裹。
斋室内没有取暖,又由于不见阳光,体感温度竟比院中还要低上许多,咋受寒气的秦晋忍不住打了喷嚏。
两人入座后,李亨却叹息了一声。
“僧侣苦修,实非我等凡人所能比,心志如金如实,更是使人汗颜……”
秦晋忽然发觉,这位太子竟一改李家亲道而远佛的态度,似乎对佛教颇有好感。不过,后世所总结的经验教训中却明白无误的告诉世人,佛教僧侣坐拥土地不事生产,一旦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将会成为社会蠹虫一般的毒瘤。
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秦晋忍不住驳了一句:“僧侣出世修行苦一人而利己,殿下入世苦一人而利天下,何来汗颜之说”
李亨先是一愣,继而竟生出知己之感。世人只道他身为储君太子,地位显赫,将来天子百年之后,便能御极天下,可又有谁只道其中的煎熬与苦楚
对于秦晋这个人,最初之时李亨的印象并不好,直到那一封石破天惊的弹章公之于世后,他才另眼相看,但对于弹章内骇人听闻的内容,也仅以为是扳倒杨国忠而故作的惊人之语。
然则,天子似乎竟大为触动,一改常态大刀阔斧对朝堂格局进行了整顿,就连他以为绝不可能倒台的杨国忠都灰溜溜的成了过街老鼠。
再加上又有李泌的从旁分析,李亨这才重新正视秦晋在弹章内所描述的大唐惨况。这就像一根鱼刺连日来卡在喉咙里,吞不下,吐不出。
李亨再不拐弯抹角,突兀的直言问道:“难道大唐盛世将由此而衰”大唐立国百多年来,叛乱与造反此起彼伏,也没见衰弱,反而在此后盛极一时。安禄山不过跳梁小丑,即或有一时优势,然则又能如何呢
闻言之后,秦晋顿时愣住,然后马上就反应过来,李亨此问应该是由那封弹章而发。
秦晋对李隆基描述时,是有保留的,但在李亨面前,他并不打算再打一个折扣。
“实不相瞒,下吏与圣人所谏言,尚保留有余地。”
身为大唐臣子,却如此看衰大唐,李亨不禁有些生气。
“君之语,李亨不敢苟同!”
秦晋本不想和这位身受天子猜忌的太子多做交谈,但话以至此,竟也收不住了。
“大唐之害在于制度,而不在于人!”
“制度”
在李亨的印象里,朝局清明与否,取决于君明臣贤,出自秦晋之口的“制度”让他大感新奇。
“正是制度!自高祖以来既定的三省六部制是一套效率完备而又上下制约的官制,然而,时至今日,使职泛滥,墨敕斜封的官员分掌各官署实权,各职官成了空头摆设。问题也就处在此处,天子全凭一己好恶封增使职,边将节帅军政财权集于一身,权力得不到制约,即便没有安禄山造反,将来未必不会有张三李四跳出来犯上作乱。”
李亨闻言默然思考,秦晋却还未说完。
“现在暂且做想象之语,朝廷存粮大半在关东之地,现今洛阳含嘉仓陷于贼手,陕州太原仓付之一炬。开春之后,青黄不接,粮食问题就成了平叛大军最关键的制约。是以,朝廷势必要各军就地筹粮,然则开此例而后,便如溃堤蚁穴,再想收拾却已覆水难收!各镇领兵的将领岂肯乖乖将手中的权力拱手让出届时,又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
“若朝廷收紧军粮之权,岂非无忧矣”李亨又道。
秦晋摇头苦笑,直视着李亨。
&nb
第一百三十六章:筹谋军器监
摄御史大夫安思顺只因在安禄山谋反之前曾有告发的举动,这才因而免于受到牵连,身死族灭。饶是如此,他的身份地位也变得极为尴尬,朝廷再也不会对这位屡立战功的边将重臣委以军机要务。若能安安稳稳的在长安了此残生,也算有个善终的结局。
然则,现在安思顺连善终都已经成了奢望,通敌的密信呈送天子驾前,等着他的将是家破人亡的厄运。
得知这一则消息时,秦晋与郑显礼在商议整顿军备的问题,两个人都忍不住为之唏嘘。说起安思顺其人,与安禄山那杂胡儿截然不同,虽然是突厥人却对唐朝兢兢业业,在河西陇右一带屡立战功,想不到竟落得这般下场。
郑显礼冷笑一声:“此事摆明了是哥舒翰阴谋构陷,满长安城中谁人不知,他与安思顺当初同在王忠嗣麾下为将,明争暗斗多年。”
对于哥舒翰与安思顺不和,秦晋亦曾亲眼所见。当初在哥舒府外,哥舒翰的家奴就曾当众羞辱过哥舒翰的弟弟安元贞。现在,哥舒翰终于得偿所愿,借着天子对安家的猜忌,一举除掉了争斗多年的老冤家。
秦晋毫不怀疑,天子得报之后,不论真假,一定会借此处死安思顺兄弟。毕竟不管安思顺如何与安禄山撇清关系,两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永绝后患。
见秦晋没有接茬,郑显礼又道:“诬陷与否,和咱们也没多少干系,不过是隔岸看个热闹而已。”
“也不尽然,哥舒翰先杀田建业,再构陷安思顺,行事如此肆无忌惮,以天子性情,怎么可能不生出忌惮之心或许,对咱们未必不是件好事!”
