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乱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五味酒

    秦晋将阿巴斯随军携带,出于的是安全考虑,因为木鹿城有大量的大食人和波斯人,如果他们试图夺回阿巴斯,掀起抵抗唐朝的军事行动,无论成功与否对神武军都是极为不利的。

    是以,与其留下个不安定的因素在木鹿城,倒不如将他带走,也绝了那些不安定分子的念头。

    哈西姆和阿布的求见,阿巴斯没有拒绝,事实上他也没有拒绝的权力,即便再不想到见到昔日的背叛者




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变起米底亚
    郑显礼救回来的草原蛮族大概只有五六成,很多人不是死在了混战中,就是在逃散中失去了联系。

    因为战场的局面波云诡谲,千变万化,他不会停下来让那些酋长可汗们有充足的时间从容收拢部众,这么做是十分危险的,一旦再次与大食人的军队遭遇,很可能又一次陷入苦战。

    这些草原蛮族中,尤其以骨咄禄的葛逻禄部损失最为严重,也是因为他率先对诱饵进行劫掠的,被包围时,大量的葛罗禄人都在反抗突围中战死。

    部众分崩离析的失败让骨咄禄备受打击,好不容易收拢了如许多能征善战的勇士,怎么也想不到竟在一日间所剩无几。

    他这个右叶护也因此名存实亡。

    更为要命的是,由于骨咄禄的叶护乃是由唐朝任命的,那些刚刚归附的部众对其并没有多少归属感,突如其来的惨败,彻底使他威信扫地。除了一直跟随左右的百十个亲随,再没有谁理会他这个右叶护了。

    当然,郑显礼率领的神武军骑兵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则使得众满足对唐朝更是感激涕零,同时也深深畏服唐兵的赫赫武功。

    如果说此前唐朝的命令在各部酋长可汗那里还会被推诿与拖延,有了此事之后,再没人敢于公然挑衅大唐丞相的权威。

    行军半日,在确信大食人没有追上来以后,郑显礼下令大军沿河扎营修整,同时派人向秦晋报信,总算有惊无险。

    当秦晋得到消息时,已经是当天晚间,与大食人的冲突也陆续平息,所有曾参与战斗的军队都偃旗息鼓。

    一次看似轰轰烈烈的试探让双方都变得更加谨慎,神武军中连夜出台了各种政策细则,其中主旨就是严禁擅自挑衅,一面破坏大局。

    除此之外,计划之中的袭扰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比以往更加频繁和猛烈。

    郑显礼的骑兵孤悬在外,主要就是为了针对大食军的侧翼做选择性的重点打击。

    现在草原蛮部的危机解决了,马赫迪的虚实也试探了不少,四面八方仍旧有大食人向戈尔干汇集,看来这位未来的哈里发大有一战定乾坤的打算。

    这与秦晋的想法几乎是不谋而合。

    两个人都试图以一次决战就解决所有问题。

    然则,想法是好,可在这一日数变的战场上未免就有些一厢情愿了。

    谁都没想到,事情的起因竟是因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牧民之死。

    戈尔干这里除了波斯人以外,还散居着许多从所谓神话时代就存在过的古老部族,这其中尤其以米底亚人为最,其族众遍布大食西北部以及部分安纳托利亚。

    而米底亚人作为一支特殊力量的存在,千百年来一直游离于泰西封朝廷统治的边缘地带,从波斯帝国时期到现在的大食阿拔斯王朝。

    由于大食与唐朝的战争,这里汇集了十数万各部的人马,而当地的牧民们则成了最先受害的对象。

    几乎每天都会有米底亚人的牲口被掠走,妇女被奸污。

    而就在这天日落以后,一个十五岁的男牧民尸体被发现,此人是米地亚部落中一位强力酋长的继承人。

    为此,他愤怒的分别向唐朝和大食派去了使者,以质询,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然则,聚集在此地的出了大食军和神武军以外,超过七成以上都是各地的游牧部族,想要查清楚这件事几乎等同于登天。

    秦晋在得报以后,第一时间召集部众,以查清楚有没有唐朝一方的人马在海子边活动过。

     



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朝廷有使者
    米底亚人的小插曲很快平息,马赫迪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戈尔干一战上。

