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初唐大农枭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要知道,世家门阀别的没有,这些死忠,愚忠于家族的人,却是最多的。

    “老夫今生最大的错误,就是生出了你这么个逆子,就算是死,老夫也要让你背上万世的骂名。”

    知道自己左右都是死的卢鸿说完这句之




第一百三十章 传说到长安
    四面城墙下的篝火烧的刘黑闼很心慌,篝火下散步的于秋和李世民却显得很悠闲。

    难得于秋脾气好,没有各种呛李世民,其实这是大仇得报之后,原主偏激的思想对于秋的影响变小了导致的。

    李世民终于是要如愿以偿的得到河北了,虽然他对于秋吞掉了范阳卢氏所有的财富这一点,他心里还有点小疙瘩,但仔细想想,也无可厚非,那本就是人家卢家的财富。

    对于于秋将罗士信任命为鬼面骑士的主将这一点,李世民是非常满意的,而且,对于突厥的看法,他也与于秋是一致的,挑拨突利对抗颉利,让他们无瑕南顾,是目前减轻大唐压力的最佳策略。

    毕竟,即便是剿灭了刘黑闼,大唐也还有很多战争和不稳定因素,历史上的这一年,李唐可有大小数十战之多,每一战赢的都不怎么轻松。

    最后,问题不可不免的谈到了未来北方的权力分配上来,除了自己洺州都督的位置,于秋还希望留任罗士信做慎州都督,将鬼面骑士团留在北方草原,眼馋鬼面骑士团装备和那些好马的李世民本来想将他们带回关中,却不得不向于秋低头。

    因为于秋说了,没有鬼面骑士在慎州震着,零散的河北百姓,将会成为外族人马蹄下的羔羊,而且,想要将马政做好,就必须要在草原上,如今李唐内部大多数疆域都已经稳定下来,真正能让这个国家有亡国自危的,是外患。

    谈论到这里,于秋计划之内的事情基本就已经说完了,对于谁最终会做河北道的总管,谁会做幽州都督镇范阳,于秋都不在意。

    只是,李世民并没有就此结束谈话的意思。

    “我想知道,你要凭什么手段,养活北地的百万百姓”李世民忧虑的看向范阳城周边荒芜的田地道。

    洺州那边聚集的近四十万百姓且不说,光是在眼前的范阳城里面,就还有十几万没有饭吃的百姓,其它各州,亦有几千到数万不等,而各州的耕种情况,又都与范阳附近差不多,即便是秋收以后得到一些粮食,也不足以帮他们越过寒冬,更加别说支撑到明年春耕,甚至明年秋收。

    于秋瞄了一眼李世民道,“你不是一直想要去我的庄园看看么等你在范阳这边的事情结束以后,我允许你过去看一看。

    此外,有几点我要跟你声明,我们是平等合作互利的关系,你帮我争取到的权力越大,我能带给河北百姓的就越多,能抗住世家反扑,甚至成功摧毁门阀制度的成功率也就越高,对于你们李唐的长治久安起到的作用也越大。

    我的族人够多,可以不要什么食邑田地,但是私人领地的事情,你必须要给我落实,这是我成功的基础。

    如果你能给我争取到一个完全自主的洺州,三年之内,我会还你一个大治的河北,反正我的成功,也是你的成功,你的成功,也会变成我的成功。”

    “我只需要给你争取到一个完全自主的洺州,三年之内,你就能还我一个完全自主的河北洺州只是河北的一小块,你只管洺州的话,如何能够做到让整个河北大治”李世民有些好奇的道。

    “我极北天山灵鹫宫的学问,不是你们这些凡夫俗子能够猜度到的,你只需要看结果就行,就像现在的结果,就是我在几个月前就告诉你的。”于秋还是那么呛人的道。

    “那么,你不介意朝廷派人盯着你的一举一动吧!对了,三姐呢她不是跟着你到范阳来了么”说到这茬,李世民突然想到了自己在鬼面骑士团的队伍中,并没有看到李秀宁,开口问道。

