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再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瓜子昏睡百年
美国的德裔移民少吗根本不少啊,19世纪最主要的那两批德裔移民,其实是属于奥匈帝国的移民群体啊,他们当时是所谓的神圣罗马第二帝国臣民而已。
何况这些南美移民的粮食和牛羊肉产品还有一个出路,就是军人退伍基金会。
这可是个富得流油的主,企业员工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之高,世界绝对第一档次。每年免费发放的,各种员工福利用品、生活用品就让大多数普通家庭羡慕不已了。
而军人退伍基金会企业大本营之一,非洲的广阔地区生活物资普遍是奇缺的,每年的外购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所以皇帝陛下和皇储殿下,对于张祥提出的建立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提议是高度赞成的。
家里有粮心里才不慌啊,而且资金又主要来自那个不务正业的家伙,该储存就储存吧,快坏掉、变质的时候用来酿酒等就是了,不浪费就行。
至于匈牙利政府的粮食等也是一样啊,按皇储说的原话:
“我们国家的国民还很穷,大部分家庭只能满足基本的温饱,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后代再承受贫穷了,少年强才能国家强啊”。
“孩子们需要大量的鸡蛋、牛奶、牛肉、奶酪,两国政府公务人员要扑下身子去想办法,别光拿那些黑面包来充数,要有营养丰富的食品来优先供应学校等,然后再普及到所有人。”
“所以,别告诉我你们的粮食多的用不完,自己要去动脑子为人民想办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奥匈帝国引进大清帝国的酿酒工艺,制作的廉价高度白酒,可是畅销世界的啊,毕竟物美、价廉、后劲足,深受东、北欧广大普通家庭的喜爱,即使在中欧地区也有不小的市场。
更别提相对贫穷的非洲、美洲地区百姓了,满足国内和海外州后,在世界上一直供不应求的,你们就不能适当扩大下产能,消化掉多出的那部分粮食。
奥匈帝国一般的百姓酒量如何,其实皇储殿下不清楚,反正他一斤就差不离了,再来就高了,可他在部队呆过啊,一次能喝上一斤半的士兵那多了去了啊。
说的匈牙利政府官员,再也不敢提粮食出口奥地利的问题了,不过想想也是,奥地利主要的酒类产品是各档次葡萄酒。
白酒、啤酒的70%以上市场一直是让给匈牙利王国的,酿造白酒、啤酒的利润虽不如葡萄酒那么高,但也算利润足够丰厚了啊。
况且有着皇室、政府对粮食和畜牧产品的大规模收购和保护,匈牙利百姓在历次经济危机中更没有遭受任何损失。
反而比奥地利在某些方面更能承受外界打击,幸好奥地利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直不错,否则就不是那么幸福了。
至于矿业,张祥更与皇储鲁道夫探讨过,奥匈帝国本土的矿业前途不大。和平时期,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从国外买,国内的先封存起来,等外部没有了或战争来临了,在启用。
这样还可交好一些国家,比如大清帝国、葡萄牙、西班牙、瑞典、丹麦等国。从而方便国内物品向这些国家出口,扩大外部市场,拉动百姓就业,得到皇储的点头大力认同。
至于南美国家更是如此了,不管是因为本国移民的问题,还是经济发展问题,交好南美国家高层是绝对没有错的。当然这有个前提,国家要有海量的贵金属和外汇储备。
偏偏奥匈帝国现在在这方面是很强的,南美国家用世界各国的外汇就能搞定,比如英镑、美元在南美国家近乎通用;而大清帝国的外汇储备就非常的多了,正好被奥匈帝国拿来用。
