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乱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五味酒

    “差事办的如何了”

    边令诚神采飞扬,躬身道:“奴婢幸不辱命,已经调查的清清楚楚。”

    说罢,边令诚恭敬的双手捧着一封公文,将之放在御案之上。

    “朕眼花的紧,看东西费事,你简明扼要的说说!”

    边令诚咽了一口唾沫,“已经查实,那日领头带兵的,是一个叫杜乾运的人!”

    “慢着!”

    李隆基突然觉得哪里不对,那杜乾运的名字如何熟悉的紧他只稍一回忆,便记了起来,“杜乾运,可是杨国忠保举检校神武军中郎将的那位”

    边令诚点头称是!李隆基却勃然大怒,“此等无耻之徒,居然对保举之人大加羞辱,这等小人,怎么能让他继续忝居朝堂此贼现在何处”

    边令诚洋洋自得道:“杨国忠罢相时,此人理应被牵连,但不知以何种手段巴结上了秦晋,是以,并未受到严惩,至今仍在神武军中!”

    “该杀,该杀!”

    天子一连说了两个该杀,吓得边令诚身子一震,也不知是秦晋该杀,还是杜乾运该杀。但是,他知道今日的目的算是达到了,秦晋小竖子自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李隆基喘了一阵粗气,便又想起杨国忠,想他被经手保举之人所羞辱,这份委屈却是让人不忍唏嘘了。

    半晌之后,李隆基才沉声道:“召杨国忠入宫!”

    天子欲召杨国忠入宫,边令诚心中又是一阵窃喜,心道杨国忠肯定恨透了秦晋和杜乾运,只要他此时出马,在落井下石一番,说不定今日就可以轻松将秦晋送神武军中郎将的位置上扳下来。只要秦晋失去了官职与权力,在长安城中还不是任由自己搓扁揉圆吗

    传达敕令的宦官刚走,程元振又入了便殿。

    李隆基派程元振多与杨国忠接触,此时入殿,想来也是有消息禀告。

    程元振瞧了一眼侍立在侧的边令诚,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李隆基却对此不甚在意,杨国忠的事与边令诚今日汇报之事没准还有交集,一并说了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再说,他也无意为这些宦官之间的勾心斗角做掩护。

    “无妨,说罢!”

    程元振虽不情愿,但有圣命在,也只能硬着头皮,将杨国忠府外上演的一出“将相和”戏码,简明扼要的讲述了一遍。

    这又让李隆基大吃了一惊,“你是说,杜乾运负荆请罪,杨国忠原谅了他”

    “正是!奴婢躲在人群里亲眼所见,杨相公与杜乾运把臂一同并肩入府!”

    虽然是闹剧,李隆基却对杨国忠的处置方法十分满意。甚至可以说是远远超出了他对杨国忠的判断。如果是罢相以前的杨国忠,他绝不会饶了杜乾运,更不会配合杜乾运向世人昭示自身胸怀!

    杨国忠经历过罢相风波以后逐渐沉稳成熟了,这一点在李隆基看来却是意外的收获。如果杨国忠果如程元振所描述的那般,今后未必不能再对他委以重任。就算再入政事堂,也是可以的!

    然而,一旁的边




第一百五十六章:捷足又先登
    时间一晃,春去夏来,长安周边的百姓们整日间在田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仿佛潼关外的大战与他们没甚关系一般,就算打的地动山摇,也不能耽误了今年地里的庄稼。

    比关中百姓们还忙的,当属神武军中郎将秦晋,他负责训练的神武军到了此时已经初见规模。三千人对于令行禁止也适应的如呼吸吃饭一般自然,而最让秦晋满意的,则当属队列训练与负重长跑。

    神武军的兵员多来自关中世家子弟,素质比起当初在新安时的团结兵则要高出了不是一星半点,就算再不济,加入神武军时,也分得清左右,经过数月之久的训练,队列行走,复杂的队形变化,已经不输于后世的军队了。

