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武无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淡菊
普通兵卒也是军人,也是手上沾满大明王朝子民鲜血的军人。
而作为军人,就得有随时可能牺牲的觉悟。
……
整个战斗期间,李成栋只是面色平静的瞧着,无喜无悲。其实,他的心已死,就在新统帅到达的那一天!
要知道,习惯了位高权重的生活,一旦让你回归平凡的日子,心里委实很空落。
尤其是在你还幻想着坐上更高位置之际,却突然被当头一棒打成常人,连之前的职位都不保!
其中的失落,伸手可触。
李成栋此番促成谈判的努力,实不负他穿着的军装。
未曾想,新统帅一意孤行如斯,绝情如斯。根本不在乎他们几位谈判者的生死,竟然选择当场开战。
如果不是陈近南有意手下留情,就是有十个李成栋,此刻也早被杀个精光。
……
令陈近南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其实是清军统帅故意为之。
其目的,就是借刀杀人!
“刀”,当然是指陈近南等五把好手。
“人”,当然是指李成栋。
因为,通过几番接触下来,清军统帅感觉李成栋对抗清义军了解得极为透彻,他所提出的几条策略均极有见地。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发现:在数十万清军心中,自己这个贵族统帅的份量,远远不及名帅李成栋!
这一发现,让他极为不爽。
……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此人,必须尽快想法除掉。
否则,一旦引起兵变,则悔之晚矣。
“统帅突然‘病故’,副统帅顺理成章上位”的例子,历史上也是不少。
朝廷虽也知晓其中奥妙,但大多佯装不知。
除非,“被病故”者在朝廷之中根深叶茂,有人代为出头,那又另当别论。
……
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在高高在上的朝廷眼中,只要能打胜仗,能完成赋予的任务,谁当统帅又有何妨
想通此中关节之后,这位颇有见地的贵族统帅,即展开了他那阴险毒辣的“借刀杀人”计划。
……
此计委实高明,并无多少破绽。
可以说是阴谋与阳谋并存。
命李成栋出面谈判,是为阳谋。
也就是将“人”,亲手送至“刀”前。
不顾李成栋等已方谈判人员安然,令设伏人员动手,是为阴谋。
试图使陈近南五人恼怒之下,出手击杀李成栋。
这位贵族统帅虽带兵打仗能力一般,可这权谋之术,倒也厉害非常。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抗清义军插手,在贵族统帅有心算无心之下,李成栋冤死的可能极大。
而且,时间不会太久。
……
如果不是华枫早有“扶持”李成栋上位的打算,李成栋今日必死!
在五大绝顶高手面前,岂有活命之机
何况,其中一人还拥有可怕的精神力,另一人还手握闻名天下的暗器。
放眼天下,能在这五大高手合围之下,全身而退者,绝无仅有!
第619章 妙计迭出
段今朝不由暗感惭愧。
看来,自己应变之力还是不够啊。
有了位高权重的李成栋在手,围攻不休的清军,果然攻击渐歇,直至完全停止。
……
话分两头。
李成栋在刀斧手发起攻击时,之所以突然变得神情痴呆、双目发直,显然也是想到了“借刀杀人”此节,因而才显得有些心灰意冷。
以他之才智,只要沉下心来细思,其实并不难察觉。
这一发现,让他原本还在“听命与抗争”之间挣扎徘徊的心,陡然变得无比坚定。
他,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抗争!
既然听命忍让,是被暗算的结局,又何须再忍
哼,那就较量一番吧,简直欺人太甚!
……
有了决断之后,李成栋决定“报之以李”。
毕竟,之前陈近南五人并未向他出手,有恩于他。
毕竟,是他一力促成的此次谈判,有愧于人。
毕竟,“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古训,他一直谨记,不敢忘怀。
陈近南五人前来谈判,也相当于负有特殊使命的“来使”。如果被围杀于自己的大营之中,那自己的一世英名岂非付之东流
再说了,抗清义军中高手众多,即便干掉这五人,也难以左右大局。反之,很可能引来疯狂的暗杀报复。
如此一来,统帅随时处于危险之中,还如何研判敌情还如何指挥战斗
……
可怎样才能助对方五位“来使”脱险呢
喝令住手
恐怕值此混乱之时,无人能听清号令!
