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皇崛起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太上老牛
等土著被削弱得差不多了,哥萨克又让沙皇派遣移民过来。当移民数量超过土著,沙俄的地盘就占稳了。
莫斯科大公国人口充足,一旦开启东进模式,那些土著将无法抵挡。而有了西伯利亚广大地区作为毛皮供应基地后,莫斯科的财政就会得到极大的补充。只要有钱,加上灰色牲口足够,莫斯科就能开启沙俄时代的爆兵模式,成为欧洲压路机。
而有了实力后,波兰首当其冲会被祸害。随后,就是挨着波兰的德意志地区了。历史上,沙俄就和德国接壤了。然后,两次世界大战,都坑了德意志。一战虽然总是战败,可前赴后继的“灰色牲口”,牵制了二德子大量兵马,给西线的英法联军极大地缓解了压力。若是没有毛子牵制东线几十上百万的兵马,让二德子把兵力都投入到西线的话,英法绝对挡不住,撑不到老美加入。
至于二战更不用说,苏俄就是覆灭三德子的主力,而不是好莱坞瞎吹的老美。可惜苏俄电影不行,被老美电影的宣传抢了功劳。
所以,马林并不希望莫斯科大公国崛起。至少,眼下不能崛起。
这次若是能洗劫走莫斯科大公国两大主要城市的金银,足以让莫斯科大公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缓不过来,从而迟滞其崛起的速度。
在马林看来,沙俄崛起有三大要素——第一是吞并乌克兰,有了乌克兰,沙俄就拥有了一个巨大的粮仓,可以支撑各种大规模的战争;第二嘛,就是收服哥萨克,有了向西伯利亚扩张和冲锋陷阵的打手;第三嘛,就是翻越乌拉尔山了!
乌拉尔山脉作为亚欧分界线,意义重大。而且,其本身,也拥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不管是煤铁,还是铜矿等有色金属矿,储量都极为丰富。二战时,苏联之所以把工业基地搬迁到此处,就是因为此地不但远离战区,还拥有充足的足以支撑工业需要的丰富矿产资源。在后世,乌拉尔工业区就是俄境内仅次于莫斯科工业区和圣彼得堡工业区的第三大工业区。而且,是最大的重工业区。
所以,想要压制莫斯科大公国的崛起,就要注意阻拦其吞并乌克兰和收服哥萨克。另外就是,阻止其吞并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这三个汗国不覆灭,莫斯科大公国是没法抵达乌拉尔山的。
按理说,只要支援包括克里米亚汗国在内的四个汗国,就能遏制莫斯科大公国的扩张和崛起。这一点也好办,支援些武器铠甲就行。
但问题在于,这四个汗国,不仅和莫斯科大公国争斗,其内部也有争斗。而且,**比特么对抗莫斯科还凶狠。曾经的金帐汗国倒数第二任大汗阿黑麻汗,就是被西伯利亚汗国的伊巴克汗派人刺杀的。要是四个汗国不内斗,一起对付莫斯科大公国,不说灭了莫斯科,起码能压得莫斯科大公国抬不起头来。
可惜,这四个汗国无法联合。因为,他们都比较短视,看不到莫斯科大公国的巨大威胁。
所以,反复考量后,马林也是放弃了支持这四个国家对抗莫斯科的想法。只有克里米亚汗国,因为背后有土耳其的支持,实力强大些,莫斯科大公国不敢招惹。
历史上,克里米亚汗国也是最后灭亡的。无他,克里米亚背后的土耳其在这个时代太强了,莫斯科大公国不敢轻易招惹。而其他三个汗国,在东边,又没有认奥斯曼帝国当爸爸,自然被早早地灭了。
对此,马林也有些无可奈何。只能说,尽量延缓东边三个汗国的灭亡日期了。毕竟,那三个汗国被灭了,莫斯科大公国就越过乌拉尔山了。然后,就是向亚洲扩张了。
......