    只是,日日进行这种枯燥乏味至极的训练,也让神武军将士们纷纷叫苦不迭,都嚷嚷着,希望秦晋能够让他们尽快真刀真枪的演练上一场,而不是整日赤手空拳在旷野中集体散步。

    集体散步是其它各卫新军对神武军的嘲笑之语,每每有人借此告到秦晋面前,秦晋总是报之一笑,并告诉他们,将来自然便知晓这数月的辛苦与嘲笑是值得的。

    秦晋在神武军中威望甚高,他说的话自然也就无人怀疑,不过唯独将士们希望真刀真枪演练这一条却是呼声日益变高。

    直到军器监丞郑显礼到神武军驻地拜访,秦晋才喜笑颜开,一拍大腿,对裴敬等人说道:“你们的‘神臂弓’到了!”

    裴敬等人面面相觑,原来中郎将一直让他们等的神秘武器,竟是“神臂弓”。神臂弓的样品在神武军中只有少数人见过,它小巧的弓身与惊人的威力,都给众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秦晋还说要让神武军中每一个人都装备一把这种在黑市上价值十金的重弩。但是人们都觉得这是在天方夜谭,且不说三万金的数目大小,就算整个长安,整个关中的黑市也未必有三百把这种精巧的重弩。就算有,黑心的商人们也肯定会毁去绝大多数重弩,而仅仅留下百十把,以使物稀为贵。

    再联想到郑显礼军器监丞的身份,裴敬他们即便是再后知后觉,也想的明白,一定是军器监已经成功造出了足够装备神武军的重弩。

    果不其然,郑显礼兴冲冲而来,连气都没喘匀,便道:“三千把‘神臂弓’,悉数造好,今日已经交割兵部,中郎将遣人领取便是!”

    “此事郑兄居功甚伟,请受秦晋一拜!”

    郑显礼以提前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三千“神臂弓”的任务实在大出秦晋的意料之外,这也使得秦晋罕有的激动了。至于,神臂弓的质量问题会不会因为赶工期而有水分,这一点他则完全不担心。

    因为唐朝在匠做上自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小到每一个部件上都会有制造的时日,以及工匠的名字,一旦出现不合格的残次品,自然会有专人追究责任。

    因此,敢于侥幸的人,无所遁形,质量自然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眼看着汛期就到了,河水也渐渐上涨,水力冲压板甲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秦晋对眼中满是憧憬。

    “军器监早就安排了工匠在渭水之畔打造水车,只还不知效果如何,一切只能等到水车建成之日才能见分晓。”郑显礼言语间很是谦虚。

    “时间越来越紧迫了,现在‘神臂弓’的任务完成了,这一桩便迫在眉睫了啊……”

    秦晋的只要一提到军器监的事便一改往日的沉稳作风,处处都显得性急不已。

    郑显礼也搞不清楚,秦晋因何整日将没时间了,或是时间不够了挂在嘴边,在他以为这无非是秦晋的口头禅,但以他对秦晋的了解,又觉得秦晋从未有过无的放矢的先例。寻思的多了,一颗心便总是惴惴不安。

    裴敬带着人奉命凭公文到兵部去领神臂弓,在路上他们兴奋了好一阵。在军中,每一个人无论士兵还是将校,都希望能够拥有一把这种既小且威力巨大的重弩。

    接待裴敬的是兵部的两个司官,收了公文凭据后,那司官先命人奉茶。

    “请将军稍后,下吏这就去点验数目,办好了,便来通知将军!”

    司官客气的很,恭维着裴敬为将军。

    裴敬对此混不在意,端起茶汤先喝了一口,便交代那司官尽快办理,军中还急等着他回去。

    谁知那司官走后,左等右等直到日落西山,兵部的官员们已经陆续离开衙署,也不见有一张“神臂弓”出现。

    “来人,来人!”