    “自从我们在去往慎州的路上碰到了一个叫柴绍的人之后,她就情绪不高,在慎州待了两三天,就回娘子关去了。”于秋答道。

    “柴绍来过”李世民有些意外的道。

    “是的,而且,还碰到我与李三娘起争执的时候,误以为我俩那什么……”说到这个,于秋一脸郁闷的道。

    “这样的话,你的麻烦恐怕不小。”李世民一脸幸灾乐祸的表情看向于秋道。

    “不过是个驸马而已,他就是在长安蹦上天跳下地,又能耐我何”



第一百三十一章 系统初步升级
    世家门阀的利益,向来都是一致的,于秋搞出来的无论是犁耙车,还是新的制盐之法和一些洗浴用品的销售,都是十分损害他们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的。

    长安城的粮食价格,现在几乎以每天都在以半成的价格在下跌,到了七月的时候,每石米就只能卖到五贯钱左右的样子了,这还仅仅是在米的方面,铜钱的价值变高,致使其它因为战争而虚高的商品的价格,基本都呈断崖式的下跌,许多世家勋贵家里的铜钱,居然有见底的趋势了,这简直是太反常了。

    要知道,现在河北道,甚至河东道,还闹着疟疾瘟疫呢!在过往这样的年成,物价应该是疯狂上涨的。

    而在一些士族群体聚在一起进行分析过后,发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于秋造成的。

    因为他搞出来的商品,让人有些欲罢不能,抢走了市场上的现金流,致使铜钱稀缺。

    不说那些现在已经被炒高到两百贯一瓶的水密精华洗发水,就连芙蓉香皂,也因为长孙氏的限售,而让很多权贵富豪以高于市场价一成的价格,才能买的到货。

    更要命的是,他还有源源不断的新品推出,那些班台坐椅什么的,一经开售,就被人抢购一空了,虽然大家都是买回去仿制去的,但是,不可否认,大家对这些东西是真喜爱。

    试想,一个写字作画的人,没有一张可以让他舒展身体,铺开纸张,肆意书写的班台和坐椅,而是跪伏在一个小小的案几前面书写,作画,是多么的悲哀。

    要知道,还在与四方征战的初唐,很少有商贾愿意出远门经商,商业本就不发达,市场上一旦有爆款商品,对于其它行业的影响力都很大。

    据说,长孙无忌门下的人,已经花重金在东西两市各盘下了两间大的铺面,就是为了给于秋用作经营酒楼和糖水店的用场地,现在已经在装修了。

    这两间酒楼和两间糖水店开业以后,是不是会像其它于秋推出来的商品一样,受到大家追捧,冲击现有的市场,现在还说不准,但是,对原有的产业,肯定是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他们现在甚至都在找刚刚到长安的杜伏威打听,淮南的船队下次会运送什么货物到长安来了。

    当然,这还只是于秋在利益上面对他们的影响。

    河北之所以有如今局面,是谁在背后搞鬼,在卢氏四公子卢恒彰在长安公开露面宣布自己继承范阳卢氏家主之位后,各大世家系的官员很快就得到了确切的消息。

    像于秋这样一个坑害士族阶级,杀兄弑父的士族败类,是绝对不允许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

    他们呼吁散落在各地的卢氏子弟听从卢恒彰的号召,夺回范阳卢氏的祖业。

    朝堂上对于秋的骂声,越来越没有限度,什么‘喜寡妇,好人妻’之类的怪癖,都给他抖了出来,直把李渊都说的火冒三丈了,才勉强叫停。

    毕竟,这里面涉及到了他的女儿平阳公主的颜面。

    所以,国公的爵位李渊直接就不考虑了,给个县候,又感觉太低了一些,毕竟,私德是一方面,作为皇帝,如果不能做到赏罚分明,今后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效忠自己,最终,给于秋拟定了一个永年县公的爵位,这是朝臣们能接受的极限了。

    而且,这个爵位,只有一块方圆二百里的山林作为封地,没有一户食邑。

    要知道,在农耕社会,能够帮地主种出粮食的农户,才是最值钱的,国公家一般都是几百户到过千户不等,他们通常能享受几千个劳动力的供养,每年都收到一笔不菲的钱粮丝帛产出。

