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唐诗剑诀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曾灵

    通过此事,这西爪哇国王都马板亦意识到,臣服中国并不会对本国造成任何伤害,反而能自朝贡贸易中获得大量经济利益,因此不再抵制与大明的交往,反而频繁遣使前往大明帝国进行朝贡贸易。

    “宣德化而柔远人”,打造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以巩固大明帝国的统治,并扩大明朝在西洋诸国的影响力,为郑和此行的一个重任。

    而此任要旨在于大力宣扬推广中华文明的先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作为l教。

    一下西洋之时,郑和在爪哇当地土著居民之中传播ysl教,力劝土著对“鬼教”的崇拜,改信ysl教。

    为使ysl教传播至全岛,郑和借助当地华裔l教的传播。

    此次下西洋,郑和率先于旧港华人中建立sl社区,接着在爪哇沿海、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等地建立了类似的l教并形成l教所进行的开创性工作。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爪哇成为ysl王国,并向周边国家与地区传播ysl教,进而奠定如今印度尼西亚作为ysl教国家的基础。

    而提及此,却不能不再提及旧港宣慰司。

    在海盗王陈祖义覆灭之后,旧港宣慰司便宣告成立,首任旧港宣慰使即为立下大功的施进卿。同时,旧港宣慰司为大明王朝最南端的一块飞地!

    飞地而已,有何了不起

    果真如此吗

    那为何时至今日,巨港,仍为苏门答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且将历史重翻,让我们自历史中探寻其中的真相……

    14世纪后期,明朝基本一统了半数以上的东亚大陆。继承的不仅是众多传统农业产区,还有在宋元时代就发展成熟的沿海经济网络。尽管明朝在坚守农本思想方面,远超之前各代,但永乐大帝朱棣继位后,进行了超乎寻常的参与的策略。

    永乐大帝本人身上有非常浓厚的蒙古帝国遗风,不仅比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更依赖蒙古武士,也在各方面有向元室王朝忽必烈汗看齐的企图。此二人均为非常有名的得位不正者,捡起相同的逻辑也就不会让人过于意外,只有保持对外不断扩张的进攻态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冲淡国内的反对情绪。

    作为朱棣亲信的郑和太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授命指挥东亚古代史上最庞大的舰队。其规模不仅让之前最重视海洋经济的宋朝汗颜,甚至足以将忽必烈派往日本和爪哇的远征军也比下去。

    巨大的规模,不仅有利于船队自身安全,也是宣扬大明新皇帝威严的绝好广告。足够的储物空间,还能将大批“赏赐”运往西洋各邦。在贿赂地方势力之余,换得足够的奢侈品与国外产品回国。通过朝廷控制的垄断市场,这些大都在本国无法获得的产出,就可以为皇帝狠捞一笔,以支撑迁都、疏通大运河、北伐等巨大的财政开支!

    除此之外,郑和船队在其他方面的行为逻辑,其实同后来的大航海殖民者们没有本质区别。其中既包括一定程度的保护主义垄断,也需要稳定的基地网络进行支持。否则,庞大的船队很容易因为海况和补给品不足等问题,受到非常沉重的损失。

    因而,大明王朝首先在今日的马六甲港建立了仓库和常驻机构。随后,又借着对安南北部的吞并战争,建立了辐射整个中南半岛海岸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前者可以帮助明朝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航运,后者则有利于明朝的船队安全通过南海海域。只是相比更南方的旧港宣慰司来说,以上两个地方的重要性都要弱了不少。

    明朝时期的旧港,即为今日印尼最大港口之一的巨港市。这个港口在古往今来的南洋贸易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至于近代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和二战时期的日本帝国海军,都无法在百忙中对其弃之不顾。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旧港坐落于苏门答腊岛的东南部,向北直面繁忙的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只要在这里布置船队,就可以轻松攻击任何去往马六甲、新加坡和文莱的商船。所以,历史上从当地出发的南洋强权,都可以轻松的将统治伸张到马来亚半岛与婆罗洲沿海。

    而封锁南中国海出口,都不再话下!

    控制了旧港,就等于控制了三条黄金水道!