同时大清帝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快速,缺少白银和铜制作银币、铜币流通,但奥匈企业控制的澳大利亚和南美的一些银矿、铜矿产出量巨大,正好用白银和铜到大清帝国公平兑换成英镑、美元,双方受益。
还可顺手倒买倒卖一番,将南美的廉价白银收购后,平价卖给大清帝国,双方获益。另外在现在的大清帝国,奥匈帝国的克朗是第二货币,毕竟双方关系亲密,币值稳定,兑换简单,携带方便。
大清帝国每年上万人次的公费出国旅游、学习等,大清高层和百姓的第一选择往往都是奥地利和德国,第二位的是英国和西班牙。
毕竟一是奥地利的音乐、电影、大学等世界闻名,与同样科技发达、教育领先的德国同根同源、同语同俗,掌握着科技时代前进的主流节拍。
二是这两个国家的制度方面都属于君主立宪制,更能被有君主传统的东方人接受。相比之下,政治、经济方面也比高度自由资本主意的法国与美国,更能被大清政府高层所认同。
英国本土虽更加富饶、强大,但英**队毕竟入侵过大清帝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双方百姓心中多少都有点格格不入。
如不是这些年满清政府的政治觉悟够硬,坚决制止那些不该出现的声音,弄不好双方的矛盾有激化的可能。
日本,不论是大清政府方面还是百姓个人,那原则上根本就从没考虑过,一个世界三流科技小国家,小小的岛国,你有什么资格让我认同你的所谓学历、教育啊。
所以奥匈帝国本土的矿业比重逐年的在下降,大部分矿业公司都陆续被皇室高价收购、整合暂时封存。工人被集中培训后,进入新的工作岗位,享受皇室企业员工待遇。
你说原矿主的资金怎么办,那简单啊,皇室专门拿出南非的部分金矿区的股份,让大家自愿限量购买啊。
不愿意的,自己也可想办法解决,愿意的就成为皇室控股的企业内一名普通的大股东,每年享受企业分红。
其中奥地利的油田、匈牙利的德布勒森油田、巴拉顿湖油田等整合成了帝国石油公司。暂时停止国内的石油开采业务,将主营业务面向国外,与荷兰、罗马尼亚、巴库的石油公司联手,开展合作业务。
员工虽普遍需要出国工作,但双倍薪金,半年带底薪长假等高待遇,还是安抚了绝大部分员工,离开欧洲国家去中南美、殖民地工作的,还有什么海外津贴、补贴、困难地区补助等,收入就更高了。
造成的结果就是基层员工受惠了,而企业的利润率相对不足。幸好这是相对的,石油产业在任何年代都是厚利的,看看后世西亚的土豪们大家都明白的,这还是大头被拿走的情况下。
更何况奥匈帝国在石油开采、冶炼技术上,目前世界第一,否则退伍军人基金会下属企业的员工工资水平更高,怎么企业还盈利那么多。
铁矿企业更是收购后全面停产封存,员工需较长时间培训整合后,根据特长分别流向退伍军人基金会控制的企业和新成立的特种钢铁集团公司、大众汽车公司、农业机械集团公司、工程机械集团公司。
这些企业皇室为了平衡两国经济、解决就业和地方发展、保持企业间的竞争关系,都是各分为两个大厂区,分别在两国各地选址建厂,基本保证了公平的问题。
煤炭企业也只保留盈利状况较好的大矿,待整合完成后,平均涨薪30%以上继续生产,其他的中、小矿停产封存。员工同样进行培训后,选拔出人才进入上述企业,其他落选的进入大矿继续工作。
皇室的动作之大,魄力之足,当时在奥匈帝国国内引起巨大震动,这他妈的得花多少钱啊。但广大基层员工高兴了啊,现在成了皇室企业的正规员工了啊,工资待遇、福利等都有着明显的提高啊。
至于私底下皇室为了筹集资金,完成收购和各地建厂,不但把南非的部分金矿份额拿出来了。甚至把一些珍贵的古董、文物等拿出来拍卖了换钱,也被有心人捅了出来。
把不明所以的广大百姓,心底感动的不轻啊,大大提高了皇室在他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也让皇室的存在,在广大奥匈帝国臣民心中彻底的稳了。
