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训记
魏忠贤自然是大喜,他本来也不大赞同皇帝出来搞什么微服私访,主要是怕出事。他找来同行的东厂番子,仔细问过后回来说道:“圣上,要想快,走水路最快,从滦河直入海,再从大沽入卫河,再从漷河就可以到张家湾,经玉河再到京城。”
朱由校道:“那就这样吧,朕急着呢。”
客氏道:“哥儿,既然出来了,急也是急不好的。魏公公,你要注意,最重要的是皇上的安全,一定要先把沿途都打探好,然后再走,多从各地官府要船,要最好最大最坚固的船。宁肯慢一点,也不能出什么漏子。”
朱由校道:“奶妈,本来说是陪您出来玩玩散散心的,结果却又这么快就回去了,让您没有尽兴呀。”
客氏笑道:“妾身一辈子没有出过这么远的门,车也坐了,船也坐了,各处的风景都看了,还有什么不尽兴的。其实说起来,妾身更愿意在京城不出一步,这样哥儿也就不会在外面受苦了。”
朱由校摇了摇头道:“外面以后我还是会来的,只是现在心里忧虑着许多问题,总要把这些事都解决得差不多了才能松下这口气。奶妈,下次蒸汽火车建成了,我再陪您坐火车,到时从这里到京城,不要一天就可以到了。”
&
第一章 心脏与手足
朱由校终于回到了京城。大臣们都喜出望外,本来说好的一个月的微服私访,大家都生怕皇帝会超过一个月。不想朱由校只出去了二十二天就回来了。
而朱由校在晚上安抚了张嫣和王婉的怨气后,第二天腰酸背痛,就被客氏叫了起来,因为今天要召开大朝会。
群臣请安毕,各自安座。首先出列的是骆思恭,本来按原来的规矩,锦衣卫是不在朝堂上回禀事情的,但朱由校认为锦衣卫办的事可以公之天下的,就可以在朝堂上回禀。
骆思恭道:“陛下,延庆卫不法事已经查毕,共计有李承思,袁崇焕,刘思存……等人犯有包揽诉讼,强迫军户代耕,多收军户所得,扣留军饷,逼死人命,强娶民女诸罪,请陛下圣裁。”
朱由校不高兴地说道:“这么多人都犯了这些罪吗一个个人的罪名理清楚,将它交给大理寺。”
可怜骆思恭以前根本就没有在朝堂上干过这种事,一时被训斥得呆住了。这时大理寺卿上来解了他的尴尬。大理寺卿问道:“陛下,真的把这个案子交给大理寺处理吗”他声音颤抖,显然颇为激动。
朱由校知道锦衣卫平日就能自己办案,根本就不把大理寺放在眼里,只服东厂一家。所以大理寺卿听说把锦衣卫办的案子交到大理寺来,自然极为高兴。
朱由校点点头道:“锦衣卫将案件移交到大理寺后,你们根据各人所犯罪行按律定罪。不过此事性质极为恶劣,可不可以用重刑来惩戒后人”
大理寺卿有些犹豫,听皇帝的意思,显然是想要加重他们的罪,如果自己说不可以,那显然皇帝会不高兴。他想了想,牙一咬回道:“臣以为,只能以罪行来定刑罚,不可加重或者减轻。”
朱由校不由得看了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一眼,大理寺卿叫做吴仁度,朱由校问道:“吴卿,为何不可”
吴仁度回道:“陛下,如果因其性质恶劣所以加其罪,因其性质不恶就减其刑,则大明法律再无严肃可言,臣以为,除非法律规定某些罪行要重罚,不然不能因为陛下一句话就加重其罪。”
朱由校不由得想起了后世的一句话:法律应该是刚性的。看来是自己太随意了,他点了点头道:“吴卿之言有理,那就按律条判吧。另外赐吴卿彩币五,以嘉奖其敢言善言。”
吴仁度其实已经做好了被训斥甚至被赶出朝堂的准备,不想皇帝不断没有怪罪他,反而还嘉奖他。他感动莫名,跪下来说道:“陛下,老臣出言无状,顶撞君父,请陛下责罚。”
朱由校笑道:“吴卿请起,有道理的话,不叫顶撞。这事是朕想岔了,吴卿所说,才是律法的真谛。律法的严肃性,就在于它的不可通融,随便加重或者减轻刑罚,确实是不妥当的。”
吴仁度叩了一个头道:“吾皇万岁万万岁!”其他大臣也不得不一起叩头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校道:“众卿平身。可还有在奏事的大臣”
书记官上前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群臣便欲退去,朱由校急道:“朕还有事要说,众卿先且安座。”群臣这才坐回自己的椅子或者蒲团上。
书记官满头大汗,跪倒在地道:“臣假传圣旨,请陛下责罚。
第二章 减租
朱由校说着歇了一口气,端着龙椅旁边的饮子喝了一口,是客氏密制的蜂蜜金银花饮子,甜而不腻,的确是好东西。
而方从哲等人已经跪倒在地,在皇帝歇口气的功夫,大臣们一起叫道:“惟陛下能作威作福。”
朱由校笑了:“是呀,惟朕能作威作福。那么朕宣布,官员所做之事,一月一查,看一看到底做了些什么事。为治下子民做了些什么事。”
底下大臣哄的一声就炸天了,皇上要重开考成法。徐光启在任吏部尚书时,在天启三年的京察中已经将考成法的一些原则运用了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并没有真正的恢复考成法,而现在终于要正式重开了。
