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全能者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李仲道
因为一个法门就足以支撑起一个家族!
哪怕新近被擢升为所谓五品世家的庄家,所拥有的也不过就是一种法门而已。
翻遍祖祠也再翻不出第二种了!
四海门这样的宗门情况应该会好一点,因为毕竟是世家集合,但事实上这种集合的程度也是很有限的,那就是势力集合,但功法不集合。
而其实就算功法集合,多半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一是重合度较高。
二是层次太低。
而对徐亦山来说,这事有很大难度,却并非不可完成。
坐镇安南百年,郡守府零零碎碎是收集了不少法门的,虽然大都是一些零星片断,但片断也有价值,特别是对徐亦山这种层次的人来说。
这是他的资源之一。
资源之二是他的家族以及师承出身,而资源之三么,就是现在距离天阶只差一步的高度了。
把这三者揉合到一起,再拉着许同辉做壮丁,徐亦山就这样地开启了功法“研制”工作。
说难当然难,而且是平生头一遭。
说易,其实也容易,因为这就是身为修者最大的看家本领,行坐住卧,吃喝呼吸,全都围绕着这些。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徐亦山还是磕磕绊绊,但没多久,就开始得心应手起来。
他一身所有的修行资源,都以此为目标聚集,然后分解、然后再重新集合。
才研制到第三种法门,徐亦山感觉自己就明白了,师尊兼圣尊,为什么会对他提出这样的一种“交换条件”。
之前,他自觉对修行的各种领悟已经是很深很深了,不止深刻,而且精细,简直都有点到了一丝一毫都无需更改的地步,但现在一分解聚合,并且才只是涉及低阶的部分,就让他又生出了无限多的领悟出来。
以前简直了!
徐亦山简直都有点为之前的认识羞愧死。
不知道师尊是不是就看到了这一点呢?
而在这个过程中,徐亦山也发现了自家师弟许同辉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见识少,但体会深。
见识少,很多东西都不知道。
但那些知道的东西,往往三两句话一说,就让徐亦山立即刮目相看,甚至时不时地心中有所震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徐亦山也明显感觉到,许同辉对他也是越来越有点……
呵呵。
好师弟,好生看着,好生学着吧,师兄比你多过的这一百多年,也不是白吃饭的。
以前是传承比不过你,现在么,咱们师兄弟两人站在一条线上了,我倒要看看你以后拿什么,来追赶我这个师兄。
徐亦山心情愉快地完成了四种功法、五种功法。
到第六套的时候,明显就捉襟见肘起来。
勉勉强强地把这一套完成,不用他人,徐亦山自己就看出这一套和前面五套简直就不似出自一人之手,因为前面的流畅合理,而到了这一套,陡然就磕磕绊绊起来了。
哪个孩子若真用这一套法门来修行,倒不至于说会修行出错什么的,而是在进度的衔接上,极可能会出问题。
比如说有可能在这个地方,一路顺风顺水。
然后到了下一程,立即就陷住了,有可能要陷很久,然后才能再次踏上新的阶段。
而且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地出现于功法中!
意识到这一点,徐亦山就有点愣。
因为这一路上,他自己的修行,好像就是这样的!
而现在,他对这套法门的认识是:有基础,有方向,但是在具体修炼手段上,缺少更好的指导,所以就出现了或者因循守旧或者“顺其自然”的情况。
品。
细品。
品味着这些,徐亦山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师尊当初,其实就是为他研制了这样的一套法门。
现在回首看来,师尊当初有两个选择。
一是让他走己知的老路,在这条路上,师尊明显是得心应手的,但他最后能走多远,不好说。
能不能突破到天阶,不好说。
突破到天阶之后,能不能再有更好的发展,不好说。
其实,特别是突破到天阶之后。
其中情况,或许可以参照安南郡这些宗门世家之人突破到地阶后的情况。
而这些人是什么情况呢?
徐亦山并不心存蔑视,这些年的观察下来,他也发现这些地阶中的绝大多数,都能称得上是“英明果敢”的,还有其它很多的形容,也都可以用在他们身上,关于好的、优秀的、出色的。
但没有用。
再好,再优秀,再出色,也无法抹平功法上的巨大差距。
这就使得他们终生也只能在地阶的“泥潭”里打滚,不要说什么突破到天阶了,就是在地阶的三个层次里,也是寸步难行!
直白点说,突破到地阶,就已经消耗掉他们所有的积累了。
再往前,不论是功法,还是见识,以至于其它资源如灵气环境等,都已经不再匹配,不再能够支撑他们继续往前走。
师尊在天阶,是不是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呢?
