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全能者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李仲道
佛教典藏一样,许广陵以前也是读过道藏的,虽然读得一知半解,而且还是浮光掠影式的,很多内容都被他给自动省略地滑了过去。
但还是接触了一些东西。
比如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仙人的说法。
仙,从造字上来看,是一个人,和一个山,所以通常的解释,是避世离俗,在山中清修之人。
有一副对联是这么说的,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嗯,这应该是佛道之间的切磋,但其中反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佛道之人,很喜欢住在山中。
有人会说,这不是很正常嘛,山中清净嘛,风景还很好,还有,空气还很清新。
其实这几个理由都不是很充分。
从最后面的说起,空气很清新。
作为这个时代的人,对这一方面很敏感,因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没有几个不知道雾霾的,就算那些不怎么有雾霾的城市,空气质量也谈不上什么好,更谈不上清新。
所以说起空气清新,普遍都会很向往。
就算是农村,远离都市的地方,也未必就能避开雾霾,空气反正是被捎带着污染那么或多或少。
但是古代呢?
工业化还没有开启。
任何地方,只要随便有点树,空气都会相当的干净清新。
所以,山中空气很清新,这个优势可有可无,被极大地削低了,其影响力真不是那么大。
至于风景很好?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远处的才是风景。
风景再好的地方,常住的话,也就那么回事了。
还有清净,就更站不住脚了。
陶渊明不是有一句话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地自偏!
总之,你想热闹,那就搬到闹市中去,而且还必须是正对着街道的,不然,哪怕就是在街道后面,区区一个庭院,也能轻易把重重喧嚣隔于其外。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那个环境下,住进山中,实在没有那么大的优势。
相反,生活上的不便却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空气会比较冷,春夏秋的早晚,都会冷得人骨头僵硬,而到冬天,一场大雪下来,直接就封门了,不止封门,还封山的,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个把两三个月,都让你无法下山。
其次,山中水源不是那么方便。
自来水肯定是没有的,就算山上有清泉,也不可能所有的入住者都能靠泉而居,因此,挑水这项工程,是免不了的。
而且是天天挑。
你当挑水很轻松,还能健身的?
对,这话没错,似乎确实能健身,但真的不轻松。身体比较康健的还好说,锻炼锻炼也就能应付这差事了,身体不那么好的,挑水就始终都是个苦差。
再次,吃的不方便,山上你能种点菜,但更多的地方连菜也不适合种,至于米面粮油之类,全部都要定期下山采买。
再总而言之,生活在山上,不便之处实在是太多了。
好处不是那么大,坏处却是太多太多,两者相加,就使得入山而居,至少,性价比不是那么高,对吧?
那为什么他们还一窝蜂地往山里跑呢?
不但如此,他们还整出洞天福地的说法,所有的福地,都是天下的各种山,而所有的洞天,都是开辟在山上的洞府,或者说居处。
总而言之,洞天也罢,福地也罢,都和山离不了关系。
以前,许广陵读到这些的时候,就一个感觉,那就是这些山顶洞人们实在是很幽默很有生活的乐观精神,把简陋的山洞称为洞天,把有名没名的大山小山称为福地。
这么一来,原本很lo的东西瞬间就变得高大上了有木有?
但是自从发现了大地山川之气之后,许广陵再想到仙,再想到洞天福地,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怎么说呢,有点复杂。
反正以前的认识,开始产生颠覆。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古代的时候,而且是很早很早的时候,可以上溯到先秦以前,那时就有人甚至是不少人也能像他这样,看到大地山川之气?
然后,就长久地聚居于山中。
再然后,就有了仙的实际及概念。
以及,随着时代推移,这种行为被逐渐固化下来,并由此而诞生了洞天福地的传说。
但时至后来,洞天也罢,福地也罢,似乎又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这种追逐渐渐降温,所以慢慢地,它又成为一种被半废弃的非主流式的存在。
这是许广陵今时今日的一种猜测。
但这种猜测已经无法印证。
而他以后会做的一件事,是会考察九州地脉。
并考察道藏记载中所有的洞天福地,这些洞天福地,其中可能有一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完全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但许广陵认为,有很大可能,其中的那么一些,是真正意义上的洞天福地。
其次,他会考察九州所有有名无名的长寿村的情况。
长寿村在今日已经不稀奇了,各种新闻报道上经常见到,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远离都市,所以人们也普遍认为他们长寿的理由就是远离都市,远离污染。
但在没有污染的古代,这些长寿村就不存在么?
明显不可能。
九州之大,长寿村的数量又有多少?
许广陵目前还没有考察,但他已初步断定,这些长寿村,其中绝大多数,都会是位于大地山川之气较为浓厚的地方,换言之,它们附近,多半有山脉。
这个考察,被许广陵列为远景计划之一。
当然了,目前还没提到日程中。
这种考察,只是为了开阔见闻,以及印证一些东西而已,有没有,都不是那么重要或者说关键。许广陵当下的关键,仍然是循着根本窍法而前进,以及,从医道的基础,一点点一步步地向巅峰进发。
==
感谢zhapi10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地妖孽的月票捧场。
第386章 鲜嫩,干净
长白山并不在那些洞天福地的名录之中。
惟一的原因,大抵就是它太远了,远离中原。
在古代,那是一个并不在中原人生活视野中出现的存在。不然的话,许广陵敢肯定,它是必然出现于名录中的,除非那个名录,彻头彻尾,都只是胡编乱造。
但其实就算胡编乱造,长白山仍然会位列其中。这是一个出产人参的宝山,人参位于百草之首,长白山有什么理由会被忽略呢?
