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地主家独生女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初景
    再说,好的木匠一年赚三五十两银子,这学费,也不能说完全划不来。

    就是说,想多赚,就得先舍得本。读书十年读个屁的不是挺多

    “你不知道,我觉得读五年不如蒙正学堂两年。”

    “蒙正学堂贵点,小孩喜欢。”

    “哪贵。”明白了,“徐小姐又不指望这赚银子了。”

    甘芸看她要哭了:“还不知道砸多少银子呢。赚的未必是吆喝。”

    有心疼的:“我捐一千两银子。”

    “我能捐三千两。”

    裴姽赶紧,谢了谢了,都是好人啊。

    这世上,好人多。众志成城,还不信搞不起来。

    徐小姐要银子啊。大家凑凑,竟然有二万两了。

    有些人银子,自然是不收。

    找不见徐小姐,和甘芸纠缠。

    甘芸气的跟人打架。我女儿咋地老娘正憋一肚子火。

    不管姚盼倩了,学堂,要整起来,至少两年、三年五年的。

    不仅姚家,拉了好些人干。

    徐茉茶先把学堂名改了。

    饶桐县很多人兴奋了:饶桐工院。比百工学堂更骄傲不是

    其他人、也没啥说,这就是建在饶桐县了。

    徐家村。

    徐直小姑娘抱着娘亲,嘤嘤。

    徐茉茶宠着,看,舅舅回来了。

    不要舅舅,要娘亲。

    徐经抱外甥女。

    好吧,宝宝亲亲舅舅,舅舅臭臭。

    徐经去收拾干净,好像春风一吹又长大了。

    上山,和老太傅干爷爷、宫先生及宝器说说。

    遇到的事很多,有管的有管不着的。

    徐茉茶继续哄姑娘,么么么么,给姑娘讲故事好不好

    “娘亲。”小姑娘撒娇。

    徐茉茶哄着,睡了。还有一个要哄。

    豆蔻的小伙子,一天作法,小姐抱着安静了。天都蓝了水都绿了不要脸的笑了。

    樱桃都觉得他不要脸了,不知道是不是和某只猪学的。

    京城使人来了。

    徐茉茶认真的听着。

    内官心想,徐小姐就这真实不做作。

    徐茉茶拿着信:“看着处理”

    内官点头。徐小姐处理吧,洒家上去看看七皇子。

    洒家有点老子的意思别随便用了。老子会不乐意的。

    徐茉茶看信。

    随信,是姓随名信,不是随性,仁义礼智信,取名为信。

    随信,三朝元老了,为相差不多二十年,前年七十、说致仕,基本是去年才走。

    也只有上奏,才会看到,一般人是不会将随与信二字连一块了。好比赞拜不名,皇帝都得叫一声随公,封的随国公。

    随信、或是比起晚节不保的,这还算好。

    徐茉茶拿的,就是信封内奏章。

    按说为相二十年,老狐狸,这竟然有点愤青,大概闲的聊发少年狂了。

    对百工学堂,是全面否定。

    但不属于没事找事,考虑的还是有深度的。否则不是堕了名头皇帝那儿又咋看

    当然,这也不是中看不中用,可以这么说,如今的盛世,没有随相一份功劳

    就这,就值得徐茉茶尊敬,干舅舅或许也希望她认真考虑,有些事,不是头脑一热就行。或者,是对她一个考验。




第732章 ,仅供参考啊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地主家独生女 ”查找最新章节!

    徐茉茶需要一份答卷。

    所以,进书房。

    又出来。姑娘睡醒,哭着找娘亲。

    徐茉茶抱着,嘤嘤没哭亲亲,娘亲有事呢。

    徐直小姑娘要在书房坐着,来本书,安静的翻着。

    徐茉茶看着,更有责任感了。为了自己女儿、将来的孙子曾孙玄孙。

    有些东西、不想了,沉疴。

    好在还有活性,大家都活着。

    徐直小姑娘看娘亲。

    绿豆来将弯月抱走,娘亲忙,丫鬟来点上灯。

    晚上,钱霭英带着外孙女睡,弯月躺在外婆怀里不想睡。

    徐济过来,哄外甥女,春夜有点长。

    天明,徐直小姑娘起来,到书房找娘亲。

    徐茉茶还没忙完。

    答卷,其实也是机会,一般人给你答的机会吗拖出去斩了。

    徐济并不参与,就抱着外甥女。

    徐直要在书房陪娘亲。

    徐济抱着外甥女坐在窗外,竹林,仪封人在那臭美了。

    徐济和外甥女讲故事,大舅舅在里边读书,娘亲就抱着小舅舅在外边。

    徐茉茶听着大宝贝和小宝贝在外边。

    用了一天整理,拿去给干爷爷看看。

    山上,杜太傅耳不聋眼不花,随信比他还小几岁,比他会做官。直白说能力是大的。

    杜太傅不吭声。

    徐茉茶不犯杀头的错就好了,装信封给内官。

    钱霭英和徐家良连夜准备,莉莉说了就送随国公一份礼。

    内官看好了,一早,带着东西回京。

    李虎亲自带小子去州城送信。

    徐茉茶可以陪姑娘赏花了,一片的建兰。

    徐经把整理好的,哥几个看看。

    大概是这样。

    李悝原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这是指亩产粟1.5石。换算过来约126斤。

    《管子?轻重甲》说: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这是说亩产粟0.2锺,1锺等于10釜,1釜也就是1石。因此,0.2锺也就是亩产粟2石。