这些企业,未来到底生产什么产品呢也同样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毕竟奥匈帝国原来讲求的是轻、重工业全面均衡发展。整体重工业生产能力相比德国、英国、美国等差的多。
如探测、挖掘油井的钻杆、钻头、开采石油的磕头机等,其中三分之二就采购自英、德两国的企业。汽车、卡车的重要配件也有一半购买自两国的加工技术强大企业。
为此美国、意大利等国企业还提出过抗议,可一句你们加工的东西
第58章 蛋糕
这次的维也纳皇室企业商业洽谈会,主要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明面上的配件订货会议,邀请而来的各大合作商家都或多或少的拿到了一份不错的长期订单。
奥匈帝国皇室办的这几个工厂,并没想过去压低价格,所以会谈气氛是一片和谐,大家根据自己企业的资源、能力和规模,分润了这份大大的蛋糕。
至于有的企业高层,会考虑根据情况增加产能、扩大生产规模,奥匈帝国皇室企业也不会反对,只要你的产品质量合格就可。
这对于提高他们企业的规模效益、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肯定是好处多多。毕竟规格、型号除增加部分外,没有丝毫变动,只需要专心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员工熟练度、产量则可。
而新增加的型号和规格的产品,就得稍稍慎重了,牵扯到原厂地的大小、厂房的增加、新设备的增加等大额原始资金投入。
幸好保证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这也是个长期合同,且能得到厂方部分的预付款,让他们普遍没有太大的资金压力。
蛋糕愉快的分润完,大家聚聚餐、喝喝酒、唱唱歌,联络联络彼此感情也就该撤的撤了,回去后他们为了生产的问题还有得忙呢。
精明的、实力强横的大企业代表会在这时悄悄留下,考虑第二步更大规模蛋糕的分润等。
奥匈帝国高层的这点,在贵族圈子内还是好评如潮的,一向厚道、从不吃独食,该分润出去的利益会主动分润出去,这也是欧洲各国大资本家能容忍奥匈帝国高层一些行为的主要原因。
来自巴伐利亚慕尼黑的重汽配件总公司等几个大型企业代表都留了下来,他们的参谋团队都是行业真正的精英,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更有敏感度,背后的实力也强悍。
如慕尼黑重汽配件总公司,就属于巴伐利亚王室的产业,与奥匈帝国皇室企业之间的合作很早,在汽车、石油行业起步阶段,就是奥匈帝国企业重要的供应商之一,双方一直合作愉快。
其他的企业也都是世界知名企业,其中有德国的莱茵金属、西门子。英国的三家精密机械配件加工业、电器业巨头,总共六家世界巨头公司。
既然都是明白人,大家也就敞开了谈,能代表王国的只有这一家,但西班牙的国王阿方索十二世已经在来维也纳的路上了,他那一份谁都不好动,其他的都是英国、德国的企业代表。
奥匈帝国的厂家代表首先声明,几个厂未来5-10年的产能就那么一点,并不准备盲目扩大规模。开玩笑,合格的技术工人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而新产品未来又不是不准备出现。
这些个产品的产能,按专家预计,根本满足不了世界市场20%的基本需求,剩下的部分,当然希望由英国、德国、西班牙三国共同垄断了,免得大家未来形成恶意竞争,影响到企业和国家的利益。
同时也是为了制造一个相对较高的门槛,挡住其他国家资本盲目进入这些行业领域,肆意破坏行业规则与大家共同的利润空间。
听的两国企业代表兴奋不已啊,西班牙王国的影响力在世界上毕竟有限,能保住本国市场和部分法国市场份额就不错了。
毕竟其他3强国,跟法国高层的关系堪称糟糕,哪怕算西班牙王国15%的市场占有份额,还剩65%的大头在这呢
这些巨头企业虽在各自国内、行业内很强很强,但想玩世界性垄断还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这次通力合作是难得的发财机会,他们也都想把握住啊。