以前,徐亦山不会想这些。
首先,他自己还没到天阶,他的所有心思,都放在如何完善自身的修行,以图尽早地突破到天阶。
其次,自小时起,师尊给他的印象就一直是“无所不能”的,这种印象其实一直持续到当下。尽管上次见面,发现师尊其实似乎并没有以前的那般浩瀚广博,但根深蒂固的认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直到这一刻,以另外的一个视点切入。
再想想当初。
师尊给他安排了,一条有别于其自身的路。
一条磕磕绊绊的,一条明显不顺畅的路。
在这条路上,徐亦山走得辛苦,但,也打下了比师尊当年不知道要深厚和完善多少的基础。
其中或许还有不足,甚至是不少缺限。
但。
这应该是师尊能拿出来的最好了!
师尊自身,可能是身陷在天阶的“泥潭”中,难以寸进,但在其安排下,他这个弟子,在人阶磕磕绊绊,在地阶磕磕绊绊,为的,却只是在晋身天阶之后,可以不再弟子如师。
不再陷入同样的泥潭。
或者,就算陷入同样的泥潭,他也可能拥有更大的力量,再继续磕磕绊绊地朝前走。
是这样的。
应该就是这样了。
通过当前的情况,回首自己的一路,再对照安南郡的一众芸芸修者,已经不需要更多的验证,徐亦山就确定了自己的这个发现。
这一刻。
关于师尊的“无所不能”的印象被打破。
也同样在这一刻。
徐亦山心中萌生出了前所未有的冲动。
他想立即再返回南州,跪伏在那个看着和他一般年轻的人面前。
只是跪伏着,什么话都不需要说。
这一刻。
徐亦山心中更升起了一种从来就没有过的紧迫。
修行,修行!
他要尽快地突破到天阶!
他要尽快地走到比师尊更远!
然后……
回过头来,把师尊从“泥潭”中拽出来,使师尊也能够更好地继续朝前走!
徐亦山沉默着。
从刚入师,到现在,近两百年的时间,师尊的容颜以至于气质变化并不大。
如果放在世俗之人或一般修者身上,这应该是值得狂喜的事,两百年的光阴啊,芸芸众生,有几人能安然地面对这么多年的光阴而依然如初?
但对于迈入天阶的师尊来说,这同样也意味着另外的一个情况。
那就是,这两百年的时间,师尊都一直未能有任何大的值得一说的突破!
两百年!
哪怕是天阶,最好的修行的时间,又有多少年?
徐亦山不知道。
他只知道,那时间绝对不会很多。
他的参照对象,是安南郡这些宗门世家的地阶修者,那些很多都已经垂垂老矣的修者。
从容颜上看,师尊依然年轻。
但在内里,无疑地,师尊肯定是比两百年前衰老了。
还能有多少时间?
徐亦山紧紧地握住了拳头。
如果没有机会,那就一切都是天命,运道如此,无须多说。
而现在,明显是有着机会,有着运道,徐亦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允许自己有任何错过。
但凡有任何错过,对已经有了某个认识及想法的他来说,都不是错过机会、糟蹋运道,也不是自枉自戕,而是……
弑师!
“师尊,千万千万,等着我!”
“我需要时间!”
第六套之后是第七套,第七套之后是第八套。
徐亦山从捉襟见肘,到寸步维艰,然后再从寸步维艰,到山穷水尽。
几乎是呕心沥血地强行完成了惨不忍睹的第八套,徐亦山再没有能力开启第九套的研制,更没有勇气开启第九套。
更不用说完成目标的第十套了。
而在经过一夜的休整和沉默之后,徐亦山把这八套法门,呈给了这边的师尊。
也是圣尊。
全知全能者 第269章 分手脱相赠
看着呈送的八套法门,许广陵笑了笑。
徐亦山没能凑出他所要求的十套,并不出乎许广陵的预料,相反,这八套都算是多的。
许广陵本以为徐亦山最多只能搞出个五六七套的。
特别是七。
理论而言,不应该超过七。
七,稍微了解一点的就知道,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数目。
前世,华夏古代诗词,一句最多就七个字。
以诗来说,最多就是七绝七律之类,绝没有什么八绝。
而作为“长短句”的词里,但凡有一句超过七个字的,其实内里都是一句断为两句的句式,如九个字,应断为二七、三六,如十一个字,应断为四七、五六等等。
到大街上捉一个小学生,问他圆周率是多少。
有熊孩子可能不知道,但一些提前受到老师或家长荼毒的好孩子就会答,三点一四一五九二六。
小数点后面是几位?
七位。
一个星期,又或者一个礼拜,都是七天。
较早时候的中国固定电话,是七个号码。
在道家神秘学里,九是一个数的极,但是九之下的八、七,也都分别有着特殊且神秘的意义。
类似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七音律什么的。
前世华夏还有八卦,并且八卦可以继续拓展为六十四卦,但八卦其实是四象的叠加,四象又只是阴阳的演变,而关于阴阳转化,在易经里其实是以爻变的方式进行。
而一个卦里几个爻变?
