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再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瓜子昏睡百年
临行前,阿方索十二世来找大公父子聊天,说起现在的国际形势,两国今后的外交政策和理念。大公说道几点注意事项:
一、是紧跟英国高层的脚步,在国际争端中不擅动,只要不危害自己和国家利益,听英国的。
毕竟大英帝国才是这个年代的世界霸主、真正的大哥,有事听大哥的一般没错,要不大家就没有凝聚力。坑队友的事情尽量别干,我们可是有脸面的大贵族,但防止被人坑也是必需的。
二、一定要把广大百姓的利益放在资本家的利益前面,尽可能的改善百姓的生活。如教育、医疗、住房等等。
也要兼顾贵族们和地主们的利益,他们是“王权”能否执行下去的保障,不能让他们寒心。至于一些大贵族同样也是大资本家的事情,那就得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而定了。
三、加快殖民地的开发,今后不管是提高经济,还是增强国力,殖民地对殖民国家的帮助是非常显著的,也是国家未来能否保障繁荣昌盛的基础。
当然,如果当地土著出现不稳的现象,提前大力收拾,该杀的杀,该挖矿的挖矿,千万不能因有顾忌而手软。这里面很多利益要提前让渡给贵族和地主们,王室不能有好处全占了。
殖民地开发的重点还是得主要放在贵重金属上,一个国家只有货币充足,抵御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能力才强。文化、娱乐等发展自然就相对容易。
四、加大科研力度,只有人才多、科技不落后、军事不落后,国家的安全才有基本保障,工业化的脚步才不会被拖累。
五、政府部门要加强规划,很多东西靠个人和企业研究是很难有大作为的,必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长期给予帮助,比如先进武器的研发、发动机的研发等。
听的阿方索十二世频频点头,很认可大公的说法。接着又聊到现在发生的日俄战争,美国在其中那恶心的手段。阿方索十二世认为,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强大的俄国。
而大公告诉阿方索十二世,俄国没有赢的可能,最好的结果就是打平,不割地赔款,并大致说了下其中的原因。
比如什么准备不充分啊,国内环境不稳定啊,资本家和野心家想看到皇室的失败,从而大幅削弱皇权啊等等。
说的阿方索十二世目瞪口呆、哑口无言,但在一些方面也算茅塞顿开、暗自警觉,开心的告辞而去。
在奥匈旅游团返程的路上,俄、日两军主力围绕哈巴罗夫斯克的争夺战正式展开。双方实力经过这段时间的补充,都得到陆续的加强,但总体上还是日军优势明显。
其中在兵力上(不算民兵),日军人数优势明显;物资供应上,美、日联军同样优势巨大;武器装备上,尤其是重火力方面双方大致相当。
而在双方骑兵野外对决中,日、美联军被完虐,运输线始终存在巨大的隐患。让日军前线的弹药、物资储备始终无法达到心中的预计。
乃木希典作为日军第一师团的师团长,这一路可谓意气风发,轻松占领俄国沿海重镇马苏里斯克,然后又帮助友军逼退符拉迪罗斯托卡的俄军主力,轻松将这个俄国远东的重要军港城市占领。
后面的战争虽损伤不小,但在他看来那根本不是个事,军人就要有为天皇陛下献身的觉悟。如何能速战速决的拿下哈巴罗夫斯克,消灭俄军主力,占领俄国更多的土地,才是他考虑的问题。
或者是受到上面长官的私下影响,或者是他的脑袋可以用来打铁,乃木希典充分的发扬了日本武士道精神,取得了开局的奇效。
他竟然在夜间,冒险的采用了一字长蛇阵这个行军方法,来对哈巴罗夫斯克的西部防线进行了夜间大范围穿插作战,打了俄军防守部队一个措手不及。
