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南山堂
“李忠,这书真的是那个孽子组织褚遂良、上官仪和许敬宗几个人编写的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上面,不会是窃取了其他人的成果吧”
“陛下,从扉页上的情况来看,是楚王和三位士子一起编纂的,但是根据百骑司打探到的消息,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基本上是楚王殿下一个人完成的,只有末尾的那些是由褚遂良等人补齐的。”
原本的三字经当中,有“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的字样,李宽自然不会傻傻的照搬,而唐之后的内容,也是没有办法直接拿过来用的。
再加上编写出这么一本启蒙读物,影响实在是深远,李宽不介意给属下的几位士子分润一下功劳,这对于他们以后的仕途大有好处。
如果朝堂上很多大佬都是出生楚王府,以后其他人要找李宽麻烦,心里面就会多掂量掂量了。
这也就有了褚遂良几个编纂三字经后半部分的事情出现。
原本李宽还向把三大经典启蒙读物之一的百家姓也直接整出来的,但是考虑到姓氏的排名涉及到太多的东西,终归是放下了这个心思。
“这个孽子,还真是开了窍一样,这两年稀奇古怪的东西接二连三的冒出来。”
“楚王殿下血统高贵,见识不比凡人,微臣认为这也是合理的事情。”李忠不经意的拍了一个马屁,让李世民爽的不要不要的。
“总觉得这个孽子应该还能折腾点事情出来,以后但凡是和那个孽子相关的事情,以后都第一时间反馈给朕。”
兖州曲阜,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地位就变得越发不一般。
而在贞观二年,李世民更是册封孔子为先圣,让曲阜孔家的地位更加尊贵。
作为孔子的三十一世孙,孔颖达是孔家这一代的家主。
在刚刚过去的贞观六年孔颖达升迁至太子右庶子,并兼任国子司业,又与魏征合作撰成隋史,加位散骑常侍,可谓是一时风光无二。
现在,他更是奉李世民之命编纂五经正义,也就是诗经、尚书和书经、礼记、周易、春秋。
自从汉武帝开时,朝廷便正式将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被称作五经。
不过,这两天,他的脸色有点难看。
“这个消息准确吗”
“老师,这是弟子亲眼所见。原本家主让我弟子去登州看看家族产业有没有新的发展机会;弟子偶然间去到互助小学,就是楚王殿下在登州新设的学堂,那里的学员没有一个在都五经的。”卢宣恭敬的站在孔颖达面前,述说着自己的见闻。
“昨天陛下刚刚让礼部推广三字经,据说这是楚王殿下亲自带人编纂的,很是不凡,为师还当着陛下的面夸奖了一番,没想到这背后居然还有此等故事。”
孔颖达的脸色有点难看,天下读书人必读论语、孟子和五经,这已经是几百年形成的惯例了,没有哪个学馆敢轻易打破。
“各地蒙学教授千字文,一两年以后才会慢慢开始学习论语和五经,会不会是因为互助小学的那些人都还没有开始学经典”
李宽是大唐亲王,孔颖达还是不大愿意相信一个亲王会去做这种挑战儒学地位的事情。
这是不自量力啊。
“老师,我刚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那互助小学有两个班,除了入门班和夜校是教人识字的,后面的学员都是到了该学习经书的时候了。可是弟子私下打听了他们的课程,每天教授的都是算学、律法、书法、医术和史书,甚至连骑射、抚琴都有人教授,就是没有一个人负责讲授经学。”
卢宣觉得自己总算是找到了李宽的一个大辫子,心中很是激动,说话的语气也是斩钉截铁。
“哼,我儒家几百年的道统,绝对不能败在一个黄口小儿手中。宣儿,你也一路辛苦了,先回去休息吧,这事为师自有打算”
看着桌前一堆弹劾李宽的奏折,李世民有点烦。
“李忠,那个孽子什么时候又得罪了这么多人怎么礼部、国子监和御史台都这么多人弹劾他”
“陛下,楚王殿下最近似乎都在忙着那个互助小学的事情,据说经常亲自在学堂里负责算学的教授,还编纂了独一无二的算学教材,不应该得罪什么人了啊。”
“没得罪人,那怎么会这么多人弹劾今天在朝堂上面,连孔颖达都站出来说那个孽子与民争利,纵容属下经商,不尊先圣;甚至还有御史说他违背朝廷禁令,私藏重弩,意图谋反。你跟我说他没得罪人,你自己信吗”
被李世民喷了一脸口水,李忠拼命地想着这段时间登州过来的情报,“陛下,孔司业说的与民争利也好,经商也好,甚至御史弹劾的私藏重弩,微臣都能说出点缘由来,但是那个不尊先圣,似乎有点奇怪。”
