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初唐大农枭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于秋的所有讲话,对于夏国的百姓们来说,都是新年大礼包,今年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还是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老人,和没有劳动能力的婴幼儿,都将会享受到新一轮的福利政策,几乎涵盖各个方面。

    而于秋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仅仅是因为夏国的财政收入富余太多,他想要用巨大的落差,增加其它同盟国向夏国学习的热情。

    而把节奏稍微放缓,也能给更多的人才成长起来的时间,这里不仅仅是指知识方面的成长,还有国民素质方面的成长。

    一个国民素质很高的地方,才是大家更加愿意生活,安顿下来的地方,那种吸引力,往往是在无形之中。

    就像在洺京这边生活了快一年的秦王妃长孙氏或者太子妃郑氏,就觉得在洺京生活比在长安生活,要轻松遐意的多。

    于秋说话的声音很随意,但是,所有通过收音机和高音喇叭听到他的讲话的人,却无不热血澎湃。

    似乎,这个美好的节日还没有结束,才只是一个更大的美好的开始而已。

    终于,在时间来到丑时的时候,于秋这期访谈节目结束了,当然,明天一整天,他的这些讲话,至少会在广播里重播三遍。

    让更多的人知道夏国未来的走向,就是广播电台这样的宣传口必须要承担起来的任务。

    让于秋比较意外的是,李秀宁,张喜儿,金德曼三个女人到了这个点都还没有睡,而是一直在播音室外面,通过广播,听着他的讲话,这倒是让他犯起了难,今天晚上到底要到谁的房间去休息。

    毕竟,上月节这样的大日子,在谁房里过夜,是有着一些特殊的象征意义。

    “秋哥儿你说的真好,要是每天只上三个时辰的班,我们纺织集团的那些女工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做家务,带孩子了。”张喜儿一马当先,跑过来挽住了于秋左边的胳膊道。

    似乎,只有她能在这种公众的场合,肆无忌惮的挽着于秋的胳膊,和于秋做一些亲昵动作。

    “今年这种上班的妇人顾不上家的情况,会整体有所好转的,不仅仅是因为她们的工作时间会缩短,还因为,出海的轮船会帮我们带回来大量海外的家政雇工。”于秋笑了笑道。

    “不可以,夏国要用工,必须得是我们新罗国的。”金德曼嘴巴一嘟,抱起于秋的另外一只胳膊道。

    “就怕你们新罗国人少,支应不起夏国的人力需求。”平时基本不在公开场合与于秋有什么亲昵动作的李秀宁瞄了挽住于秋的另外一只胳膊,与张喜儿有竞争的架势的金德曼道。

    说完之后,她就直接转身,走在了他们三人的前面。

    “怎么就支应不起了,我们新罗国,至少还能派出十万女工到夏国来做事。”金德曼有些不服,看着李秀宁的背影道。

    两人同是公主,而且都懂得政治,平时在夏王府内,就有些比较的意思,只是,李秀宁对于男女之事看的淡一些,多是为张喜儿争取。

    三个女人一台戏,夹在三个女人中间的男人,通常都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即便是于秋,也是这样的情况。

    “呃,那个,新罗国今年有很多自身的产业要做了,养珍珠,种人参,加工化妆品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工人来做,工人主要应该用来发展本土,而这些在家里打扫卫生,烧火做饭看孩子的事情,通常都比较简单,应该留给那些汉化程度更低一些的地方的人来做。

    比如,林邑国,吕宋岛,南美洲的玛雅人,天竺沿海那些国家的人,还有西域胡姬等等。他们的人口基数更大,对于薪酬的要求也低,更加能满足所有普通百姓的需求。”于秋看到气氛有些不对,强行插话道。

    “所有普通百姓秋哥儿你的意思是说,今年,咱们夏国的百姓每家都可以雇佣这些工人干活了”张喜儿有些纳闷道。

    “当然,他们自己来做这些琐碎的事情,需要浪费很多时间,甚至影响到工作,而他们只需要花一贯钱,甚至五百钱一个月,就能雇一个人帮自己把这些事情都做了,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工作,去享受生活。