待天亮时,俄军准备许久的外围第一道防线,莫名其妙已经大半失去了作用,数千名来不及撤退的士兵被日军优势兵力消灭和俘虏,整个城市已有被日军合围的危险。
库罗帕特金这时急了,真的没想到一晚上情况就糟糕成这样啊。可即使这时发动反击,也很难夺回外围阵地了,幸好炮兵等重火力布置的比较靠后,没受到大的损失。
于是他只得趁着日军合围未完成,将手头骑兵部队全部派了出去,在外围大范围活动,步兵则做好了被包围的准备。
日本第四师团师团长,擅长野炮战争的黑木为桢少将,看到第一师团轻易取得了巨大的战果,突破了俄军的防线,以为俄军已是强弩之末了。
请示后,下令东部归他暂时指挥的各支部队,开始强攻俄军防线,拉开了哈巴罗夫斯克血战的大幕,而大清的报纸则将这场大战,介绍为“伯力”大战。
山县有朋作为日本第一军军长和哈巴罗夫斯克前线总指挥,那本就是不怕事的主,看到东部已展开进攻,进攻还
第47章 装甲车
张祥把家人送回格拉茨,准备呆几天就回海外州刚果上班了,毕竟总是翘班不咋好,要是大伯为此收拾他一番,那就划不来了啊。
但尼古拉特斯拉很快找上门来,一起喝了一台酒、联络了联络感情,下来交流了一番汽油、柴油发动机等的工作原理和未来改进的大致方向、方法。
尼古拉特斯拉现在忙,非常的忙。他现在和爱迪生成为了莫逆之交,关系好的不得了,经常在一起讨论各种科研的种种问题,两人有很多共同话语。
比如这次就和张祥说起什么交流电的问题,如何把电输送到较远的地方去,产生更多的利益,方便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等。
更提出了什么变电装置的想法,让张祥大感佩服、一顿好夸啊,让特斯拉更有信心去完善他的想法了。
张祥也提醒他,电这玩意太危险,一定要注意安全,让他和爱迪生不能亲自去碰。毕竟交流电又被称为“死亡之电”,可开不得玩笑,对两大神人,奥匈帝国高层保贵着呢,可真损失不起。
同时无线电也是二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经常凑到一起探讨专研,更在格拉茨理工大学爱迪生实验室内专门弄了个课题,进行了无数次探讨、交流。
把张祥镇的不轻啊,不愧是历史两大神人啊,思路之开阔让人不得不佩服,只希望二人日后千万不要产生巨大矛盾,让奥匈帝国损失惨重啊。
张祥通过这些年的了解,发现尼古拉特斯拉确实不是个善于理财的主,幸好这一生取了个贤惠的妻子,将家里各方面打点的清清爽爽,把尼古拉特斯拉的各种收入都存入大公开的银行吃利息了。
夫妻俩没去考虑其他项目投资的问题,专心的搞着他们的本职工作。但存款是真不少,每年银行给的利息也是按行业最高标准,可谓不少,毕竟无论大公还是张祥都不会让这一家人吃亏的。
爱迪生更是科研和投资等几不误,当然也要更忙碌和奔波,赚的钱毫无疑问更多的多。事业也越搞越大,投资面越来越广,幸好他的主要精力仍放在科研上面。
爱迪生估计也同大公一样,对钱产生了免疫力,挣的多,花的和投资的也同样多,在奥匈帝国人气旺的不得了。
科研方面、赞助方面、足球方面、音乐、电影等等,就没消停过,幸好家底丰厚又能挣钱,换一个人真的会提心吊胆啊。
也不知道是因为历史其他人嫉妒爱迪生,将其适当的丑化了,还是因为生活、工作的环境不同,张祥认识的爱迪生是真的不抠唆啊,花的多但挣的更多,值得去抠唆那一点吗
他的人缘现在可好的不得了啊,格拉茨的足球、音乐、电影等标志性产业方面,他就是背后的皇帝,又叫协会主席而且是终生的,大家都心悦诚服,喜欢让他代表和作为旗帜人物。
紧接着第二天上午,班斯卡什佳夫尼察机械制造厂技术总监波多尔斯基找了过来,他现在同时还是斯太尔重汽公司的技术总监,奥匈帝国皇家科学院副院长。
他来找张祥的目的,是请张祥帮他参考一下,他完善的专业装甲战车设计等,为此带来了一大堆的技术资料。
张祥对这玩意一向感兴趣啊,两人很快就对着图纸,详细的一点点聊的热火朝天起来,中午饭都只是在书房里随意的快速吃了点,继续探讨专研。