除了四个汗国,派往莫斯科大公国的间谍们,也传回来一个很有意思的消息——梁赞大公伊凡五世.伊凡诺维奇貌似有摆脱莫斯科大公国的控制的想法。而且,梁赞公国内部,也有不少贵族支持他摆脱莫斯科大公国自立。
梁赞大公国是1456年被莫斯科大公国击败后控制的,一开始,伊凡三世只是要求梁赞称臣纳贡。但梁赞在1494年到1496年联合波兰和立陶宛反抗莫斯科大公国。结果,战败了。
然后,伊凡三世就不客气了,直接剥夺了梁赞的自治权,派总督驻扎梁赞城,严密监视梁赞。此后,梁赞国内分成两派——自立派和投降派。
而现任的梁赞大公伊凡五世.伊凡诺维奇很年轻,今年才20岁。而且,在梁赞朝中自立派的支持下,开始亲政了。而其母亲,则是投降派的首领。
根据潜伏在梁赞地区的间谍的汇报,年仅20岁的梁赞大公伊凡五世.伊凡诺维奇一直在谋求自立。只不过,他手里没有兵权,兵权都在莫斯科派遣的总督手里呢。所以,他也很无奈。
“好像......梁赞就是在瓦西里三世时期彻底被吞并的吧?”马林对这一段历史不大熟悉。毕竟,这属于冷门。但是,依稀记得是瓦西里三世时期的事。
事实上,伊凡五世.伊凡诺维奇就是梁赞末代大公。他在1520年左右,想要迎娶克里米亚汗国大汗木罕木德.格莱的女儿为妻,想要利用克里米亚汗国对抗莫斯科,从而实现独立。
然而,还没等到他实施,瓦西里三世就发现不对,把他招去莫斯科软禁。然后,木罕木德.格莱派兵进攻莫斯科,他趁机逃了。
后来,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大公齐格蒙特一世给了他一小块封地容身,直到死去。而梁赞公国,也正式被瓦西里三世吞并了。
马林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大公的结局,但他知道,如果自己攻破莫斯科城,完全可以逼迫瓦西里三世同意梁赞大公国脱离莫斯科自立。
但马林依旧不看好梁赞,为啥?用后世形容墨西哥的话讲——天堂太远,老美太近!
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梁赞——天堂太远,莫斯科太近!
到底有多近呢?梁赞城距离莫斯科196公里。就算一天行军30公里,几天也到了。这个近,可比美墨之间的距离近太多了。
首府距离莫斯科大公国首府莫斯科城200公里都不到,实力又不如人,妥妥的嘴边的肥肉啊!
而莫斯科大公国这种扩张欲很强的国家,是不可能看着这块嘴边的肥肉不吃的。除非,梁赞距离莫斯科很远......
“嗯,看这小子这么可怜的份上,到时候,可以让其换一块封地。我看,彼得堡地区就不错嘛......”
马林忽然觉得,等打败了瓦西里三世,可以考虑把梁赞大公国整体迁移到圣彼得堡地区来。这样,莫斯科大公国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就被封住了。而马林,则多了一个封堵莫斯科大公国的助力。毕竟,面对莫斯科大公国的威胁,梁赞大公国不抱北海国大腿都不行。而留在原本的梁赞地区的话,这么近的距离,迟早还是要被吞并的。
而搬到圣彼得堡地区的话,虽然气候冷了点,可面朝大海,春暖......不对,是很方便从海上得到支援。
如果莫斯科大公国派军队围攻彼得堡地区,只要城市没被攻破,就可以等来北海国的战舰的支援——用大炮轰击围城的莫斯科军队......而且,还能运送补给......
另外,在这边的话,波兰和立陶宛也来得及支援。若是留在梁赞城,距离莫斯科那么近,盟友想支援都鞭长莫及,也来不及支援。
“咦,我貌似可以借助梁赞国的搬迁,掩护我的移民啊!”
马林忽然想到,梁赞搬迁,肯定有几十万人大规模迁徙。到时候,他就可以利用这个事情,暂时掩盖他掠夺移民的事。等人都到了彼得堡港,马林直接派船来装人,想必梁赞大公也不敢拒绝,也没能力拒绝......
梁赞可是东欧地区很著名的农业地区,人口众多,有几十万人。而且,这些人大多擅长农业,带回北海国农庄,立马可以适应种地的生活。到时候,马林把移民队伍弄庞大点,自己抽走一批,也是可以的。至于莫斯科大公国反对?马林打算到时候先扣押着瓦西里三世,人口没迁移完,不放他回去。这样,就不怕他阻拦了。
欧皇崛起 第2088章 英式二圃制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欧皇崛起最新章节!
事实上,因为太过靠北,圣彼得堡地区农业条件很不好。在后世,**格勒州的农业,主要是以养殖业为主,生产奶制品、肉、蛋什么的。至于种植业,则主要种植土豆和蔬菜。
其中,蔬菜肯定是温室蔬菜为主。而土豆,虽然很适合寒温带,但这种核武器,马林肯定不想拿出来。
有了土豆会出现啥情况?爱尔兰人有了土豆,从1700年的190万人,迅速暴涨到1845年大饥荒前的800万!
