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全能者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李仲道
许广陵想扩展餐桌上的食谱,想让他的厨师之名名副其实,想法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源于此处。
日后,若他真能在做饭的水平上达到所谓的神厨门第十九代传人的层次,有老人的传授为基础,那他基本上也就达到准药学大宗的层次了。
神厨=神医(药)。
这个公式,在许广陵这里,是成立的。
晚上,回到居处,例行地整理回顾白天所学后,许广陵于时隔很久之后,再次地打开前段时间章老所给的食谱,然后从头到尾一页页地翻阅。
翻完之后,这份食谱也就呈现在了许广陵的脑海之中。
而至于移动硬盘和笔记本中的内容,许广陵则作了消除处理。(是消除而不是删除。)
站在窗前,两手后背,目光微抬,淡视远方。
许广陵不是要做傲视凌云的姿态,而是在这个和一般人所做差不多的两手后背姿势中,手与身合,心与神合,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伏羲诀的运行状态中。
与此同时,脑海中刚收入的那份御厨菜单,被他从头到尾检视着。
关于鱼的,有七份。
许广陵从中挑出了一份,松鼠鱼。
松鼠鱼和松鼠没有任何关系,既不是松鼠鱼,也不是名为松鼠的鱼,而是把鱼去骨剔刺,两半鱼身翻卷,在花刀的基础上形成像是松鼠的形状。
当初研制出松鼠鱼这道菜的厨师,应该说,是很有创造力的,值得点个赞。
松鼠鱼的优点不止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没有刺!
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点!
烹制合格的松鼠鱼中,是不允许也不应该有任何一根刺存在的。
这么一来,因为担心鱼刺而不敢给小孩吃鱼的家长,在这一点上就完全可以放心了。
除此之外,那些中国人居然吃有刺的鱼的外国人,也可以吃这道菜了,而事实上,这味松鼠鱼,也确实受到诸多外国人的欢迎。
美国鲤鱼一度泛滥成灾,这是很多人都听说过的新闻。
当然其鲤鱼是指广泛的河鱼,不仅包括鲤鱼,也包括草鱼鲫鱼等。
为什么泛滥成灾?
因为他们不吃这些鱼。
为什么不吃?
因为这些鱼有刺。
为什么有刺就不吃?
因为他们用刀叉。
华夏古代是有过用刀叉的阶段的,但是后来,刀叉被放弃了。
而放弃的原因,就是因为简单的刀叉,已经不适应越来越丰富的食物的要求。换言之,所谓舌尖上的中国,所谓大吃货帝国,也正是从刀叉退出历史筷子登上舞台的时候,开始萌芽。
那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久到很多国人以为我们的祖先一直就是用的筷子,其实不是。
刀,叉,勺,匕,还有很多其它奇奇怪怪的工具,我们都用过,但最终,是筷子成为了天命主角。
这不是历史的选择。
这是吃货的选择。
是以,也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身上,都沉淀着吃货的基因。
区别仅仅在于,这基因有没有觉醒。
但不管有没有觉醒,这基因,都伴随着筷子,已然于时间长河中绵延了数千年,而且,也必然会继续绵延下去,或许,会一直绵延到大宇宙时代?
许广陵的意识于筷子中打转,转了几圈,还是回到了松鼠鱼上。
怎么把有刺的鱼变成没有刺?
一是做成鱼丸。
二是做成鱼片。
三么,就是做成松鼠鱼了。
这三种做法,许广陵收于脑海内的七份菜单中,都有。
而关于松鼠鱼的那份单上,其说明或者说诀要和许广陵以前浏览过的那三份是一样地简单,简单到过分
不腌。
料在油中。
==
感谢无之钓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千秋不白的月票捧场。
第281章 鱼丸,鱼片,松鼠鱼
鱼丸,鱼片,松鼠鱼,这三种,许广陵都吃过。
鱼丸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纯粹地把鱼肉剁成绒,然后调和以简单的盐姜汁等,下油锅煎炸,出锅便是鱼丸。
这种鱼丸通常只有高级酒店或高端餐席上才会有,又要么是家庭中自己做,其它场合,一般来说是见不到的。
不是它有多名贵,主要是费时。
实足的料费时的工,这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大众。
它是不符合大众消费产品这个定义的。
那么,符合这个定义的是什么呢?
