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王庭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程剑心
“娜塔莉亚!”时隔多年,列昂尼德再次从她脸上看到笑容,不由激动的冲上前去,紧紧拥抱着终于寻回人类情感表达方式的娜塔莉亚,眼中虽然无法流泪,喉咙却禁不住哽咽起来。
马特维在旁边看到这悲喜交加的一幕,回想前尘往事,不由老泪纵横。
当天下午,罗兰告辞满怀感激的列昂尼德和娜塔莉亚夫妇,跟马特维老头一道返回寇拉斯堡,请老爷子来自己办公室喝茶,顺带聊聊魔导汽车的应用前景。
儿子不在身边,老头也就不装模作样了,难掩兴奋向罗兰吐露真心话:
“列昂尼德这小子还真有点儿本事,他搞出的魔导汽车,将会改变整个瓦雷斯世界的交通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公路的运输能力,前景甚至还要超过铁路运输!罗兰殿下,说到铁路技术,咱们远东与各大强国相比并不占优,但是说到新兴的公路运输技术,咱们已经牢牢占据领先优势,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将魔导汽车技术由实验室推向工厂,进而推向军用和民用市场,打造成一个全新的产业链!”
“老爷子,您说的太好了,这些恰恰也是我想说的话。”罗兰给马特维老头倒了一杯茶,笑着说:“推广魔导汽车这种新型交通工具,是交通部分内的事,您老人家费费神,把咱们刚才讨论的内容写成一份报告,尽快递交内阁审议怎么样”
马特维老头拿起茶杯,神色患得患失。
“列昂尼德毕竟是我儿子,我要是写报告吹捧自己儿子的发明……这不太好吧我还是避一下嫌为好!”
罗兰差点被这个迂老头逗笑,不过转念一想,老爷子的顾虑也有道理,就退而求其次:“您老人家写报告,我来署名提交行不行”
“那样最好不过!”马特维老头乐呵呵地拍着大腿说。
老头动力十足,当天晚上就把初稿写出来,跑来找罗兰审校。罗兰看过以后觉得大体没啥问题,只不过马特维只强调魔导汽车
第1772章:积极备战(Ⅱ)
“现在,我要告诉军需官:不好意思,战争模式已经彻底改变,我不能给你更多更好的军马,但是我可以给你最先进的魔导汽车!你不需要为汽车准备精细且累赘的饲料,小小一块魔晶就能使它不停歇地跑出上千里!它不会受惊,不会生病,不会流血,甚至不会感到疲劳!它的牵引力和负重力数十倍于骏马,可以运载三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不知疲倦的长途奔袭,也能牵引大炮每小时狂奔40里!有了这样的‘铁马’,你还要什么军马!”
国王陛下豪气干云的演说在议事厅中引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哪怕再固执的人现在也都认识到魔导汽车巨大的战略价值,而这值得远东政府专门制定一项产业政策,拿出全部资源大力推进魔导汽车的生产和改良。
罗兰听着父亲的话,忽然想起穿越前耳闻的一桩逸事。20世纪初的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对当时学术界流行的“需求决定供给”论调很是不屑,曾经公开讲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马’!如果我顺了他们的意,现在也不会有‘福特’牌汽车。”
……
国王陛下亲自牵头,内阁全票通过重点推进“魔导汽车”产业的议案,具体工作由交通部负责,财政部、工业部、商务部、国防部和央行予以配合,提供必要的资源。说白了,这就是“一路开绿灯”的意思,举全国之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尽快把魔导汽车的相关产业做强做大!