毕竟是专业搞情报的,李忠很快就从里面找出了一些疑问点。
有的时候,没有疑问的内容,反倒是最有疑问的。
“不尊先圣”
经李忠一提醒,李世民倒也对这一条弹劾觉得奇怪,隐隐觉得抓住了什么。
“莫非那个孽子这次招惹了孔家李忠,你去查查,看看孔颖达最近都见了什么人,也盘点一下,看看那个孽子最近做的什么事情跟孔家有冲突。”
第145章 釜底抽薪
孔颖达不算是一个官场高手,他弹劾李宽的缘由很快就被李忠调查清楚了。
而在孔颖达的带头下,弹劾李宽的事情闹得越来越大,只不过闹着闹着,就扯到科举上面去了,方向完全被带歪了。
一方不断的强调互助小学的教学不尊先圣,误导学员;而李宽则是上书自辨称互助小学的学员主要是冲着科举的明法科、明算科等少数几个科目去的,没有考明经科和进士科的打算。
朝中世界出生的官员乐的看到孔颖达和李宽在那里掐架,也在那推波助澜,最终李世民顺水推舟的抛出来一个科举改革,削掉了一些意义不大的科举科目。
科举这事,孔颖达自然是支持的,这让读书人有人进入朝堂的正式途径,对于促进入儒学的发展是非常有用处的。
而世家虽然也知道朝廷推出科举的本意是为了扩大人才的选拔范围,打破九品正中制的残留影响,削弱世家对朝堂的影响力。
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家子弟从小读书会比那些半路出家的寒门子弟差,所以警觉性并不是很高。
事实上,科举虽然从隋朝就有了,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进入朝堂的,着实不多;而按照原本的历史,到了唐朝中后期,世家适应了科举之后,更是迎来了一波人才爆发,崔家、郑家等世家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反而比唐初还要大。
“陛下,奴婢去到登州,详细的请教了楚王殿下关于科举改革的看法,他就提了两点,一点是科举改革应缓缓而为,不可一次性变化太大;另外一点,他要求科举试卷进行胡名、誊抄后再阅卷。”
李宽以前专门和李世民讨论过削弱世家的事情,也提过科举需要改革的事情,再加上这次事情的源头和他也有关系,所以李世民专门派贴身太监兰和跑了一趟登州府。
“胡名、誊抄后再阅卷”李世民眼前一亮,立马就想通了里头的厉害之处。
“去召几位重臣过来,再讨论一下科举改革的事情。”
李世民心中有了决断。
最终,孔颖达怼李宽,搞来搞去,却是帮李世民完成了削弱世家的重要一步棋,也不知道孔颖达知道事情的真想之后,会不会吐一口老血。
贞观七年六月,李世民正式昭告天下,宣布了科举改革的事情,新的规定将会从贞观八年初的春闺开始适用。
大唐的读书人就被一个新的消息震动了。
其实主要是长安城的读书人,因为大唐科举一年一次,外地的来回不方便,要么放弃科举,要么就留在长安城。
“他李宽算什么东西,凭什么主持编写大唐字典,父皇同意过吗”
李泰气急败坏的把一把厚厚的字典摔在了地上。
“王爷,其实依属下看来,这大唐字典并没有比说文解字好在哪里,只不过是采用了楚王折腾出来的那什么鬼画符一样的拼音而已。”
“你说没什么好有啥用父皇觉得好,那就足够了你没听说吗,父皇要礼部把这拼音向整个大唐推广,那新华书店最近出的书,基本上上面都有拼音,甚至还有一本册子是专门介绍学习拼音的。”
李泰一向自认为是皇族当中最有才华的,虽然之前有一段时间被李宽抢了风头,但是在李泰的不断努力下,再加上李宽近来比较少作品问世,李泰重新找回了当年的感觉。
可惜,这种感觉没有持续多久,就接二连三的被三字经、大唐字典等一系列的组合拳给击碎了。
“魏王殿下,前段时间听说孔颖达和楚王闹得比较不开心,要不我们去找一下他,联手弹劾楚王”
“弹劾弹劾他什么李宽搞出这个东西来,是促进更多人识字的,越多人识字就意味着孔家门徒越多,他孔颖达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反对”
“哎,这楚王也太没有原则了,人家孔颖达都打上门了,他居然还在帮他。”
“妇人之见李宽哪里是在帮孔颖达他那是在讨父皇欢心本王就纳闷了,他一个过继出去的庶子,注定是和皇位没有缘分,为何总是不接受本王释放的好意”
“王爷也莫要丧气,楚王殿下一样没有接受太子殿下的招揽呢。”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李宽接连搞出几个大动作,立马就吸引了无数的落魄士子把眼光转移到登州府。
褚遂良也好,上官仪也好,亦或是许敬宗,以前在长安城固然是有一些名声的,但是远远谈不上出名。