    裴敬不耐烦的大喊起来。立即有两个杂任进来上前问道:“将军何事”

    “上午那个接待某的……某的司官呢”

    这时,裴敬才想起来,早上竟忘了问那司官的姓名。原也是他出身官宦世家,本就瞧不起这种不入流的佐杂小吏,是以连名姓都懒得问。

    两名杂任面面相觑,“本堂今日有当值司官十七人,却不知将军欲寻的是哪一位司官”

    裴敬一时语塞,好在他反映也快。

    “某有交割公文在他手上,你们去查了便知哪位司官。”

    一名杂任问道:

    “敢问将军交割何种军器又属于哪一卫”

    “神臂弓!神武军!”

    裴敬的回答很是干脆,但又强压着熊熊的怒火,他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直觉告诉他,今日事有蹊跷,只怕难以遂愿领得到神臂弓了。

    那名杂任答应一声便扭头出去,另一名杂任却留了下来,摆出一副随时听后招呼的模样。裴敬看着他更是心烦,便挥挥手,将留下来的杂任轰了出去。

    &n



第一百五十五章:征丁十六卫
    杨国忠的变化之大一时间让李隆基有些难以置信,这还是原来那个杨国忠吗李隆基上上下下看了杨国忠许久,这才确信,杨国忠刚才所言,当是出自肺腑。

    他现在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够顾全大局的宰相,韦见素虽然为人甚正,但毕竟过于阴柔,又失之魄力不足,实非定局堪乱的宰相人选。

    谁料就在李隆基头疼宰相之首人选的时候,杨国忠的变化恰恰便又让他的心思又活泛了。

    “有杨卿所言,朕心甚慰。右领军卫要作为一支卫戍京师的绝对精锐编练,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还有那个‘思想之法’朕也觉得不错,可在十六卫军中广为推行。”

    李隆基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自打废除府兵制以后,十六卫军断了番上的兵员,大多都只剩下了空架子,就算有个别卫还拥有兵员,也都是些市井之徒,一旦京师有难,竟都成了聋子的耳朵。”

    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有了切肤之痛后的教训。直到安禄山造反以后,月余功夫东都失陷,然后崔乾佑率军直扑潼关,兵锋直指关中。

    十六卫军竟然没有一支可以提得出来可堪一用。最后还是高仙芝募集了囚徒以及贩夫走卒,才堪堪凑齐了十万人马,号称二十万,出潼关去抗击叛军。

    然则,自从封常清从洛阳惨败以后,唐军的士气与自信已经一落千丈,甚至乎被打落到了谷底,就连纵横西域,有灭国之功的高仙芝也不得不避其兵锋。

    这期间,李隆基耳边就没断了风言风语,什么气数将尽,北地当兴之类的话,传到到耳朵里,让他既愤怒又恐惧。其实,不光官员百姓,就是他这个大唐天子也是相信气运天道的。

    气运在时,战无不胜,一统天下自不在话下。然则气运不在,亦或是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上,那他所面临的将会是一败再败的可怕境地。

    在秦晋火烧崤山以前,唐军在与安禄山叛军的交锋中一直惨败连连,丧师失地。李隆基内心中无时不刻都在被恐惧与懊悔煎熬着,生怕这一桩桩接二连三的惨败,就是他气数将尽的征兆。

    但是,自火烧崤山一场大胜,使得李隆基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这次大胜充分证明了,李唐王朝的气运仍在,安禄山能活跃一时,却未必能得意长久。

    也因此,李隆基在处置朝廷争斗时,心理负担也大大降低。

    从杨国忠罢相,到太子与闻国事,再到重新启用高仙芝,这些都是他为了防止一家独大,尾大不掉的手段,防患于未然。

    就比如哥舒翰,李隆基既重用他,又无时不刻在猜忌他,防备他。

    哥舒翰在潼关的过火举动已经彻底让李隆基生了忌惮之心,甚至已经在怀疑,启用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兼领平叛兵马大元帅这个决定,究竟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恰在此时,杨国忠出人意料的转变了,觉醒了,这不能不说是老天和气运都在偏向着他。李隆基心中念头百转,甚至已经在琢磨着,寻个合适的时机,重新再将他推进政事堂。