    每次清晨,他站在塔楼上,望着远处的唐朝营垒和漫天旌旗,心中就不止一次的涌起阵阵巨浪。

    他已经清楚自己低估了唐人,也许当年那一战,帝国的将军所击败的唐兵并非其主力,而今才是真正的实力吧。

    每每念及此,马赫迪已经热血沸腾了,恨不得早一日击败唐朝的军队,甚至幻想着带兵深入到唐朝的腹地,将他们的皇帝擒来泰西封,给哈里发做上马石。

    不过,他忽然想到了赛义德描述过的唐朝。在唐朝,皇帝并不是权力最大的人,真正掌握权力的是丞相,就是那个叫做秦晋的人。

    而这个人此时此刻正在对面的军营之中。

    只要击败了面前的唐兵,就可以将唐朝的砥柱打断,从今往后,呼罗珊就再也不会有来自东方的威胁了。

    而现在,他要先解决那股一直在大食侧翼游荡的骑兵。

    这股骑兵混合着唐人和草原蛮族,来去如风,时而散开,时而啸聚,对大食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只是此前的诱敌之计失败以后,他们变得更加狡猾和谨慎了,一时间还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就在昨天夜里,马赫迪接受了部将的建议,决定以绝对优势的骑兵正面冲击,只要这股唐兵敢抵抗,就一定会将其咬住,直至杀光最后一人。

    郑显礼感受到了空前无比的压力,大食骑兵几乎空巢而出,从三个方向对他进行围追堵截,这使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方面,绝对不能放弃对大食侧翼的牵制,另一方面还要保存实力,不能和绝对优势的大食骑兵硬碰硬。

    大食骑兵也是以轻骑兵骑射为主,辅以一定数量的重骑兵用作正面冲击。双方对阵之时,算得上“乌合之众”的蛮族联军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至于神武军的骑兵,虽然士气军心都超乎异常,但终究是不会被拿来硬碰硬的,但这一次大食骑兵似乎铁了心的要追歼他们,死死的咬住不松口。

    这让郑显礼十分纠结,他的使命就是以骑兵牵制大食军侧翼,可如果就此撤退,丞相的计划就要落空了。

    在边打边撤的途中,葛罗禄右叶护骨咄禄看到了机会,经过中伏一役之后,他的威信已经彻底扫地就连葛罗禄人都背地里在纷纷非议。

    为了恢复自己从前的声望和地位,骨咄禄不惜再一次冒险,甚至赌上性命。

    是夜,骨咄禄以百余随从趁夜偷袭大食骑兵大营,试图擒杀对方领兵的大千夫长。但大食人历经大战,又岂是能让骨咄禄轻易得逞的

    骨咄禄攻入营寨不过片刻功夫,整个大营就已经被火把映照的通亮一片。

    情知事败,他只得丢下十几具随从的尸体,匆匆逃了回去。

    马赫迪在次日一早得知了这次蹩脚的偷袭,不禁轻蔑的笑道:

    “唐人骑将技穷了,竟然想出这种天真的办法,难道我大食的千夫长都是些比驴子还蠢的人吗”

    由此,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唐人的领兵将军之中,能够超过秦晋的并不见得有多少。

    与此同时,秦晋已经不在军营,他赶去距离戈尔干最近的一座大城,希尔凡,从安西赶来的朝廷使者已经抵达那里。

    护送使者的军将名为王仁礼,是他亲自到戈尔干向秦晋汇报情况的。

    自打神武军翻越葱岭以来,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亲自由长安赶来的使者。

    让秦晋意外的是,这次赶来西域的使者竟然是出身自博陵崔氏的尚书右丞崔胤。

    世家大族向来志在中枢,很少有人会主动到边军中去,这次崔胤能够过来,或许是因为旁支不得志的缘



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扎根于西域
    崔胤象征性的宣读了天子诏书,诏书中对秦晋等人在西域的功绩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同时并各有加封晋级。

    当然,此时的天子诏书已经和那位躺在病榻上多年的李亨没有半分关系了,这是政事堂的几位宰相在商量之后共同起草颁布的。

    自打重开丞相府以后,相府属吏的触手便伸向了各大军政事务,朝官的权力也进一步被削弱,甚至连百官之首的几位宰相,其权力都被极大的削弱。

    事实上,被秦晋重用并留在宰相位置上的宰相,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历经三朝不倒的韦见素,另一个则是新近崛起的第五琦。

    两个人前者深谙权谋之道,平衡官场各方势力无出其右,后者最擅长财计,在短短一年间,竟使得穷困至极的长安府库扭亏为盈。

    所以,秦晋用这两个人是有道理的,而且即便在重开相府之后,依旧给了他们不小的权力。

    这封封赏诏书正是韦见素与第五琦投桃报李的表现。

    而崔胤在交出诏书以后直接向秦晋表示,自己此番来到西域,短时间内就不打算回去了,大丈夫建功立业,投军效力才是根本。

    秦晋笑着赞道:

    “读书人如果都如三郎一般心志,这天下何愁不尽归我大唐所有呢”

    这话说的令所有人精神一震,大唐自高祖至太宗到了玄宗之后,基本就已经停止了扩张,曾经的天可汗威信也远不如太宗时代。尤其在经历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之乱以后,更是威信扫地。

    现在,秦晋的志向显然不仅仅是恢复昔日的荣光,开拓西域,扩地万里,大唐天威已经广布到了从前历朝历代都不曾波及到的地方。

    “丞相威武!下吏愿为丞相效死!”

