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大农枭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同样,对各种室内比赛的规则,于秋做出了很多调整,也给了很多建议,还提前一个多月开放场地,让所有报名参加了比赛的人熟悉场地,熟读规则,尽量保证比赛开始之后的公平。
于秋把各个方面一项一项的理清了之后,冯智戴和马周身上的工作顿时就轻了一半。
回去了之后,他们就开始按照于秋的要求,准备各种物资,安排人员了。
于秋在系统里面兑换了一些东西,保证了长安之行的物资供给,并且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之后,就开始去船厂和发电厂做指导了。
当他每一样配件都罗列出来,让各个作坊按照高精度生产之后,船厂的工匠需要做的,其实就是组装,焊接等等的工作,难点部位全部靠兑换,就会使得整个建造过程变的十分顺畅,让造船成为了一项只需要稍微有一些基础手工艺技术的体力活。
这样的基础手工艺技术,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船厂的过万工人,已经练到了很高的水平。
所以,只需要于秋在现场盯着步骤不要错,他们就能在预期时间内完成建造任务,甚至,像货船这样构造尤其简单的项目,还会提前完工,给船工们更多时间学习驾驶技术的时间。
&nb
第三百九十八章 那个人不许
扎着红色彩绸,四面都张贴着大红色喜字的飞艇,在北大营的空军校场起飞了。
与此同时,洺津渡码头有大小数十艘内燃机动力客轮,以及三艘新建造好的三千吨级货轮,已经从水路出发前往长安,而在他们之前,由赵河亲自率领的,押着近千车物资的亲卫师,已经进入了长安城。
两千多名配备了武器装备的亲卫士兵,就这么大刺刺的一路从朱雀大街来到了皇城门口,一路上没有受到任何阻拦,他们精气神十足的军装,吸引了无数围观的百姓。
而且,他们还将皇城正中间的朱雀门前很大的一块地方,包括城门,整体给圈住了,开始拉绳,设置境界线。
大臣们想要去皇城上朝,不好意思,请绕左边的含光门或者右边的安上门,因为,我们夏王要在朱雀门这边迎亲,这边须得做一些布置。
为了让女儿风风光光的嫁出去的李渊,不仅没有阻拦他们,而且,下令城门监配合他们的所有工作。
然之后,三丈宽的大红地毯,一直从皇城大街上,铺到了皇宫内太极殿的正门口,而且,一百零八门礼炮,在红毯的两侧,按照标准的距离架设好。
狗儿作为赵河的助手,在一天时间内,帮他将长安城内所有的点位都计算清楚了,烟花在布置在什么位置,什么时间点开始燃放,即不影响飞艇飞行安全,又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被他化纤标注的清清楚楚。
然之后,赵河在李渊,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乃至满朝文武面前,开始做事情了。
一个时辰,仅仅是一个时辰,要知道,这可是在方圆八十几平方公里,人口超过百万的长安城内,赵河居然精准的聚集到了五万人,将一些东西发放给他们,并且,让他们在两日后,也七月二十八日黄昏,夏王到达长安城的时候,在制定的位置,用制指定的方法,使用这些东西。
当然,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接下里的两个时辰里,更加恐怖的事情发生了,赵河又聚集了二十多万人在皇城门口,并且给他们发放各种彩绸彩旗,甚至是喜庆的服饰。
“赵师长,你这个,要干什么”才刚刚从赵河聚集五万人的震惊中缓过来,回到皇宫内与李渊商量婚礼流程的李世民听到消息后,快步的走出皇城,向赵河问道。
赵河笑了笑,指了指城内四周,以及那些领东西的人道,“我们家夏王说了,长安城内不可以太素,所以,每一条街道,都必须插上彩旗,每一丈城墙,都需要挂上彩绸,作为我夏国各个集团产业的员工,他们每一个,都要盛装出席夏王的婚礼,参与到游行队伍中。”