    于秋没有食邑,那么,他就少了几千免费劳动力,这几千劳动力年复一年的产出不是小数目,当然,于秋在意不在意且不说,别人都有的东西,他没有,就能体现出朝廷对他这个人的轻视了,官场上的人最喜欢玩这一套来贬低人。

    最后,就是于秋的官职的问题了,房玄龄和杜如晦在一番商议之后,在这方面耍了一个小聪明,让李世民在奏章中将养活聚集在洺州的四十多万饥民的困难说的很大。

    再建议给于秋的官职是河北道副总管,兼任洺州都督,主要工作也是做赈济饥民这种吃亏不讨好的事情。

    果然,这事拿到朝堂上讨论的时候,就没有多少人反对了,只是有些人觉得于秋年纪轻轻做州道副总管难以服众。

    毕竟,很多州都督,都是国公级人物在担任,比如慎州都督就是郯国公罗士信。幽州都督就是彭国公王君廓。营州都督,更是任城王李道宗。

    让这么多爵位在于秋之上的人归于秋管,显然是不可行的。

    所以,最后于秋州道副总管的位置也没了,李渊任命了河间郡王李孝恭遥领河北道大总管,不设副总管,于秋则只给了一个洺州都督的职务,还给他派了一个叫做李士诚的长史,这可是陇西李氏新一代崛起的才智之士,他到洺州的目的,就是为了监视于秋。

    在



第一百三十二章 圣旨到了
    山庄的孩子们平时是舍不得吃鸡蛋的,这些原本在他们看来是滋补品的东西,是病人和虚弱的老人们才有资格吃的。

    而且,现在每个鸡蛋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一只可以每天生一个蛋的鸡,他们就更加不会吃了。

    然而,山庄里的鸡,每天能生上万枚蛋,不吃全部留着干什么呢!

    所以,于秋对此有新的规定,每个孩子每天早上都要吃一枚鸡蛋,还有一碗牛奶或者是马奶羊奶喝,晚餐也不仅仅是杂粮糊糊这些东西了,除了一碗正儿八经的米饭之外,还有一两样蔬菜和一枚咸鸭蛋,每两天还必有一道荤菜。

    没办法,现在山庄里的钱太多了,就应该奢侈一些,否则,大家都不知道挣钱的意义是什么了。

    眼瞅着山庄里的孩子们越长越壮实,有关于孩子们在山庄的伙食,以及受到的教育等等消息,就传到了每天都与山庄有沟通的寡妇村里。

    这里方圆五十里内,已经有二十多个超过五百户的村子了,生活着好几万人,其实已经不能用村来形容了,更像是一个人口密集的集镇,当可以停泊上千艘船的码头修建好之后,于秋就一直想给它起个名字,经过与一番斟酌之后,最后取了一个简单的名字。

    ‘洺津渡’。

    这一个初一修建好,就成为了北方最大,且最热闹的码头。

    今天,于秋是应大家的要求,到洺津渡来挑选孩子补充进山庄的,因为憨子他们开辟出来的那处水库周边的房舍,已经修建好了,于秋想要复制山庄的模式,让那些孩子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学习文化知识,以及耕种,做工,养殖的本领。

    现居住在洺津渡范围内的饥民们,都有机会将孩子送去山庄居住和学习,只要年龄达到七到十岁,男女都不限,反正这段时间于秋在洺山方圆二百里的范围转悠过两遍之后,又发现了六处可以简单改造成百亩以上蓄水库的地方,如果都按照于秋的山庄的模式复制,至少可以安置下过万的孩子们居住生活。

    当这些饥民们的后代,在这里可以获得学习进步的机会了,他们也就在这里定下来了,对于秋的忠诚度,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算是于秋的封地中第一批的原住民,反正,于秋现在又不缺识字的教书先生。