而18世纪,贫穷如普鲁士,也是靠着腓特烈大帝强制推广土豆,使得穷鬼一般的普鲁士,撑过一次次战争。后来,这一招被欧洲人普遍学习,沙俄也来这一套,很快人口继续增长,直到破亿。所以,一战时,沙俄才能动员出1500万大军。
为此,马林是无论如何都不乐意把土豆引入欧洲的。但圣彼得堡地区那里,实在太不适合种植谷物了。黑麦和燕麦,若是一般时候,倒也能在那里生长。但是,目前处于小冰河时期的前端啊,圣彼得堡纬度这么高,都快接近北极圈了,真的不适合种植谷物。
可总不能让梁赞彻底转化成畜牧业国家吧?梁赞大公乐意,梁赞农民也不乐意啊。毕竟,吃惯了谷物,很难适应畜牧业者的生活。
“该让他们种啥呢?”
马林摊开地图仔细瞅着圣彼得堡的位置,这家伙,圣彼得堡的纬度高达北纬60度,比漠河的53度27分还要北多了。
除此之外,圣彼得堡还有一个坏处——因为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其冬天固然比莫斯科暖和点(但这没用,因为都是零下,对农业毫无用处),可夏天也比莫斯科凉爽点。莫斯科夏季甚至能出现三十大几度的高温,而圣彼得堡因为海洋的影响,夏季最高温度很少超过30度。
如果从人的舒适度上,圣彼得堡的夏季肯定很舒服。可是,从农业上讲,这就不好了。因为,小麦这样的作物,在灌浆结果时期,是需要较高的温度的。而因为纬度低,圣彼得堡这边冬小麦冬天也得冻死,春天要5月份才化冻春耕。但因为温度一直低,到了夏季接近30度的时候,小麦尚未生长起来呢,没到灌浆结果的时候。等到灌浆结果了,嗯,又进入低温期了,很快都下雪了......所以,这边不适合种植小麦。
而且,这个年代没有快熟的小麦品种,小麦普遍晚熟。加上没有磷肥和钾肥等催着早熟的肥料,根本长不起来。
黑麦也是这个问题,难以在如此高的纬度过冬。黑麦虽然耐寒,但耐的是德意志北部那种小寒冷,而不是圣彼得堡这边冬季的超级寒冷。而且,黑麦的总积温都是挺高的,达到2100度以上。算来算去,只有生长周期比较短,积温少(1350-1600度)的燕麦适合了。
不过,燕麦亩产较低。即便在后世,用了新品种和花费,亩产也不过才200公斤,也就是400斤。北海国用的这个年代的品种,即使氮、磷、钾三肥齐全,亩产也不超过300磅,一般200多磅。不像黑麦,用了肥料,能超过500磅。
而不用肥料的话更惨,亩产最多只有100磅左右(黑土这样的肥沃土地),甚至达不到100磅。而黑麦,即使不用肥料,只要土地本身肥沃,也是可以超过百磅的亩产的。
当然,圣彼得堡地区不是乌克兰的黑土地,非天然沃土,农业条件并不太好。若是让梁赞人种植燕麦,不提供肥料的话,很难超过百磅的亩产。
而马林也不可能为梁赞提供肥料,因为北海国内部还有些供不应求呢,哪能供应梁赞?
不过,马林倒是给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二圃制!当然,是改进的二圃制!
欧洲早就有了轮流休耕的二圃制,但是,并不算太科学。古代欧洲人的二圃制,不过是让土地一年耕种,一年抛荒。抛荒的时候,任由杂草丛生,不去管。
这样固然能够利用杂草的尸体恢复一点地力,但是很有限。为啥?因为杂草肥力不够!
想要恢复地力,在没有肥料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其实是种植豆科作物。豆科作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有机氮(也就是氮肥),这种功能称为固氮作用。
如果抛荒时长得是普通杂草,禾本科的,不施肥很难恢复地力或者地力恢复有限。但若是长豆科作物,地力恢复就比较快了。第二年改种谷物,收获就会好很多。
此外,在18、19世纪的时候,英国人搞出了一种很厉害的二圃制——休耕的土地上,种植苜蓿草,然后放羊......