    不过,宰相虽然礼绝百僚位尊权重,但在乱世时,却没有兵权更实在。

    李隆基的心思一直在能与亲之间徘徊,哥舒翰虽能,却心志难料。杨国忠庸碌,然而是他既亲且信之人,若非形势所迫,又怎么能舍得将这样一位善于揣度上意的宰相罢掉呢

    “圣人毋须忧虑,十六卫军成了空架子,再征召良家子弟,充实军中便是。我关中有户口数十万,人丁上百万,何愁十六卫不能复太宗时旧观”

    杨国忠的话让李隆基心思活动了。自从开元末年废除府兵制以后,大唐的府兵便被各地的边军所取代,而这些边军又是从地方上就近征召,在无形中为朝廷省却了一大笔开支。而在李隆基的授意下,各地边镇的节度使也拥有了部分自筹自支的权力,这就进一步为朝廷节省了开支。

    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李隆基此前只看到了朝廷再岁入支出上捉襟见肘,便以各种权宜之计来填补窟窿,可又哪成想到,就是这一计又一计的昏招,使得各地节度使纷纷坐大,甚至对朝廷阳奉阴违的事也多有发生。

    比起油滑的安禄山,更早引起李隆基猜忌的还是高仙芝。高仙芝竟然在未取得朝廷授意之前,公然对西域小国发动灭国之战。因而,未免此人长久坐镇安西尾大不掉,他才寻了个借口,以贪墨钱财为由,将其召回了长安。

    却想不到,真真有狼子野心的,却是他曾经无比宠信的安禄山。

    这些心思一股脑涌上心头,李隆基也顿时警醒,强枝弱干,必然会使主干不堪重负而被枝叶压垮。所以,强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征召良家子充实十六卫军杨卿可有方略”

    所谓征召关中良家子充实十六卫军,原本只是杨国忠的即兴之言,他哪里有什么成熟的方略。不过,他却素有些急智,说道:“臣也是一时念头突



第一百五十六章:捷足又先登
    时间一晃,春去夏来,长安周边的百姓们整日间在田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仿佛潼关外的大战与他们没甚关系一般,就算打的地动山摇,也不能耽误了今年地里的庄稼。

    比关中百姓们还忙的,当属神武军中郎将秦晋,他负责训练的神武军到了此时已经初见规模。三千人对于令行禁止也适应的如呼吸吃饭一般自然,而最让秦晋满意的,则当属队列训练与负重长跑。

    神武军的兵员多来自关中世家子弟,素质比起当初在新安时的团结兵则要高出了不是一星半点,就算再不济,加入神武军时,也分得清左右,经过数月之久的训练,队列行走,复杂的队形变化,已经不输于后世的军队了。

    只是,日日进行这种枯燥乏味至极的训练,也让神武军将士们纷纷叫苦不迭,都嚷嚷着,希望秦晋能够让他们尽快真刀真枪的演练上一场,而不是整日赤手空拳在旷野中集体散步。

    集体散步是其它各卫新军对神武军的嘲笑之语,每每有人借此告到秦晋面前,秦晋总是报之一笑,并告诉他们,将来自然便知晓这数月的辛苦与嘲笑是值得的。

    秦晋在神武军中威望甚高,他说的话自然也就无人怀疑,不过唯独将士们希望真刀真枪演练这一条却是呼声日益变高。

    直到军器监丞郑显礼到神武军驻地拜访,秦晋才喜笑颜开,一拍大腿,对裴敬等人说道:“你们的‘神臂弓’到了!”
1...5859606162...4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