波多尔斯基这些年来,可谓春风得意,越来越有信心。这次奥匈帝国科研界的综合评定,虽没进前四,但毫无疑问前六的位置肯定有他一席。
后被皇帝陛下亲切召见,设宴款待,亲自授予了世袭男爵的爵位,成为奥匈帝国皇家科学院的两位副院长之一,主持部分部门的研究工作,正院长是大公阁下兼的,一般不管事的。
两人首先从轮式装甲车开始聊起,张祥对波多尔斯基设计的装甲车外形等那是一顿狠夸啊,考虑的确实非常全面,符合生存之道。
说起装甲车的历史,还得提到英国,1855年,英国j科恩在蒸汽拖拉机的底盘上安装机枪和装甲,制成了一辆轮式装甲车,并获得专利权。
1899年,英国人西姆斯在四轮汽车上安装了装甲和一挺机枪。1900年,英国把装甲汽车投入到了正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
但这个位面早已经乱的一塌糊涂了,现在的公认世界装甲车之父是奥匈帝国波多尔斯基男爵。毕竟从战场的实用性等方面,二者不存在比较性。
这款装甲车,前装甲采用中等倾斜角度的装甲,上装甲采用倾斜角60度的装甲。再加上采用高张力钢板、复合装甲,使得防护性能大大提高。挨一炮那肯定是个死,但普通机枪就拿他没法了啊。
张祥不知道,现在这个年代的钢材能达到的具体强度、韧度,但这款装甲车已经能代表未来了,30年不落后那都是保守的。
波多尔斯基男爵,将轮式装甲车主要定义为轮式装甲步兵车,毕竟他是没参加过真正战争的主,否则就不会这么保守了。
车体四周有轻型装甲防护,可使车内的士兵免受中小口径枪弹的伤害,车顶有一挺机枪提供火力支援,可乘载10-12名士兵,快速机动作战。
在轮式装甲步兵车方面,张祥已经很难挑剔什么了,只能用军事上的事来忽悠这个设计大能。比如一挺机枪提供火力支援是不是少了啊,能不能布置两挺。
轱辘跟普通汽车一样四个轮,虽轮胎加宽了,但是不是也不够保险啊,后面明显重太多呢,是不是后排的轱辘两侧各加一个轮胎,或加一排轱辘,变成六轮,这样就安全多了啊,也能保证承重啊。
既然是战车,车门就不应从两侧开门吧,两侧的装甲最好直接焊死,成为一个整体,提高安全系数,门最好开在后面,士兵下车就可保护战车的两翼和后部,前方反正有机枪重点盯着。
听的男爵大人点头不已,快速记下,表示回去多找几个有实战经验的一线军人进入研究室,要不真不知前线需要什么啊。
张祥也算一阵无语,这个年代的一线军人何曾考虑过如此高大上的玩意,你随便设计个质量稳定的战车,不要老坏,修理难度不要太大,他们就会当成宝贝,还提问题,找抽呢
履带式装甲车计划分为步兵战车和装甲运兵车。
张祥对波多尔斯基男爵团队开发的新式履带讲真话并不满意,无论其结构形式,还是现今的材料水平、加工能力等都太勉强了,使用的话,质量根本不合格,成本太高,并不具备实际使用价值。
但张祥可不能打击人家的积极性、主动性,要知道能走出这关键一步就非常非常的不容易了。
所以张祥惊讶的夸了波多尔斯基的思路一番后,委婉的从基础材料开始,评论履带式装甲车的实际使用价值,在战争中能起到的关键作用和相对弱点。
首先是,现有钢材的强度和韧度并不满足履带装甲车的基本需求,主要材料上就得加快研究、更新钢材的冶炼方法、工艺步伐。连专用装甲钢都没搞出来,能有什么前途啊。
然后是成本控制的问题,履带合格后,能民间使用的地方就多了,比如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挖掘机等工程机械,空间可谓极其广阔,这时合理的成本就必需考虑了,否则就是失败的研究。
现在这个时代,大家用的都是平炉炼钢法,炼钢速度慢(转炉炼钢炼一炉钢约10min,而平炉则需7h),钢材的价格自然居高不下了。
历史上也是奥地利在1952年最先搞出纯氧顶吹转炉,解决了钢中氮和其他有害杂质的含量问题,使质量接近平炉钢,节约不少能源,转炉炼钢成为当代炼钢的主流。
