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再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瓜子昏睡百年
那股子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大山崩于面前而面不改色的风采,把皇储鲁道夫佩服的甘拜下风、五体投地。
准备以后得好好向自己的偶像认真学习、加强个人修养的………
皇储鲁道夫、张祥等人,作为国家未来的大股东之一,早就对奥匈帝国的职业军人薪资待遇标准有意见了。
军人薪水每年涨薪的幅度,因社会上各种原因的限制,太保守和不公平、不公正了。
凭什么以国家政府公务员薪金为标准,上浮一些就算了啊,普通军人平时实际拿到手的钱,也就比有特长的技术工人高那么一点点,这怎么能行呢
这点其实说起来,还怪能折腾的张祥,他搞的那一套企业员工效益考核、奖励办法,分润出去企业部分红利,让很多企业的员工在其中受益巨大。
许多效益良好企业的骨干员工,薪资、福利待遇的上涨,是远超社会薪资的平均涨幅。
也让普通职业军人的薪金收入、不再具有什么竞争力。有皇家称号的部队官兵,虽薪金上要好一些,但总体上基本薪金部分也高的有限。
虽然普通军人平时的吃饭、衣物、路费等,不需要自己花钱,但这些军人大多数是得远离家人、亲人。
在世界各地坚守自己的职责、岗位,且日常的各种训练艰苦、枯燥,有一定的生命危险。
所以薪资、福利待遇等多上浮一些,才是非常应该的、最起码的事吗皇室和国家不应该辜负忠勇将士们的热血、报国热情。
何况奥匈帝国那些有特长的技术工人,在一些效益不错的企业,伙食也是三餐免费提供,质量上也是不差。
职工宿舍、住房环境、标准,比起部队的将士们可能还要好一些,所以忠勇的战士们都是不容易的。
至于有家庭、亲人、住房在企业附近,想回家做饭吃饭的,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
有些企业效益好,还会特意根据具体情况,发放给员工一部分伙食补助。
企业员工上班时,普遍必需统一着装的工作服,自然也不需要他们自己掏钱,都是企业来买单。
每年员工探亲的路费、住宿费的报销,效益不错的企业也是不会忘记。
所以军人在这些方面,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皇储鲁道夫身为大军头,当然得为众多军人们打抱不平了。
当老大那可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得为了众多的兄弟们努力争取福利。
弗朗茨费迪南“野心勃勃”的想当二军头,在这方面也就不能不明着站队,给予皇储鲁道夫大力的支持……
这次奥、匈两国的政府高层,也怕被总参谋部发生的这种倒灶屁事牵连。
反正家里的老爷子发话了,谁敢去乱来、破坏国家、家族安全,打断腿都是轻的,严重的弄不好直接家法就挺那了。
对皇储鲁道夫提出的“高薪养廉、廉政为民”、“提高士官及以上职业军人待遇”也就自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当然回去后的自我内部排查、整顿,也会私下里悄悄开始,不能总被皇室高层抓小辫子不是
大家可都是要颜面的,这些事情多丢人啊不是显的自己的看人、用人眼光等不行吗
何况政府财政允许的情况下,这些提薪、涨福利措施,也是给他们这些政府高层送政绩不是
这个年代能在奥、匈两国当上高层的,又有几个不是大贵族、大地主家庭出身的子弟
平民百姓家庭出身的子弟,能获得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人脉,相比之下还是太少,能出人头地的都是天赋秉异者。
钱对这些大贵族、大地主家庭出身的子弟,本身就不是个大事。他们现在更多的、要的是“名”,能在奥匈帝国流传百年的好名声。
何况他们的薪金、福利等平时也是不少,更普遍在一些皇室企业中投资的有股份,每年的企业分红就花不完。
马上养老金等问题,也不用去操什么心,皇室高层已经折腾了许久,自己何必去冒险、犯皇室等忌讳呢
(欧洲社会没有啃老的传统,家长不会过多的去考虑儿孙的发展问题。子女混的好与坏,那得靠自己的本事,别太多指望家长能帮助什么
第164章 支持(9)
皇储鲁道夫,也曾经找弗朗茨费迪南(张祥)私下探讨过几次社会养老保险金这个事。
