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起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赤血萌萌

    唐衡已经故去十余年,一朝天子一朝臣,唐家虽早已不如当年之盛,依然是高门大户的宦官党骨干。张让入宫之初,多受这个同郡老前辈的关怀,张、唐两家关系亲密,互为婚姻。

    何进去张、唐两家,是要完成一个事关前途的重要政治交换。

    。。。

    皇帝刘宏常说“张常侍张让是我公,赵常侍赵忠是我母”。因为这两人是保证他皇帝权位的最内侧守护者,在宫内要通过两人掌握、领导宦官,对朝中要借助二人直接或间接掌控尚书台和指挥军队。

    何贵人对张让更是尊崇备至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仅是公,几乎又当爹、又当妈。

    之前,何贵人在宫中,常处于宋皇后、曹节的不断威压、挑衅、拿捏之下,早不保夕,担惊受怕。幸亏有张让等的庇护和多次转圜,才能不冤死井中,不倒台,并常受皇帝宠爱。何进、何贵人为了固宠,将幺妹何秋月嫁给张让之子太医张奉,这层亲属关系是何贵人、何进与张让相互信任的纽带,何家发迹的重要原因。

    现在,何贵人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皇后,让儿子刘辩做太子,可何家没什么关系和积淀,何贵人本人除了姿色之外,并无多少才干,就更加需要依靠张让等中常侍不断在皇帝面前吹风。

    商业伙伴的长久在于取长补短,各取所需。

    可惜何家没什么可以给予的。论钱财,张家远胜何家论官职,何进的太守虽然与张让的中常侍都是两千石,在皇帝心中的情分却远远不如张让这个近侍。

    宋皇后倒台已经一年了,皇帝却没有立何贵人为皇后的动静,反而广纳嫔妃,让何贵人充满了危机感。

    何贵人为不愧是商贾之家出来的女儿,表示诚意,悄悄提出,让儿子刘辩娶张让亲近族人之女。就好比用企业未来的美好前景,向银行要求现在贷款又好比某企业为做大做强,拉投资人、合伙人入股。

    恰好,张让现在有钱、有地位,担心未来:若皇帝动摇,开了党禁,张家等宦官怕是将面临疯狂反扑。

    两边一拍即合,于是有了何进的颍川太守。

    这时出了意外。

    赵忠得知了两家打算,强烈要求把赵家的女子送一个进来。张让当然不肯,两边僵持不下,谁也不让谁。何贵人从中转圜,张让、赵忠都怕事情闹大,曹节得知后塞曹家女子入宫,最终各退让一步,共同认可了赵忠的建议:两家都不选女子入宫!而是在其他宦官的适龄宗女中先行悄悄挑选,以做备用,反正刘辩才4岁,能不能顺利长大还难说,现在不急。闪舞

    如果刘备在场,一定会惊呼“博弈论”“囚徒困境”,两边互相不信任,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也没有造成最坏的结果。

    事情就搁置下来。

    。。。

    皇帝不急,太监急。太监不急,皇妃急。

    宋皇后“死”后,何贵人与董太后分理后宫,皇帝新放飞自我,新选了一大批十几岁的良家女子入宫。何贵人深知道以色侍人,色衰则爱弛的道理,面对一群十五六岁的新人,废寝难安。

    虽她还不到25岁,远远算不上色衰,经过宋皇后从受宠,到冷落,到身亡的悲剧,深知道皇帝多情多欲,易移情别恋的性格。要求何进主动出击,抓住机会。

    在张奉陪同下,何进挑来挑去,在一群粉嫩的小baby中,挑中了唐衡从弟唐瑁的女儿。原因嘛,其一是唐瑁的女儿的确粉嫩乖巧。

    第二嘛,一旁当介绍人的太医张奉张让之子,声称唐瑁在一众宦官党中也算有些才学,名声也不错,日后可少些事端。

    唐瑁找了个儒生,煞有介事算了一番生辰八字,结论当然是和和美美,前途无限,多子多孙。之后何进献上文定之礼,双方互换信物,还需要有证婚人,这庄婚事才算定下来。

    唐瑁指着那算八字的儒生说:“这位是荀淑的儿子,八龙之一的荀绲。可做女方证婚人。”男方证婚人自是张奉父子。

    何进很不高兴,完全不拿正眼看荀绲:“你怎么不知死活,引党锢之人与我相见”

