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全能者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李仲道
许广陵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向陈老先生。
他的这位半师,按往常的一惯反应,这时多半会阴阳怪气那么一下,让他感受感受真实。
但今天,却是奇了怪了,这位老人反而是喟然长叹一声,然后这般对许广陵道:小许,你的老师说的不错,你现在,神淡意闲,息敛气蕴,隐隐然,已经有那么一点渊停岳峙的架式了,老夫是不服也不行啊。
还以为他们具体指什么呢,许广陵哑然失笑。
息敛气蕴?
这不就是指伏羲诀么,所以他现在大抵是一只披着狼皮的羊?这应该是伏羲诀的效应,让两位老人错以为他步入了某个层次,但其实,并没有。
不过才刚转过这个念头,许广陵心中就是咯噔一下。
为什么息敛气蕴就会被他们认为是大宗师气象?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这一步,是步入大宗师的必由之路?
不知道就要问,面前的两位老人,一位是他的老师,一位是他的半师,所以许广陵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个问题问了出来。
章老先生不答反问:拙言,你认为什么是大宗师?
大宗师这个词,源出庄子,这许广陵知道,而且庄子的〈大宗师〉那一篇他也看过了,但能理解的并不多,换句话说,看了那篇文章之后,并不能帮助他理解什么是大宗师。
然后,华夏自古以来,各行各业,对于那些成就极大的人物,许多时候,多称一声一代宗师。
就譬如苏轼苏东坡,把他称为是一代文学大宗师,没问题,没毛病。
此外,许广陵在脑海里真正地建立起大宗师这个概念,还是此前不久,在章老这里,在这间书房里,老人给他讲过,五心俱通,就是大宗师,这是最原始的没有任何引申的大宗师。
许广陵还想到了其它一些东西,此时,相关的内容在他的脑海里纷纷而过,在章老问话大概一两分钟之后,许广陵还是这般回道:老师,就是您说的,五心俱通就是大宗师啊。
这是硬指标!
许广陵这么说,不是耍赖,更不是要讨巧,从某种意义来说,也算是正本清源。
听了他这话,章老先生微微摇头而笑,不知为何摇头,也不知为何而笑,但接下来他这么说道:这样吧,拙言,我们姑且就从字面来理解,什么是‘大’,什么是‘宗’,什么是‘师’?
大好说,大个子,大胖子,大傻子,大山,大海,这都是大。
简单来说,超出一般,就是大。
宗,宗派,开宗立派,但在华夏来说,其实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名词,祖宗!所以这个宗,应该是指根,指源头。
前两个字,许广陵瞬间厘清,但在理解第三个字的时候,一开始却是出现了困难。
师,想着这个字,许广陵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师。
但这个联想却坑了他,让许广陵感觉自己简直像是走得好好的然后一脚就踏入了泥潭里。老师?老作何解,师作何解?这真的是个坑啊!然后浮现于许广陵脑海中的,就是韩愈的那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这好像和原始的大宗师没有什么关系。
五心俱通就是大宗师,而没谁规定大宗师就要为别人传道授业解惑,更不可能因为某个星球上只有一个人,其想传道授业解惑都找不到对象,就因此而剥夺了其成就大宗师的可能。
所以,大宗师的师,无关传道,无关授业,无关解惑。
然后突然地,另一个词闪现在许广陵的意识之中,厨师!
其实这个词都有点被用烂,或者说用滥,严格来讲,这一行业的人,一般来说只能被称为是厨子,只有水准达到了一定地步的厨子,才能被称为是厨师。
而就在想到这一点之后,许广陵豁然贯通。
师,确实无关传道,无关授业,无关解惑,但达到了师这个层次的人,是足以传道,足以授业,足以解惑。
大,超出一般。
宗,根本,根系,源头。
师,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层次,堪为他人仿效。
至此,许广陵回过头来,重新回顾了一下这三个字,然后他把这个总结,说给两位老人听。
听了他的回答,章老却是并没有直接作出回应,而是道:拙言,先做饭,老夫肚子饿了,吃过再说。
也果然是吃过再说,做得很快,而吃的时候,他们三个人都不说话的。
许广陵做的还是好多天都不变一点的粉条汤,其实我是一个厨师,厨师做到他这个地步也是醉了,好在两位食客都并不计较,反而是每天都吃得津津有味,当然许广陵更不会嫌弃自己。这已经是他当前最拿手的一道菜了。
如果换一样,水平保证立马出现一个大滑坡。
甚至章老如果一时兴起,让他给弄个炖猪蹄什么的,估计许广陵都不知道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把猪蹄给炖好!