苜蓿本就是豆科作物,有固氮作用,可以肥地。而羊吃了苜蓿后,又在这块地上拉下羊粪蛋,又是肥料。双重作用下,地力恢复极快。
当然,当时的英国人不懂这原理,只是偶然发现效果好。毕竟,英国人养羊那可是传统项目。而苜蓿草养羊效果好,也是无意为之。
因为休耕时种植苜蓿养羊,导致英国人在19世纪时小麦的亩产竟然能超过200磅,达到两百三四十磅左右。这种效果,基本和古代华夏使用粪肥的效果差不多了。
但只有氮肥是没啥用的,氮肥只能保证植株长势旺盛,但对结果的影响,还不如磷肥。
磷肥对谷物有催早熟的作用,可以缩短生长期,而且,可以提高结果率和促进籽粒饱满,才是对谷物产量提升最大的肥料品种。
当然,氮肥如果充足了,植株长势好,对谷物产量影响也是不小的。这不,不用粪肥的亩产才100斤左右甚至不足。而用了粪肥,则能达到200多,翻番了都。
当然,这是针对普通的麦子,黑麦和小麦的上限都挺高。而燕麦上限较低,后世品种亩产也才200千克。这个年代,即使用了后世英国人的先进的二圃制,估计亩产也就是从几十磅提升到一百多磅。
不过,对于这个年代的人而言,也是足够的了。而且,圣彼得堡地区并不缺土地。亩产不够,土地面积来凑嘛。
而且,这种种植苜蓿养羊的“英式二圃制”,还能让梁赞人在生产出大量燕麦的同时,产出大量的羊毛和羊肉,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因为是严寒地区,肯定得是耐寒耐造的粗毛羊,细毛羊恐怕难以抵挡酷寒。但这也不是问题,毕竟,马林又不是蕾峰,不是去帮助梁赞强大的。他只是希望梁赞迁到圣彼得堡地区后,成为莫斯科大公国扩张的阻碍。甚至,马林希望梁赞把北冰洋沿海也给占了,让莫斯科大公国失去北冰洋的出海口。
马林教会梁赞人“英式二圃制”,已经算对得起他们了。毕竟,这种新式的二圃制,不仅能提高燕麦产量,而且还能得到很多羊毛和羊肉,以及羊皮等产品,绝对有得赚。
而根据堂弟彼得的消息,目前圣彼得堡地区人烟稀少,属于边荒地区,梁赞人过去,有的是土地可以开垦。要知道,梁赞大公国从前很大,但被莫斯科大公国吞并后,只剩下后世梁赞州那点面积了,连4万平方公里都没有。来到圣彼得堡地区,这边起码有七八万平方公里,够他们用的。
此外,占据了圣彼得堡地区,还可以向北吞并后世的卡累利阿共和国地区。这块地虽然不适合农业,但用来搞畜牧业没问题。就算绵羊养不了,不是还可以养驯鹿嘛。
至于更北的摩尔曼斯克地区,貌似马林早就让拉普人去占领了。差点忘了,马林还是拉普人的大酋长呢。马林忽然觉得——该派人去管理那些北冰洋沿岸的拉普人了......
......
实际上,马林还知道一种谷物,很适合圣彼得堡地区,那就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粮食——青稞。青稞对温度要求更低,积温才要1300度,比燕麦还低。而且,在低温下,也可以开花结果,生长期也只有100天到130天,非常适合圣彼得堡地区。而且,亩产比燕麦高不少。
但马林不愿意给梁赞人搞这个,因为,这是和土豆一样的大杀器。若是莫斯科人也得到了青稞种子,在其广袤的土地上种植,快速崛起完全不是问题。
所以,马林宁愿让梁赞人种植亩产低的燕麦,也不愿意给他们提供更好的青稞。不为别的,就为怕莫斯科大公国得到种子......
欧皇崛起 第2089章 泡菜和食盐贸易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欧皇崛起最新章节!