    旧港宣慰司之地位可见一斑。




第305章 大明的海洋战略
    郑和船队从列国输入的商品中,香料是非常大宗而价值连城的货物。

    除去一些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的低等级香料,真正的高档货还需要从南洋腹地的摩鹿加群岛获得。当地盛产的丁香、豆蔻、胡椒,又都需要通过巽他和马六甲海峡输出。因而,控制了旧港就等于扼守主力世界香料贸易的大头。而当年选择在婆罗洲西部短暂停歇,就直扑爪哇岛而且的元朝舰队,最终因为后继乏力而一战即溃。

    早在明朝的船队之前,旧港就先后被南洋地区的各大强权所觊觎。公元9-10世纪,发源自苏门答腊本岛的三佛齐王国,就是将都城直接设在旧港。源自印度东南部泰米尔地区的朱罗王国,也通过突袭和占据旧港,一度控制了整个海洋的主要贸易航路。14世纪开始,崛起于东面爪哇岛上的满者伯夷势力,也频繁策动西征,希望将旧港纳入自己的领地范围。

    当郑和意识到旧港的重要性时,当地的局势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由于三佛齐王国的持续衰退,其势力已萎缩为都城旧港与周边众多封建领拼凑的地方小国。东面的满者伯夷正在虎视眈眈,甚至一度登陆苏门答腊,控制住旧港局势。

    但已经在旧港当地站住脚跟的华人势力,却不愿意成为满者伯夷治下的弱小团体。这些主要源自广东的海外流亡者,在首领梁道明的带领下,高举起反抗爪哇人统治的大旗。众多原本就不服满者伯夷的土著王公,也纷纷加入进来。10年间,一个以梁道明为君主的新三佛齐王国出现。本地王公出于典型的封建习惯,认可了梁道明这个外来者为国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权力,就可以轻松延伸到旧港以外的地方。于是,为了抗衡强大的满者伯夷,新三佛齐王国也需要更多有生力量帮助。

    关键时刻,又一批源自广东的流亡者,从马六甲南下抵达旧港。这次的队伍规模超过万人,船只数量超过百艘,并及时的加入到梁道明的三佛齐王国一边。他们的领袖,就是后来被明朝官方搞得臭名昭著的大海盗--陈祖义。

    在数万海盗船队与苏门答腊本岛封建军队的联盟前,满者伯夷人暂时选择了后撤。但旧港的局势却没有因此安定下来。追随不同领袖,在不同时间抵达当地的广东流亡者,彼此之间也立刻分为不同的利益集团。以至于原本维系彼此的族群认同,也随着利益和路线问题而变得模糊不清。

    作为所有人都承认的国王,梁道明和手下施进卿逐渐成为融入本土派。他们明白自己的人数不足以抗衡本土的各王公势力,只有与之合作才能保持共荣局面。尤其是作为副手的施进卿,还在旧港受到东来的商团影响,将信仰改宗教。类似的事情,几乎同时也在北面的马六甲苏丹身上出现,算是外来者稳固自身地位的不二之选。虽然在当时的南洋各群岛上,的影响力还不足以完全压过印度教,但改宗者往往是和外来商团有密切联系的势力。所以,这类改宗活动本身,也有为自己的领地带来更多财富的因素。

    与之相对,晚来一步的陈祖义则有自己的班底和另一套体系。这位流亡者领袖在朱元璋死前,带领大批相邻离开广东,成为了南洋地区的漂泊势力。相比起家仅有千人的梁道明和施进卿,他的队伍更为庞大,也更难融入一个文化差异较大的新世界。所以,在多年的流亡生涯中,陈祖义势力就难以觅得自己如意的新家园。这反过来促使他们发展为亦商亦盗的“海上部落”。结果,进一步导致自身难以和各地的土著势力达成默契。

    但在同为广东流亡者掌权的旧港,陈祖义还是获得了最为理想的停泊之地。国王梁道明需要陈祖义的船队来保护自己,陈祖义则需要一位统治者来接纳自己。双方一拍即合,并有着比较明确的分工。只是随着满者伯夷威胁的消退,坐在港口里收税的守成者就不免与四处出击的进取者发生矛盾。前者希望旧港依然是一个自由港,后者却希望建立自己船队的垄断。如果照此剧情延续,三佛齐王国可能爆发一场广东流亡者间的内战。

    但在1405年,代表大明王朝的郑和船队南下,闯入了旧港这个流亡者天堂。几乎所有人都为此感到紧张。因为他们从家乡出逃的事情本身,就已经触犯了明朝的金科玉律。陈祖义更是因为社会影响恶劣,而让自己的脑袋价值750万两白银!