而且他们这些企业代表,哪怕身为总经理、董事长也不敢在这种大事上单独做主,回去后还是得召集重要大股东开会讨论才能最终决定的。
所以大家现在讨论的还只是初稿,一个奥匈帝国方面提出的大致意向,市场的大致划分,市场的开拓策略,产品定价问题。
然后技术专利权、使用费等,企业之间既要有一定的竞争,又千万不能恶性竞争,影响大家共同的利润。
奥匈帝国的代表皇储鲁道夫倒是耿直,针对不同价位的产品只收取每台2-15英镑的廉价专利使用费,以销售当月月底按月支付。
这个专利使用费的收取比例、额度,已经低廉到了让人不好意思再讨价还价的地步了,对于1台200英镑的车只交2英镑,已经是照顾的不能再照顾了,充分考虑了厂家的利润问题。
但也提出了要求,不能把厂建到法国、美国去。主要是这些国家没有国王,内部政策一天三变,诚信度极差,到时随便找个理由再弄几个大厂参与竞争就把几国企业的蛋糕分掉了。
当然产品进入再多都没问题,谁开拓的市场算谁的,但美国市场主要以英国企业的产品为主;俄国方面以德国的产品为主;南美、亚洲、欧洲其他国家大家各凭本事,但不能恶性竞争、盲目降价。
各国国内的蛋糕如何分配,就牵涉到各自国家企业的利益了,希望大家能够展开合作共赢。毕竟蛋糕太大,即使由几家大企业分润,也不会太轻松,何况牵涉到的附属企业同样不少。
听的几大企业代表纷纷点头认可,奥匈帝国方面非常的公允,大家合作发财确实是好办法。而且对美国各州的不同政策、法规,大家也多少是心有余悸的,当然不希望出现更多的竞争者了。
开完会,大家赶快各自赶回国内,参加那边早就等待的高层决策会议。争取尽快讨论出最后方案,合众连横,获得更多的利益。
奥匈帝国企业毕竟不会等他们讨论出结果,还是会按部就班的组织生产、销售,他们现在已经落后许多了,可不能再耽搁了。
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二世也放话了,他来的目的是帮西班牙的大贵族、大地主们争取利益,这块巨大的利益日后都是西班牙大贵族、大地主们的,让他们提前派人到奥匈帝国取经,好回去建厂生产。
巴伐利亚王国方面也单纯、高效,自己的体量在那摆着呢,能具体吃下去、消化掉的能力有限,拉上其他友好邻国一起生产部分产品,很容易形成共识。
………
而这时的张祥也不再刻意找美、日两国商船的麻烦了,拿到到手的分红后,知趣的撤离了。当然如果路上碰到美、日两国商船,那就对不起了,一切照旧,有意见找英国政府去。
其实要是细细算下来,奥匈帝国的这帮海军官兵,甚至比起英国海军士兵赚的更多。毕竟他们赶早一步拦截美、日两国的商船,中间获得的利益足足的,只是一些物品还没变现而已。
当张祥的小舰队赶到大清帝国天津港,看到了准备回国的父亲卡尔路德维希大公,父子二人相谈甚欢啊。
奥匈帝国的大多数军人,留在大清帝国已经毫无必要了,正在组织分批回国事宜,只有战车教导部队最先到,也将最后离开,完成两**队交流、培训任务。
双方的军事文化交流搞的轰轰烈烈,大清帝国的精锐部队也让奥匈帝国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纪律,异常严格的纪律,比起德意志军队那种还不一样,存粹是来自于骨子内形成的。
然后就是对中华荣耀的自豪感,虽然现在的大清帝国不算世界最强,但中华可是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数个强大至极的王朝,包括他们祖先的“康乾盛世”,和现在的“光绪变法”带来的“光绪王朝”。
现在光绪帝的变法异常顺利,没有盲目的去模仿西方国家制度、理念,结合了大清的实际国情,大清高层基本上是全力支持。
每年制约大清帝国经济发展的是银元、铜币的不足,需要暂时用奥匈帝国的货币克朗来作为第二货币,可想而知大清发展之快,经济情况之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