“你们真,不,是太么有钱没地方花了。”李世民得到赵河的回答之后,险些憋出了内伤道。
可别看长安很大很大,但是,在二十多万人连续两天的装点下,于秋想要的效果,完全能够呈现出来。
仅仅是一个时辰左右,他们皇城的城墙上,就全部都挂满了彩绸,那是程咬金,尉迟恭他们,领着属下的兵将们干的。
“呵呵,这不是要给朝廷,给陛下脸面么,花点钱也是值得的,对了,我们殿下还让我提醒您,早前他就说过,与平阳安国公主殿下成婚,他可以依照你们的意志,但是怎么娶亲,得按照我们夏国的规矩来。”赵河得意的笑了笑道。
“你们夏国有什么规矩我怎么没听说河北那边成亲,与我们关中有什么不一样的”李世民有些诧异的问道。
“在我们夏国,当然是我们夏王定了什么规矩,就有什么规矩啊!首先,这个打傧相的规矩就没有了,但是,有家属送亲必须背着新媳妇出门的习俗。”
“背出门怎么个背法”李世民皱着眉头想了想道。
“这个嘛!呵呵,到时候你自然就知道了。
总之,你要让陛下做好准备,如果陛下的体力不支,那么其他李氏宗亲,或者你们这些一母同胞的血亲,也要准备好。”赵河有些恶趣味的道。
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李世民十分怀疑,于秋会把打傧相这样的一个环节反着来玩,安排一些人来打送亲的人。
“这个,我父皇的颜面事关国体,你们可不能乱开玩笑。”李世民很是不放心的道。
“呵呵,成亲嘛!总归是要闹一闹的,这方面您跟我也说不着,只要是夏王的意志,我们就会执行,如果您觉得可以让夏王改变意志,那您现在就快点打马往洛阳方向,沿路注意看天上,按照路程,他明天就应该就过洛阳了,后天中午最迟下午到长安附近。您要是在半道上能喊夏王下来,同意您的要求,我们或许会改章程。”赵河笑了笑给了李世民一个建议道。
想到了飞艇平时赶路时飞行的高度,以及于秋那种你只要求他,就绝计会跳一个大坑的性格,于秋觉得,还是回去提醒父皇李渊做好准备更靠谱一些。
“那个,我能问一问,你们整个娶亲的章程是什么样的么”想通了之后的李世民再度向赵河问道。
他发现,自己回去和李渊商量什么嫁女的章程,完全是白搭,因为,于秋根本不会按照他们设计的章程来,自己也改变不了于秋的意志。
“这我可就无可奉告了,总之,你们只要人到场就行了,要去洺州送亲的人,最好提前准备好行李,夏王不在长安过夜的,明天黄昏开始接亲,接到人就直接走,送亲的人如果不想自己快马加鞭的去洺京,就要连夜上船。”赵河耸了耸肩道。
听赵河这么说,李世民立即就知道,于秋没安什么好心了,连忙通知自己的随侍,以及门下的一干官员准备好衣物和一些随行的物品,至于那些不属于自己名下的官员,还有强行揽下了送亲任务的李建成和他属下的一干人等,他选择性的忽略了。
反正他们就是在洺京待一两天就走,而自己,要负责代表朝廷,跟于秋和夏国联盟内的其它成员国讨论联合执政联盟的事情,可以自由的掌握待在洺京的时间。
举朝上下,几乎都在赵河带领着亲卫师到达了长安之后开始忙碌起来了,然而,也有一些人,将自
第三百九十九章 李秀宁奏三事
这个世界上,如果问谁对于秋最了解的话,那肯定是非李秀宁莫属。
她虽然没有经常跟于秋在一块,但却是从最开始认识他,就一直在分析他的做事意图。
而她得到的结论就是,于秋这个人心里是有善念在的,甚至是一种对所有人类的大善。
虽然他在发起狠来的时候,连自己的亲生父亲和哥哥都杀,但是自从他开始聚集饥民百姓开始,走的其实一直是一条救民之路。
因为在此之后,无论是拯救被瘟疫侵袭的百姓,还是抵抗突厥的入侵,将他们逼道谈判桌上,等等等等,最终的目的,无一不是想要救助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这个人是并没有什么家国概念的,无论是突厥,吐蕃,高句丽,甚至是已经覆灭的吐谷浑和倭国,他都可以让其为自己所用,这一点,从洺山书院收纳所有国籍的学子就可以看出。
也正因为如此,李秀宁又可以隐约感受到于秋内心里的野心。
如果没有吞并天下,或者说兼济天下的野心,他又怎么可能没有家族,种族,国籍之分呢!