    郑和船队的到来,打破了地区内原有的平衡。

    郑和在首次下西洋时,就对旧港抛去了橄榄枝。

    既然郑和授命为明朝控制南洋,就不可能对旧港听之任之。尤其是在当地,还存在一个通缉榜上知名的大海盗。但他同样认识到了流亡者群体内部,存在不一样的诉求和利益。所以便精心布局,对两派进行分化瓦解。

    1405年,郑和在首次下西洋时就派出的诏安队伍。知道旧港已被盯上的梁道明,只能顺水推舟的接受诏令,带着少数人返回故土大明。但流亡者政权依然运作平稳,原来的副手施进卿便成为了旧港的实际领导者。他与北归的梁道明一起,扮演了数百年后遭遇类似命运的郑成功与郑芝龙。只不过在他们手里,都没有决定港口归属权的武装主力。

    完成初步瓦解的郑和,在回程中开始解决旧港问题。

    1407年,完成印度洋航行的郑和船队,通过马六甲返回南海地区。船队径直从巽他海峡南下,逼近他们志在必得的旧港。

    面对这个最后摊牌时间的到来,守成派的施进卿和进取派的陈祖义,都开始打各自的算盘。握有武力的陈祖义,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郑和的第二次招降,却不准备向逼自己流亡的势力低头。他集合精锐力量,制定了伏击郑和船队的计划。准备通过典型的斩首策略,直接打掉宝船队在海外的权力中枢。



第306章 海禁中的小人物的命运
    但早就不满陈祖义的施进卿,却已经决定倒向郑和一边。他及时向三宝太监提供了陈祖义的作战计划,作为自己投诚明朝的厚礼。郑和随即做出了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布置,故意引得陈祖义的舰队接近,并利用自身船队的规模优势去包围对手。

    同时,也慑于陈祖义集团常年在海上活动,郑和不准备和他们进行直接的对攻。他麾下战船上仅有火箭和碗口铳,更是不足以摧毁海盗舰队中的大船。但通过释放火船的古老战法,还是让陈祖义的船队猝不及防。十艘海盗船就这样毁在大火之中。

    在随后发起的接舷战中,郑和的战船又攻占了七艘敌船,并基本上摧毁了陈祖义的核心队伍。陈祖义本人也被水军抓获,关在船舱里押回北京。

    唯有遗憾的是王九在此役之中,被袭落水而下落不明……却应了古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年余后的王九再次于琼州府现身,竟已初窥“道”之门径。

    随后的海盗王陈祖义,在永乐帝朱棣的命令下,当着外国使臣的面被处以极刑。

    至于助剿有功的施进卿,则获得了意味深长的任命----旧港宣慰使。随即,原本的新三佛齐王国,也就成为了明朝册封的旧港宣慰司。不同于其他番邦在朝贡体系中的国王位置,宣慰司的地位近乎于西南山地间的部族土司。也就是说,担任宣慰使的地方领袖,其实是大明朝设置的土官。宣慰司所在地也需要按固定期限交纳贡赋,并在朝廷的号令下提供军队等人力资源。

    旧港在明朝海洋战略中的地位,也由此能可见一斑!

    郑和及大明朝对旧港的战略布局,体现得不仅仅是对南洋地缘格局的认识,也是王朝本身的统治逻辑。梁道明、施进卿和海盗王陈祖义的不同结局,更是小人物在大趋势面前使用不同小趋势的结果。

    在大战略下,设立宣慰司就可以让明朝名正言顺的控制旧港。在海外力量投射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关键一点的作用,可以超过对多点的分头施展。

    旧港精英阶层的华裔背景,让明朝觉得渗透起来会更为容易。

    这点而言,不仅是南洋土著出生的马六甲、苏丹不能相比,就是同样存在大量儒生、雅士的安南更是无法企及。讽刺的是,也是为了支持对旧港的控制力度,在郑和剿灭陈祖义势力后,永乐帝朱棣就在当年宣布设立交阯布政使司。