    毕竟,他们自己工作的话,一个月得到的收入,可能是好几贯,甚至更多,你觉得,他们会算不过来这个帐吗”于秋给张喜儿讲解道。

    “几百钱就能雇一个青壮劳动力做一个月的事情的话,即便是咱们夏国的农民家庭,也能雇几个来给自己种田了,这是很划算的。”张喜儿在心里略微计算了一下之后,点头道。

    “几百钱对于我们夏国的百姓来说不多,但却是能在我们这边买走两三石的粮食,加好几件材质普通的衣物,这对于很多群穷国家来说,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收入了。”于秋笑了笑道。

    而这时,走在最前面的李秀宁却是转头看向于秋道,“你是不是接下来还会设置一些




第四百三十章 强大的农耕效率
    不管是什么民族,什么文化程度的人,只要不是先天智商上有问题,那么,只需要生活在夏国一段时间,他的脑筋和思维就会逐渐开化。

    因为人的学习能力通过上万年的进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后世很多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孩子,去到了大城市之后,只需要几年的时间,各种先进的东西,复杂的生活环境,他们都能使用和适应,最终成为给这些城市带来活力的主力人群,而在这个时代,其实也差不多是一样。

    最难的,只是如何把他们从一个个山沟沟里,带到像夏国这么繁华,到处都充满先进的信息的地方来。

    上元节长假之后,夏国的工人们都开始复工了,而夏国的农民百姓们,也开始修整或者领取农耕工具,等待化雪解冻了之后,好大干一场。

    今年的开荒任务因为新的休假制度,而有了一些调整,接受城内休假的工人做志愿者,用周末的两天时间,去农垦区参加义务劳动。

    几乎大多数在城内各个岗位工作的工人都报了名。

    因为,夏王于秋今年会亲自主持农垦区的开荒工作,去到夏王身边,肯定能学习,进步。

    对,‘学习,进步’这两个词,就是今年夏国的热词,在广播电台每天无数次的思想教育下,所有人都以‘学习进步’,掌握更多的技能知识为荣。

    从上元节过后,于秋在节后开启了一段时间比较规律的生活模式,上午在洺山书院讲两到三堂课,下午则是回到北大营,跟各个集团来的技术工人,一起在军营里搞搞武器装备的研发制造,缓慢的完成着系统任务。

    至于晚上嘛,造人大业,他是一天都没有停歇过的,夏王的子嗣问题,早已成为了夏国百姓们关心的头号大事,似乎,只有他有了子嗣,夏国的繁荣昌盛才能得到延续一样。

    今年和往年一样,直到二月中旬,夏国的土地才开始适合耕种,不过今年去农垦区开荒的队伍阵仗有点大,数十辆大卡车,过百辆农机车,过万架犁耙,和数以十万头的牛马牲畜,以及于秋亲自带领的超过二十多万的青壮组成的垦荒队伍,浩浩荡荡的开进了农垦区。

    要知道,这边由于各种俘虏和一些投诚之人的家属的迁移安置,加上李秀宁嫁到夏国来时带来的三十万人,来就生活着四十多万人。

    而加上于秋带来的这一拨,六七十万男女老幼,个个都拿着精良的农耕工具一齐上阵,爆发出来的能量可是不小。

    仅仅是一天的时间,他们就开发出来了十万多亩土地,人均至少七八分田,这还是人手刚聚集到一起,配合度不够的原因。

    到了第二天,则是直接开到了十五万多亩,人均开田面积达到了两亩多,这是过百台农机车和数十架大排犁运作起来之后的威力。

    等到了第三天,那就更恐怖了,因为周末了,洺京城各个集团的工厂都放假了,二十多万工人志愿者,在前一天晚上就启程,连夜赶到了农垦区,这一天,大家直接开发出来了二十多万亩田地。