如果真要找什么词来定义于秋的话,李秀宁认为应该是:枭雄。
在她看来,一个做起事情来可以极其狠辣,极其利己,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却又有着为国为民理念的人,就是枭雄。
这样的人需要人在旁边盯着,因为,一旦他生出了什么不好的想法,整个世界没有人能阻止的了他。
她自己在夏国待过一段时间,只是学习了夏国的皮毛,就用短短两年时间,将公主府的产出翻了近十倍,可以说,她太知道夏国的战争潜力有多大了。
而她觉得,现在整个李唐,只有自己能够胜任这份盯着于秋,甚至是引导于秋的工作。
他相信于秋心里存在的那股善念是真实存在的,相信自己从中调和,是能够让李唐和夏国继续保持现在这样和平发展的状态的。
所以,即便全天下都知道,她与于秋之间是一场政治联姻,是一场没有多少爱情支撑的婚姻,她也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接受。
对于两国,对于整个东亚数千万百姓的福祉来说,她个人的爱情,渺小的简直不值一提。
所以,次日一早,李秀宁就随李建成进宫了,并且有史以来第一次的站在了太极殿上,以平阳安国公主的身份,议政奏事。
“父皇,臣女出嫁之前,有三件事要上奏,忘父皇准许。”一身华贵的公主仪装,看上去十分威严的李秀宁,在朝会开始以后,直接走到了大殿中央,拱手向李渊道。
“三娘且讲来。”李渊眼神复杂的看向这个神情看上去有些陌生的女儿道。
“这第一事,便是父皇,乃至诸位臣工,今后治国理政,必须以民意为重。”李秀宁十分简略的道。
“善,古人常言:君者,舟也。民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要君舟不覆,需得民心思定。
父皇,此一策,当立为我大唐基本国策。”李世民在李秀宁讲完之后开口赞道。
“准奏。”李渊点了点头笑道。
过往的时候,任何一个帝王上位,都会喊出以民心为重的口号,他觉得,这种场面上的话,讲出来也是为皇室脸上贴金,李秀宁既然郑重其事的说了,自己怎么有不顺水推舟,往直接脸上贴金的道理。
不过,李秀宁在李世民说话之后,却是转头白了他一眼,让他闭嘴,又转头拱手向李渊道,“父皇,臣女所讲的以民意为重,可不是客套话。
民意和民心是两码事,民心安定和民生向好发展,也是两码事。
没有人不想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好,尤其是底层的广大老百姓,作为百姓的君父,您应该要知道百姓们心里想要什么,尽可能的满足他们,这才叫以民意为重,而不是只要他们不闹事,不造反,就以为天下民心安定了,自己的治理成功了。
此外,请注意儿臣的用词,是‘必须’,如果,未来我大唐做不到这一点,是很有可能被别的做到了这一点的人所取代的。
这里面,我不专指夏国,因为于秋此人,对于皇位并没有什么兴趣。
父皇且请看看高句丽,新罗,百济,甚至是吐蕃,他们在做什么。
他们几国的百姓,想与夏国通商,他们就开通了贸易。他们几国的百姓,想去夏国做工,赚取比种田收入更高的钱财收入,他们就让治下的百姓们去夏国做工,让他们赚取更多的钱财,改善生活。
而我们李唐的政策呢
是在对夏国做各种限制,宁愿这些做工赚钱的机会,流落到高句丽,新罗百济等国的百姓手中去,也要将百姓们困死在治下的州县种田。
去年如若不是河南道旱灾,朝廷无力赈济,只怕也不会允许各个州县的百姓,跑到夏国去做工,讨食吧!
这,其实就是违背民意的错误政令。
朝廷用权威,阻止了他们向好发展,不仅让自己更加窘迫,还让百姓们生活的也窘迫,而其它各国,却因为顺应了民意,越来越强,久而久之,叛乱自然会频繁爆发,给别人可乘之机。
在儿臣看来,以往各处的叛乱,肯定都是有各种起因的,或是税赋不合理,或是判罚不公正,这世上,根本没有那么多活的
第四百章 李渊的送亲家宴
夏国的政治开放到了什么程度
只要不涉及军事机密之类的,即便是最高级别政治会议,在场地允许的条件下,一个夏国的普通小老百姓,也可以到场旁听,甚至,他们还生怕百姓们不知道他们做出某一项政策,是处于什么考虑,做好了之后,大家能得到什么好处。
所以,几乎所有重大的会议,有哪些议题,哪些内容,如何讨论通过的,在夏国人民日报上,都有详细的刊登,让百姓知道其所以然。
当所有人都了解,并且理解支持的时候,一件事情,做起来就简单了。
同样是开一道沟渠,在李唐各个州县的官员做起来,基本不能走最捷径,省钱的路线,要先看看沿途会占哪些人家的地,权贵,大世家的,不能占,然后,规划出一条并不科学,工程量更大,更耗时耗力的线路。
而且,沟渠开出来,保障的是各个权贵,世家大户的田地的灌溉,老百姓,出完力,你就哪凉快哪待着去吧!就算水渠正好走你家田地旁边去,能不能引水灌溉还是个问题呢!因为,下游要是有权贵,你在上游引水,人家直接就派人打过来了。
在夏国做起来,则完全不是这样的,这边没有什么权贵,阶级之分,大官家里的田,和小老百姓家里的田,在执政官的眼里,都只是田,他们会按照实际使用效率,工程量来考虑。
即便是自家有一部分田地由于开沟被占了,他们也是举手欢迎的,除了因为田地被占,民政署肯定会补上之外,沟渠从自家田地里过,也会更加有利于自己灌溉。
少种一点点,可能多收一点点,老百姓的账,都算的过来。
而从开沟这一个问题,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善于观察的李秀宁,在帮助于秋管过了一段时间的事之后,摸索发现的道理。
夏国的政治效率高,管理科学,官员与百姓直接接轨,他们熟悉了解所有人心中的期盼和愿望,能够非常直接的解决百姓们生产生活中所需要解决的切切实实的问题,百姓亲他们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反对他们呢!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官员与民众打成了一片。
而李唐现在的模式,是由士大夫当官掌权,他们这些人已经脱离了群众,自然是管不好群众。
这一点,在夏国学过政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长孙无忌,都有所领悟,所以,在李秀宁讲完了之后,他们打了很多种比方,举了各种实例,来证明李秀宁说的是有道理了。
当然,有道理归有道理,如何改革,还得慢慢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