答曰,六个。
总之,不超过七。
为什么是七?
不知道。
前世很早时候,许广陵刚入师不久,就曾在客厅闲话中和两位老人聊过这个话题。
一个大医师,一个大博士,两位老人的共同认识是,七,很可能是大脑记忆存储的一个节点,又或者说一个区块。
你记一二三四五六七这七个数字。
行。
你的大脑会把这七个数字放在一个小记忆区块里。
但如果你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就没办法这么做了,会出现数据溢出,所以大脑的记忆形式会是,这个区块放一到七,然后再另外拿出一个区块放八,而如果有资源闲置情况,那就会这边放一到三或一到四,那边放四到八或五到八。
总之,不管怎么分配,八个数字,会被放在两个不同的记忆区块。
所以一周是七天。
四天五天六天行不行?
行!
没问题!
是七天还是六天五天,这不过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的问题。
但如果一周是八天,行不行?
不行!
这就不是习俗的问题了。
是天地之间某种更深刻的道的问题。
如果一周是八天,你的大脑就无法以直观直接且丝毫无碍的方式对这八天作详细的定位或者规划之类等等什么的,而必然会出现某种障碍。
简称,数据过载。
所以就算关联记忆之类,也应该把最小的记忆节点定为“七”,然后以七的方式进行叠加循环就好了,而不应该超过七。
但凡超过七,你就算一时记得清晰,长久之后,也必定会出现某种数据杂糅。
就如学英语。
一天学五十个生词。
没问题,你的记忆很好,一天五十个词轻轻松松,一百天过去,你很快就学了五千个词,然后很快地达到了四六八级的水平。
但除非你天天用,一直都在调用和强化,否则,随着时间过去,那些词仍然会在你的大脑里,先是杂糅,后是混乱,再然后是湮化。
就算你记忆再好,也没有用。
除非你真的过目不忘。
而如果你用7x的方式进行记忆,就没问题了,它会以这样一个形式,一直固定固化在你的脑海里。
数据记忆是这样。
在较高的层面上,理论归纳也是这样。
一件事物,作不同侧重、侧面的归纳或分析,也最多只能是七个,而不能超过。
但凡有超过,必是认识不深。
然后出现了归纳或分析的重合、杂糅、不到位。
所以许广陵让徐亦山研创功法,所谓的十套只是一个幌子或者说障眼法,以其自身实践而分化出来的理论,最多也不可能超过七套!
如果超过,那就说明徐亦山对修行的认识还不到位,天阶以下的基础,就还需要重新夯实。
许广陵检视着这八套。
这八套里,一二三套,都是完善且清晰的。
到了第四套,就出现了重合,第五套,出现了杂糅,到了第六套,出现了不符合徐亦山层次的拼凑,而到了第七第八套,明显看出,研创功法的主人已经是有点“神智不清”了。
所以对于徐亦山的天阶以下基础,也可以作这样一个简单粗暴评断:
中等!
不能说拙劣,还是不错的。
也不能说优秀,离优秀还差了一个总的提纲挈领方面的认识。
而一旦这个认识补充到位,从这八套功法特别是后面五套功法所体现的内容涵盖来看,徐亦山立马就能打通所有关节,势如破竹地真正完成天阶以下的理论构建。
嗯,八十分以上水平的那种。
现在么,勉勉强强五六十分,放宽点,可以及格,苛刻点,五十到五十九分。
很不错了!
像是甘从式,如果让他也来考这个试,许广陵最多能给他个二十分!
安南郡其他的那些地阶之流,但以聚星楼那日所见,普普遍遍大抵也都是二三十分之类的样子。
所以,在这郡城,徐亦山确实是一枝独秀。
当然,他再怎么秀,也秀不过小秀儿。
就连许广陵,也不知道小秀儿以后究竟能达到什么高度。
毕竟,四五岁的天阶,实在是太骇人了。
而且这个天阶,还是用非常非常接近自然接近造化的方式达到的,从某种意义上,几乎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天生天阶”,也就是一生下来就是天阶的那种。
她的修行,她的道,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
天阶只是起步!
你来说,这吓人不?