郑显礼一时间没能体会秦晋话中的意思,正欲细问。秦晋却又摇摇头,“这也仅仅揣测而已,将来如何还要看事态的发展。”
秦晋这次招郑显礼过来,是要结结实实的商议一件与军械有关的事,因此又很快转入正题。
“郑兄弟常在安西军中,是否见过既轻便且威力不减的强弩”
唐代军中装备的蹶张弩长五尺六寸余,重三十余斤,早在新安军使用这种重弩的时候,秦晋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经常有军卒在行军途中偷偷将重弩丢掉,就因为这种东西既笨且重。步兵若使用,非挑选身体强壮者不可。
但是,限于当下条件,军中百人里仅有有三五人合格,若想在军中大规模推行重弩,这一层障碍几乎难以跨越。
郑显礼摇摇头,“安西军中刀枪重弩,均由军器监督造,规制统一,步卒蹶张弩的确使用笨重,但胜在威力巨大,绝大多数的甲装可在百步内轻易射穿。骑弩虽然轻便,然而射程却仅有百步……”
这些军中器械的情况秦晋也都知晓,但毕竟郑显礼在安西行军作战多年,而安西地处中亚,紧邻西亚,且据他所了解中亚、西亚一带的武器自成系统,没准就能有什么奇巧的军用武器。正如大马士革刀闻名天下一般!
但是,郑显礼的回答让他颇感失望,总不能现在就搞火枪大炮吧且不说现在的冶炼锻造工艺不过关,就是时间也不允许,前世用数百年才发展成型的武器和战术,若强行推广少说也要三五年才可能初步见到成果吧
可他哪里等的了三五年
就在他失望的当口,郑显礼却突的一拍脑袋。
“倒是有一样东西,中郎将可能感兴趣!”
原来,郑显礼随封常清打仗时,曾在羌人那里缴获过一把蹶张弩,这把蹶张弩与唐军装备的重弩相比十分小瞧,仅仅长三尺三寸,但是威力却丝毫不差,弩箭射出去二三百步仍旧拥有不俗的杀伤力。此后,他亦曾琢磨研究过因由,却一无所获,于是便以为这是工匠技艺精湛的结果。
后来,在随军转战南北的过程中,这把特异的蹶张弩也在战乱里不知所终。
听了郑显礼的讲述,秦晋眼睛一亮,这不正是他想要的重弩么!若能降低使用蹶张弩对步卒的体能要求,百人里只要能选出二三十人也足够了。
“后来可还曾见过这种蹶张弩”
郑显礼摇摇头,秦晋却并不沮丧,只要知道有这种东西存在,他就不相信寻不出来个究竟,只看下不下功夫而已。
唐朝时,羌人多居住在青海一带,与河西陇右紧紧相邻,因此在长安城中也不乏羌人。花了整整一日功夫,从东西两市的商人,到避难在长安的羌人贵族,秦晋或亲自拜访,或遣部下询问,务求要追查出这种特异的重弩是否存在。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掌灯时分,郑显礼兴冲冲赶回了禁苑驻地,手中竟赫然拿着一柄身长三尺三寸的蹶张弩。
秦晋拜访了几个避难在长安的羌人贵族一无所获,正沮丧间,不想郑显礼却有了收获。他一把接过了郑显礼手中的弩,掂量起来沉甸甸的,但比起笨重的唐军制式蹶张弩却轻便的多了。
“何处得来的”
“羌人胡商,以十金之数到手!”
秦晋舒心大笑。
“莫论十金,就算百金千金也值!”
两人兴奋了一阵,郑显礼又皱眉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