然后他炖的猪蹄,很可能让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三位食客,全都把牙都吃崩掉了!
==
感谢星空月夜下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星空祭礼的月票捧场。
第162章 章老先生的“大”
真是可惜章老先生送出的那份御厨菜单了,老先生此时还不知道他的那份菜单已经是明珠投暗了,假如他想期待弟子什么时候把那些菜单美食做出来,让他品尝一下往日滋味,那多半是要等等等,等到花谢了,花再谢,花又谢了
几番花开花谢之后,许拙言先生也许能媲美一位真正的厨师吧,但究竟能还是不能,谁知道呢。
至少现在,老先生的这位得意弟子在厨艺一道上,还是个水货。
大水货!
照妖镜一照,就要现原形的。
但至少现在,在没吃厌这个粉条汤之前,一切还都是很好的,而且天天做这个汤,许广陵在这道汤上的技艺,那是高上加高,已经是真正地达到一种入微的境界了。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华夏古代有一篇文章这么说道,是形容美女的,但稍微换换,用这个句式来形容许广陵现在做的这个汤,也未尝不可。
许氏之粉条汤
好吧,许氏之粉条汤恰恰好正正好。(没词了。)
饭后,照例开天步走起。
陈老先生也终于恢复其本色了,一点也不念及许广陵刚才的掌厨功劳,大概是因为现在已经吃过了?所以这般地对他说道:小许,去去去,你靠边站!你两个足心窍都已经开了,还凑什么热闹!
陈老,这不是‘开天步’么,我还有一个‘天’没开呢。许广陵笑呵呵地说道。
陈老先生毫不顾及形象地翻了个白眼,看到你再走这个步子,老夫都有点心惊肉跳,等会你要是再走着走着,就又把顶窍给开了,小许,我告诉你,就算有你老师拦着,我也一定要把你暴打一顿!
真要开了,就算被您暴打一顿,也值啊。许广陵道。
不出意外,他的这话收获了陈老先生的又一次白眼,当然,也很可能对老先生已经产生了一些暴击效果,所以陈老先生说要暴打他一顿,不是没有理由的。
那不是施暴,那是还击,那是自卫呀!
说归说,走着开天步的还是三个人,依然是两老在前,许广陵在后。
虽然说是饭后散步,但这同样也是正儿八经的习练,所以讲话什么的依然是不可能的,三人再次恢复谈话,已经是开天步走完,三人对坐在客厅中了。
没错,客厅中。
而见得这个架式,许广陵也有数了,今晚的正课是没有了。
但所谓正课什么的只是一个说法,就如章老以前在所有的正课之前所提出的那道开胃菜一样,那真的只是道开胃菜吗?对许广陵来说,那道菜,够他吃一辈子的。
所以此时许广陵尽管没有什么紧张情绪,但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依然是提聚着百分百的精神。
而很快地,章老先生就告诉他,这么做,是绝对有必要的!