    如此一来,从广州港的船队就可以在获得沿岸港口支持的情况下,更为安全的抵达旧港。当然,这也意味着中南北部的安南王国,在实际上被明朝取消了独立王国地位。甚至连宣慰司这样的土司领地位都不再享有。自此,我们便可直接看穿明王朝的内在统治逻辑。

    今人在盛赞郑和下西洋壮举的同时,很容易忘却同期的明朝,正在进一步加强海禁。

    如果说朱元璋时代的海禁,是为了消灭盘踞在沿海岛屿上的元末残余势力。那么朱棣时代的海禁,基本上就是在为郑和船队的经济收益,保驾护航。因为只有绝断民间贸易,才能让官营船队的货物更值钱。下西洋船队的成员,不是朝廷命官,就是从卫所中抽调的军户。

    民间团体则根本不被允许自由贸易。

    而这郑和下西洋的舰队则代表了以永乐帝朱棣为首、以“明月楼”为主体所汇集的利益集团。当然,郑和下西洋,自然代表的是利益的主体,是为大鳄;而王九所率的锦衣卫,则亦官亦商,代表的则是小虾米。

    但不管大鳄或是小虾米,背后站着的却是永乐帝朱棣为首的大明王朝。

    所以,从明朝建立开始,就有大量的人员逃亡海外。无论是梁道明、施进卿还是陈祖义,家乡都在原本靠海吃饭的广东。在不愿意坐视祖传技艺被扼杀,自己和家族陷入困苦生活时,他们勇敢的选择流亡。直至郑和船队降临,他们才被迫再次与逼走他们的明朝产生联系。

    以郑和为代表的大明官方视角,在看待他们时也有截然不同的考量。

    接受诏安的梁道明能最后获得最后的善终,不是因为他的旧地位与态度,而是手下施进卿的表现结果。陈祖义则属于顽劣之辈,不仅应该消灭,还要带回内地公开处刑。一方面向外邦彰显天朝的公正威严,一方面也是在告诫其他有逃亡企图的沿海居民。

    幸运的施进卿能保住财富和地位,也不仅仅因为自己识时务的合作。改宗的他,是最融入苏门答腊当地的一位,也是在明朝官方眼里最不属于“自己人”的一个。加之明朝对于巨港和旧三佛齐王国的笼络政策,让施进卿反而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新国王。

    但明朝只给与一个宣慰司的封号,也充满了防范意味和轻视态度。

    也是这种今人还有些似曾相识的标准,让明朝敢于强行吞并安南王国。纵然当地读书人的口音,可以奇怪的让人难以捉摸,但也终究还是认可孔孟之道的圣贤书拥护者。在有利可图的条件下,就是宣慰司级别的土司领都不能给予。

    正是因为对安南的不在意,所以一些无能、无后台、政见不合的大明官吏被派至安南,横征暴敛,导致安南民众此起彼伏地造反,将大明拖至战争的泥潭……

    郑和的二下西洋正在继续。

    郑和船队离开爪哇国后,又先后访问了满剌加、苏门达剌、南浡里等国。

    不得不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郑和船队正在爪哇等国访问期间,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二十日,浡泥(今文莱国)国王麻那惹加那带着他年仅四岁的王子,以及王室大臣、嫔妃等一百五十余人组成庞大的使团,慕名前来大明的京城南京访问……

    早在郑和一下西洋期间,副使王景弘曾率领分船队拜访了浡泥国,代表大明朝廷赐封前浡泥国王马合漠沙世子麻那惹加那乃继任浡泥国王,颁给印符诰命。

    至今,文莱国仍有一条“王总兵路”,以纪念明初王景弘对浡泥国的访问。



第307章 浡泥碑刻·锡兰山布施
    郑和一下西洋时,对东南亚各国产生巨大影响,促使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率使团来华访问,亲身领略中华文明。

    浡泥国为东南亚小国,位于东南亚加里曼丹岛北部地区,即今日的文莱达鲁萨兰国。浡泥自然风光优美,资源丰富,盛产龙脑香,百姓“煮海为盐,酿秫为酒”。麻那惹加那乃为郑和下西洋后首位来华的西洋国王,明朝廷上下分外重视。当浡泥国使团到达福建时,朝廷不仅派宦官杜兴等前往迎接,还令沿途地方官员都要设宴接风,不许有一丝怠慢。
1...121122123124125...1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