是另一种鱼丸。
这就是超市里菜市场上随处可见的那种鱼丸了,面粉及各种添加剂是主角,鱼绒是配角,当然也可以连一点鱼绒都没有。这是那些鱼丸中的大多数。
和粉条一样,当许广陵通过神农诀来分析市场上的鱼丸后,鱼丸,包括各种其它的丸子,就被许广陵列入了黑名单。
这类东西,以前许广陵是很少吃的。
但这个很少吃,变成了以后的绝不会再吃。
如果说超市里菜市场上有哪类加工食品是最黑的,丸子自居第二,无物敢认第一。
这就是许广陵通过神农诀遍析食物之后,所得到的结果。
什么三聚氰胺又什么防腐剂香甜剂之类的,在丸子面前,简直纯洁得犹如小白花。
许广陵初始是震惊的,但当一种一种食品更多地分析,这种震惊就变成了习以为常。许广陵不知道其它国家的市场上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如果是,那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线。
如果不是,那若是生化危机中的情况真的到来,毫无疑问,这片大地上的人,其存活率会是最高的。
常吃丸子,可以硬扛t病毒。
许广陵觉得这会是很不错的推广语,对于销售情况本就很不错的丸子类产品,应该会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鱼丸之后是鱼片。
酸菜鱼片,是很不错的一道美食。
这道美食的制作,门槛很低,或者说极低,哪怕是丝毫不懂厨艺的人,也都可以根据说明书来尝试烹制。
但如果想把这道菜做好,讲究又极多。
酸菜有讲究。
鱼片有讲究。
油有讲究。
辣椒有讲究。
至于火候的讲究,就更是不用多说。
许广陵以前吃过的那些酸菜鱼片,此刻回想起来,水平那真的是参差不齐,差异极大。
许广陵以后会尝试着做这道菜,把这道他认为很不错的菜呈现给两位老人,但在此之前,他会自己做酸菜,以及好好地研究一下辣椒。
鱼片之后是松鼠鱼。
松鼠鱼许广陵吃过,但吃得并不多。
刚开始许广陵是看这个名字好奇,简单询问了服务员之后,便点了单。
而当这道菜端上来的时候,许广陵对这道菜的形或者说色,是比较满意的,而待后来品尝,其味么,只能说一般。浓厚的汤汁背后,是略有些重的腥味。
第二次点单,鱼的腥味没有,但是鱼味也几乎没有。
本来应该是很鲜的鱼,但许广陵吃出了一种腐。
第三次,在不同的地方,许广陵又点了这道菜,而结果么,几乎是前两次的折中。
这些记忆,对于现在的许广陵来说,就如发生在昨天,甚至于刚刚。
彼时,许广陵只是一个极门外的美食爱好者,而且还是很不合格很外围很浮泛的那种,而现在么,首先,他是食材精擅,其次,他见识过虽然少但极高端的美食制作。
嗯,九品白玉羹以及十菌清汤。
这两个食谱,虽然直到现在许广陵也没有复制制作过,但只是见识,就极大地开拓了他的眼界,让他知道,在食物的烹制中,对于味的讲究和追求,可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层次和境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句话用在对味的讲究上,也是可以的。
九品白玉羹,十菌清汤,这两道菜,尤其是后者,给许广陵的感觉是,甚至都达到了雕刻中微雕的层次。
而站在这样一个高度看其它的食物烹制,只能说。
呵呵。
一览众山小都不足以形容之。
见识,这是许广陵的见识,而亲自的实践和尝试,截止目前,火候最深的,无疑就是每天下午在章老那里做的大烩菜了。
这道菜,一个多月以前,章老的评价是,有御厨的水准了。
陈老的评价是,小子,用这些材料,估计这世上没人能做出比你做的更美味的汤了。
而事实是,在这道汤上,许广陵最大的进步,是这一个月。所以现在,许广陵在这道汤上的水平?两位老人再没有评价。
也所以,现在呢,说许广陵是一个大厨,他是当不起的。
但他在某个或某些极偏狭的方面,却又是很多大厨甚至是所有的大厨,都比不过的。
站在这样的一个高度,看松鼠鱼这道菜,看他以前吃过的那些松鼠鱼,许广陵基本知道了关键是在何处,以及这些关键如果没做到位,会出现哪些情况。
比如说,会腥,又或者走向腥的反面。
又或者,所有的味都依赖于最后的汤汁,然而偏偏是汤汁做得并不好。
于是整道菜,都很糟糕。
而现在,对于这样的菜,许广陵已经不对街头巷尾的大众烹饪,抱任何的期望了。
主料。
配料。
厨艺。
在这三项上的讲究,只要过关,就必会是名闻遐迩的名店。而层次稍高,就注定只能是小部分人的专享了,不属于寻常的街头巷尾。
一些回顾,一些思索,一些了然。
然后,许广陵的意识回到了章老所给的菜单中,关于松鼠鱼的要点上面。
不腌。
料在油中。
若以前,许广陵看这两点,肯定还是如同看天书,有看没有懂。但现在,这两点在他看来,却已经和白话没什么两样了。
答案在心。
许广陵的思索及意识渐渐沉寂,先是无有思索,后是无有感受。
渐渐地,世界消失,自我消失,一灵独觉中,惟有五色花朵,湛然存在着,其中,两朵已然绽放,三朵犹在含苞,而三朵含苞中的一朵,正沐浴着来自红色花处,那如雨如雾如露般的渗浸。
许广陵就这样于窗前,静静站了一夜。
如一棵树。
如一朵花。
==
感谢晚星河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吾當逍遙的月票捧场。
第282章 拥抱大地,向往蓝天
早上,在公园打拳,然后和陈致和切磋。
回来的路上,启动天眼,藉由身周的光环,对远近的行人进行取样并分析,根据一些细微的差别,来进一步完善身体健康程度判定体系。
回到居处,做饭,吃饭。
睡觉。
醒来后,看书,思考,回忆(对脑海里从儿时到现在所有的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和整理以及归纳深化),网络象棋对弈。
特别训练。
回到章老小楼,给周青竹针灸。
做饭。
上课。
返回。
这就是许广陵的一天,现在的一天。
简单看来,并不复杂,不但不复杂,甚至还很简单,几乎是固定程式的几点一线。
但只要稍微认真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许广陵的一天,其实是在好多个角色之间切换:
早上,公园里,他是武者。
当然,说是养生者可以,说是健身者也可以。
早上在公园里的这个时候,章老先生,陈老先生,陈致和,以及许广陵自己,四个人都是这个身份。而许广陵,从两位老人那里,已经由观摹学习的角色,过渡到了被观摹学习的角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