张居正于万历元年十一月,上疏奏请正式推行考成法。考成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张居正的考成法有两个最主要的考核方面,一个是税收征收率,一个是盗贼抓获率。税收征收率以及盗贼抓获率低于九成,考核的结果便就会判定为不合格。
这种方法有着极好的效果,在考成法推行之前,明朝岁入不过两三百万两白银,而推行之后,增加到每年四百五十万两左右,这样财政收入就从以前的入不敷出变成了略有盈余,张居正十年首辅,原来空空如也的太仓库里面已经有了七八百万两白银。
但朱由校问过了徐光启和方从哲等人,考成法确实在财政收入方面有奇效,但也有问题。叶向高就说过:“税收能否如额征足,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而不完全决定于县令知府的能力和办事态度;盗匪就擒或漏网,更多出于偶然的机会,如果上官不顾困难,一味地逼迫下属,下属又逼迫兵丁,就会促成许多嫌犯屈打成招,这就不符合王朝清明宽厚的治国精神。”?而徐光启说得更为直白:“上司票取、书仪、岁送、荐谢之费,无不要钱。近来,发展至每遇考满朝觐,动辄三四千两白银。这些银子不会从天而降,自地而出,各级官员能够清廉吗每逢京察之时,科道上的官员称之为开市。”
所以考成法的两个弊端也很明显:施政的不宽厚,官员的**加剧。朱由校和内阁及六部尚书商量后,决定将考成法稍做修改。
书记官叫道:“仔细,莫要君前失仪。”
众大臣的议论声方才收敛。朱由校道:“诸卿,朕要查的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税收,二是盗贼,三是移民,四是民生,完成度朕设为八成。立限责事,以事责人,务责实效。”
众臣这才松了一口气,八成相比九成来说实在是宽松了太多。朱由校接着道:“此四事密切相关,移民做得好,税收就容易完成,盗贼减少,民生昌盛,所以重点是做好移民工作。”
方从哲道:“陛下,不
第三章 大 饼
朱由校本来只是反问他,不想他竟然提出了一个有可行性的建议,看来这人也还是有优点的。
他点了点头道:“左卿言之有理,水稻确实可以提高产量,不过北方水利设施少而且效果差,朕欲要大修北方水利,用水泥,不知左卿可否为朕分忧呀。”
左光斗心想,又来了,不听话的都踢到远处去是吗,不过他一向对水利颇有兴趣,现在有这个机会,自然也不会拒绝。于是回道:“臣愿为陛下效劳。”
朱由校道:“任命左佥都御史左光斗为工部侍郎,专司治理北方水利,赐尚方剑,所有耗费由户部支付,各地官员必须听其命令,四品及以下官员可先斩后奏。”
左光斗本来以为皇帝是不喜欢自己,所以想踢离京师,却不想皇帝竟然如此看重水利之事,竟然赐予自己如此大的权力。他心里又是感激又是惭愧,跪倒在地道:“臣左光斗必不负陛下所望。”
朱由校道:“起来吧。水利确实有用,但朕觉得佃户收得多,收租也会增多,这样对佃农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减租之事,势在必行。”
右佥都御史王洽上前道:“陛下,千百年来,租佃之事朝廷都没有干涉过,已经成为成例,如果骤然改变,只怕会引起天下震动。”
又有多名大臣一一上前,表达了和王洽相同的意思。因为此事确实在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大家倒不是想和皇帝作对,而是真的担心天下因此而动荡。
朱由校耐着性子听完了他们的话。然后站了起来道:“毕卿,你们户部派人下去,清查天启三年各地的收成情况,以后的租率就以此为依据,今年朕一定要实现减租,众卿放心,这天下动荡不了。”
众臣愣在原地,心想合着我们说了半天白说了,结果皇帝根本就没听进去呀。但话已经说了,皇帝总是不听,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大朝会后,内阁和六部尚书留了下来。朱由校问道:“减租之事,朕想各位只怕也和刚才那些人是一样的想法,说说吧。”
方从哲道:“陛下,租佃之事确实只与地主和佃户相关,从来没有朝廷强制租率的情况。陛下开天下之先,当然是好的,只是恐怕真的会天下动荡。”
黄克缵道:“大明军队又不是吃素的,看谁敢动荡。”
朱延禧瞪了他一眼道:“对国内的士绅也可以动用大明军队吗”
朱由校点头道:“确实如此。军队除了平判,不可以在国内作战,这一点以后要用律条规定。”
叶向高道:“陛下,臣有些不明白,为什么突然要出这么大的动作呢慢慢来不行吗”
朱由校叹了口气道:“朕出外虽然只有二十多天,但途中所见,真的是让朕伤心,担心呀。伤心的是天下子民之苦,担心的是这些贫民,就是国内不稳定的因素呀。当饭都吃不饱时,他们可是什么都敢做的,到时候遍地烽烟可就迟了。”