可是如今,他们三的名字已经响彻云霄,就连李世民也是耳熟能详了,以后前途注定不会差。
最关键的是,他们做的是流芳百世,千古留名的事情。
这就是大部分读书人的梦想啊
去登州
扬名立万
这成了这段时间不少士子的选择,东方平就是其中一个。
“东方兄,你真的决定去登州投奔楚王殿下吗”
苏成冠在一旁看着东方平收拾行李,脸上一片惆怅。
东方平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所以去登州,只要他自己想好了就行;可是苏成冠却是有父母在长安城,他们希望自己走正统科举,如朝为官,短时间内自己根本就说服不了父母改变主意。
“苏兄,楚王殿下才华横溢、志存高远,又深得陛下喜爱,此去登州大有可为啊。”
“楚王再厉害,终归只是一个亲王,已经升无可升了,东方兄,你要慎重考虑啊。”
“前几天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楚王殿下亲自撰写的算学书,里面的内容我很多都根本看不懂。苏兄,你知道的,我对算学是最感兴趣的,哪怕只是为了算学,我都是会去登州一趟的。”
“明算科虽然也是朝廷科举科目,但是前途有限,哪怕是吏部最终绶官,也只能去户部当一个九品芝麻官,终其一生都很难升迁。”
苏成冠也算是真心为好友考虑,奈何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最终还是没有说服东方平留下来。
第146章 要逼自己出海吗
文登码头比一年前宽广了不止一倍
以前是只有东海渔业的船只停泊在这里,现在是长安来登州的登州出海捕鱼回来的,每天都有船只络绎不绝的停靠、离开。
码头上单单依靠替船只装货、卸货的帮工,就有一百来号人,并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
东海渔业旗下的晒盐场,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单单盐工就已经有超过一千人;由于精盐没有直接贩卖,所以其他船队捕捞回来的鱼获都统一卖个咸鱼作坊。
当然,这种局面肯定是暂时的,在盐场几里外,同样的晒盐场,已经有好几家在建设中了,可以预料到,在不远的将来,登州将成为大唐最大的产盐地。
盐业作坊的盐工数量很多,但是蜡烛作坊的帮工数量却是更加吓人。
由于鲸油需要从油脂里面提炼,加工成蜡烛的话又还需要在模子里面成型,一只鲸鱼就能制作几十万跟蜡烛,需要的帮工数量就非常吓人了。
“王爷,这一片全部都是蜡烛作坊的区域,左边是给外地帮工居住的屋子,右边是仓库,后边是加工区域,目前整个蜡烛作坊容纳了超过一千两百名帮工,如果后续鲸鱼的捕捞数量增加的话,那么蜡烛作坊的人手也还要增加。”
王玄策一脸自豪的给李宽介绍着作坊的情况。
这半年来,登州可谓是发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
“总共在我们各个作坊帮工的人有多少”
对于有后世眼光的李宽来说,就业率是一个十分需要关注的东西。
登州府原本并不是一个多么大的州府,所有的人口加起来也就几十万人,其中大部分还都是各个村里的农户,居住在城里的人不超过三成。
“王爷,直接在王府产业里的帮工大约有五千人,不过如果算上其他各家的作坊,登州府在作坊里面干活的人数应该超过了一万人。”
“这么多”
“木头作坊、帆布作坊、渔网作坊、打铁铺子以及其他家的晒盐场、造船作坊总共容纳一个几千人,也不算多。”
听王玄策这么一说,李宽也就想通了。
这个年代的产业链虽然不像后世那么长,但是造船作坊也好,东海渔业也好,延伸出了很多需求,都让登州府各地突然之间多出了很多的各种小作坊、小铺子,这些对吸引新的就业,帮助是非常大的。
“一个捕鱼业,解决了登州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也算是把许多人从农田里解放出来了,要不然一时半刻,估计要招募人手都有点困难啊。”
“王爷您说的太对了,最近一段时间,帮工的招募发生了一些变化,登州本地人已经比较难招到了,往往新招的是莱州等周边州县投奔过来的。”
“哪里来的都没问题,只不过一下子涌入很多外地人,城内的衣食住行你要跟淳于难协调好,别出现乱子了。”
“王爷您放心,那个淳于难最近总算是想通了,也开始兴建作坊,买船出海了,对王府的事情比较配合。”
“哼,算他识相,否则本王正准备收拾他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