在上述所有部门,国防部和财政部的扶持力度是最关键的。国防部为魔导汽车生产商提供军需订单,财政部则给予专项补贴,当然,最后掏钱的还是央行。
马特维的意思是在寇拉斯岛先搞一个魔导汽车厂,试生产一批车辆,然后慢慢扩大产量规模。鲁道夫陛下建议步子可以迈的更大一点,最好在卡隆工业区、冰风谷以及寇拉斯岛三处工业基地同时建厂,一厂、二厂、三厂同步开工,现在是1624年9月,争取在1625年底使魔导汽车的总产量达到30000台——这个数量基本能够满足远东的国防需求。
马特维觉得这种狂飙突进式的搞法投资太大,风险也太大,万一出了问题,他可承担不起罪责。
往常每逢父亲流露出好大喜功的倾向,罗兰总会适时加以劝阻,然而今天他却一反常态,不但没有劝阻父亲,反而当即表示赞成父亲这一“大干快上、只争朝夕”的态度,并且承诺动用王室基金,为魔导汽车产业提供不少于4000万金塔勒的无息贷款,作为三家工厂的启动资金,而这恰恰是他通过投机帝国金钞赚取的全部收益。
4000万金塔勒,哪怕在诸位见多识广的内阁大臣眼中也是一个大到了不得的数字!远东建国四年来,从未为某一产业投入过规模如此庞大的启动资金,由此可见不独国王陛下重视魔导汽车产业,王子殿下同样看好这一产业的光辉前景。
有钱好办事,马特维立刻转变态
第1773章:积极备战(Ⅲ)
约翰劳尔的自杀,最初使罗兰感到出乎意料,仔细回想一下那个红发男人高傲自负的个性,又觉得这也在情理之中。真正使他大吃一惊的是约翰劳尔临死之前还不忘摆他一道,用鲜血在床单上绘制了一面远东国旗,并且公开留下遗嘱,要求将这面血染的旗帜作为他的裹尸布一并下葬。
安东尼以吟游诗人讲述鬼故事的口吻,绘声绘色向罗兰描述约翰劳尔自杀时的情景,使罗兰不由得毛骨悚然。他原以为约翰劳尔死前用自己的血绘制远东国旗,是要施加某种临终诅咒,后来听了安东尼的讲述才恍然醒悟,原来那个红发男人在用自己的生命陷害远东政府,试图使人们相信他约翰劳尔是远东叛党十年前就埋在亚珊圣城的一颗暗棋,打着“货币改革”的旗号蓄意滥发纸币,在帝国境内制造了一场空前惨烈的金融危机,致使无数人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作废纸。
这一阴谋论调当然很可笑,任何理智健全的人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觉漏洞百出,不足为信。约翰劳尔出生在斐真,这辈子从未踏上过远东的土地,更何况十年前寇拉斯政府连影子都没有,鲁道夫也还只是菲利普大主教治下一个小小的民兵团长,怎么可能跟约翰劳尔这号混迹于斐真各大赌场的投机客扯上关系
然而深入思考过后,罗兰就笑不出来了。无论听起来如何不合理,他却无法否认,上述阴谋论在民间很有市场。帝国民众乐于相信这种荒诞不经的谣传,不是因为他们没脑子,而是因为他们正在忍受经济危机造成的痛苦,眼睁睁看着自己半生辛苦积蓄的财富化作乌有,心中充满怨气,迫切需要一个泄愤的替罪羊,显而易见,约翰劳尔就是这只替罪羊。
现在约翰劳尔死了,民众的怨气还没有完全发泄出来,难免心有不甘,迫切需要寻找一只新的替罪羊。约翰劳尔自杀前的那番表演,等于强行把自己和远东政府捆绑在一起,引导民众把对他本人的怨恨转移到所谓的“幕后黑手”——远东叛乱集团——身上。愤怒与仇恨使人失去理智,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很不幸,远东人非常适合作为帝国民众的“出气筒”,而约翰劳尔的临终策划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发泄怨气的借口,哪还管这到底是不是真相。
罗兰对保守派内阁上台早有预计,保守派虽然对远东的敌意更甚于改革派,但是有资格坐上首相宝座的人绝不可能是感情冲动的疯子。去年于帝国中央大学举办的“圆桌会议”上,罗兰曾与克洛德首相有过一面之缘,对这位大主教兼教廷经济学家印象深刻,确信他是一位理性且明智的人,除了政治立场不敢苟同,倒不失为一位合适的首相人选。
罗兰最擅长与这样的聪明人打交道,哪怕有帝**方激进派煽风点火,他仍然存有一线希望,试图通过种种渠道与克洛德首相取得联系,尝试说服他放弃发动战争。
可惜现在帝国的局势起了变化,现在呼吁东征的不仅仅是少数军方激进分子,还有自下而上、怨气冲天的帝国民意。外交手段或许可以转变某个政治人
第1774章:积极备战(Ⅳ)
由于远东的现役部队乃至全国各个城镇、乡村、公社的民兵组织也都有列装新式气步枪的需求,“风之枪”当前的产能显得捉襟见肘。罗兰立刻筹集经费扩建冰风谷枪械厂,新厂加上老厂,预计1624式气步枪的年产量将超过20万支,外加2000支军官专用的1624式气手枪。
按照鲁道夫的预测,克洛德内阁刚刚上台,帝国当前政局不稳,不太可能立刻发起东征。如今已经九月了,再拖延一段时间,远东的冬季就会到来,帝国方面也不太可能冒着严寒于冬季发起东征,怎么也得等到明年四五月份天气转暖、冰雪消融以后才有可能发起军事行动。这样草草计算下来,远东方面还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可供扩军备战,故此他提出下列要求:
首先,年底之前“射击军”必须完成整编并调驻南疆,于冬季气候温暖的南疆地区进行实战训练。
其次,明年春天到来之前,包括“风之枪”和“魔导运兵车”在内的装备都要到位,全副武装的射击军亦将调往西部边境驻防。
算上即将成立的射击军,远东的陆、海、空三军总兵力将突破10万大关,这还不包括上百万预备役民兵。
“倘若我们的扩军计划能够按部就班的实现,”鲁道夫私下里信心十足的对儿子说,“那就不存在挡不挡得住帝国大军东征的问题了,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帝国方面能否挡得住我的西征大军!”