叶向高道:“可是如果地主不愿意减租,那到时如何收场不动用军队,如何让他们屈服动用军队,如何让他们心服”
徐光启道
第四章 上天示警
..,
这则读者来信可就捅了马蜂窝了,大量的读者来信通过驿站来到了报社。这些来信中,大都对佃户的悲惨生活表示同情,但对于呼吁朝廷建立堆满租佃的律条这事,大多数人都是持反对态度。
这些人认为,自秦置郡县以来,历史上从来是皇权不下县。在农村里,一直以来都是维持乡村自治状态,地主与自耕农纳税,贫雇农则只交租。几千年来都是如此,为什么现在竟然想让朝廷来代替佃户和地主之间的协商呢
还有些来信中认为,朝廷改革的步子太大,这样会使天下动荡,希望朝廷里的大人先生们能够多读点史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些信让王承恩大为恼火,这话明里暗里就是在讽刺皇帝,但却又没办法因言罪人。他小心地将读者的反应报告给了皇帝。
朱由校笑道:“能够想明白,能够看报的大多是地主,他们当然不愿意朝廷插手到租佃之间,善财难舍,这是人之常情,不过朕是一定要把这事推行下去的。”
下一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篇措辞严厉的文章,以内阁的名义,指出减租之行势在必行,此事必须要朝廷参与其中,最后用《吕氏春秋》里的一句话结尾:“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更多的信涌进报社,让报社专门看信的小太监忙得不可开交。这次来的都是匿名信,大家一致认为,朝廷干涉乡村里的租佃之事,有失气度。甚至有些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预示天下将乱。
朱由校听了王承恩的汇报后,不由得哈哈大笑:“朕就不相信什么兆头的事,我看能乱到哪里去。”
魏忠贤也跟着笑道:“如今天下太平,建奴指日可灭,民众皆有余粮,怎么乱得起来。”
突然宫殿动摇有声,用做灭火的铜缸中的水腾波震荡,魏忠贤一个虎扑,将皇帝抱在手中,向殿外跑去,王承恩大叫:“都出去,地龙翻身了。”
朱由校练了这么久的功夫,终究还不如魏忠贤这个野路子来的,等他反应过来时,魏忠贤已经将他带到了殿外空旷处。将皇帝放下后,魏忠贤道:“王承恩,你去太子处看看,要方正化小心在意些。”
王承恩听命而去,朱由校道:“你也去坤宁宫保护皇后和太子。”
魏忠贤摇摇头道:“有方正化在,皇后和太子必然安然无恙。内官之中,方正化武功第一,比他师兄曹化淳都要高。我只要保护好圣上这里就行了。”
朱由校道:“两位贵妃处快点派人去看看。还有康妃端妃等处,都要仔细保护着。”
天启四年二月三十日,在朱由校强硬地要求朝廷插手地主和佃户之间的租率后不久,京师大震。不是人心大震,是真的出现了大地震。
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屡震,震坏城郭、庐舍无算。至是,滦州大震,坏庐舍无数,地裂涌水异物。乐亭旧铺庄,地裂涌黑水,高尺余。迁安声如巨雷,塌坏城垣民舍无数。卢龙震倒官民房舍甚多。
朱由校命令各受灾地开仓放粮,并紧急出动官员到受灾之地监督赈灾,还把锦衣卫也派出到各地,发现贪污官员立即逮捕送到京城。
但这一场地震却让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皇帝德行不修,强要插手租率之事,引得上天震怒示警。当东厂番子把京城人的议论汇报上来后,朱由校沉默了。
第五章 哭太庙
叶向高惭愧地说道:“臣虽被人称为东林之首,但现今东林分裂成两派,王洽已经不给臣面子了。”
朱由校突然记起这个刘宗周来了,上次袁崇焕进京述职时,他和候询的,王洽一起推荐袁崇焕进兵部的,而且听说此人是东林干将,为何在叶向高口中变了一个人似的
他小心地问叶向高道:“叶老,朕好象听说此人有些喜欢党争呀”
叶向高回道:“刘宗周原来为通政使,喜欢提拔东林同脉。但后来因杨涟之事,已经有些不满东林一些人的作为了,他曾经说过,吾辈出处语默之间,亦多可议。往往从身名起见,不能真心为国家。所以老臣认为此人现在可以争取。”
朱由校看向方从哲和徐光启,两人都连连点头。于是对叶向高道:“那就麻烦叶老了,如果刘宗周能够语出持正,当可助朕脱离现在的尴尬境地。”
叶向高道:“为君父分忧,是老臣本分。请陛下放心,臣必尽力劝说刘宗周,也相信他能理解陛下减租的深意。”
这时有小太监进来报告道:“国子监监生哭于太庙。”
众臣大惊,朱由校则是大怒。让人把魏忠贤叫来骂道:“怎么回事东厂是干什么吃的”
魏忠贤满头大汗,连忙回道:“圣上不要急,伤着了身子。是奴婢无用,奴婢立即让人去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