    崔胤不是死脑筋,自然而然的表达流露了效忠之心。

    在这种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不论是谁都只知道有丞相而不知道有天子,如果不向秦晋效忠又向谁效忠呢

    秦晋将一揖到地的崔胤扶起来,叮嘱道:

    “神武军即将平定呼罗珊,如果三郎能招呼更多的族人子弟到这里来为官,想必三十年后,夷狄亦可入中国了!”

    这番话是崔胤万万没想到的,在来到西域见秦晋之前,他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上马杀敌,下马杀敌。现在突然间就有些蒙住了,好半晌才反应过来。

    “丞相,丞相莫非要长久经营西域”

    一旁的清虚子道:

    “如果不长久经营,废了九牛二虎力气才打下来的土地,难道要拱手让人吗”

    崔胤连忙摆手道:

    “不不不,下吏的意思是,丞相莫非要在西域建立军州,如中原一般”

    秦晋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军州是要建立的,不过也不能和中原一概而论,这里毕竟民族宗教迥异于大唐,还要因地制宜才是!”

    至此,崔胤就像发现了宝藏一般,博陵崔氏虽然是世家大族,但旁系支脉很多,不得志的子弟更是多如牛毛,如果他们当真能响应丞相的号召,也不失为广大门楣的一条路。

    “下吏以为,如果丞相能够广发求贤令,响应者一定甚众!”

    秦晋与崔胤一直交谈到深夜,以世家大族旁系支脉填充到西域和天竺新开拓的土地上以巩固唐朝在地方的统治,这种想法早在翻越葱岭之初就已经产生了。

    在遥远的西域,朝廷的武力若要持久,没有地方大族的支持是万万不能的,而当地的大家族又都是异族,唐朝强盛时固然会锦上添花,可要让他们雪中送炭,可就未必了。

    只有同为华夏之



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可萨汗来使
    低矮的夯土墙,狭窄的城门洞,一队队的驮马鱼贯而过,不时有人挥着鞭子发出阵阵噼啪之声。鞭响中又夹杂着长长的骡马嘶鸣。

    这是一支翻越葱岭,来自于安西的商队,商队带来了大量丝绸与瓷器,这些两样东西在呼罗珊向来都是价值连城的。如此长途跋涉,也只有这种珍贵的商品才能换回一路跋山涉水所耗费的人力物力。

    身兼希尔凡城城主之职的葛宏业站在低矮的城楼上,满意的浏览着从脚下一队队进入城内的驮马。

    只要将这批货物脱手,就可以赚上万倍的利润。

    “城主,你说说,如果咱们从中原出发时,也带上几匹丝绸,现在是不是都已经家财万贯了”

    一个军吏装扮的人,咂着嘴,满脸可惜的连连感慨。

    岂料,葛宏业一巴掌拍在了他的脖子上,出口便骂道:

    “蠢货,做你的春秋大梦吧,如果带着一匹丝绸打仗,你早就丧命在茫茫大漠戈壁了,你的那些万贯家财也不知道便宜了哪个狗娘养的!”

    葛宏业虽然做过神武军初级学校的教官,但骨子里的粗俗毛病还是改不了,往往张口就骂,尤其是在越信任的手下面前,骂的就越欢实。

    不过,看着象征金山银山的货物,葛宏业还是忍不住吞咽了几下口水。

    希尔凡仅仅是过路的小城而已,这些货物最终会在大食人那里换成金银,最终被送回中原。

    “戈尔干的战斗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几个都精神点,说不定随时就有被征募重返战场的可能,别再到死后拉不开弓,提不起刀,给老子丢人!”

    葛宏业的污言秽语随即就转到了戈尔干的战场上。

    希尔凡是距离戈尔干最近的小城,只要爬上城外的小山丘,葛宏业甚至觉得自己能闻到两军交战的味道。

    人和人之间都有不同的爱好,有人喜欢养马,有人喜欢宝剑、宝刀,独独这个葛宏业,一生没有别的喜好,在加入神武军以后,才突然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打仗。

    只要听到牛角战鼓之声,葛宏业的血管就充满了激动的血液。

    “唉!”

    旋即,葛宏业叹了口气,他知道,自从被委任为城主以后,自己的使命怕是就与维持地方治安的稳定脱不开干系了。

    这在神武军中是个常态的惯例,从河东起家时算起,每攻克一地,便委任神武军中的军将为地方逛,以期最大限度的控制土地和人口,至今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了。

    葛宏业本来打算在希尔凡推行神武军的“民营”政策,但遭到了丞相府属吏的反对,并严厉警告,没有丞相的命令,不得轻易折腾当地的富户与平民。
1...456457458459460...4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