    数百个居住在洺津的卢氏族人,都被于秋分配了教孩子们读书的任务,他们都是文化程度很高的人,用来教书可惜了,即便是作为主政一方的州县长官,都绝对没有问题,可在于秋这里,他们没那么值钱,他的准则是所有的人都必须要服从命令,贡献出自己的劳动力,才会有饭吃,包括那些水平已经可以堪比大儒的卢氏族老们也不例外。

    卢恒彰现在也就只敢在长安叫嚣自己是范阳卢氏的新家主而已,他根本不敢回到河北,这边已经不可避免的要成为于秋的地盘,这些卢氏族人去到长安,也未必有什么家产分给他们。

    而且,董放已经正在这些卢氏族人中推动改姓运动了,一些背景没有问题,愿意跟着于秋谋出路的底层族人,都已经开始改姓于了。

    虽然于秋并没有强制要求董放这么做,但是,董放固执的执行了。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原洺州别府改姓于了的那些人,对于秋的忠诚度有了更大的提高,而随着更多的人改姓,他们将不再有什么心理负担,会和原先效忠卢氏一样,效忠于秋这个于氏家主。

    这种大家族集体改姓分家的事情,其实很常见,至少底层族人的抵触不大,看山东田氏,由于家族人口太过庞大,直接被汉高祖刘邦下令改姓分家,从第一,第二开始,排到了第八。

    其实于秋并不想将自己的势力发展成家族门阀式的,也不会以血缘远近,来给属下不同的权力地位,他只会凭这个人的能力,和对自己的贡献度,来相应的分配给他好处,照搬的其实是后世企业管理的那一套。

    但是,目前来说,让他们跟着自己姓,是对控制他们有一定的好处的,一些饥民百姓也提出了改姓于,于秋亦都没有拒绝,那都是他们的自由,反正于秋没有让他们将自己所有的产出上交到自己手中,姓于和不姓于,他们都需要凭借自己的双手挣吃食,基本没有什么特殊的待遇。

    李世民在范阳的事情刚一处理完毕,就迫不及待的就赶到了洺津来看于秋对于卢氏的改革和洺津渡的新规划,而在洺津渡这个最热闹的当口,十几艘大官船也停靠在了码头的泊位上,船上下来了好多穿着宦官服饰和举着仪仗的人,李世民和他身边的人一眼就看出了,这是朝廷



第一百三十三章 去山庄
    其实,对于从长安一路走来的这些宦官们来说,别说是于秋的山庄,就是眼前的洺津渡,也已经是个稀奇的地方了。

    整个大唐,除了长安和洛阳,何处见过如这般大的码头何处见过,如这般密集的人口

    走到了洺津青砖铺就的街道上,他们虽然可以看出这个地方才建设起来没多久,但是,却能够感受到设计它的人,胸中是多么的大气。

    可没有哪个渡口会把通行的道路,修到三十多丈宽,以这个时期普通马车两米不到的宽度,这样的道路,都够四十多辆马车并排通行了。

    道路的两侧,全部是砖瓦建造的大铺面,就算是这些铺面后面长条的砖瓦房,也建的奇高,屋脊至少有两三丈,这样空间较大的房子,肯定不是用来居住的,而是用来生产制造的工坊。

    各个铺面售卖的货物,在街道上就能看清一些,商品全部都用货架,柜台,摆放的十分漂亮,数量其实不多,大多还注明了是样品,只批发,不零售。

    有瓷器,铁质或木质的农具,工具,类似成品的犁耙车,你只要在这里下单批发,就能买到百辆,甚至千辆。

    有印染着花色的布匹和衣料,各种皮质的成衣,鞋帽,甚至可以用于军事装备的牛皮,牛筋,牛角,这些,都是董放他们的商队从突厥收过来之后,深度加工过的产品。

    再有木制的座椅,甚至推拉窗台,门框门扇等等家具,应有尽有。

    还有用坛子,罐子装着的,各种散发着香味的食品,有豆干,有酱菜,还有新的名堂,叫做罐头。

    这东西制造起来可没有什么难度,解决了陶瓷瓶螺纹密封瓶口的问题之后,蔬菜,水果,鱼干,都可以做罐头。
1...3536373839...244
猜你喜欢