    《管子?轻重乙》说:河淤诸侯,亩锺之国也。这就是说,经过淤灌的肥沃土壤,产量较高,亩产1锺,即亩产10石。

    《论衡?率性篇》说:魏之行田百亩,邺独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则亩收一锺。亩产1锺,也是10石。

    《史记?河渠书》说:秦开郑国渠,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也是亩产10石。

    亩产10石,不确定有没有虚的。

    大家都会玩虚的。

    《管子?揆度》说:上农挟五,中农挟四,下农挟三。也就是说,一个农夫生产的粮食,除了自己食用外,还可供应5人、4人或3人食用。

    《管子?山至数》中有人家受食十亩之说,也就是说,每人每年要吃10亩地产的粮食,每人年食粟30石,仍然是亩产3石。

    汉乂代的粮食亩产,有两类的:一是一般亩产,一是特殊高产。

    晁错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100亩产粟300石,亩产粟3石。

    田大小一直在变的。

    石也变来变去的。

    所以,这整理起来费劲、也不确定准确。

    就是个参考吧。

    《管子?治国》说: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四种而五获,即复种的产量。

    《淮南子?主术训》说: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四十石。这是南方稻谷的亩产。

    《史记?河渠书》载河东守潘系之言: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需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

    《新唐书?食货志》说:京畿之内,每田一亩,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殆有亩至一石者,是二十倍于官税也。降及中等,租犹半之,是十倍于官税也。地主租率十分之五,租1石,亩产当为2石。这是京畿良田。

    《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臣知苏州,田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

    《奏救荒事宜状》中说:淳熙时浙东路绍兴府六县每亩出米二石。

    旱地产量当然不一样。

    丰收歉收不用说。

    《牧庵集?储宫赐龙兴寺永业田记》中记载:今有田一亩,率以夏秋入止一石。这是说,每亩田夏收麦一石,秋收粟一石,故曰夏秋入止一石。亩产按一熟计为一石,两熟合计为两石。

    水田的亩产。《两浙金石志》记载,湖州报恩寺兴孝禅师碑说:其田每亩租米一石。按对半租率,亩产仍然是2石米。

    来个简单的。

    战国前期,亩产粟205.8斤。

    战国后期,亩产粟247斤。菽亩产232斤。

    汉,粟亩产281斤;豆亩产264斤。

    唐,亩产334斤(所有粮食作物平均)。

    宋,亩产309斤。

    明,亩产346斤。

    就饶桐县来说,湖头村良田,亩产到过570斤,徐家村的田亩产也到过460斤。

    也有说法,战国时粟的亩产量大约将近今天的80斤,西汉粟的亩产量提高到93斤,唐宋,一般亩产大约200多斤,明大约400多斤。

    还有,太湖流域平均亩产:唐138公斤,宋225公斤,明333公斤。

    湖头村还不够给力啊。但湖头村说的一季,一年两季的话差不多

    但是,饶桐县以前多少人口

    西周人口为1371万人。

    西汉平帝元始2年全国在籍人口为5959万人。

    天宝十四年:约5200万。

    徽宗大观四年:约4600万。这好像不对,应该一亿以上。

    洪武初年:约5000万。未必准确。

    人是要田养的。人若是太多,必然没得吃。

    有人喊: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天地之力且不说,人口,还是要合理的控制。

    而技术,要不断的提升。

    亩产,可以加快步子。

    这是不同于儒士的表达方式,还有几个一目了然的表。

    徐茉茶心想,实在不懂就学,统计啊之类。

    学习使人快乐。



第733章 ,谏疏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地主家独生女 ”查找最新章节!

    新的南华报大家买到了。

    不知道说啥。

    那就看。

    《谏百工学堂疏》,臣随信……

    肯定是删减了,但还完整着。

    今多逾制。(谁都觉得指向槐树街城堡。)

    然后说,大家要简朴,你还弄学堂花哨上了,拖出去砍了。真应该砍了。

    下边,就是《答随公谏百工学堂疏》,徐氏女茉茶。

    随公为尊为长,小女仰慕已久,宰相肚里能撑船,随公深谋远虑。(就是拍马屁。)

    之后就是产量。看不懂没关系,谁都知道产量在增加。

    但是,产量增加,种田的依旧吃不饱、穿不暖,都被谁吃了

    不过,一部分人已经富起来,陛下圣明,更多的百姓将过上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这不只是拍马屁、似乎画了一个饼)
1...279280281282283...3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