    唐瑁急忙解释:“荀先生学富五车,




第289章 颍川多奇士
    嫩嫩的小鲜肉荀彧,恭恭敬敬,低眉顺眼坐在下首,风度翩翩,君子如玉,毫无疑问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可刘备怎么看怎么觉得奇怪,半响之后终于找到奇怪的原因荀彧太安静、太老成了,根本不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刘备也是个倔脾气,心想“装吧你”,吩咐荀彧工作之后,便不再理睬。

    半个时辰后,荀彧到底不是真成熟到水波不兴的地步,张口道:“大人,下吏奇怪大人为何不跪坐,而是盘腿或伸腿而坐!”

    刘备:“坐还有什么规矩,不是怎样舒服就怎样坐么”

    秦汉时期都是跪坐,就像荀彧就端端正正把臀部放在脚跟上:“若下吏像大人这样坐,在荀家和颍川是容易被诟病的,是不尊重别人的坐法。荀家子弟若如此坐,立即会被长辈批评。”

    刘备:“你是想说我没有教养”

    荀彧低下头:“下吏不敢。听长辈说北方胡人,南方越人才如此坐而无规矩。”他听到的传闻,可不止是今天发现的坐姿问题,还有娶胡女、用胡人、从胡俗等,甚至有人传闻其中娶的一个胡女曾是刘备的义母。颍川是正儿八经的中原之地,荀子故吏,历史文化传承深厚,换句话说,人们思想不那么开放,对不遵循“礼”的人和行为多有非议。

    “不敢就是心里就那么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幽州人,地近北胡,有些草原上的做法也正常。”刘备没有计较荀彧的暗讽,“你那样坐,端正倒是端正,坐久了是否腿发麻”

    荀彧:“是有一些发麻,所以跪坐一会,需起身走动几步。”

    刘备:“我来自幽州,年少时家贫,家母曾经编蒲席赚钱,可一年之中,总有几个月生意不好,你知道原因么”

    荀彧:“或许是冬季地凉的缘故吧”

    “有个老道士教我养生之法,说幽州苦寒,跪坐蒲席容易寒腿,扬州潮湿,容易湿毒入体。反倒是劝告我从胡人之坐法,你也试试。”刘备当即拿了几个蒲团,塞臀下,像后世那样坐。对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经常推给老道士于吉。

    荀彧将信将疑地试了试,颇为惊喜:“腿果然不发麻了。这样连续坐上一个时辰也没问题!”

    刘备:“再试试坐在榻上,双脚放在榻下。”

    荀彧知道作为下吏,不能轻易违反上吏,乖巧地做了,竟然隐隐约约有些兴奋。并未发现,刘备如同一个诱惑人犯罪的启蒙者,打破规矩后,带来了犯罪般的体验。

    有了其一,就有其二,什么鹅毛笔、清茶等,一一出现时,荀彧就不再是大惊小怪,而能从容接受。闪舞他智力超常,虽然不认同刘备的做法,却也着实发现其中的方便之处,不由对刘备刮目相看。

    。。。

    经过几天的工作,刘备也发现荀彧的不同,其一记忆力超常,什么东西放哪里,哪一句在什么书哪个地方,某县县令长、丞、尉是谁,记得清清楚楚,虽然没到过目不忘的地步但比大多数人好太多。