对弗朗茨费迪南所说的各种不靠谱,也算早就有了个较清晰的认识,但始终还是记挂在心上。
皇储心中始终认为:
“这个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情一旦搞的好了,那奥匈帝国未来的分裂风险就小多了。”
“哈布斯堡家族,在两国的民间统治地位就又稳当了不少。”
要知道没人愿意去跟自己的利益过不去!少数族裔地区分裂出去后,百姓们不用给新政府交税吗
只会人均交的更多,光新成立国家的军费开支,就能让政府部门为之崩溃,这里可是列强如林的欧洲、不是美洲地区。
除非你这个新国家准备有国无防,没事被土匪抢掠,所以只能想法去剥削广大的百姓,武装起不错的军队,真的当广大老百姓傻吗
自己家人的养老问题谁来解决呢新的地方政府就真的靠的住吗他们的工资薪金等(行政开支)准备从哪来呢
现成的大国公民不去好好当,去当渣渣国家的受残酷剥削的公民他们的脑袋进虫了吗
事情搞定后,再找一些写手在报纸等新闻媒体上,发表一些善意的、真切事实分析,剥析一番轻重危害,则家族大局已定。
………
所以德国人那一套养老保险金方面的水货产品,皇储鲁道夫直接不用去考虑和沿用。
从众多淳朴、善良百姓,个人本就不高的薪金中,还得缴纳一部分养老金,有几个人有自信,能活到领养老金的年龄
反而是那些平时不用好好工作,光会耍嘴皮子,且不用去交纳养老金的,最后开开心心的领养老金。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破事,骄傲、正直的皇储鲁道夫,当然不会去干了,他骨子里认为:
“自己丢不起那个人”。
所以,为了不增加广大企业的负担,和普通百姓们现在的家庭负担,这笔起始的巨额资金着落、就落在了卖地上。
欧洲本土地域的这点土地、当然不能卖,否则就准备皇室变王室吧,被一些淳朴百姓发飙后踢出去是肯定的。
广大的淳朴、善良百姓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这关系到国家颜面、主权问题等,所以只能卖海外州的一些土地了。
海外州刚果地区的土地,因奥匈帝国各界已经在那发展了20年也不准备卖。
一是因为那里远离欧洲大陆,根本卖不出什么高价。
二是那里的众多战略资源,对国家的长远发展还是非常关键。
三是本土大量的百姓、企业在那的经济利益太大,不能去动人家盘子里的奶酪,吸引大家的仇恨值。
按弗朗茨费迪南的说法:
“这块地再盘上个10年、8年的,移民个百八十万本土白人过去,分润土地红利的时候就要到了。”
所以皇储鲁道夫就只能卖海外州利比亚的一些土地了,卖给谁呢当然是卖给犹太人用来建国了。
否则怎么能卖的起高价啊当然这个孬主意开始时是张祥出的,得到皇储鲁道夫的高度认可。
张祥为此也做好了背黑锅的全套准备,谁让咱天生就像抗锅侠呢
皇储鲁道夫倒是恨不得狠狠揍这鸟人一顿,什么事情都先考虑最坏的情况。
不过兵法有云:“为将者未虑胜、先虑败,故可百战不殆矣。”一直是弗朗茨费迪南的行事准则,真的不好去辜负。
为了能够把土地卖出高价格,二人特意悄悄的找相关专家、学者们,完善了地图上的矿藏、水源分布等等。
毕竟如果这块土地不够大、缺少资源,根本养活不了多少人的话,那不是价格要被人家大肆打压吗
为了把这块土地的价值弄到最高,什么大的海港城市啊、辽阔的领海啊啥的,也都得有吧
于是皇储鲁道夫在费迪南帮着规划下,将靠近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的一大块地盘圈了出来。
二人之所以不选择靠近英国人地盘的部分:
一是那边的前期规划,就倾向于教的教徒,这时让人家换位置不好。
二是英国毕竟是王权国家,高层之间有亲戚关系,不会去刻意的彼此敌对,影响共同利益。
王权国家在制度上一旦制定了,就相对的靠谱、延续性强,不会有大的政策性变动,风险方面相对可控。
法国那头却不靠谱,政府内阁更换太过频繁,政策变动性太大,有什么风吹草动,奥匈帝国这边不得不高度警惕。
为此在军事投入方面,必需维持在一定的高位,与奥匈帝国的国策有巨大的冲突,殖民地是用来赚钱的,不是用来花钱的。
三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残余程度的不同。
比如:的黎波里那本就是历史文明古都,各朝各代的许多文明,在此地激烈的碰撞,想去改变不是一般的难。