    混在人群中干活的刘黑闼很是郁闷,他悲催的发现,于秋在上元节那天晚上,在广播电台里对自己的鄙视,居然是对的。

    自己赶着一头牛,哪怕是于秋分配给他的牛,是大黑的直系后代,一头才两岁就比普通犍牛身躯高大了一圈的黑皮牛,他每天开出来的田地数量,也抵不上那些农机车开出来的一小半,甚至是三成都不到。

    人还真的是需要发挥想象力,把心放的大一些,才能干出大事业,一个人种出来的粮食,要一百人个,甚至一千个人都吃不完,才是于秋认为的正确的打开模式。

    而等到将近一个月的开荒时间结束,五百万亩既定开发目标就全部开发完毕了。

    这个时候刘黑闼准备在自己开出来的几十亩田里种下自己从军屯仓库弄来的高产粮种,然而,他又被阻止了。

    夏国,其实没有真正的自由,各种限制无处不在,刘黑闼就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他又不得不承认和佩服,人家限制的确实很有道理。

    这五百万亩新田,于秋根本没打算种什么高产小麦,李唐种小麦的地方多了去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地方春耕的时候都在种小麦,而且,有近一半小麦种子,都是夏国产出的高产良种小麦。

    还有草原上,慎州以北,二百多里宽的缓冲隔离带上,陆军骑兵早已撒上了良种燕麦种子,这是于秋完成了系统的燕麦种植任务之后,获得的良种种植出来的燕麦,这些燕麦被泡发了之后,像草籽一般的被骑兵队伍撒在了草原上,只要今年草原上不遭遇非常严重的干旱,那么,它也会像草原上的野草一般的长出来。

    那怕产量只是正规田地里种出来的一小半,恐怕也能让数以千万头的牛羊在过冬的时候吃上一些精料。

    因为,他们播撒的量十分巨大,高达五十多万石的种子,差不多能覆盖两三千万亩的草场,即便是只成活一半,产量也只在正规燕麦田的一半,那也有相当于数百万亩燕麦田的产出。

    而且,根据之前的观察,这一带,原本就是非常适合野生燕麦生长的地方,良种燕麦生长,几乎没有阻碍。

    所以,种粮食的热闹,夏国就不凑了,即便于秋已经预计到今年的收成不会太好,也不打算种太多。

    哪怕是红薯,玉米这样的高产作物,也只是在武安县种了几十万亩,作为本土百姓日常的杂粮或者蔬菜。

    而今年开发出来的这五百万亩田,由与还没有配套的水利设施,于秋要种的全部是比较耐旱的香料,药材,有一些,甚至还是两年生,多年生的花物,灌木等。

    因为,种这些东西的经济价值,是种粮食的十倍以上。

    有能够赚到更多收入的东西种,何必非要去种植粮食呢

    夏国的粮食产量要是太大了,岂不是让李唐那些只会种粮食的百姓们没有了活路

    刘黑闼此前从来没有想到过,连种粮食,里面还关联这么多的政治因素,难怪人家于秋的夏王能做的风风光光,自己的夏王,却只能是昙花一现。

    经济作物种植,会有较高的技术性,于秋有中级种植技术,这些自然是不在话下。

    但是,普通百姓们不一样,他们对于这些并不熟悉的作物的种植方法,几乎一窍不通。

    所以,自从进入播种的阶段之后,于秋每天中午和晚上吃饭的时候,都会通过高音喇叭,给所有的百姓们讲解种植要领,而其它耕种时间,他则是会骑着大黑,在所有田地里巡视,一些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的孩子们,则成为了帮助他纠正农夫们的种植方法的助手。

    “洺山书院的这些学生们,这次的功劳可不小啊!”骑在一匹红色良种突厥马上,比骑在大黑背上的于秋矮了许多的李秀宁赞了一句道。

    没办法,大黑到目前为止,拒绝除于秋以外的任何成年人骑乘它,哪怕是于秋跟他打商量都不行,它是夏国的吉祥物,一个只需要靠不断的宠幸母牛,就成为了夏国农耕方面最大的功臣的家伙,于秋也只能尊重它的意愿。