    其二学问深厚,不仅能背诵诗、书、礼、乐、易、论语的大部分篇章,还能做出解释。

    其三所学颇杂,不仅读过春秋,荀子、韩非子,更读过汉代通行的律法,一些重要的政令。

    其四,对郡、县各项政务运行的流程,公文的规格都有一些理解,并不像个新手。

    刘备不由暗暗称奇,如果说第一点是天资,第二点就是天资勤奋,第三、四点就是家学渊源、官场诀窍。普通寒门士子,再怎么苦读书,也不会学到多少律法、政令,也学不到官府机构内里的运行机制,后天上会落后一大步。

    像刘备这样的没落家庭或寒门子弟出生,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最重要原因是天资出众、敢打敢拼。而荀彧给人的感觉,是天资更加出众,家族后天培养也极为用心。

    刘备忍不住问:“你不是第一次来官府做事吧”

    荀彧:“确是第一次,只是从族学、几位叔伯处



第290章 邴原荀攸
    荀绲“六弟为何不愿与刘郡丞交好”

    “我观刘备做事喜欢标新立异,没什么章法,好营商为利,喜美衣华服,车骑鼎盛,想必有贪污!其人年不足弱冠,依附外戚何进而幸进,投效宦官而不倒,多半是无能之人!荀家子弟在其属下,不仅无益,反而容易污了名声。闪舞”荀爽年龄大名声高,直呼刘备之名,没一点尊重。

    荀攸心想,慈明荀爽叔父对宦官果然极其憎恨的,对外戚也鲜有好感。也难怪,被党锢十余年,多年隐居在外,难免心思报仇。转头看见荀彧在一旁表情有异。恍然大悟,原来是联合做戏啊。顿时就对荀爽有些不满起来,却不声张。

    。。。

    李浩:“刘君,我们何不回去”

    刘备:“既然人家不愿意荀家子弟入幕,回去揭穿了,两边脸上都不好看,不合适。”

    还有一种可能性,对方故做姿态,非要借助三顾高阳里,来自抬身价。

    不论荀爽是不愿意,还是自抬身价,刘备都不愿意再用热脸贴冷屁股。用党锢之人,承担风险的全是自己,接受历练的则是对方子弟,荀家如此缺乏诚意的态度,即使事情勉强成了,后面麻烦更多!

    只是,灰溜溜地走了,的确心有不甘。

    刘备突然想起什么:“走,去东门外。”

    李浩:“具体走哪里”

    刘备:“问陈氏三君,颖阴人都知道。”

    。。。

    陈寔曾为太丘长,号称陈太丘,一县之长在千石官吏多如牛毛的颍川,显然只是第三等的家族,陈家院子小而整洁,衣服旧而干净,远远比不得荀爽家宽敞、富丽。

    然而刘备却对陈寔、陈纪、陈谌十分的尊重,以晚辈之礼下拜,将陈寔尊称为“陈翁、陈君”,将陈纪、陈谌尊为陈君。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府,熟人满天下,如今已经70余岁,用年老德昭、名满天下来形容,非常贴切。

    陈家众人,也极为客气,并不倚老卖老,还有少年陈群在旁惨茶倒水,更令人意外的是,北海朱虚人邴原也在陈家求学。

    聊了一会风土人情,刘备问道:“听说荀家八龙居住的地方叫高阳里,小子不明白高阳里的由来。”

    “荀家八龙也算贴切。”陈寔苦笑,“高阳里的称呼,不说也罢。”说年老体困,由陈群扶着到后堂休息。

    刘备再问陈纪等人,都露出莫名的苦笑,也都不回答,借口整治宴席,离开厅堂,使邴原做陪。

    邴原也起身说要如厕,刘备急忙一把拉住说“一起”。闪舞邴原这才坐立不安地坐下。

    刘备奇怪地问:“邴先生,怎么一提八龙和高阳里,陈家爷爷和叔伯一脸的不高兴,是我说错了什么吗”