而且,下令攻击的是统帅,如果自己这个副统帅下令住手。那这些将士何去何从听谁的不听谁的
而且,这不是正副统帅之间公然决裂了么
如此一来,无论李成栋占理与否,他都是无理的一方。
明目张胆的违反统帅之令,哪还有地儿说理
何况,还是军令如山的军营
何况,还是以军纪严明闻名于大清的李成栋
因此,此策显然不合适。
……
调派亲信反戈相助
那“乱臣叛贼”的罪名,会迅速坐实,自己再无任何机会抗争。
结局,在面君子之时,不是当场被杀,就是当场被擒。
因此,此法绝不可取。
……
反复思虑之后,李成栋决定只身冒险。
他断定那贵族统帅谋杀自己之心思,并未告诉他人。毕竟,这事并不光彩,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那么,在其他清军将士眼中,自己还是位高权重的副统帅,还是清军之一代名将。
那贵族统帅断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不顾自己生死。
毕竟,那样做不但在朝堂上说不过去,就连兵心都会迅速流失。对属下之生死看得极淡的统帅,谁还敢跟随谁还会卖命
何况这位属下,还是这支军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副统帅
对副手尚且如此,对他人可想而知。
……
事实证明,李成栋的判断非常准确。
那贵族统帅果然不敢棋行险招。
并未再度下令攻击。
经验丰富的陈近南趁机扬声叫道:“今日我等来此谈判,相当于来使。未曾想清军统帅竟恁地小家子气,连‘不斩来使’的规矩都弃之不顾。”
“哈哈,可笑啊可笑!堂堂数十万大家,竟然在自家军营之内,围攻区区五人!”
“‘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等也不与你一般见识,来日战场上再一较高下。”
“我抗清义军行得正、坐得端,一旦离开清军大营,立即无条件释放这位李统帅,而且绝不做任何手脚!”
“当然,如果你们新任统帅害怕放虎归山,誓杀我等;或者是妒贤嫉能,不顾李统帅死活,那就放马过来一战!”
……
陈近南的一番话,大义凛然,软中带硬,绵里藏针。
让敌我双方,无不暗暗佩服。
让那位贵族统帅,既恨且惧,又甚是委屈。
所恨者,李成栋也。
这个李成栋,真特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n
第621章 二十高手
未经过鲜血与烈火焠炼过的“刀”,并不能称之为“宝刀”;未经过疾风与骤雨洗涤过的“草”,也不能称之为“劲草”。
而且,缺吃少药的抗清义军,也不允许两军对峙太久。
情况,必须要有所改变。
……
军情会议,仅有华枫、多思过和洪门三巨头五人参加。
因为其余人等,就带兵打仗而言,无论智谋,还是经验,都还颇欠火候。
而且,华枫还有其他顾虑。
当前敌我双方态势,五人均非常熟悉,无须过多赘言,会议直接进入主题——确定战略决策,拟定作战方案,制定战斗计划。
五人均是干脆之人,并对当前战局早有所思。因此会议进展极快,不过短短两个时辰,即已达成共识。
……
战略决策:先兵后礼,礼后再兵。
先兵,就是先行斩首。
后礼,就是接着谈判。
礼后再兵,就是谈判成功之后,两军再进行当面对垒。
战略决定战术。要想战术手段得以顺利实施,战略决策必须高屋建瓴、算无遗策。
战术为战略服务。要想达成战略目的,战术手段必须丰富多样、灵活多变。
……
作战方案,分三步实施:
其一,以精锐之兵,正式展开斩首行动,力争一举击杀清军统帅,“扶持”李成栋上位。
其二,按之前的要求不变,再次与清军进行谈判,力求达成协议。
其三,严格按照协议,两军展开正面对决,以力对力,将五行大阵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三步作战方案,一环紧扣一环,一步决定一步。
第一步失败,后面两步就无从着手。
前面两步,又是为最后一步服务。
……
战斗计划,就比较繁琐冗长了。
天候变化、地形利用、战术手段、兵力分配、出击时机、谁攻谁防、主攻副攻、后勤补给等,都必须事无巨细的逐一计划在内。
好在抗清义军无须如此麻烦。
因为他们战略目的很简单:两军正面对决。
也就是以五行大阵,与清军进行硬碰硬的战斗。
因此,根本无须考虑天候变化、地形利用、攻防转换等问题。
而谈判人选、谈判要求,均按之前的照常进行即可,也无须费心思量。
综上所述,摆在华枫等五人面前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完成“斩首行动”。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一旦无法完成,之后的一切皆无从谈起。
……
好在抗清义军高手如云,可供选择的人手众多。
而且之前近一个月的刺杀,也让众多高手对清营的部署,变得极为熟悉。
加之有华枫、姜瑶瑶这两位让清军统帅无所遁形的妖孽存在,“斩首行动”应当不难完成。
如果不是为了配合李成栋争权夺利,如果不是五行大阵尚未演练成型,那清军统帅焉能活到今日
……
五人商议后决定:此次斩首,兵贵精不贵多,只出动二十人。兵分两路,每路十人。
这二十人,入选的标准,必须是武功、轻功、搏杀经验均名列前茅的佼佼者。
强者进,弱者退。
最先确定的九人,当然是“武林十七侠”的六大高手——华枫、姜瑶瑶、唐华明、段今朝、孟起、姜楠楠,以及洪门三巨头——朱洪竺、陈近南、万云龙。
这九人的入选,无可争议,委实是当前抗清义军中之最强战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