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如意郎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花虎
有了需求就有供应者,所以兵城的发展变得快速起来,这么多人都在忙绿工作,金钱在流通,做工,做卖卖赚钱,用钱再买粮食,然后兵城再用这些钱去雇佣人,如此循环是一个良好的循环。
有了几万人的加入,让兵城的建设速度更快,在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兵城附近规划的街道商铺都已经成型,庄子附近的住宅都在进行建设。
安置工作在现在就是兵城的主要任务。
李德已经化身成了大型工地包工头,对于兵城的规划已经开始不建设城墙的理念,兵城的后身最安全的地方起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
在耕田集中的区域都建设足够多的房屋,都是按照统计后的数据进行建设的,即便多出来的房屋都可以用来做些事情,比如设立一个医务战。
现在是所有人都有事情做,整个兵城已经运转了起来,大兴土木工程在就连攻打高丽的事情都已经顾不过来了。
一个多月的时间,具体的情况李德等人是非常清楚的,有了兵城的粮食登陆战斗的将士们算是初步建立了脚跟,面对敌人的多次进攻都成功的防守住了。
但是前面已经不是只有十万人了,粮草充足之后,连续两次分批次的运输兵马过去,现在聚集了十五万人,这粮草足够他们吃一个月的。
来护儿让十五万兵马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去攻打高丽城池,成功很好可是都是小村子收益根本就无法满足十五万人的开销。
就在快断粮的时候,无奈他们只能重新集结,在运送粮食的船到达之后不得不再次撤回五万兵马,可是在这个时候粮食已经紧缺。
来护儿又不能临阵退缩,只能咬牙坚持,还好高丽兵马并不充足,五六万人对抗十万人从来都不适正面对抗。
拖拖拉拉的打了一个月的时间,最后就落得这个结果,使团也是非常清楚状况,他们的任务除了有跟先锋兵交接更有监督兵马的职责。
兵部侍郎刘宣礼见到如此情况早就派遣传令兵送信回江陵。
现在隋炀帝的手谕应该就在回来的路上。
隋炀帝是受到了消息,三十万兵马打了一个月的仗,都没有取得什么成功就已经陪进去十万人。
兵城x的事情他已经知道了,对此很无奈。
龙颜大怒,似乎已经成为他对战事结果的常态,听到败仗根本就不稀奇但是怒火似乎都发在了针对李德身上。
第572章 兵马粮草
老公公的情报人员已经将兵城在如何针对十万人做的事情相信的说明,而且还说了当前兵城的发展情况。
隋炀帝很好奇怎么就一年多的时间,发展的速度能够与一个上等的州府一般,这是说什么多很难让人相信的,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老公公说了兵城的各个产业,尤其是化肥工坊,每年产出的化肥能够让田产的收成增长近乎三成。
隋炀帝听的是心惊,因为兵城的粮食数量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原本他以为即便用人来换取粮食,一方面这些人要吃饭,在一方面消耗了那么多的粮食先锋兵肯定也是要着急的。
可是现在来看并不是那样,根据老公公派出眼线的调查已经知道兵城一年的产量比一个上等州府的收上来的粮食还要多。
据说幽蓟十六州自从用上了化肥,粮食产量一年顶的上平时三年的收成,再有幽蓟十六州的政令,最终能够留在百姓中的粮食很多。
要是非要做个比较的话,能够达到隋国上等州府农庄百姓的五倍,除了能够收到粮食,还能拿到先锋兵收购粮食后支付的钱财。
可是说幽蓟十六州的必百姓一年的收成就能够让他们吃饱穿暖过上安稳的日子,很多州府听说这个事情都跃跃欲试,要不是有在当地官府拦着恐怕江陵这边的百姓都要长途跋涉去补录一个户籍。
“去派人调查一下这个叫做化肥的东西,既然能够让粮食增产你去安排一下。”隋炀帝道。
说实话在这方面隋炀帝还是很有能力的君王,只不过可能爱好性格最终导致他沉迷紫醉金迷的生活无法自拔吧,不过这些都不重要。
老公公听到后马上去落实,他很清楚隋炀帝的意思,伴君如伴虎要是无法揣测些圣意还怎么出来混。
于是暗中的探子得到任务后就开始行动,购买化肥肯定是需要的,但是问题是幽蓟十六州的化肥现在可是枪手货。
全都是计划优先幽蓟十六州的田产,想要购买可以只能有计划的安排,不是想买就能够买的,毕竟产量就那么多卖出去,幽蓟十六州的百姓怎么办。