国王陛下的信心并非建筑在空中楼阁上,也不仅仅是靠纸面上的兵力优势,背后还需要数额庞大的战略物资作为保障,而调配和筹备这些物资就是罗兰这个远东王储兼首相助理兼央行行长又兼国防部长当前最重要的职责。
接下来的日子里,罗兰简直忙到脚不沾地。先是跑到冰风谷视察枪械厂和军车厂的扩建工作,随后又跑到北海湾,先后视察了飞艇公司和专门生产机械铠的兵工厂,紧接着又在扬波姐妹的陪同下跑到寇拉斯岛,出席扬波舰队与北海舰队的联合阅舰式,顺带视察造船厂、军工厂魔导构装研究所和新成立的远东第二魔导汽车厂。
这一圈视察下来,罗兰签军需订单签到手软。飞艇、机械铠、魔导汽车乃至各种口径的魔晶炮,全都大量采购,厂家则加班加点,昼夜不停地开工生产,源源不断将各类军用装备输送到各个军区。
紧接着,罗兰又跑到“绿野之乡”,在金龙姐姐的陪同下视察全国各个国有农场以及南疆棉花种植基地,确保为全力开动的国防机器供应充足的军粮和被服。
接下来,罗兰又杀回露西亚高原,去基特兰德城查看正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征兵工作。
众所周知,来自露西亚高原的基特兰德汉子,既是最能干的工人,也是最棒的预备役民兵。鲁道夫提出射击军优先招募民兵中的精英,那么顺理成章的,人高马大、身强力壮吃苦耐劳且忠厚勇猛的基特兰德民兵无疑是最佳选择。
基特兰德征兵站大门前摆起长长的人龙,陪同罗兰参观的基特兰德领主贝奥武甫还颇为遗憾地告诉他:“《征兵令》来的太突然,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很多退役老兵都跑到南方打工去了,否则根本
第1775章:星质自动抽取机
近年来,随着“星质炼金学”的高速发展,各种基于星质的新型合成材料也相继被炼金术师们发明出来,在远东地区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材料革命”。如今奋斗在这一领域的人们都已经深刻意识到——星质是瓦雷斯世界文明史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其战略价值甚至不逊于魔晶!
魔晶可以通过开矿采掘,星质的传统生产工艺却只能靠手工抽取,而且只有心灵异能者具备这项手艺,这就大大限制了星质的产能,使其成本急剧上升。应用范围虽然广阔,却受限于原材料供不应求,种种新发明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面向市场推广。
得益于埃尔塔兰和妮基塔联手做出的杰出贡献,如今这一瓶颈已经被突破。罗兰非常确信,“艾尔塔兰-罗曼诺娃自动星质抽取机”的发明将极大的降低星质成本,促使这种新型材料更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发展前景足以媲美地球上的橡胶和化纤。
星质同时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军事材料。即便不谈远景,艾尔塔兰和妮基塔的这项伟大发明也意义重大,将为远东军方提供充裕的星质材料用于备战。
当在前线作战的远东官兵穿上星质合成材料纺织而成的“防刺服”和“防弹服”,在战场上的生存几率得以大幅提升,都应该好好感谢两位美丽的女士为此付出的汗水与智慧。
两封信寄出去以后,罗兰继续前往龙城会见维格拉夫。当天晚些时候,他传送到银空拜访艾尔塔兰,顺带查看“星质自动抽取机”的样品。
在艾尔塔兰、妮基塔以及“创形者”尤金的陪同下,罗兰来到星质工厂,看到的是一台外形类似轧棉机的古怪装置,背部凸起一个巨大的矩形喇叭口,不停释放出唯有灵能者才能感应到的神秘引力波,自虚空中抽取天然星质。
原初星质在被心灵异能定型之前,看起来就像一团团银灰色的雾霭,如同棉花糖一般漂浮在机器周围,被那只贪婪的喇叭口不断吮吸进入机器腹内,也不知经历了怎样的加工流程,顺着机器另一端的滚轮流淌出来的就是已经被灵能定型的“熟星质”,被沉重的金属滚轮碾压成宽约五尺、厚度约为半厘米的饼状物。