更别说它的天池了。
所以说来说去就一句话,酒香也怕巷子深,哪怕这深巷里藏的,是绝世美酒。
但在本地,长白山确实是圣山。
之前查找长白山资料的时候,许广陵查到了关于它的很多的各类神话传说。
老谭是本地人。
长白山是仙山,你听说过没有?许广陵这一句话,立即开启了他的兴奋点,甚至都认为许广陵的这话简直形同侮辱。开玩笑,住在山脚下的人,有几个不是从小就听着圣山的传说长大的?
老谭终于有了发挥的地方。
他把小时从父母那里,从爷爷奶奶那里,从村里的老一辈那里听到过的所有现在还能回想起来的关于长白山的故事,侃侃而谈地讲给许广陵听。
这些故事,许广陵有的之前在资料里看过,有的倒是没有。
所以他也听得津津有味。
时至今日,许广陵对这些神话传说故事之类的态度也和以前不一样。
以前一律认为是胡扯,但现在,许广陵认为,这些故事属于大树,大树是虚的,人为描摹以及牵强附会的太多,但在某些大树的底下,有些根或种子,却是实在的。
那里面,或许就有着一些值得他关注的东西。
不过当下么,老谭兴致发挥之余,已浑然忘了,他之前是问许广陵许兄弟,真的是异能者?
他已经把这个问题完全地忘了。
面对这个问题,许广陵提及长白山是仙山,倒不是想模糊这个问题,而是想以此为引子向老谭解释他异能的来由之类,但现在,许广陵默默地,且就看着老谭的发挥吧
种下的九种蔬果,到第三天的时候,有两三种已经堪可一食了,比如说小葱,又比如说空心菜。
大白菜现在还是小菜苗的样子,但其实勉强也能吃,挑一些大的出来做汤,想必口感非常不错,但这就比较浪费了。看其长得嫩生生水灵灵的样子,许广陵还真不太忍心摘。
还是等长大点再说吧。
被许广陵最早摆上餐桌的,就是空心菜。
非常嫩非常嫩,当然也很干净,采摘下后,几乎都不用清洗,许广陵就是把它放在开水里焯了一下,然后加入蒜末酱油醋。
结果就这么一小盘的凉拌,让老谭和老林两人差点咬掉了舌头,而许广陵自己,都为之惊艳了!
这种凉拌做法,当然是谈不上什么厨艺火候的,硬要说有,最多也就占个十分吧,但是这盘菜,许广陵毫不犹豫地给它打了九十分!
实在是太鲜嫩了!
脆生生的,又有一种莫名的凉爽。
其实不凉,但吃到嘴里后,一种清凉的气息就在口腔中扩散开来,吃下一根后,口腔,咽喉,甚至下延到肺部,都有一种清清凉凉的像是被清水润洗了一下的感觉。
在这道菜的对比下,不论是饼子,还是许广陵随意搭配的几道山野小菜,全都显得粗糙至极,甚至难以下咽!
实在是对比太强烈了。
理所当然地,这盘菜,在三分钟之内被吃得干干净净,然后老林干脆拿着饼子端着碗,来到了院外的菜园边,看着园内俱都已经长出的蔬果,两眼直冒光。
小许,这菜怎么就这么好吃?
直待许广陵和老谭吃完了出来,老林还仍然端着碗在菜园边徘徊,看到许广陵过来,这么问道。
怎么这么好吃?
这就是他吃完后的全部感言。
前几天,许广陵接过做饭大权,做出的菜,老林第一次吃时,也是说出一样的话。
大抵除此之外,他再没有什么别的形容了。
其实许广陵自己也是一样的。
虽然他读的书比老林老谭他们多,而且多得多,但今天的这一盘空心菜,他也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太好吃了!
自己吃,肯定不会是像菜市场上买的那样,长得很大了,长到将老未老。
所以,嫩,是当然的。
但这一盘空心菜的嫩,显然超出了正常应有的样子,而且超出极多。
其次,随着身体的感受越来越明显,也可以说味蕾越来越敏锐吧,许多菜,尤其是菜市场中买的那些,许广陵吃来总是有很多杂味,以及泥土味。
就像菜中混杂了泥土一样,吃过之后,整个口腔都有一种不太干净的感觉。
那当然不是菜中真的有泥土。
而只是,只是,只是
嗯,怎么说呢,不好形容。
而今天的这盘空心菜,除了鲜嫩之外,许广陵最大的感受就是,干净!吃过之后,嘴里清清爽爽,几乎一点杂质的感觉都没有。
当初,那截枯枝,灌注雾气前后,许广陵通过神农诀辨析过,结果是没有区别。
现在想来,他是错了。
错得很离谱。
如果隔上一段时间再辨析的话,肯定会有区别的,而且那区别还不会小!变化,应该是在那枯枝内部,慢慢产生的。
野菜,虽然最近越来越流行,并被誉为是营养丰富等,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野菜,单纯从口感上来说,是比不上蔬菜的。
为什么?
除了其和人体的契合度不像蔬菜那么高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野菜在郊野山林,自然地生长。
自然,代表很好?
不!
它们对阳光水分土壤环境等,全都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而只能被动地承受着一切。
所以很多野菜,生存环境是比较恶劣的,可能光照太强,又可能太弱,可能水分太多,又可能太少总之,它们只能适应。
整个植株的生长,都是一种勉强型的。
而且,生存为上。
生存为上,就意味着很多的养分被用来加固根茎,这一方面确实使其营养增加了,但另一方面,这些营养,却是天然地较为沉淀较为固化的。
也就是说,营养固然丰富,但对于人体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吸收。
同一株小青菜,一株长在野地,自然生长,一株长在园中,精心照料,最终,前者会营养丰富,而后者会口感细嫩,而它们的成分,如分子式等方面,也应该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