皇家探子接到的任务就是调查这个化肥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抄袭把配方搞到,要是换成别人可能会被道德礼仪给舒服但是换成皇帝的话根本就不会在乎这些。
能够使田产增产的东西没有人不会惦记的。
隋炀帝的手谕到了辽北之后,上面就一个字“回”,于是刘宣礼找到坐镇的来护儿大将军将皇帝的手谕拿出来。
十万兵马就是这样雄赳赳气昂昂的去,然后灰头土脸的回来。
好在剩下的十万兵马回来了,二十万兵马战斗时候死伤不少,现在虽然没有了危险但是粮草依然是个关键问题。
但是隋炀帝可没有写如何解决,刘宣礼倒是相处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卢福林听了刘宣礼的想法后讶然道“这能行吗”
“怎么不行”刘宣礼质疑道。
“别看大都督给人的感觉很好,可是却不是一个心慈之人,不然也不会将先锋兵带的这么好,万一惹恼了他会不会将咱们这些人扣下都说不定,换成别人不好说,但是李德此人做事情不按常理,此事要慎重。”
“你说的有道理,但是除了这个办法,你还能够想出不让这些人饿死在这儿的办法吗”刘宣礼问道。
卢福林心知肚明,他哪里能够想出办法。
最后刘宣礼还是找到了李德。
“大都督,我们现在有伤员三千如果能够救治,我们愿意将这些人留在兵城听从大都督安排。”刘宣礼直接开门见山的说,因为这种话真的不好说出口,不如一股脑的全说了,反正已经没有后路。
现在就希望李德是个仁慈之人,毕竟能够掌管一方的人只靠武力也是无法长久的,重在人心。
如果有了这个事情,李德的名声必然会被放大,对个人对幽州势力都是非常好的,刘宣礼是兵部侍郎,对这些事情也是门清。
所以他的底牌就是名声,为李德塑造一个好的名声同时来换取近二十万兵马活命的机会,他们的粮食已经在有计划的分配,已经连续一周的时间在维持,现在已经有上顿没下顿了。
顿顿都适汤水稀粥,能见到几粒米都算是幸运的。
“大都督,还有个不情之请,除了这些人我们还愿意调派五万人进行粮食交换。”刘宣礼道。
李德正在考虑,三千人说多不多,要说治疗所需要的医疗费能够成为兵城的负担那是真的扯。
毕竟兵城兵马都是十万以上,除了粮草,伤药储备充足。
治疗千百个人是真的没有问题,但是他在想的怎么能多拉一下人来,就在这个时候对方先开口了,真是让他感到意外。
五万人这可是很多了,都没有犹豫直接答应下来。
李德不管对方是怎么想的,反正五万人一个都不能少。
“好,马上开仓放粮。”
李德的气度真的有点吃大户的意思,根本就不在乎那点粮食,按照约定当天的时候五万人就到了。
交接之后情况就出现了变化。
李德对这些人都是非常关注的,毕竟他们将会是兵城的百姓,就跟上一次一样很关注,结果发现竟然上当了。
事情是怎么回事呢,之前从兵城被遣散回家了近两万人,这两万人身上都携带了兵城给的足够赶回家的粮食。
可是总就是那么巧合,就在这些人结伴赶路回家的途中,被来护儿的巡逻队发现了,于是被拦下,经过调查盘问得知了兵城对这些人的手段。
来护儿自然不会放过这些兵丁,于是便将这些人押运回去,准备在战斗中当冲锋的勇士来使用,毕竟在来护儿看来这些人跟逃兵无异。
没用多久陛下让兵马撤回,正是赶上了没有粮食的节骨眼上,这些人也没有派上多大用场,反而增加了粮食负担。
现在刘宣礼将这些人再次送回,摆明了是挖了个坑。
第573章 出兵北方
事情已经发生了,李德也没有办法,只能将错就错,都是大活人总不能让他们饿死,于是他们在兵城休养了三天。
三千伤员已经得到了治疗了,问题都不大只是休养的时间可能会很长。
刘宣礼是算了李德,名声是实打实的传了出去,这就是他们的后手一旦让当事人见得了利益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好计较的。
对于李德而言,有点哑巴吃黄的感觉,此事毕竟不能反悔,只能解决办法。
“大都督,咱们要怎么安排那些人”贺必达询问道。
事情的情况几名都尉都了解的一清二楚,那两万人都说的很明白,根本就没有什么能够隐瞒的。
“他们有没有愿意留下来的”李德问道。
“看起来有那个意思,据了解这些人真的是想要回家,怕的是被隋国兵马再次拦下,我看他们未必是真心,这样的人不留也罢。”贺必达道。
他是武将,对于这种管理百姓的事情虽然有所涉及但是毕竟不深,要换成让李世民来处理这些事情,应该会得心应手。
现在只能李德亲自去处理。
几天的时间这些人渡过了恢复期就被先锋兵的人直接安排到了工坊,建筑队去做工,直接分配居住地,等级兵城户籍。