    自从于秋带人来农垦区的时候,李秀宁就跟了过来,然之后,她就和刘黑闼一样,被夏国的耕种效率给震惊了。

    一



第四百三十一章 李渊北巡
    李渊终于能再次坐上飞艇了,而让他比较欣喜的是,于秋这次派来接他的飞艇,舱房设计十分的人性化,不仅更大更宽敞了,还分好几个小房间,每个房间里都有十分舒适的床榻设计。

    这是夏国航天集团今年新生产出来的客用飞艇,除了奢华的生活设施之外,飞行舱里几乎没有挂载任何武器,只是几名机组成员配备有枪支防身。

    所以,知道这艘飞艇可以搭乘二三十人之后,他将后宫中自万贵妃起,都最低位份的鲁才人,张宝林等等的十多个妃子全部都带上了,还包括十几个十岁以下的皇子皇女们。

    没办法,不带的话,这些人就会寻死觅活的,李渊是个耳根子比较软的人,受不了她们这样闹腾。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些人寻死觅活的跟上飞艇之后,却因为恐高,而过的生不如死。

    当飞艇到了千米高空之后,伊德妃整个人就像一摊烂泥一般,趟在床上发抖了,她甚至感觉呼吸都很吃力。

    至于其它如杨嫔,郭婕妤之类的,则是头晕脑胀,时不时的想吐,一副晕船者才有的症状。

    至于那些不晕也不吐的妃子,那可就享受了,不仅能隔着玻璃窗从天上往地上看风景,还能时不时的撩拨李渊,拉他去主卧房探讨一些壮大皇族人丁的事情。

    因为,王猛并没有在飞艇上面,而是带人去邯郸县那边迎接朝廷的大队伍了,飞艇上只有四名在工作间,除了工作就睡觉的机组成员。

    貌似,自从上了飞艇之后,李渊的兴致就很高,或许是飞艇上的食物很补的原因吧!

    那种冬虫草炖鸡汤,总是会让他的身体充满活力,才吃了两顿,李渊就反应了过来,叮嘱随行的内侍监,等去到了夏国之后,一定要多采买一些。

    他从未想过,自己只需要用两天的时间,就能从长安到达太原,也从未想过,拥有像王氏这样当世顶尖家族的太原城,短短两三年,居然会出现一些破败的景象。

    作为李渊的龙兴之地,这里也是修建了宫殿,设置了留守的,而且,留守之人还是原内侍监王门的族弟,王均。

    “陛下,太原已经算是河东之地最好的地方了,其它地方,人口可能更加稀少,田地更加荒芜。”看到在太原城内参观了一番的李渊脸上有些落寞,王均上前向李渊汇报道。

    闻言,李渊知道他还有下文,开口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河东之地人口本来就不如关中密集,现在大多数青壮都往夏国那边跑了,自然会显得破败些。”王均答道。

    “河东人口虽然不密,但大族极多,难道,他们就没有控制吗”李渊有些纳闷道。

    不说最强大的太原王氏现在是支持东宫的主力,像裴氏,薛氏,柳氏等等,那也是在朝堂上要官有官,要爵有爵的大族,怎么会放任河东破败

    “说来说去,应该还是个利字。像太原王氏这样的顶级大族,这些年也因为名下产业经营不善,而出现了较大的亏损,年年都在想办法缩减开支,剔除一些不必要的人手,其它各族,又如何能幸免呢!”王均答道。

    想到长安那上万间易主的店面,李渊也不得不承认王均说的对。

    夏国的商品横空出世,导致了又这些世家大族原先把持的店面根本没有什么生意,安排人手在那些店面里维持经营,基本都是入不敷出,实在承受不了亏损的,只得将其转手出去。
1...185186187188189...2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