许广陵不知道这是不是天地之间独一例,但就算遍及所谓的所有“大千世界”,这样的例子,肯定也是不多的。
小秀儿的天赋,是条件之一。
许广陵的认识高度和手段,是条件之二。
光有这条件之二还没用,还需要条件之三,那就是舍下很多很多的“不灭真性”,关于这一点么,呵呵。
这一世,许广陵也只能造就小秀儿这么一个人。
而就这么一次,就已经是让他几乎倾尽所用了。
也所以,徐亦山许同辉之流,这些家伙,除了点拨以及些许的造化资源外,让他们自生自长就可以了。
呈上功法后,徐亦山并没有立即得到师尊的回复,而是过了两天后,师弟许同辉拿出了青云之路的第二回。
:。:
全知全能者 第270章 平生一片心
紫华阁药师堂四海门澜水宗等也在不久之后几乎同时拿到了青云之路的第二回。
四海门门主古怀民拿着薄薄的册子,手是颤抖的,心也是颤抖的,就连目光,都有点游移不定。而得知消息第一时间赶来的门中其他高层,几乎是同样的反应。
不是定力不足,而是他们对这青云之路实在抱有太大的期待。
当初,第一回是那样。
而这第二回,其中又会记述或者说披露了一些什么东西呢?
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某种意义上,这话本并不叫“青云之路”,而应该叫“禁忌之门”,因为里面很多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禁忌,是正常情况下绝无可能接触到的东西!
凝气散已经问世。
他们见证了。
他们也将继续见证着关于凝气散的不久及未来。
换句话说,整个安南郡,都已经因为青云之路的第一回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且这变化还注定将深远且巨大地持续影响着安南郡的未来。
那么今天。
这青云之路的第二回,又将带来什么呢?
强行按捺住心中如火山熔岩一般的躁动,古怀民左右看了看,几个老伙计都围在他身侧以及身后。
然后,带着微不可见的颤抖,他轻轻地翻开了小册的封页。
而青云之路第二回的内容,就这样跃入眼中。
“先生,人可以活几万年吗?”从茫然及震惊中回过神来,冷青云懵懵懂懂地问道。
“几万年,很短很短的。”先生呵呵一笑,然后用手指着两人的脚下,“青云,我们脚下的这大地,这泥土,你知道它有多少年么?”
冷青云不知道。
“几十万年?”
在先生面前,冷青云放下了平常在学堂时所有的伪装,没有冷淡更没有冷漠,像一个正常孩子在父母面前般,依赖着,天真着,也憨傻着。
他就这样傻傻地问道。
先生哈哈一笑,然后伸手摸了摸他的小脑袋。
“青云啊,这地,这天,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要更加久远,久远得多。地天固久远,大道不计年。”
“这地,这天,它们比几十万年长,比几百万年长,比几千万年长,比几亿年长。”先生的目光这一刻转为悠远,转瞬又转为寻常,他看着冷青云微笑道:“所以,孩子,区区几万年,在这天地面前,实微不足道。”
冷青云讷讷无语。
他愣愣着,一会看看先生,一会看看脚下的大地,一会儿又看看身前的那棵透明的大树。
“好了,不要想这些了,这些对你还远。”先生拍了拍冷青云的小肩膀,然后对他道:“怀上上心,执下下行。青云,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冷青云想了想,然后道:“志当存高远,天地之间,不做第二人想。行当寄当下,一步一步,不使一步落空。”
“先生,是这样的吗?”
先生愣了愣。
“青云,以前有人对你说过类似的话?”
“就是先生你之前说的啊!”冷青云道,“先生你说,天行健,修者当自强不息,地势宽,修者以厚德载物。我寻思着,是一样的道理。”
“先生,我理解的对吗?”
先生好一会儿都没有说话。
“对,对,你理解得很对!”片刻后,先生这般说道。
得到肯定和赞扬,冷青云的眼神清亮,而他就以这样的清亮眼神,带着仰望和孺慕地看着先生。
“孩子,你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先生有点微微出神地说道。
“谁呀,是您的好朋友吗,先生?”冷青云道。
“差不多吧。”
“先生,那个人现在在哪里呢?”冷青云好奇地问道。
“在很远的地方,九年之后,我或许可以得到他的一些消息。”
“先生,为什么是九年?”
“天机不可泄漏。到时候,你如果能修行到一定层次,或许可以知道原因。”
“什么层次?到先生这个阶位吗?”
“呵呵,差不多吧。”
冷青云吐了吐舌头,很可爱的样子。
然后他握着小拳头,一脸认真和坚定的表情,“先生,我会努力的!”
“嗯。”
先生点了点头,然后道:“青云,看好了!”
说着这话,他伸出右手,摊在身前。
就在这一刻,那树上的光华,像是光又像是水一样地向着先生摊出的手心上方倾泻,光华流转间,形成一种壮丽却无声的璀璨。
冷青云圆瞪着两眼,就连嘴巴都紧紧地闭着,如是嘟了起来,在两颊边形成了两个小鼓。
而他的所有心神,都被眼前这不可思议的景象所吸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