没有犹豫的,即便这些人自己跑了对于兵城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损失,顶多就是将逃走的人的档案进行更新,居住地移交给,想要再回来抱歉兵城的户籍没有第二次补录的机会。
政令一发,很多想要离开的人都犹豫了,幽州现在发展的什么样他们是见识过的,再有就是为他们烧水打饭的人都是以前在兵营摸爬滚打过的。
看着他们的生活很多人都想到了自己,他们何尝不想要这样的生活呢,每当他们想起家中的妻儿老小又是不忍,即便先锋兵承诺过可以让他们过来生活。
问题是路途遥远一路颠簸,年轻人能够坚持,那上了年岁的老者又如何受得了,他们不是看不见兵城的变化,也不是不知道如今幽州势力很大,城市富裕与百姓人口,再者说兵马粮草。
哪一方面都能够让隋国兵马惊讶。
吃不完的粮食,每一样政令都吸引着他们,但是实际上有难言之隐不愿意留下来的都是有苦衷的。
李德对他们的了解其实都清楚,强扭的瓜不甜,可是话说回来他可是做一次好人,第二次就没那么容易。
于是李德就想出这么一个办法,目的就是发挥出这些劳动力的价值,帮人帮己赚取离开的车马费用。
如此一说,这下工作热情,情绪都有了明显的变化,集结者到哪里都会有,干得好涨工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每半个月就能够领一次工钱,在拿到钱的时候没有不惊讶的。
半个月的工资都比他们被征调的战功换取的要多,最主要的是劳动赚钱不用送上人头,害了性命。
非常的安全,感到活比起他们上战场杀敌来说要好的太多,很多人在工作的工程中就慢慢的喜欢上了这种生活节奏。
每天上班下班,一天三顿饭,每隔五天还能休息两天,两天的时间可以宅着,可以跟相交好友喝喝小酒聊聊天。
凭他们的收入休息的时候可以在小酒馆吃上一顿,生活很是安逸。
就在兵城建设计划再次加快的时候,来护儿的兵马撤退了,留下烂摊子,到是让先锋兵少干点活。
岸边的距离与兵城相隔不算近,海边没有港口全都是临时搭建的渡口,岸边更是有不少已经不能使用的船只。
整个现场就是一片狼藉,兵马都撤了谁还在乎这些东西。
能保命就算不错的了,来护儿带着人撤回,他其实对打高丽没有什么兴趣,趁着这次机会他想将蓬莱打回来,但是他现在接受的是陛下的旨意,所以带兵直接回的江陵。
来护儿带人撤走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回了兵城,可能是使团这些人想要给李德添添堵或者并不是有意针对。
但是撤退的消息确实是他们散播出来的。
对于这个消息李德并没有多惊讶,两万人不过是想要回家他们本身没有做错什么,于是兵城发布了一条政令,凡事想要离开的只要呈递说明就可以离开。
很多人不识字,这不要紧兵城的告示板前每天都有人进行说明,讲解的非常透彻,很多人决定领完这个月的工钱就离开。
有的人想的多,会动脑子,非要离开的话决定在兵城多做一个月的工,因为这样就能够避开离开的隋国兵马,要是被半路拦截下来,说不定会发生什么事情。
有人归乡心切,有点人则稳如泰山,很多人在这边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生活其实也不错,而起就算在兵城务农,他们也可以出来做工的。
很多人算了账,凭借田产和做工赚的钱,一年就能够让他们丰衣足食,年后他们都将会小有家产。
可能三进的院子勉强些,但是一进一出的院子还是可以住上的,比起在家乡居住的茅草屋要强。
人们想法不同,有敢作敢为的,觉得回去倒不如让家里的人都过来,富贵有命很多人都选择要博一博。
李德这个时候可没有管这些人的想法,将愿意留下来的人的事情都安排好,有很多人都安排到前哨兵营去,那边的建设同样重要。
隋国兵马离开后,他们的攻北的计划就要开始,步步为营不是一句口号,年中时节兵城集结的十五万兵马就这样出兵北方。
很多人都无法预估先锋兵的带走了多少粮草,从兵城出发后护送粮食的兵马就占了五万人。
具体的数量真的无法估计,带走的物资是不是粮食都没人知道。
高丽人在发展先锋兵有大动作之后立刻禀报给苏盖文,此时的高丽兵马每时每刻都是一惊一乍的。
先前的水路进攻让他们损失惨重,隋国十万兵马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他们不是不能作战只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影响了战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