拙言,我们回到之前的问题。章老开口说道,关于大宗师这三个字,你的理解基本是没错的,但为师也从为师的角度,来给你说说,为师是怎么理解这三个字的。
听得章老先生这么说,甚至陈老先生都有侧耳倾听的意思,至于许广陵那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当年为师在为师的老师门下学习的时候,为师不是入门最早的,为师也不是天资最好的,为师同样也不是老师最喜欢的,所以并未有得到什么优待,但最终,为师的医术,在为师的那一干师兄弟里面,却是最高的。
老人淡淡说着,不掺杂任何情绪,就如说着别人的事一般,时隔几十年之后,为师再回头看去,发现为师最终胜出的原因,就一个字,‘勤’。
为师的小师弟,是最得老师喜欢的,得到的传授也是最多,但他恃宠而逸,为师因为‘勤’,而超过了他。
为师的三师兄,是天资最好的,老师教一样的东西,我们还茫然不解,他已经能举一反三了,许多时候他让老师都另眼相看。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对许多基础的东西,有一种本能的轻视。他的轻视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该会的他都会,而他把更多的时间和心力,用来钻研那些关键的重要的东西。
为师于天资上不敢自傲,所以自始至终,一步一步,快不了,也不敢快,最终,因为在基础上的‘勤’,超过了他。为师可以一直朝前走,而他需要不时地回头。
为师的大师兄,是带艺投师,他本人家里,就是数代开医馆的,不论是之前还是以后,按理来说,他的从医经验应该是最丰富的,毕竟近水楼台么,大师兄本人大概也是这么认为的,甚至老师许多时候也用大师兄作为榜样来为我们举例,让我们‘医从病人身上学’,但大师兄最后犯了灯下黑的错误。
具体怎么个灯下黑章老先生没有细讲,提了这一点后,下面直接道:在接诊的病人数量上,为师要远远超过大师兄,最终,不论是诊与断,都能比他做得更精准。为师在这一块上的‘勤’,超过了他。
为师的诸多师兄弟,艺成之后,行医江湖,其后生涯也多在‘行医’中度过,只有为师,为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那就是在行医之余,不论多忙,不论处于何等情况,每天都必读三页书。
一页是医书,一页是非医但与医相关的书,一页是非医也与医毫不相关但为师喜欢的书。三页是最少,九页是最多,哪怕时间再多,为师也不允许自己所阅超过九页,因为读书除了读,还要解。
读得时间多了,解的时间就少了。读的东西是别人的,解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最终,为师因为在这一块上的‘勤’,而得以脱出窠臼,从而超过了师兄,超过了师弟,也超过了老师,然后渐渐自成一家。
说到这里,章老先生顿了顿,注视着许广陵,作出了这样一个总结:
为师是因为‘勤’,而成就大。
所以对为师来说,大,就是‘勤’。不管做什么,只要把路子找对了,然后在任何一个方面上,持之以恒地‘勤’下去,那就是在一步步地走向大。
==
感谢还是萝莉好的推荐票支持,这个id
感谢z25412541z的月票捧场。
第163章 凡人的神器
大,就是勤,勤,就是大!
听着这番简单而直白的话,许广陵的心中却是震撼的。
此时,他的眼前,仿佛就浮现着一些人的影像,那就是章老刚才所说的,章老,以及章老的那些师兄弟们。
有人机遇好,机会多,结果春风得意,然后就在春风得意中,掉下去了。
有人天资好,领悟强,舍末逐本,以为这样可以抓住关键走得更远,结果那些本来被舍弃或者说不甚受到重视的末,最终却成了本的牵制,成为其走向更高更远处的一块短板。
有人近水楼台先得月,然后就对那月不甚重视,以为就在眼前,就在身边,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需寻找,不需追求,结果最终,得到的只是一轮虚幻之月。
这三者,皆是恃。
而此时此刻,许广陵只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但有所恃,终必成空!
最强之处,最终,却恰恰成为了他们的短板所在。
再浮现于许广陵脑海里的,就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那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而后,就是后人据此而演绎的塞翁失马的故事。
和这几个人形成对应或者说对比的,是章老先生。章老正因为不敢恃,或者无有可恃,而最终反为众人先,为天下先。不是他走得最快,而是别人总是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要么是心怠了,要么是意逸了,要么是身子虚了,要么就是腿脚累了
总之,原因多种多样,结果只有一个。
而只有这位老人,一直在朝前走,也一直能够朝前走,或许还是慢慢地走,但就这么走着走着,就走成天下第一了,走成千年第一了。如果天假其年,千年第一,也终将慢慢地变成万年第一吧。谁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呢?
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推土机!
看着眼前的这位千年第一神医,许广陵心中,滋味难陈。
同样是大,他和老人的理解,是不同的。他看到的是现象,老人看到的是原因,他看到的是结果,老人看到的是过程,或者说开始。
许广陵又想起了一句话,世人畏果,菩萨畏因。
其实把这个畏字换成问字更好,世人问果,菩萨问因!
如果把因做好了,不必问果。就如一道23的数学题,把那2做到位了,把那3也做到位了,结果有什么理由不是5呢?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其中所揭示的道理,和心不在马的故事其实是一样的啊。
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此时,许广陵只想对章老先生,对他的这位老师,说上这么的一句话,但他没有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