其实华夏还有一种很不错的神粮——谷子。谷子也叫粟,或小米,是华夏非常古老的粮食品种,也是北方历史上最主要的粮食品种。
谷子耐旱,生长周期也短,同样只有100天到130天左右,积温较低。但其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耐寒不行。北方种植谷子,一般是当做夏粮种植的。毕竟,华夏北方虽然比南方寒冷,可夏天却是同样很热的。
这玩意,可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强力支撑。北方地区,比如关中地区,直到唐朝前期,还是以种植粟米为主。中期后,才开始普及种植小麦。
但马林前世读过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该论文认为——是小麦在关中的推广,摧毁了唐朝的府兵制!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谷子生命力强,很耐旱。所以,和黑麦一样,不怕杂草竞争。所以,平时不怎么需要除草,也不怎么要灌溉,很省事。
省事有啥用?平时关中的府兵空闲的时间就多了啊!谷子种下去,平时没啥事,就可以聚在一起训练战阵和武艺了。所以,前期唐朝关中的府兵很猛,可以打遍天下。
但到了唐朝中期,小麦在关中推广开来。然后问题来了——小麦比谷子娇贵,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劳动力去伺候。平时要除草,还要定期灌溉,非常耗费精力时间,和劳动力。
等到唐玄宗时期,关中的府兵因为花费太多精力去伺候麦田,训练跟不上,战斗力自然就大大降低了,不得不改为募兵制。但募兵制容易形成军阀割据,毕竟,募兵都是将领招募来的,只认将领,不认朝廷。然后结果就是,募兵战斗力固然可以,但忠心程度非常差,还经常内斗。
所以说,关中改谷子为小麦,也是府兵制崩溃的重要原因,也算是唐朝衰败的重要原因。
但是,不改为小麦也不行。因为,谷子亩产低啊!按照唐朝的记载,关中地区粟米亩产只有一石。而改种小麦,亩产可达两石之多。同样的土地,产量翻番。农民们随便算个账,都知道种啥好。
而且,不改也不行。为啥?盛唐关中人口爆炸了呀!贞观时期,关中人口才一百四十多万人,很多人都能分到80亩田。即使粟米亩产只有一石,也能接受。毕竟,单产不够,总量来凑。有80亩地,也能有80石粮食产出了。
但到了开元年间,关中人口暴涨到320多万人,比贞观年间翻倍了还不止。如此一来,每丁能分到的田就少了。而且,其中还有很多大贵族和大臣豪强们兼并土地,导致每户农民能分到的土地就很少了。土地少了一大截,再种植亩产低的粟米,就很不划算了。而亩产高很多的小麦,自然就成了首选。
因此,这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长安越繁华,关中人口就越多。关中人口越多,耕地就不够用了。改种高产但耗费人力的小麦,关中府兵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
如果从军事角度来讲的话,黑麦、谷子、青稞,包括后来的土豆,这类不需要精细打理的农作物,才是民兵的最佳作物。因为,种植这些作物,平时比较空闲,可以有时间搞军事训练。若是搞小麦水稻,成天在田间劳作,很快就退化成农夫了。就像明朝的军户,几代人下来,马上从明初的打遍天下,变成了中期被几十个倭寇打到南京城下。
马林觉得,德意志人战斗力强,可能和他们大多种植黑麦有关。黑麦这玩意生命力比杂草还强,不需要怎么打理。然后,德意志农夫有时间干别的,可以训练训练。在近代以前看不出来啥,但等到全面动员制度出来,这就厉害了。黑麦和土豆都不怎么需要打理,普鲁士农夫有的是时间训练。而法国农夫种小麦,种葡萄,训练时间不够。除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打了鸡血一般外,其他时候,就不太能打了。
当然,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不必管。毕竟,眼下的生产力水平,你就是全民动员,也打不起啊。光是吃饭问题,除了拥有先进农业技术的北海国,其他国家都负担不起。
也就是说,马林并不需要因为军事原因去选择农作物,而是只需要考虑经济效益。至于本土气候原因,不得不主要种植黑麦,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但在美洲殖民地,马林觉得,可以多种植一些小麦。反正,美洲地多得是。至于劳动力,以后多抓点印第安人当农奴。又不指望这些印第安人当兵,让他们好好伺候小麦,正好。
......
除了定下了种植燕麦和指导他们搞“英式二圃制”之外,马林还决定给梁赞人提供大白菜的种子。
大白菜比较耐寒......嗯,实际上也无法忍受圣彼得堡那边的寒冷。但是,它生长周期短呀,一般只要两三个月就能成熟,产量还高。圣彼得堡无霜期大概有一百三四十天,完全可以收获两茬大白菜。这样,梁赞人就不缺蔬菜吃了。
而且,马林打算免费给梁赞人提供泡菜的腌制技术,教他们将大白菜做成泡菜,然后吃一年......
......
嗯,马林看起来是不是很圣母?
不,你错了,大错特错!
为啥?泡菜除了要大白菜之外,还要啥?盐!
一斤大白菜腌制成泡菜,至少需要50克盐,也就是白菜量的十分之一。有的泡菜,盐甚至占比达到白菜的25%,也就是四分之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