    邴原支支吾吾半天:“八龙可知颍川郡对荀家的评价是极高了,大家对此也没什么意见。更高的是荀家的“高阳里”,据说高阳氏有八个有名望的儿子,荀淑也有号称“八龙”的八个儿子,所以当时的县令将荀家居住的西豪里改为高阳里。高阳帝是上古三皇五帝中的第二帝,既皇帝之孙颛顼zhuanxu。

    尚书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颛顼帝是舜帝、夏禹帝、楚王、屈原等的祖先。例如屈原在离骚中自称帝高阳之苗裔。”

    换句话说荀家是想跟中华民族的祖先相提并论。

    李浩在一边哈哈,大笑:“与汉人的先祖之一自比,这也太自负了吧!”

    刘备这才明白,陈家父子是不想揭荀家的短处,所以才逃找借口走了。

    邴原也跟着苦笑起来,作为末学后辈,他不好评价荀爽、荀淑。平头百姓,贩夫走卒等把高阳里和八龙称号看做贤者的象征,倒没什么不妥。像他和陈家三君这种研究过尚书易经,对上古历史有所知的学者,当然知道“八龙”之比也算正常,然而以高阳帝比荀淑,以高阳氏有名的八子比荀家八子,虽然代



第291章 荀攸的投名状
    临颍位于颍川郡东,再往东是汝南郡濦强县,宋家曾经的封地。闪舞临颍以东殷汤乡的官道上,一群人在打扫清洁、填补凹陷,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背着孩子的妇人,头顶总角的顽童。

    邴原走到一老者身旁:“没想到殷汤人竟然如此勤劳,老翁都上路打扫。”

    那老翁满头白发,衣服单薄,嘴唇冻的发紫,恨恨地瞪了邴原一眼,“走边上,别把中间路踩坏了,还等着郡丞过来。”

    见邴原衣衫质地细密,低调中带着华贵,老翁又畏畏缩缩退后一步:“你不是那个天杀的郡丞吧”

    邴原:“不是,当然不是。老翁为何骂那郡丞”

    “里正说郡丞要来,命令我等前来整修、清洁乡部附近官道。大冷的天,多受罪!”

    “里正的命令也太过扯淡,你等不从便是,何必骂那郡丞”

    老翁嘴鼻子瞪眼:“不从那里正下次收谷子还不得用大斗,赋税又得多收一些,作孽啊!”

    邴原:“田赋都有定量,一个里正岂能一手遮天,你们怕他作甚”

    一个游侠模样的汉子道:“给外乡人乱说做甚,还不赶快干活。”又对邴原吼叫,“书生,劝你少管闲事!”

    老翁扭过头,哆哆嗦嗦继续清洁道路。”

    邴原自言自语:“早就听说殷汤乡天高皇帝远,政令有些不畅,看来果有问题。”

    “哪里来的探子”那游侠模糊听到一些,招呼另一人,一左一右伸手来拿邴原胳膊。

    邴原冷冷一笑,做势后退,复而前冲,一拿,一扭,一推,将左手边游侠胳膊反扭住,推到在地。

    右边游侠见同伴被制住,狠起一脚向邴原腰间要害踢来:“倒!”

    邴原仿佛脑后有眼,轻灵地向左跨步,侧身左手抓住游侠右脚往前一送,右手在其背后一推。

    好家伙,眨眼间,右侧游侠失去重心飞出,右脚踢中左侧游侠,继而两人滚做一团在地。

    “要没点手段,哪敢孤身求学!”邴原也不停留,大步疾走,几息之后,消失在乡部集市人群之中。

    只留下两个不停骂娘的游侠。

    。。。

    荀攸指着周边店铺、游商:“殷汤乡西北接临颍,东连濦强,南通郾县、召陵,在颖水之滨,处颍川、汝南之交,交通便利,人口繁多,颇为富有。”

    从颖阴过来,一路上刘备随口问风土人情,特产交通,见荀攸几乎都能答上,不由连连点头:“公达可谓活地图!”
1...7071727374...1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