随着大家对钢材性能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钢材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同时也为了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扩大品种,节约能源和降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转炉生产工艺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
铁水预处理、复吹转炉、炉外精炼、连铸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转炉炼钢模式。已由单纯用转炉冶炼发展为铁水预处理——复吹转炉吹炼——炉外精炼——连铸这一新的工艺流程。
所以如何让炼钢方法,从平炉炼钢法转回老式的转炉炼钢改进方法,并使得质量、效率等提升上去,从而降低成本费用,才是钢铁工业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波多尔斯基通过这些年与张祥的接触,对张祥的判断那是深信不疑的,何况好处都归他,他自然也格外重视了。表示回去就准备找一些死囚到某个小冶炼厂好好试验一番这些方法、理念。
如果可行,就在一些钢铁厂内悄悄的自己玩了,这种先进技术当然得全力保密了,否则不是跟自己的钱过不去吗至于员工简单,除了可靠的技术人员外,全用死囚好了。
张祥也说了说他对履带装甲车的看法,认为履带应由主动轮驱动、围绕着主动轮、负重轮、诱导轮和托带轮的柔性链环。履带由履带板和履带销等组成,履带销将各履带板连接起来构成履带链环。
履带板的两端有孔,与主动轮啮合,中部有诱导齿,用来规正履带,并防止装甲车转向或侧倾行驶时履带脱落,在与地面接触的一面还得有加强防滑筋(简称花纹),以提高履带板的坚固性和履带与地面的附着力。
波多尔斯基越听思路越是开拓了起来,也认真的分析思考,有不明白的抓紧时间讨论、请教,两人越说越投缘,很快就步调基本一致起来,将履带式装甲车的未来发展技术规划了出来。
波多尔斯基最终接受了张祥的大多数观点,与张祥达成共识。认为履带装甲车的要点一是动力条件,二是地面条件,三是成本条件。
动力条件就是指发动机提供给装甲车通过地面所必须的力量,没有这个力量,主动轮就转不动。
地面条件则是指主动轮传给履带的力,必须由地面提供一个反作用力(也就是装甲车运动的牵引力)才能实现。
当牵引力和行驶阻力相等时,装甲车就作等速运动;当牵引力大于行驶阻力时,装甲车就加速行驶;当牵引力小于行驶阻力时,装甲车则减速行驶。
成本条件则是装甲车建造过程中投入材料、人工、机械的本金。如橡胶的价格高,除非必需使用的部位,其他地方就不使用了。
复杂配件要尽可能的让他简化,要方便通用、加工和维修,只要皮实、耐用则可,不需要考虑什么美观、精密。
为此成本问题成了二人达成共识的难点,直到张祥告诉波多尔斯基,履带式装甲车是奥匈帝国未来能否保证国家安全的支柱之一,所需要的数量往往是以万为单位的。
履带式装甲车的步兵战车,不能光只有机枪吧,我们是否需要考虑对一些车辆进行大幅度的改装呢
比如有的得安一门大炮吧,好快速支援步兵的防守和突击,有的最好能封闭起来,不用担心中小口径火炮的威胁,作为全军突击的尖兵吧。
这么多种战车,如果都造价昂贵,那我们国家能配置的起吗配件不统一,那维修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那不得累死啊,所以您这个帝国皇家科学院的副院长得想法子吧,以打赢未来战争为主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