工人将源源不断滚动出来的熟星质卷起来,如同布料似的按“匹”计数,卷完一匹就用硕大的剪刀将之裁开,捆扎起来码放整齐。如果要对熟星质进行加工,稍微加热即可融化,掺入其它材料重新定型为需要的形状。
罗兰对“星质自动抽取机”的工作效率非常满意,接下来就是如何将之推广普及。艾尔塔兰和尤金已经讨论过这个话题,并且拿出一整套工业化方案,将来银空的星质工厂就不再以生产“熟星质”为主旨,由手工作坊转型为设备商,主攻生产和装配“星质自动抽取机”。
出于运输便利考量,银空出品的“星质自动抽取机”将通过“传奇环形传送门”直接投送到卡隆工业区,在工业区就地创建一家星质加工厂,由妮基塔负责管理,利用来自银空的新机器制备星质,全自动操作,只需要雇佣一些女工将熟星质布料切割打包就行了。
第1776章:奇幻的罐头(Ⅰ)
瓦雷斯世界当代战争的军需后勤,除了要保障武器装备的供应,还包括看似与战争没有直接关联的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罗兰作为负责远东军需供应的“大总管”,考虑问题必须面面俱到。
官兵的穿衣问题容易解决,南疆新月谷地八十万亩棉田喜获丰收,带动全国的棉纺织产业热潮,足以为军方提供充裕的棉纱,配合银空出产的星质加工成“棉纱-星质合成纤维”,用于制造韧性超强的军服。此外,来自露西亚山区的毛皮也将源源不断输送到军工部门,生产冬季御寒的军大衣。
行军打仗免不了野外宿营,罗兰把国内主要的纺织企业主召集起来开了个座谈会,列出军需供应的清单,除了军服被褥,还有数十万计的帐篷和睡袋。各家厂商争得红了眼,都想吃到军需订单这块肥肉。
罗兰综合考虑各家厂商的优势和短板,将订单分批散发下去,如果某家厂商提供的产品不合格或者没能按期交付,立刻中止合作,将后续订单转给其它同业竞争者。
从作战部队到后勤团队,交通运输都是头等大事。远东是瓦雷斯世界第一个全面推行“军事机械化”的国家,但是相比这个远大的目标,当前国内的魔导汽车产量还远远不够。鲁道夫陛下那个“全机械化机动军团”的梦想暂时还有点不切实际,至少就目前而言,传统骑兵仍然是战场上的主流,马匹与洛斯兽距离彻底被魔导汽车淘汰出局还早着呢!
为此,罗兰在视察龙城期间,顺带探望安东和卓雅这两位老朋友,在他们的陪同下看了看当地的牧场,签下一笔军需订单。最迟明年开春之前,龙城牧场将为军方提供不少于5万匹军马,此外还有5000头经过体质改良的高地洛斯兽。
衣、住、行三件大事相继安排妥当,罗兰当前的主攻方向就剩下一个“食”字。
大军出动,吃饭问题至关重要。成千上万人集体行军作战,每天消耗的食物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在工业化以前的蒙昧时代,由于交通不便,且缺乏长期储存食物的技术,军粮供应体系也比较落后。当时的军队,讲究的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军队开到哪里,运粮队和运粮船就得跟到哪里,粮食有从国内征集的,也不乏就地掠夺、以战养战的野蛮套路。
显而易见,这种后勤体系必然臃肿累赘,运输军粮和草料的辎重车队甚至比作战部队更庞大,对人力和畜力都有极高的要求,很难支撑得起大军团长途、长期作战。
从地球上的经验来看,罗兰认为一个帝国的扩张极限,主要取决于其军事后勤供应能力的极限。比如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将地中海变成了帝国的内湖。罗马帝国所向披靡的征服史得益于便利的地中海运输,借助一支庞大的后勤船队,罗马军团扩张到哪里,来自海上的后勤补给就跟随到哪里,大大降低了运输压力;反之,每当罗马帝国的军团远离海滨,深入内陆作战,失去来自环地中海的后勤补给,往日百战百胜的锐气便不复存在,不得不中止对外扩张的步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