四是地理位置,的黎波里的地理位置太好了,地中海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扼守咽喉要道、要地。
掌握在奥匈帝国这种强国手中,睡不好觉、想打主意的敌对国家太多。
偏偏奥匈帝国的国防建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围绕着本土陆军展开。
对海军的投入会非常克制,总体海上实力有限,与
第165章 支持(10)
结果这两位淳朴、敦厚的教宗商议后,开出了各2亿克朗的天价(1000万英镑),然后就是盼望着皇储殿下同意了。
皇储鲁道夫说起来也是个耿直人,懒得去和这些可敬、可爱的宗教人士,扣不梭梭的讨价还价,直接点头同意了下来。
两位淳朴的教宗大人才反应过来,看样子是要少了一些可这时又不好再去反悔什么。
他们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主,走到哪、都是倍受广大民众尊重的人,当然不能丢份。
有人说为什么不把土地卖给某些国家、欧洲古老家族呢高价位的情况下,真的没人敢买、愿意买,很多时候大家也不敢卖。
………
而皇储鲁道夫,同犹太人复国主义领袖赫茨尔的系列谈判,那相对就困难多了。
要知道皇储鲁道夫,想要的大部分是真金白银,可不是那些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印刷的钞票。
加上奥匈帝国方面给出的地盘,确实是够大,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方面也非常的不错。
如果利比亚的南部地区,真的有那么多水源和丰富的矿藏资源,价格方面高点也完全说的过去。
大家都不相信对方是傻子,会去干亏本的生意,那不是没法跟背后的人交代吗
可这样需要的真金白银、资金总量,就实在是太大了,想拿出来实在是不容易。
犹太人群体虽然非常的有钱,可许多人还是根本就不齐心,不代表着犹太人复国组织也那么的有钱。
赫茨尔本人,也不敢私自去承诺什么,更不想放弃这次大好的机会,只说回去得找人商量想法子、筹款,会尽快给予皇储准确的答复。
至此奥、匈两国,众多普通百姓们最关心的大问题,暂时不得不再次告一段落。
但国家养老保险金内部的部门组成、资金筹措方案、投资范围、发放标准、监督措施等,开始了系统的规划、完善。
………
奥匈帝国的铁哥们大清帝国,更是境内天灾不断,需要大量的粮食类产品支援。
大清帝国的陕西、甘肃两省,今年又是可恶的大旱年,众多的农民家庭颗粒无收。
河南、山东部分地区,又爆发了黄河泛滥引发的大洪灾,农牧业、矿业方面都损失惨重。
而正好奥匈帝国的北欧友好国家,丹麦、瑞典的鱼肉罐头、牛肉罐头等产能微微过剩、在两国国内市场上积压了不少。
奥、匈两国部分地区的养鸭、养猪业,也有部分的产能过剩,个别的罐头、香肠等食品加工企业,在为产品销路问题而头疼。
所以,在皇室能力范围之内的大力支持,就是必然的举措,直接大批量购买下来就是了。
这点金钱上的花销,还入不了皇帝陛下的法眼,他老人家小金库内的零花钱现在多着呢
奥匈帝国皇室高层,现在跟两国教会高层的关系非常不错,让教会出面号召百姓家庭,为友好盟友国家百姓捐出一些用不上、小了的衣物、鞋等。
皇室具体出资,请教会安排人整理、洗涤后,送到大清帝国的灾区,捐给部分灾民们使用。
加上财政状况相当不错的大清帝国皇室和政府,从南美各国、澳洲进口的粮食和肉类产品,解决灾民的温饱不成问题。
大清帝国也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周围海域有数大渔场,向大海多要些粮食产品、没太多的难度。
大清帝国内部的革党起义、暴民暴乱,也随着北洋支柱之一的李鸿章告老还乡(78岁)有了抬头的苗头。
可随着各地赈灾等工作的陆续展开,也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在大清帝国一大群新锐将校的镇压下,很快平息下去了。
大清帝国在光绪皇帝的领导下,也正式提出了想大力发展国家重工业的想法。
准备从奥匈帝国,引进最先进的农业、工业机械、卡车等的生产组装线。
准备从德国一些企业,引进最先进的小汽车生产线、特种钢材冶炼生产线等。
德、奥两国高层,当然是大力的支持,互利互惠的巨大商机当然得把握好。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